彌勒苣苔

彌勒苣苔

彌勒苣苔,Paraisometrum mileense W. T. Wang,苦苣苔科。中國雲南特。為多年生草本。葉均基生,有柄,葉片圓卵形,基部淺心形,邊緣淺裂或淺波狀,裂片三角形,兩面被短柔毛,下面還被腺毛;葉柄兩側有波狀翅。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彌勒苣苔(Oreocharis mileensis),一種原以為已經滅絕達百年之久的中國苦苣苔科特有屬植物,最近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高山植物研究組的稅玉民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張美德和趙厚濤等人在進行石林縣石灰岩山植物區系調查時再次發現,這也是一百年來首次在野外發現該種的活體植株。彌勒苣苔的模式標本由法國傳教士F.Ducloux於1906年在彌勒縣首次採集並存放於法國巴黎植物標本館(P),1997年王文采院士在編寫“Flora of China”中的苦苣苔科資料時,根據巴黎植物標本館(P)的該份標本,認為這是一個很特殊的單種屬,將其命名為彌勒苣苔屬(Paraisometrum),為中國雲南特有。

生長環境

彌勒苣苔一般生長在海拔約2000至2600米左右的石灰岩林內石壁上。

分布範圍

僅分布於滇東南彌勒及石林縣。

主要價值

彌勒苣苔野外居群於21世紀再次發現,對於研究雲南喀斯特地區物種多樣性、中國苦苣苔科植物的起源與分化、喀斯特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都將有較重要的研究和參考價值。
一種原本以為已經絕種一百多年的珍貴植物在中國邊遠山區的懸崖岩石間被發現之後,它的種子現在送到自英國保存。
這種長有黃色小花的中國苦苣苔科特有屬植物“彌勒苣苔”(Paraisometrum mileense) 在中國雲南省石林縣石灰岩山植物區系再被發現。這是一百年來首次在野外發現該種的活體植株。
彌勒苣苔的標本由法國傳教士迪克盧(F. Ducloux)1906年在彌勒縣首次採集並存放於法國巴黎植物標本館。
最新被發現的彌勒苣苔的種子現存放在英格蘭西塞薩克斯郡(West Sussex)韋克赫斯特(Wakehurst Place)的千禧年種子庫(Millennium Seed Bank)。
種子庫與全球180個夥伴機構合作,保存受威脅的植物種子。
參與採集工作的中國科學家說,這項發現令植物學家和保育學家鼓舞。它的未來也受到保護,不只能從植物標本箱內看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