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村(山西臨汾市侯馬市張村鄉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8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村鄉政府所在地。全村239戶,1007口人,耕地面積1005畝。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6500餘元。黨支部共有黨員46名。村內有環鄉路自東向西穿過,侯襄路向南與侯馬市相距3公里,向北過汾河橋與襄汾相通。屬於城郊型村莊。西與西里相鄰,北與小里村相鄰,關於張村村名,是以姓氏而得名。相傳,以前從張家山上遷下來一戶姓張的人家,住在現村西名叫人溝的地方。開始在溝里住著幾面北窯,後來在現村址西北角的坡上蓋了兩間房子住下。此處逐漸形成的村落,遂叫做張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張村
  • 耕地面積:1005畝
  • 人均純收入:6500餘元
  • 黨員:46名
主導產業,歷史,

主導產業

張村主導產業以種植、養殖業為主。種植主要是以紅棗、甜柿、葡萄、蘋果等乾鮮果和特色蔬菜蘆筍為主,面積可達200餘畝。養殖以奶牛、生豬、肉兔為主。

歷史

張村以郭、張、暢、韓姓人家居多。張村村東門口原有 塊石碑,碑上記載有張村的歷史。當地人稱張村的坐落形式,如同一隻鳳凰:村東的玉皇閣是鳳凰頭,村西的坡溝是鳳尾。由於歷史的原因,張村過去有東西走向三條街,但在村內三條街互不相通。村子有三個東門、三個西門,但沒有北門和南門。
明朝嘉靖年間,張村屬曲沃縣汾東鄉觀莊裡,稱東張村:清乾隆光緒年間屬曲沃縣觀莊裡,稱張村;民國十七年屬曲沃縣四區,稱張村。民國十七年,張村有37戶,男86丁,女86口,2000年,張村238戶,975口人,耕地77公頃,人均收入2995元。
宋德勝:張村人,1916年生,解放前參加犧盟會,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吉縣一帶打游擊,搞革命活動。解放後任吉縣武裝部長,後辭職回家。回村後,曾擔任村黨小組長、黨支書。已去世多年。
宋慶佩:張村人,系宋德勝父親。抗戰時期參加犧盟會,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前在吉縣一帶搞革命活動。
戴景晨:張村人,1946年生,在北京空軍大院居住,師級,曾任空軍後勤處處長。
張村黨支部,被地區授予“紅旗黨支部”光榮稱號。現今,黨支部、村委會在黨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在落實第二輪土地延包工作的基礎上,引導廣大民眾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主導產業,實施噴灌工程,向新的農村經濟目標邁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