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再紅(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CCU護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再紅,男,1983年2月7日出生,中共黨員,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CCU護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再紅
  • 出生日期:1983年2月7日
  • 職業:CCU護士
  • 畢業院校:哈爾濱醫科大學
人物簡介,主要事跡,

人物簡介

於2003年至2006年就讀於哈爾濱醫科大學高級護理系,2006年7月始進入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工作。2008年5月參加天津市赴汶川抗震救災醫療隊,連續奮戰24個工作日,被天津市衛生局授予“抗震救災先進個人”稱號。2010年4月參加天津市赴青海玉樹抗震救災醫療隊,協助格爾木市籌建了第一個ICU。2010年8月入選今年衛生部組織的赴俄羅斯火災救援醫療隊。

主要事跡

一、加強優質護理服務,將愛心獻給病人
泰心醫院CCU承擔著院內及院外轉來的急危重症患者的看護責任。CCU的患者病種複雜,病情危重且突變頻繁,在這無陪護的封閉病房裡,護士們日夜守護在患者的床旁,協助危重患者走過生命中最艱難的一段旅程。
CCU是24小時無陪護的封閉科室,護士們承擔每一位患者的治療和護理以及餵水、餵飯、床上大小便等一切繁重的生活護理。作為組長,他帶領著小組的成員們,用自己的真誠付出,努力滿足每一位病患的需求。科室年輕護士較多,工作經驗相對較少,為了使本班的護理工作能順利進行,每次接班前他都會提前了解所有患者的情況,與上一班的組長認真交接,充分掌握本班的護理重點,然後再根據本組在崗護士的不同層次和能力來合理分配患者,安排工作。他除了看護好自己負責的患者外,還要輔助其他成員的工作,不時地給予指導和提醒,起到了病房管理者的角色,以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工作經驗為基礎,充分履行著組長的職責。
CCU患者很容易產生焦慮和情緒波動等不良的現象而拒絕治療。每當面對這樣的情況,他除了給予患者一系列的生活護理外,還儘可能多地與其溝通,並做適當的病情宣教,使其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顧慮和恐懼,積極配合治療。有時在工作中也得不到理解,但只要看到患者一天天的康復,他的心裡就充滿了快樂。
作為一名心內科重症監護室的男護士,他和千千萬萬的女護士一樣,用一顆真誠的愛心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為患者默默地奉獻著。
四年多的CCU重症監護經歷,他經受了風雨的歷練,也收穫了成功的喜悅!作為一名男護士,他的成長曆程受到了護理老師們更多的關注和幫助。他不斷地學習和積累經驗,發揮自身優勢,提高業務水平,得到了領導和同事門的好評。
二、用護士使命托舉生命,讓博愛、濟世的旗幟在汶川上空飄揚
2008年5月23日,按照天津市衛生局的統一部署,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選派了十名護理人員組成抗震救災醫療隊。醫療隊的主要任務是配合華西醫院完成地震傷員的重症監護工作。張再紅聽說後第一個報名參戰,他瞞著遠在外地的父母,以滿腔的熱忱投入到緊張的抗震救災工作中。
5月25日,醫療隊正式進入ICU病房,此病房是因災後危重病人較多而臨時組建的,總計30張床,都是危重病人,均帶呼吸機,病人年齡大,病情重,醫療隊僅僅工作半天,就以出色的表現得到了院領導及護理部的認可。
剛到四川的頭幾天,他由於水土不服,出現了腹瀉,感冒等,他簡單地吃了一點自備的藥,就繼續帶病工作。
隨著病人人數的增加,工作量,工作強度也進一步加大,當時30多個病人中絕大多數是骨傷病人,最大102歲,平均年齡75歲,除了在地震中受傷,老人們基本上都有慢性病,而且90%氣管切開,一半以上大小便失禁。這些病人需要24小時床旁監護,一個護士負責4—5個病人,但他從來沒抱怨過累,細心地護理著每一位病人,為病人擦試身體,處理大小便,有的病人腹瀉,他就一遍一遍的幫病人換尿墊,清潔臀部,更換床單為病人翻身。有的老年患者因無力排便導致的大便堆積,他就用手摳,汗水浸透了白衣,也沒有一句怨言。
醫院所在地區經常發生餘震,最大一次有6.4級,他正在為病人作護理,突然感到身體強烈的晃動,牆面桌椅也晃動起來,他這才知道是地震,他從未經歷過地震,雖然對這些情況有心理準備,但真正面對地震,還是有點恐懼,由於他看護的病人都是重症患者,無法離院,他沒有考慮到自己的安危,沒有離開患者一步。正是這種堅強的力量,無私的奉獻,溫暖的愛心,將一個個病人從死神的手裡奪了回來。
經過醫療隊的精心護理,許多病人轉危為安。他們預計工作時間為15天,他和隊員們一致要求書寫請戰書,繼續為災區人民服務。直至6月16日,大部分病人已脫離危險,進入普通療養階段,醫療隊才安心返回天津,一共工作24天。
由於他的突出表現,經上級黨組織批准,在華西醫院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華西醫院火線入黨。
在6月25日召開的抗震救災英模事跡報告會上,衛生局醫政處華勇副處長對醫療隊給予高度評價,用“四個第一”總結了泰心醫療隊的工作。這支醫療隊是衛生部派出的第一支ICU隊伍、是表現最好的一支隊伍、是火線入黨人數最多的一支隊伍、是工作時間最長的一支隊伍。
三、克服高原反應,甘為玉樹災民生命健康的“守護神”
2010年4月14日7時49分,青海省玉樹州玉樹縣發生了7.1級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在天津市委和市政府的領導下,僅用了7個小時就組建了由醫療專家組成的抗震救災醫療隊,赴青海省玉樹縣抗震救災第一線。由於有了支援汶川的工作經驗,他再一次入選了醫療隊。
天津醫療隊被衛生部派往格爾木,剛剛到達玉樹機場時,3800多米的海拔讓他發生了高原反應,強烈的頭痛讓他站立不住,但他沒有退縮,和隊友一起協助機場工作人員將299件物資運上飛機,同時轉運30多名藏族傷員登機。此時,他的心率已經到達了140次/分,血氧飽和度只有80%。
到達格爾木,他顧不上身體不適,就立即投入到工作中。那裡沒有重症監護病房(ICU),醫療隊決定幫助建立ICU,以便有效的救治傷員。護士中僅有他一人從事重症護理專業,從布置格局到制定製度,他都親歷親為。4個小時後,格爾木市第一個ICU籌建完畢,填補了該市醫療領域的空白。格爾木市副市長對醫療隊的無私援助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稱讚天津醫療隊為當地留下了一支“不走的醫療隊”。
在支援格爾木的14個工作日中,他繼續發揚支援汶川的吃苦耐勞精神,無私奉獻,奮戰在救援的第一線,用精湛的技術和高水平的服務,贏得了傷員們的讚揚和同行們的讚許。
從格爾木回津後,他就立刻出現了嚴重的身體不適,超過140次/分的心率讓他感到心要跳出來,再加上消化道開始出現出血現象,他一下子病倒了。於是,他每天靜脈輸液,並一步步開始適應性鍛鍊。經過一周的治療後,他又回到了他熱愛的工作崗位。
平凡的工作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成績,這是他始終堅持的一個信念,他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實了這句話的含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