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化公主墓

弘化公主墓

弘化公主也叫光化公主,武則天時,改封西平大長公主。是唐王朝第一個下嫁給外番的公主。死後葬於甘肅古涼州(今武威市)城南20公里的南營鄉青嘴喇嘛灣。墓誌為正方形,邊長68厘米,厚6厘米,由志蓋和志底兩部分組成。弘化公主墓誌是研究吐谷渾歷史及補訂史籍、碑誌的寶貴資料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弘化公主墓
  • 地理位置:武威市南營鄉
  • 景點級別: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又名:光化公主墓
地理位置,弘化公主歷史,弘化公主墓,公主墓發現經歷,現狀,

地理位置

位於武威市城南20公里的南營鄉青嘴灣。這裡峰巒起伏,峽谷縱橫,大水、冰構兩條大溝湍流急下,在兩水匯合處,解放後控起了水庫,弘化公主墓就坐落在水庫對面的山崗上。

弘化公主歷史

弘化公主也叫光化公主,武則天時,改封西平大長公主。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出生於唐王朝宗室之家。據史書記載:貞觀十四年(640)二月,李世民遣左驍衛將軍、淮陽王李道民及右武衛將軍慕容寶攜帶大批物資護送弘化公主入吐谷渾與其國王諾曷缽成婚。
吐谷渾是我國古代民族之一,最初發跡於我國東北地區,後徙居西北,存在時間長達350多年之久,最後為興起於育藏高原的吐蕃族所滅。武威青嘴喇嘛灣吐谷渾王族的墓地,是在吐谷揮政權滅亡之後才形成的。
弘化公主入吐谷渾,是唐將公主嫁於外蕃的開端,是中華民族團結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僅使唐與吐谷渾的關係很快得到改善,而且也促進了唐與吐善的友好往來。貞觀十五年,即弘化公主下嫁的第二年,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了吐蕃王松贊乾布,從而更加密切了唐與吐蕃的關係。據志文記載,弘化公主於聖曆元年(698年)五月三日“寢疾於靈州東衙之私第”,“聖歷二年三月十八日葬於涼州南陽暉谷冶城之山崗”。

弘化公主墓

弘化公主墓位於武威市城南20公里的南營鄉青嘴灣。這裡峰巒起伏,峽谷縱橫,大水、冰構兩條大溝湍流急下,在兩水匯合處,解放後控起了水庫,弘化公主墓就坐落在水庫對面的山崗上。 由於史書缺乏記載,千百年來根本沒有人知道這裡葬著一代古人。從清同治年間以來,這裡先後發現了唐代吐谷渾的墓志銘9方,所葬9人,即弘化公主、代樂王慕容明、安樂王慕容神威、青海王慕容忠、政樂王慕容煞鬼、金城縣主、燕王慕容曦光、元王慕容若夫人、大唐故武氏夫人。

公主墓發現經歷

清同治年間,統治階級製造民族矛盾,引起回、漢仇殺,當地民眾紛紛上山挖窯洞避難,有個性梁的人家,湊巧挖中了公主墓葬,取火一看,見墓中金碧輝煌,壁畫滿牆,隨葬器物很多,除有彩繪的木俑、馬、牛、駱駝等大批木器外,還有不少銅器和金玉珠寶,真是琳琅滿目。梁氏將金、玉珠寶盜去,發了一筆橫財。1915年4月,公主墓又被當地民眾掘開,掘墓者將墓誌取出收藏起來,密不告人,當時的武威知縣唐敷容,是個比較有見識的官吏,他認為涼州為西陲重鎮,必有先朝石刻埋藏地下,吩囑商務會會長賈壇尋訪,賈壇先生酷愛金石,得知公主墓誌出土,立即乘車前往,將公主墓誌載回,放置文廟保存。
解放後,黨和政府對文物工作十分重視,1956年縣人民政府將弘化公主墓及整個慕容氏墓群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對殘存的墓葬進行了科學的清理,出土了一批彩繪木俑、木馬、木駝和絲織品、銅、陶、骨、漆器等。這裡文物雕刻生動,形象逼真,製作精細。出土的一批紗、羅、綺等絲織物色澤鮮麗,飾紋多樣,細薄透明,各種圖案的織錦質底牢固,錦面細密,提花準確,反映了店代精湛的工藝。這些文物,是研究唐與吐谷渾關係的珍貴實物資料。

現狀

解放後,黨和政府對文物工作十分重視,1956年縣人民政府將弘化公主墓及整個慕容氏墓群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對殘存的墓葬進行了科學的清理,出土了一批彩繪木俑、木馬、木駝和絲織品、銅、陶、骨、漆器等。這裡文物雕刻生動,形象逼真,製作精細。出土的一批紗、羅、綺等絲織物色澤鮮麗,飾紋多樣,細薄透明,各種圖案的織錦質底牢固,錦面細密,提花準確,反映了店代精湛的工藝。這些文物,是研究唐與吐谷渾關係的珍貴實物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