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第一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廣西公布了首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劉三姐歌謠、布洛陀、侗族大歌、桂劇、壯劇等58個項目榜上有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廣西首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批准時間:2007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自治區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口頭或無形文化遺產,它包括各種類型的民族傳統和民間知識,各種語言,口頭文學,風俗習慣,民族民間的音樂、舞蹈、手工藝、傳統醫學以及其他藝術。2006年5月,我國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廣西有19個項目被列入其中。今年,廣西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除將19個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列入自治區級保護名單外,還新增了39個項目。
民族節日:那坡彝族跳弓節、德峨苗族跳坡節、賓陽炮龍節、瑤族祝著節等;
民間文學:“合浦珠還”民間傳說、壯族民間故事“百衣鳥”;
傳統手工藝|:欽州坭興陶藝、毛南族花竹帽編織工藝、
民族音樂藝術:京族獨弦琴藝術、壯族天琴藝術、壯族民間醫藥 (新華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