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島市現代美術館

廣島市現代美術館

廣島市現代美術館是日本第一個公立現代美術館,於平成元年(1989年)開館。建築物由建築家黑川紀章設計,位於稍高的小山——比治山內,站在小山上可以眺望廣島市內,自然景致和城市風光相映成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島市現代美術館
  • 屬性:日本第一個公立現代美術館
  • 建立時間:平成元年(1989年)
  • 設計者黑川紀章
廣島現代美術館座落在廣島市中心區一一比治山。比治山以前曾是廣島灣的一座島嶼。1981年, 當地政府改造了比治山的環境,並決定實施新區規劃。除了對道路、通訊、上下水等市政設施作了規劃外, 還將建造青空圖書館、廣島現代美術館、博物館和鄉土資料館等,將比治山新區建成廣島藝術中心。廣島現代美術館和早已建本的青空圖書館在同一根軸線上, 只是尾部稍稍偏移, 目的是為了保留美術館附近的一塊自然風景。
廣島市現代美術館入口廣場廣島市現代美術館入口廣場
建築師黑川紀章根據廣島的歷史和比治山的自然環境準備將自己的“ 自然和歷史的共生” 、“ 現代和傳統的共生” 、“ 整體和局部的共生”的建築理論用於該建築物上。整體形態仍是從日本固有建築模式出發。黑川對廣島市現代美術館設計作了這樣的說明:首先考慮的是對用地內樹木最大限度的保存,由於在建築高度設計上以不超過樹木的高度為目標,建築面積的60%都埋入了地下;建築外圍環境由被稱為“中間領域”的中央為圓形柱廊的入口廣場、柱廊、中庭、石庭、附有石雕的台階等構成,形成建築與自然的媒介,由此使得建築與自然、內部與外部得以共生; 外壁的素材從地表開始自下而上依次是砌石、粗糙的石材貼面、磨光的石材貼面、瓷磚貼面和鋁合金貼面,意味著從地到空、從土著到宇宙、從過去到未來的變化的共生;整體形態是連續的雙坡屋頂,建築被分節化,形成村落的集合,可謂建築中部分與全體的共生,這就與周圍的自然形成了相宜的尺度感;雙坡屋頂形態是對江戶時期“土藏”做法的引用,這一歷史標記通過鋁合金這樣的現代材料進行交換,使其暖昧化;
廣島市現代美術館外部庭院廣島市現代美術館外部庭院

中央入口的廣場是對西歐城市廣場的引用,但中心沒有設定雕塑或噴水,暗示著空虛的中心或中心不在;圍繞入口廣場圓形柱廊的屋頂在面向廣島市中心的正面斷開,朝向當年遭受核子彈轟炸的中心地區;入口廣場並不具有特殊的功能,只是作為“歷史與現代共生”、“異質文化共生”意義上的“場”存在著;與入口廣場正對著的是室外雕塑廣場,有亨利·摩爾的雕塑“拱”,宛若指向爆心地的瞄準器。該建築占地面積3800平方米, 總建築面積9300平方米。地上二層, 地下二層, 部分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 1989年8月竣工。獲1990年度日本建築學會獎,這也是黑川在建築師生涯中第一次獲日本建築學會獎的作品。
廣島市現代美術館剖面廣島市現代美術館剖面
黑川紀章是雄辯的,但其作品本身傳達出來的意義遠不及黑川解釋的那么深奧。“共生”的主張在他思想深處涌動著,並被黑川視作自己的畢生追求。“共生思想”其實反映了黑川追求的一種理想的人類社會圖景,是超出建築範疇的思考,具體到建築自身的創造和評論上,“共生”與“非共生”是非常難以確定和暖昧不清的。與之相比,磯崎新楨文彥的建築思考更接近建築自身。
廣島市現代美術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