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高等社會科學研究學校

巴黎高等社會科學研究學校

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EHESS:École des Hautes É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處於巴黎第六區和第十三區,是法國的一所非常著名的學院。學校涵蓋了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的方方面面,並一直倡導並致力於多學科的交叉研究,是法國人文社會科學交叉學科研究的典範和領頭羊。很顯然,由於學校類別和性質,身為研究院的EHESS並不參與與公立大學的排名,但其教學水平是與巴黎幾所最頂尖的公立大學旗鼓相當的,尤其人文社科專業的教學質量甚至與世界範圍內擁有該領域最頂尖教學的各院校不相上下。

從其早期仍作為高等研究實踐學院的一個分支學部開始,她便擁有一大批舉世聞名的社會科學方面的專家學者,並在上世紀一直成為法國年鑑學派、法國結構主義等重大思潮和思想運動的策源地與中心。曾在該校執教的教授學者除了費爾南·布羅代爾呂西安·費弗爾之外,還包括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埃馬紐埃爾·勒華拉杜里(Emmaunel Le Roy ladurie),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布爾當斯基(Luc Boltanski),皮埃爾·布爾迪厄羅蘭·巴特雅克·德希達雅克·拉康,戈德曼(Lucien Goldmann),德貢布(Vincent Descombes),柯瓦雷(Alexandre Koyré),圖海納(Alain Touraine),米蘭·昆德拉,阿方斯·迪普龍(Alphonse Dupront),路易·杜蒙(Louis Dumont),雅克·奧蒙(Jacques Aumont)等等。

該校在馬賽里昂土魯斯均有分校。

基本介紹

學校簡介,學校概況,優勢學科,合作院校,學科設定,學校排名,專業設定,研究中心,

學校簡介

建校年代:1975年
所在省州:法蘭西島大區
所在城市:Paris

學校概況

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是根據法蘭西共和國第85-427條法令(著名的索瓦熱法令Loi Sauvage)創立的國立高等研究學院,它的宗旨是推動和加速法國社會科學教育和研究的發展。她屬於法國教育體系中的“大學校”(這一體系中還包括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巴黎政治學院巴黎高等藝術學院高等研究實踐學院等等),獨立於公立大學體系之外。同時又和法蘭西學院、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NRS)一樣,是一個專門的公立研究機構。該校本來是法國高等研究實踐學院(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EPHE,1868年創建)中的第六專業,即社會科學學部,由著名的法國年鑑學派的歷史學家、地理學家費爾南·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和作為年鑑學派創始之一的著名歷史學家呂西安·費弗爾(Lucien Febvre)創建於1945年,後於1975年獨立出來,成為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
現學校有300位教師,500位研究人員,450位工程師和技術人員,3000名在校學生。每年還邀請世界各地的150多名教授學者前來講學和從事研究。這所學校建立在1975年,原來是高等實踐學院(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的一個分支。其目標為“以社會科學實踐研究培養研究生”。這所學校有各種各樣的社會科學教程,包括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語言學、經濟學、地理學、心理學、哲學、等等。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只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向高年級大學生提供高水平的課程,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
學校從創建初期開始便成為了法國乃至歐洲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鎮。實際上,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的創建本身就構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法國人文社會科學發展歷史進程中的重大事件,被人們稱為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她特別是在法國現代社會科學模式的轉型、認知科學和交叉學科研究的形成以及關於人的科學的研究發展等方面起到了獨一無二的巨大推動作用。從那個時候起,她就確立了自己的立院宗旨:“致力於對社會中的人的研究。試圖對人文社會學科的現代危機進行反思,重新對科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邊界進行探求。”
與“流亡大學”的關聯
1933年,為收容當時被歐洲極權主義政權排除於學術圈之外的學者,在社會研究新學院(The New School)底下成立了流亡大學(University in Exile)這個研究所部門。最初的資金源自於Hiram Halle跟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贊助。流亡大學稍後改名為政治與社會科學研究所(Graduate Facult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到2005年才再度改名為社會研究新學院。以流亡大學之名創始的這個研究及教學機構是新學院的知識重心,許多著名的知識份子與學者皆透過這個機構來跟新學院大學建立學術關係,如心理學家馬克斯·韋特海默(Max Wertheimer)、現象學哲學家Aron Gurwitsch,政治哲學家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與列奧·施特勞斯(Leo Strauss),哲學家漢斯·約納斯(Hans Jonas)。
新學院當時也支援法國流亡學者機構“人文學科高等學院”(Ecole libre des hautes études),即EHESS。在戴高樂主導的流亡政府“自由法國”的授權下,這所高等學院招羅了法語系的流亡學者,如哲學家馬里旦(Jacques Maritain),人類學家克勞德·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語言學家傑考森(Roman Jakobson)。人文學科高等學院在二次戰後逐漸發展成巴黎一個先進的研究機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Ecole des hautes é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且跟新學院保持密切關係。在歐洲極權主義垮台後,流亡大學改名為“政治與社會科學研究所”,之後名稱的演變如上所述。

優勢學科

該校的傳統優勢科目包括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藝術與語言哲學、心理學、哲學、政治科學等等,特別是在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方面擁有深厚的積澱和研究傳統,並與其他許多研究機構和學校有著密切的合作聯繫,比如人類學方面,她和法蘭西學院共創的社會人類學實驗室LAS(列維-史特勞斯創建於1960年)一直是法國人類學的研究中心,並擁有著名的《人類》(L’Homme)等學術期刊。除此以外,該校在東亞研究和漢學研究方面也一直在法國遙遙領先。
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是“巴黎大學聯盟”(l'Alliance Paris-Universitas)六個成員學校之一,另外五所學校分別是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巴黎二大、巴黎三大、巴黎六大、巴黎九大。除此以外,她還入選了法國“校園計畫”,用法國高等教育和研究部長佩克雷斯女士的話說,巴黎北部將出現一個一流的社會科學集群,培養人類學家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Claude Levi-Strauss)、地理學家費爾南·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和社會學家阿蘭·杜蘭(Alain Touraine)的“繼承人”。此即奧貝維利埃校園計畫,將建在塞納·聖德尼省(Seine-Saint-Denis),主要包括巴黎一大、八大、十三大和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EHESS)。

合作院校

該校自建校以來與世界各國一流大學保持著密切合作關係,碩士和博士的交換院校主要有:
牛津大學等多所世界一流院校

學科設定

該校學科設定包括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地理學,藝術研究,語言學、心理學與語言科學、認知科學、政治科學、哲學與數學等。該校一直是法國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學院頒發深入研究文憑(DEA) 、博士文憑(le doctorat)以及學院自己的文憑,同時還與其他學校合作聯合培養博士生。它尤其擁有“社會人類學和人種學”博士研究生院。學制一般為三年,根據考生材料擇優錄取學生,由每位教師認定學生是否具備聽取課程的各項條件。
對於該校教學語言要求而言,法語是通用教學語言,英語默認為聽說讀無礙。學校常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教授訪學,因此英語研討課也非常常見,不過專業報告完成基本上以法語為主。對語言的要求高,尤其是寫作能力。EHESS的學術氛圍相當自由,除了必須修的學分外,有大量有意思的研討課可以去旁聽,對此學校並不設限制,有的課程甚至只有三五個人也不影響課程開設。

學校排名

-QS世界大學專業排名2014(Classement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4 par disciplines : les meilleures facs et écoles de Sciences sociales & Management):社會學全法第二,僅次於巴黎政治學院
-QS世界大學專業排名2013(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 2013):社會學全法第四。
-經濟專業世界排名(Ranking of Economics Departments Worldwide):第二十二名。

專業設定

外語與文學學院:英語系、德語系、西班牙語系、義大利語系、套用外語系、現代文學系。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藝術與語言系,歷史與文化系、地理系、哲學系、心理學系、社會學系。
理工學院:材料科學系、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系、計算機科學與社會科學套用紗、工程技術系、地球與天體科學系、生命科學系。
經濟、法律與管理學院:經濟與社會行政系、法律系、經濟與管理系。
職業技術學院:工業系統工程系、高山設備管理、裝備與保護系。
聾啞人歐洲大學學院:特殊教育。

研究中心

該校擁有47個研究中心,其中37個是和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NRS)聯合創立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