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濕困脾證

寒濕之邪內盛,困阻脾胃樞機所引起,臨床以脘悶體重、便溏浮腫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常見於痰飲、泄瀉、霍亂、黃疸、水腫。現代醫學的急性胃腸炎、黃疸型肝炎、腎炎等疾病可見此病證。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中醫科
  • 常見病因:痰飲、泄瀉、霍亂、黃疸、水腫
  • 常見症狀:脘悶體重、便溏浮腫
病因病機,臨床表現,鑑別診斷,施治要點,辨證施治,其他療法,

病因病機

寒濕困脾的病理特徵是脾陽不振和濕邪內盛。可因素體脾陽不振,加之飲食不節,過食生冷,使水谷精微失於輸布,停滯而為水濕。內生的水濕又困阻脾陽,形成惡性循環。亦可因冒雨涉水,或居處潮濕,寒濕內侵,脾陽受困而形成。

臨床表現

寒濕困脾證臨床表現為脘腹痞悶脹痛,飲食減少或不思飲食,口中黏膩,大便溏泄,頭重如裹,肢體睏倦沉重,面色晦黃,或面目肌膚發黃,黃色晦暗如煙燻,或肢體浮腫,小便短少,或婦女白帶增多,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緩。由於寒濕內盛,中陽受困,脾氣被遏,運化失司,故見腹脹便溏;寒濕困阻,清陽不展,故見頭身困重,面色晦黃;寒濕困遏陽氣,水濕失於溫化,泛溢肌表,故尿少肢腫。

鑑別診斷

寒濕困脾與濕熱蘊脾證均屬濕邪困脾之證,均見脘腹痞悶,肢體困重,大便稀溏,苔膩脈濡等症,但寒濕困脾除脾為濕困之外,還兼有脾陽不振、陰寒內生等病理變化,故常兼見腹痛,浮腫,尿清色白,苔白脈緩等症;濕熱蘊脾除濕邪困脾外,還兼有熱邪,故常見小便黃赤,苔黃,脈數等症。治療在健脾利濕基礎上,寒濕困脾證應溫中散寒,濕熱蘊脾證應清熱利濕。

施治要點

1.寒濕困脾又濕阻
治療時應根據“脾虛”與“溫阻”的主次處方。濕阻初起,濕困中焦,以除濕為主。因為寒濕困脾,易傷脾陽,當選用溫熱藥助陽以燥濕,除選用苦溫燥濕的藥物之外,還要配合溫運脾陽的藥物,如乾薑、附子等。濕為陰邪,其性黏滯,病程較長,治療應堅持不懈,即使臨床症狀消失,仍需服用調理、健壯脾胃之劑,如香砂六君子湯之類,以免留濕未盡,繼而復發。
2.內濕發病,主要是脾運失鍵
其治療方法,一方面是杜絕或減少濕邪的來源與產生,另一方面是擴濕邪的出路。因此認為,健脾宣肺是一個關鍵。藥物中蒼木、麻黃最為理想。當蒼朮、麻黃等量使用,則有發大汗的作用;蒼朮倍於麻黃,則有發小汗的作用;蒼朮量叄倍於麻黃時,則有明顯的利尿作用,蒼朮四倍於麻黃時,則無發汗之作用,而有明顯的化濕作用。

辨證施治

寒濕困脾證的治療,以溫中散寒,健脾化濕為法。胃苓湯、平胃散、實脾飲、理中丸、苓桂術甘湯等方劑可隨證選用。
1.濕阻脾胃
證候:脾土不運,濕濁困中,胸腹脹滿,口淡不渴,不思飲食,或有噁心嘔吐,大便溏瀉,睏倦嗜睡,舌不紅,苔厚膩。治則:燥濕健脾,消脹散滿。主方:平胃散加味。方藥:制蒼朮、厚朴、陳皮、茯苓、澤瀉、木香、甘草。
若泄瀉如水,胸脘痞悶,舌苔白膩者,可加豬苓、肉桂;若痢下赤白,白多赤少,伴腹痛,可去澤瀉加桂枝、炮姜、白芍、木香;若身目發黃,黃而晦暗者,加茵陳、附片、乾薑。
2.寒濕外侵
證候:外感風寒,內傷濕滯,發熱惡寒,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噁心嘔吐,腸鳴泄瀉,舌苔白膩等。治則:解表化濕,理氣和中。主方:藿香正氣散。方藥:藿香、紫蘇葉、大腹皮、炒白朮、厚朴、半夏曲、白芷、桔梗、甘草、茯苓。
若吐瀉頻緊,吐瀉物如米泔水,四肢清冷者,合純陽正氣丸以芳香化濕,溫中散寒。
3.寒濕困脾
證候:肢體浮腫,色悴聲短,口中不渴,身重納呆,便溏溲清,四肢不溫。舌苔厚膩而潤,脈象沉細。治則:溫陽健脾,行氣利水。主方:實脾飲。方藥:制附子、乾薑、炒白朮、厚朴、大腹皮、木香、草果、茯苓、甘草、生薑五片、大棗五枚。
若身目發黃,黃而晦暗者,加茵陳。若腹部脹滿如囊裹水,尿短少者,加車前子、豬苓、懷牛膝、青皮等行氣利水。

其他療法

1.外敷藥物
(1)大蒜搗爛,貼敷足心;或吳茱萸研細為末,以鹽滷調和,塗貼於兩足心。適於泄瀉或寒霍亂。
(2)炒熱鹽1包或吳茱萸、食鹽份量相等炒熱,用布裹之,熨臍部。以溫通陽氣,治寒霍亂。
(3)取剛蒸熟大米飯,在手中拍成一小圓餅,將胡椒粉1克,撒飯餅中心,待稍涼貼於小兒臍上,4~8小時後去掉。治療嬰幼兒腹瀉。
2.針灸、推拿按摩
(1)取穴中脘、天樞、足三里、脾俞、關元等,輕刺激,留針5~10分鐘,隔日一次,並加灸中脘、天樞、脾俞等,寒性泄瀉為宜。
(2)直推脾土100次,推上三關100次,運內卦100次,推後溪50次,推鳩尾到神厥,天樞兩旁向下直推,順、逆揉運全腹共十分鐘,按摩湧泉、足三里各30次。
(3)寒瀉者推上三關次數加倍,手掌擦熱按臍3~5次。
(4)傷食瀉者加虎口推出大腸50~100次,從鳩尾直推中極5分鐘。
(5)脾虛瀉者加大補牌土300~500次,揉長強穴50次。以兒科腹瀉為最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