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丘古城遺址

宛丘古城遺址

宛丘古城遺址位於淮陽縣城東南4公里的大連鄉大朱莊西南隅,占地面積一百餘畝,高二丈,俗稱平糧台、平糧冢、貯糧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宛丘古城遺址
介紹,文獻記載,發現過程,歷史意義,遺址保護,

介紹

宛丘古城遺址位於淮陽縣城東南4公里的大連鄉大朱莊西南隅,占地面積一百餘畝,高二丈,俗稱平糧台、平糧冢、貯糧台,1988年2月13日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目前我國發現年代最早、規模最大、保護最完好的4600年左右的龍山文化時期古城遺址。它發掘於1979年,訊息一經披露,《人民日報》、《光明報》、《河南日報》、香港《大公報》、新華社等數十家海內外新聞媒體爭相報導,曾轟動一時,震驚世界。

文獻記載

春秋時期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之《陳風·宛丘》曾描述過這裡的動人景象:“子之盪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無望兮。坎其擊鼓,宛丘之下;無冬無夏,值其鷺羽。坎其擊鼓,宛丘之道;無冬無夏,值其鷺。”就是說,西周時代,這裡風景怡人,陳國的俊男靚女,常來這裡唱歌跳舞,談情說愛。後來,宛丘古城逐漸被廢棄。
宛丘古城未被發掘之前,大家對它並不了解,因此有許多傳說,流傳最廣的是與宋朝包公陳州放糧的故事相聯繫:北宋年間,陳州多災,民不聊生,朝廷派四國舅到陳州賑災。沒想到四國舅剋扣皇糧,將糧中摻沙放給百姓。訊息傳到京城,朝延派包公到陳州查辦此案。包公一身正氣,不徇私情,在城內金龍橋鍘了四國舅,並在這個地方將糧中的沙子篩了出來,篩出來的沙子堆成了此台。不要說篩出的沙子,就是糧食堆這么大面積也是不可能的,這不足為信。
宋朝時,這裡為貯糧台是確實的,它與宋朝南糧北調有關。《宋史》載:“……粟帛自廣濟河而至京師者,京東之十七州;由石塘、惠民河而至京師者,陳、潁、許、蔡、光、壽六州,皆有京朝官廷臣督之。”縣誌說:“惠民河亦曰蔡河,惠民河粟40萬石,菽20萬石,皆由京朝臣督之。”這個台東臨蔡河,南通淮河,東南方幾州貢糧必然漕運到此,再由此用馬車運到京都開封。

發現過程

此台上原住有一家姓林的,他家有宋仁宗給他的種冢地免糧的黃緞子聖旨。這個聖旨1910年曾拿出來讀過,不少人見到,如今這個聖旨流落到誰的手裡已不得而知。
此台原來方方正正,由於都不知道它是怎么一回事,便成了附近民眾蓋房、造宅、立窯制磚取土的好地方,東部、南部、西部中間被挖平。正是這些取土,使它露出端倪。1979年考古發掘,震驚世界。
這座古城遺址平面呈正方形,總面積5萬平方米,城內居住面積3萬4千多平方米,城牆上寬10米,下寬17米,夯土築成,四個城角呈弧形。我們的腳下就是古城的西牆。
宛丘古城廢棄後,歷經2000多年,又成為楚、漢時期的墓地,在這裡出土了錯金、銀越王劍、巴蜀劍、四輪鐵車、玉壁等數千件珍貴文物。

歷史意義

在這裡發掘了城門,門道兩側有土坯壘砌的門衛房,城門下面埋有倒“品”字形的陶排水管道,科學地解決了城內污水排泄問題,這是目前世界考古中發現的最早的陶排水管道。由於它的發現,把我國市政建設歷史提前了2000多年。1984年此件文物曾參加美國紐奧良“人與水”國際博覽會,受到有關專家讚譽。
在城內東南部,發現了三排用土坯壘砌的龍山文化時期的高台建築,在台上用土坯壘牆建房。另外,還有陶窯三座。在大量出土文物中,有石斧、石錛、石網墜、石箭頭、陶罐、陶壺、陶碗、陶盆,還殘留著燒過的木炭和未完全燃燒的樹枝、燒烤過的動物骨骼,經碳—14測定,古城當建於4600年前。而在古城的下面還疊壓著大汶口文化層。考古工作者對大量的出土文物結合歷史文獻進行了分析考證,一致認定平糧台古城遺址和太昊故墟宛丘是一個地方。至此“陳為太昊之墟”、“炎帝神農初都陳”等歷史文獻記載,得到了證實。

遺址保護

現如今古城博物館布有三個展廳:原始社會廳、楚文化廳、漢文化廳和遠古藝術表演大廳。在這裡,大家可以盡情了解中華民族燦爛的遠古文化,領略楚漢民族風情,尋文化之淵源,發思古之幽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