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由來,太空里程碑,訓練,挑選,目的,揭秘,太空經歷,生活摘述,太空人怎樣睡覺,太空人怎樣進食,太空人怎樣洗漱,太空人怎樣方便,太空人心理狀態,中國,神舟五號,神舟六號,神舟七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神舟十一號,天宮二號,天宮三號,國際,
名稱由來 約定俗成的,被俄羅斯航空及航天局僱傭的太空人或前蘇聯的太空人都被稱為“космонавт”,其英文版本為Cosmonaut。“космонавт”來自希臘語單詞“kosmos”(代表“全宇宙”)和“nautes”(代表“船員”)。事實上,“cosmonaut”和“astronaut”意義相同,選擇所使用詞語的原則常常是政治因素。1995年3月14日,太空人諾曼·薩伽德成為首位乘坐俄羅斯發射的
太空飛行器 上太空的美國人,可以認為在此過程中,他成為首位美國“cosmonaut”。
據稱,馬來西亞的趙里昱(Chiew Lee Yih)在1998年3月創造了“Taikonaut”(太空人)一英文詞,並首先在某個網路科技論壇里使用。差不多同時,陳藍(Chen Lan,音)在其“Go Taikonaut”的網頁里使用它。這個詞普遍被西方媒體用來稱呼中國的
太空人 。“Taikonaut”由“太空”的漢語拼音“taikōng”和“船員”的英文縮寫“naut”(或“航行者”的希臘文“naus”,“太空人”的英文“Astronaut”刪節組成。但在中國官方所發布的稿件中,多半堅持使用更帶技術性的名詞“航天員”(astronaut),意思為“太空航行者”。
太空里程碑 世界上第一名太空人是蘇聯的
尤里·加加林 ,他在1961年4月乘坐東方1號(Vostok 1)進入太空。
2003年10月15日,
楊利偉 乘坐神舟五號成為中國首名太空人。
進入太空的太空人裡面最年輕的是戈爾曼·季托夫,當他乘坐東方2號上太空時只有26歲。最老的則是
約翰·格倫 ,他乘坐STS-95上太空時已經77歲了。
在太空中逗留最長紀錄是瓦里李·保利耶可夫的438天。
到2003年,個人上太空的最多次數是七次,紀錄由傑里·L·羅斯和富蘭克林·張-迪亞斯兩人所保持。
太空人離地球最遠的距離是401,056公里(在
阿波羅13號 緊急事件時產生)。
首個自製太空船上太空的太空人是邁克·梅爾維爾,乘坐的是
太空船一號 (SpaceShipOne Flight 15P)。這應該與各式各樣百萬富翁
太空遊客 形成對比,那些太空遊客只是作為公開提供資金的飛行乘客或少數人員(通常由俄羅斯提供飛到電離層(ISS)的服務)。
在美國,被選為太空人候選人將收到銀質太空人之翅。當他們進入太空後,他們將收到金質太空人之翅。美國空軍也對飛越海拔80公里的飛行員授予太空人之翅。
訓練 挑選 航天活動是一種特殊的職業活動,它具有工作環境特殊、職業技能高度複雜、飛行任務艱巨等特點。這樣的職業,要求航天員不僅具備健康的體格、良好的心裡素質,而且對航天環境要有高度的耐受和抗壓能力,同時還應具備淵博的知識、高超的技能等。因此,世界各航天部門對航天員都進行了精心的選拔。
航天員選拔的具體內容根據太空飛行器的裝備、航天任務等確定,一般分為4個方面。
1、基本條件
與飛行員選拔相同,但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要求更高。
2、醫學選拔
除沿用飛行員的醫學選拔條件外,還在既往史上注意有無隱性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功能紊亂。在體檢中須全面而細緻地檢查心血管系統、前庭功能和視覺系統等。
3、心理選拔
心裡素質選拔是航天員選拔的重要方面,要查明受檢者的性格、情緒穩定性、精神狀態、與人共事的適應性和協調性等。
4、航天特殊環境耐力選拔
在載人航天初期,人們十分重視特殊環境耐力選拔,但隨著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和載人太空飛行器內環境的逐步改善,一些特殊環境因素測試,如噪聲、振動、溫度已經不再作為選拔的主要內容。特殊環境耐力選拔主要進行的是失重適應能力和返回後再適應能力的測試,如前庭功能檢查、超重耐力檢查、低壓缺氧耐力檢查等。
經過這些項目檢查後,醫務人員對檢查的結果進行單項和綜合項目的評定,作出總的評價。
目的 太空人在訓練 基礎訓練的目的,首先是使太空人候選人掌握並完成
載人航天 所必須的科學知識和技巧,其次是要進一步提高其體能和改善其心理品質。太空人所必須接受的體能和
心理訓練 :例如置身重力達10倍地球重力的離心機和長期處於絕音室的訓練,其艱苦程度實在令人難以想像。 首先,要有本科學習經歷,需要接受科學、醫藥、工程學等領域的知識;其次,必須具備操作經驗,尤其是擔任試飛員的經驗;第三,優秀的太空人還善於幫助別人。”
隔離室訓練
太空人在訓練 飛船進入宇宙空間後,遠離一大堆人群,除和地面聯繫外,與世隔絕,長期的寂寞生活對人的心理、生理都有一定的影響。為了讓太空人能夠適應這種特殊的生活,隔離室訓練便應運而生。隔離室幾乎不受任何聲響刺激,如同與外界隔絕一樣。性格是否合得來是不是選定機組人員時要考慮的因素?宇航心理學家說,不是,許多人聽到都會感到吃驚,因為畢竟太空人要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裡一起生活工作,同一個你受不了的人共處可不是什麼開心的事,弄不好連工作都要受到影響。但是,太空人都是職業素養很高的人,他們不會讓個人的心情影響到任務的執行。再說,一次航天時間都相對比較短,一般是一個星期,最多也不過兩個星期。對大多數太空人來說,在這樣短暫的期間裡,哪怕是與魔鬼同眠都不是問題。但是,如果是去空間站或去火星,一去就是幾個月甚至幾年,那可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性格合不來的人長期相處難免產生矛盾衝突,會影響到大家的合作關係。所以,對太空人心理素質的要求就非常重要。
揭秘 中國訓練揭秘
距離今秋十月載人飛船升空的日子已經不多了,太空人們現階段在訓練什麼呢?陳輝教授透露說,當前仍然有太空人的基礎訓練,熟悉飛船艙內設施也是他們的主要訓練內容。去年年底,陳輝教授曾經進入航天城參觀,他向記者講述了太空人花樣繁多的訓練內容。
入選條件
想成為太空人,入選條件除飛行時間超過1000小時、基本身體素質良好外,還必須通過航天城特有設施的“技術考驗”,包括:每分鐘轉速24圈的轉椅,以檢查其對震動及眩暈的耐受能力;前後甩動幅度15米的電動鞦韆,以測試飛船進入軌道時可能使人體產生的空間
運動病 等。
極度眩暈
“轉椅+鞦韆”
進入航天城,首先進入眼帘的是一間不大的房子,四面封閉,除了靠牆一台控制儀外,地中央的一張轉椅格外引人注目。這張轉椅不但可以做180度順時針和逆時針的快速運轉,而且可以同時上下前後擺動。轉椅主要是用於檢查宇航候選者的前庭神經功能,以了解他對震動及眩暈的耐受能力。
太空人訓練 從轉椅室出來進入的是電動鞦韆室,在高達數十米鋼架的護衛下,一台貌似汽車的廂式鞦韆被四條鋼臂凌空提起。電動鞦韆盪起時,前後能甩出15米,它主要是用於適應空間運動和開展對空間運動病的研究。
體驗“蹦極”
航天城裡還有一個“衝擊塔室”,內有一座約4層樓高的綠色鐵塔。它的作用是模擬飛船返回地球的衝擊環境,從而加強人的抗衝擊耐力,研究各種方式的防護措施。
比玩“飛碟”難受多了3層樓高的離心機室里裝備著亞洲規模最大的國產載人離心機。
太空人進食 人體離心機是一種巨大的旋轉裝置,既可以上下伸縮,也可以左右轉動。頂上有一條長達16米的旋轉手臂,它用結實的鋼架緊緊托住了位於手臂前方的一隻橢圓形不鏽鋼封閉吊艙,這隻吊艙也可以呈一定的角度轉動,因此可以建立同方向作用於太空人的超重條件。當整個離心機開起來時,有些像遊樂場中的“飛碟”,無論是“房子”、“手臂”還是吊艙,都在不停地加劇轉動搖擺,但其轉動的速度和搖擺角度則是“飛碟”無論如何都無法比擬的。
忍受狹小和孤寂
太空人的安全和健康的研究是空間技術發展的一個重點,太空人訓練中心裡有各種各樣為使太空人適應太空生活而設定的模擬艙。
低壓艙是一座淡綠色的T形艙,內有工作艙、休息艙和衛生艙3部分。當太空人穿上特製的航天服走進低壓艙之後,艙內的空氣就被抽掉,太空人此時就開始進入“太空”。狹小的艙內既沒有電視也沒有音響,就連做一些搖擺幅度較大的健身活動也很受限制,沒有電話,不準通信,與社會完全隔絕。學會如何適應這種環境,是走進太空之前必須攻克的課題。
太空食品 認識回家的路
天象儀室是太空人模擬訓練中的最後一個關卡,太空人升空執行任務之前必須在這裡熟悉星空圖,找出自己將要走過的路線,一旦載人飛船的自動導航系統出現故障,太空人就可以自己操控。
太空經歷 生活環境
太空是個充滿魅力的神奇世界,在太空的生活更是個充滿魅力、令人好奇的神奇話題。
太空環境與地球環境大不相同,那裡沒有空氣,沒有重力,充滿危險的太空輻射。當然在封閉的空間站或太空梭艙內,有足夠的空氣供你呼吸,良好的太空飛行器禁止材料可以有效地擋住太空輻射,只是“失重”會給生活帶來一些麻煩。
太空人 住
掛著睡,能洗澡
飛船上也可以洗澡,這點你也沒有想到吧!王壯研究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儘管飛船內空間不足6立方米,但仍然可以解決太空人的洗澡問題——因為飛船內有一個單獨的用來洗澡的袋子,還可以淋浴。
由於處於
失重狀態 ,太空人在飛船內睡覺也跟在地球上不一樣。地面上有重力,而太空中沒有重力,太空人一躺就飄起來了。對此,飛船內單獨準備了睡袋,掛在壁上,睡覺的時候要進到這個睡袋裡面,就掛在那兒。
食
壓縮磚,牙膏管
陳教授介紹說,太空人的選單也很豐富,有100種選擇,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樣難以下咽。不過,
太空食品 並非一般的蔬菜水果,而是特別加工過的“壓縮磚”或“牙膏管”,對上一定比例的水後,能夠恢復原形,味道也不錯,裡面包含了所有人體需要的營養成分。由於在失重的條件下,菜無法像在地面上一樣老實待在盤子裡,而是擺在桌子上就飄起來了。所以專家們把太空食品設計成了牙膏式的,吃的時候像擠牙膏一樣往嘴巴里擠。
太空衣 這些食品的營養價值也比較高,蔬菜、蛋白、脂肪豐富。據陳教授透露,航天集團專門有一個機構負責研究太空食品。早餐、午餐、晚餐,每天三頓飯吃什麼,如何搭配,都設計得非常科學。太空人的吞咽肌肉必須十分發達,因為在宇宙空間中,食物不會因重力而下落而會因慣性在吞咽後在咽部靜止,要使食物吞咽下去有兩個方法:與食物發生相對運動使其因慣性落入胃中,但由於靜摩擦力恐怕不可以實現,所以太空人只好忍受著巨大的痛苦將食物通過肌肉的收縮擠壓下去。如果太空人在吞咽食物後向“下”(宇宙中沒有方向)運動,食物甚至會從嘴裡出來
衣
120公斤,值千萬
據中國載人飛船上將配備的
太空衣 的製造地——東華大學(原中國紡織大學)宣傳部有關人士透露,太空衣已製作完畢,並多次試穿。
航天服由服裝、頭盔、手套和航天靴等組成。其中結構最複雜的服裝由14層組成:最裡層是液冷通風服的襯裡;襯裡外是液冷通風服,這種服裝是由尼龍彈性纖維和穿在上面的許多輸送冷卻液的塑膠細管制成;液冷通風服外是兩層加壓氣密層,然後是限制層,用來限制加壓氣密層向外膨脹;限制層的外面是防熱防微隕塵服,由8層組成,起防熱和防微隕塵作用;最外一層是外套。航天服雖然結構複雜,但穿起來並不困難,一般15分鐘左右即可穿戴完畢。
由於航天服是一種特製的衣服,通常由通風層、氣密層、保暖層等多層組成,是一個小的密封系統,具有防護作用和出艙兩個功能。這種航天服屬艙內航天服,除了頭盔和膠皮手套,整個航天服是用一種特殊的高強度滌綸做成的,整套衣服重約120千克,價值高達上千萬,再加上設計費用,總計能達到億元。(何濤)
生活摘述 太空人怎樣睡覺 ▼糊塗覺與奇異睡姿
太空人在太空中睡覺的的確確是“糊塗覺”,其表現一是黑白不分,二是睡姿奇異。
黑白不分,是說太空人在天上繞地球航行,太空日出日落由太空飛行器繞地球一圈的時間而定。有時24小時內日出日落交替許多次,太空人無法遵循地球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慣,只好機械地按鐘點安排工作和睡覺。
睡姿奇異,是說太空人在太空失重環境中找不到“躺”的感覺。在地球重力環境,人們習慣於把地心引力的方向定為“下”,把“天”的方向定為“上”,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腳踩大地,頭頂藍天”。可是到了
失重 的環境裡,人們失去了“上”“下”的參照坐標,腳踩不到地,四周全是天,你根本分不清上、下,因此,睡覺也就沒有了“平躺”一說。由於無論站著、躺著,還是趴著都可以入睡,所以太空人睡覺可以飄在太空艙里睡,掛在牆上睡,綁在床上睡,也可以吊在樑上睡,靠在桌邊睡。
不過大多數太空人不習慣飄蕩著睡。一旦從飄浮睡眠中醒來,他們會產生一種掉進萬丈深淵的感覺。為了獲得安全感,太空人一般睡在固定的床上或固定在牆壁上的睡袋裡,睡袋拉緊後能給人體施加一定的壓力,使人消除恐慌感。
▼千萬別把手腳伸出被外
有人睡覺習慣把手或腿放在被子外面。這在地面上看來是很正常的現象,可是在太空環境裡,卻是很危險的。太空失重,睡眠中人的四肢會不受軀幹支配而四處飄動。一名前蘇聯太空人有一次把手臂放在睡袋外睡覺,醒來後突然發現有兩隻大手向他臉上飄來,嚇了他一大跳。原來這飄動的兩隻大手正是他自己的手。嚇一跳還是小事,如果太空人睡著後,失控的——“自由”之手、“自由”之腳——萬一無意中碰到了開關、儀器,那太空艙的安全、太空人的生命就成了大問題,所以,在太空中睡覺,千萬注意把手、腳放進睡袋裡。
太空人怎樣進食 ▼100多種太空食品
太空人的食物豐富多彩,從最初的十幾種已經發展到了100多種。太空人每天一般吃4頓飯,一周之內的食譜不重複。有人以為太空人的食品都是做成牙膏狀的擠著吃,肯定很乏味,其實這是早期太空人的狀況,現今早已今非昔比了。太空人可以在太空中吃到香腸餡餅、辣味烤魚、土豆燒牛肉、奶油麵包、豆豉肉湯、鮪魚沙拉、餅乾、朱古力、優酪乳、果脯、果汁等各種各樣的佳肴,美國太空人甚至可以喝到他們愛喝的可口可樂。不過,太空人吃飯並不能隨心所欲。他們必須按地面營養師為他們配製好的食譜用餐。
美國太空梭 上的太空人吃飯時,先把標有第幾天第幾頓字樣的塑膠袋從食品櫃中取出。每個塑膠袋里裝有7種食品,供一名太空人食用。太空食品均為脫水食品,臨吃前可把食物放入一個碗形的容器中,再用注射器將一定數量的水注進容器,然後再放進烤箱裡加熱。一頓飯不超過半小時就可以“做”好。
▼非同一般的吃飯動作 太空餐桌是特製的。它具有磁性,能吸住刀、叉、勺、碗、盤等餐具,桌上裝有水冷卻器和加熱器。吃飯時,太空人必須先把腳固定在地板上,把身體固定在座椅上,以免飄動。面對擺在餐桌上的飯菜,你千萬不要著急,一定要注意端碗、夾飯、張嘴、咀嚼一連串動作的協調。端碗要輕柔,動作太猛,飯會從碗裡飄出去;夾飯、夾菜要果斷,夾就要夾準、夾住,最好不要在碗裡亂撥拉,以免飯菜飄走,使用叉子效果最好;飯菜夾住後,張嘴要快,閉嘴也要快,因為即使是放到嘴裡的食物,不閉嘴它也會“飛”走;咀嚼時節奏要放慢,細嚼慢咽利於消化,還可以減少體內廢氣的產生和排泄,避免太空人生活環境的污染。
丹尼斯.蒂托 有些人最喜歡在吃飯時聊天神侃,而在太空吃飯最忌諱的就是邊吃邊說。邊吃邊說會使嘴裡嚼碎的食物碎末飛出嘴外,飄在餐廳或生活艙里,太空人稍不注意吸進鼻腔就容易嗆到肺里發生危險。
▼特製的“王太太炒羊肉”
儘管太空食品供應充足,花樣齊全,營養豐富,但太空人卻普遍抱怨在天上吃飯吃不出味道。科學家分析,原因可能不在食品本身,而是太空環境引起太空人的味覺失調。如失重使鼻腔充血,導致味覺神經鈍化,唾液分泌發生變化影響味覺,或者因為看不到食物的顏色、聞不到食物的氣味而影響味覺。美籍華人太空人王贛駿乘太空梭上天時,為了使他能有個好胃口,他的太太做了他平時愛吃的炒羊肉。這道食品被命名為“王太太炒羊肉”。
太空人怎樣洗漱 ▼奇特的洗臉和刷牙
由於太空的失重環境,在地球上看似簡單的洗臉、刷牙、刮鬍子、理髮以及洗滌,到了太空都變成了很複雜和麻煩的事。
就拿刷牙、漱口來說吧,最初美國人是用一種特殊的膠姆糖經過在嘴內充分咀嚼來代替刷牙的,蘇聯的航天員則是用手裹著毛巾在口腔內按摩擦洗來代替刷牙。這兩種方法很簡單,但口腔中的細菌不易清除。有一次蘇聯的醫療人員在給返回地面的航天員檢查身體時發現,航天員口腔記憶體在許多致病細菌,引起了航天醫學專家的高度警惕,於是提醒航天員在太空不徹底刷牙是不行的。後來發明了密封式吸水法.航天員就可以在太空中較徹底清潔牙齒和口腔了。
現在的航天員使用一種密封式刮鬍刀,它可以通過一條密封管同吸塵器聯起來,吸塵器能把胡碴吸進廢物處理箱中。
太空理髮也很不容易,因此無論男女太空人在上天之前都要把頭髮理得短些再短些。但是長時間的飛行,頭髮又會長長,怎么辦?太空人必須發揚團結精神互相幫助,一人理髮,一人拿著吸塵器吸走剪下的頭髮。
▼ “桑拿室”和“洗浴袋”
美國的“天空實驗室”和蘇聯/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都有“洗澡間”。早期的洗澡間實際上是一個不透水的強力尼龍布製成的圓柱型淋浴罩,上連天棚下接地板,頂部有水箱、噴頭和加熱器。洗澡前航天員要戴好呼吸器,耳塞和護目鏡鑽進這罩中,待密封后呼吸器與外界相連,就可打開水龍頭洗澡了。由於沒有重力,水是不會自動從噴頭中流下來的,需要給水箱中的水加壓,使水流通過噴頭噴出來。洗完澡的水要被淨化吸附裝置收集到廢水箱中,經淨化後再重複使用。
後來美國科學家對太空浴室進行了改進。他們把浴室變作一個浴罩,罩內被施以0.8個大氣壓,浴罩下部裝有抽風機,航天員洗澡時打開淋浴龍頭和抽風機,上面灑水,下面抽水,這樣便有身處地球一樣的沐浴效果。雖然水能夠淨化回收,但太空艙內的儲水終究有限,所以美國航天員平時也只是用浸透浴液的海棉擦擦身體,沐浴仍是每周一次的“節目”。洗一次澡,真正的洗澡時間只有15分鐘,可清理污水和其他準備工作卻需45分鐘。
▼太空專用洗髮液 尤里.加加林 太空人的洗髮液是特製的。這種洗髮液96%的成分是從植物中提取的。由於在太空中不可能有很多的水供給太空人沖洗頭髮,所以太空人使用的洗髮液是免沖型的。它在失重的狀態下能變為十分細小的顆粒。洗頭時,它很容易帶走頭上的污垢。洗完後,用餐巾紙或毛巾一擦,洗髮液就被清除得一乾二淨。用這種太空洗髮液洗過的頭髮,完全不用髮膠、摩絲和吹風機,既能顯示頭髮的自然美又特別容易梳理。
據最新報導,俄羅斯和美國專家正在為兩國太空人準備最新洗漱用品,但是他們在女太空人的化妝品上產生了分歧。俄羅斯專家認為在太空完全沒有必要打扮,而美國專家卻認為香水、潤膚液、口紅等都是不可缺少的。(《中國國防報》)
太空人怎樣方便 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大小便,是一個比較麻煩、複雜的事情。尤其是長期軌道飛行時,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要設計出一套複雜的能除臭、供水、易於消毒的收集系統。如果設計不好,大小便因微重力會從馬桶中飄出來,在座艙內到處飛舞。航天員在飛船起飛著陸,以及艙外太空行走的時候,如果想方便,則需要使用超吸濕性的成人尿布。 航天員在太空“方便”時,第一步是將自己固定好。首先固定好鞋,然後固定好下身,雙手握住馬桶兩邊扶手,最要緊的是屁股須與馬桶邊緣貼緊,使馬桶內部與外邊完全密封。所謂“抽水馬桶”實際上是“抽氣馬桶”——因為馬桶內不使用水,而是用氣。小便則用一個特製漏斗收集,小便桶定期會向宇宙空間排放。大便袋中的大便經壓縮處理,暫時存放在馬桶內,最後被帶回到地面上來。
太空中的洗手間也是真空的。上廁所,必須坐在精心設計的馬桶上。人浮在半空中,怎么坐上去呢?兩腳先放進固定的腳套里,腰間用座帶綁好,用手扶著手柄。 如果是大便,不是用水沖,而是用一個特別的抽氣機,將糞便吸進塑膠盒裡。每解一次,就會更換一個盒,這些盛著糞便的塑膠盒會被彈到太空。如果是小便,也是利用抽氣機,將其吸進一個特別形狀的杯子裡,經過橡皮管灌進地板下的污水池裡。
太空人心理狀態 ▼怎樣才能消除精神緊張與孤獨
太空人要解決在太空中的孤獨就需要很好的心理調節,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難免要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和困擾,那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怎樣克服、消除精神緊張和孤獨呢?學會處世的道理。我們都是同樣的人,別人碰上的事情您有一天也可能會碰上。生活的道路總不會是太平坦的,與周圍的人建立友誼,可以增加來自外界的支持和幫助,從而減輕精神緊張。不要害怕擴大您的社會影響,這樣有助您尋找應付緊急事件的新渠道。
努力改進人際關係。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以幫助您事業成功,減少挫折,這對於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十分重要。我們不需要那種只會教訓人:“給我聽著,你該怎樣做”的朋友,我們生活中所需要的是鼓勵我們進行創造性思維,以及能夠支持我們走向成功之路的朋友。主動虛心聽取別人意見,善於安排時間,是改進人際關係的重要方法之一。宣洩、抒發。經常處於精神緊張狀態,累加起來,可能會吞噬掉我們健康的機體。我們需要對人訴說自己的感受,哪怕這樣做改變不了多少事情。向誰訴說,取決於想要說的內容,必須選擇合適的訴說對象。記住,絕對不要將不愉快的事情隱藏在自己的心裡。以仁待人。當別人身處困境時應樂於助人。在這種時刻,他們最需要您去傾聽他們的訴說,需要您給予幫助。靈活一些。我們要完成一件工作,可能有許多方法,您自己的那種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或者雖然是最好的方法,但不一定行得通。如果您總認為事事都必須按您的想法去做,那么當事物不按您的想法發展時,您就會煩惱生氣。其實您的目標只應是把事情辦成,至於方法,不必拘於某一種。
中國 神舟五號 男,1965年生,遼寧綏中縣人,身高1.68米。1996年參加航天員選拔,1998年1月正式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 2003年10月15日搭乘神舟五號飛船升空,成為我國首位太空人。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少將軍銜,現任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 副主任。第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
神舟六號 執行任務太空人:
費俊龍 ,指揮長;
聶海勝 ,操作手這是兩位太空人第一次進行太空任務飛行。
聶海勝 2005年10月13日在太空慶祝他的41歲農曆生日。後備太空人:第一梯隊:
劉伯明 、
景海鵬 ;第二梯隊:
翟志剛 、吳傑。
神舟七號 神舟 七號載人飛船3名正選航天員包括入選過神五及神六計畫的翟志剛、以及2名也曾經入選過神六的隊友劉伯明與景海鵬。進行中國航天首次
太空出艙 活動的是曾經2次入選神舟計畫的航天員
翟志剛 ,第1備選是
劉伯明 。
翟志剛 ,1966年10月10日出生,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
龍江縣 龍江鎮龍西村人,大學文化、雙學士學位。
台北時間 2008年9月27日16點43分24秒,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開始出艙,16點45分17秒,翟志剛在太空邁出第一步,16點59分,結束
太空行走 ,返回
軌道艙 。台北時間2008年9月28日,成功返回地球。
劉伯明 ,1966年9月出生,黑龍江齊齊哈爾市
依安 人
神舟九號 景海鵬 ,1966年10月出生,山西省運城市人。
景海鵬 神舟九號飛船是中國計畫中的一艘載人
宇宙飛船 ,中國首個宇宙實驗室項目組成部分。
劉旺 ,1969年3月出生,山西省
平遙縣 人,中共黨員,碩士學位。
劉洋 ,1978年10月出生,女,河南省
林州市 人,在2012年3月入選神舟九號任務飛行乘組。是中國第一位女航天員。
劉洋 神舟十號 聶海勝 ,男,1964年9月出生,湖北襄陽市棗陽人,2005年6月,執行神舟六號載人飛行任務,獲得圓滿成功。2013年4月,入選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飛行乘組。
張曉光 ,男,1966年5月出生,大校軍銜,是1998年選出的首批14名航天員之一。2013年4月,入選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飛行乘組。
王亞平 ,女,1980年1月出生於山東煙臺,少校軍銜,17歲時參加空軍招飛,成為中國第七批女飛行員。2009年5月,中國第二批航天員選拔開始,王亞平通過選拔成為中國首批女航天員之一。2013年4月,入選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飛行乘組,也是其中唯一的女性。
王亞平 神舟十一號 神舟十一號飛行乘組是“一老一新”搭配,由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組成,景海鵬擔任指令長。在任務中,他們互為備份,他們均具備飛船駕駛、組合體管理、手動交會對接,以及故障情況下的應急處置能力。
景海鵬第三次飛天開創新紀錄
生於1966年10月的景海鵬,在“五十而知天命”時展開他的第三次飛天。這也開創了中國人飛天的新紀錄。2008年和2012年,他分別執行了神舟七號和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具有豐富的飛行經驗。景海鵬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少將軍銜。
中國第二批男航天員“首飛”
今年38歲的陳冬2010年5月正式成為中國第二批航天員。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大隊三級航天員,上校軍銜。這是他的第一次太空之旅,也是中國第二批航天員中首個飛天的男航天員。
中國第一批航天員將退役
太空探索者協會第27屆年會2014年09月10日上午開幕,中方大會主席楊利偉透露:中方第一批航天員將退役,中國將進行新的航天員選拔,其中包括女航天員。
天宮二號 2016年9月15日22時04分,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2016年11月17日12時41分,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實施分離,神舟十一號飛船11月18日13:33-14:13返回地球。
2016年12月8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天宮二號-神舟十一號載人航天任務研製團隊獲得2016影響中國年度科技人物獎。
2017年4月22日,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4月27日,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完成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
2017年6月21日,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實施撤離,開始進入獨立運行階段。
天宮三號 發射時間:在天宮二號主要任務完成後的 2018年 。(準確時間暫未確定)
發射目的:開展地球觀測和空間地球系統科學、空間套用新技術、空間技術和航天醫學等領域的套用和試驗。
國際 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只有美國和蘇聯有現役的太空人。1976年蘇聯開始實行Intercosmos計畫,組成第一組從社會主義同伴國家選拔出來的6名太空人,第二組在1978年開始訓練。在1978年幾乎同時,歐洲航天局選擇了4名太空人進行訓練,以進行在太空梭上執行的首個太空實驗室任務。法國在1980年開始訓練自己的太空人(英文稱為spationauts),接著是德國在1982年,而後是加拿大在1983年,日本和義大利則分別在1985年和1988年。數個更多的國際運載專家被選為太空梭太空人,之後俄羅斯的索尤茲任務(Soyuz missions)也有國際專家的參與。1998年歐洲航天局組成單一的太空人組織,以消解以前
法國 、
德國 和
義大利 的國家組織。
歷史上的太空人
艾倫·謝潑德 1961年5月5日:美國太空人
艾倫·謝潑德 隨“自由”7號飛船到達距地球116.5英里的遠地點,他在亞軌道飛行持續了15分鐘,成為美國第一位太空人。
1959年,
斯基拉 等七人被美國宇航局選為第一批太空人。在此之前,他是一名海軍試飛員。出於政治方面的需求,美國宇航局大力宣傳這七名太空人的事跡,使他們成為了美國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當前,這七人中只有兩人健在。
尤里·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 1962年10月,斯基拉參加了
水星計畫 的第五次飛行,環球地球飛行了六周,飛行時間超過9個小時;1965年12月,他作為指揮官參加了雙子星6號的航天飛行;1968年10月,他又作為指揮官參加了
阿波羅7號 的飛行,此次飛行歷時11天,目的是為正式登月測試流程和設備。1969年,斯基拉從美國海軍和美國宇航局退休。他曾同美國宇航局前公共事務官員埃德·巴克比(Ed Buckbee)合著過一本書,名為《真正的
太空牛仔 》,描述了參與水星計畫的太空人,以及他們對美國太空計畫的貢獻。
尤里·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 (Yury Alekseyevich Gagarin) 1934年3月9日生於蘇聯斯摩棱斯克州格扎茨克區的克盧希諾鎮集體農莊莊員家庭。白俄羅斯人。1961年4月12日
莫斯科 時間上午9時零7分,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
宇宙飛船 從拜克努爾發射場起航,在最大高度為301公里的軌道上繞地球一周,歷時1小時48分鐘,於上午10時55分降落在蘇聯境內,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宇宙飛行,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願望。 首次太空飛行之後,加加林積極參加訓練其他太空人的工作,1961年5月成為太空人隊長,1963年12月榮升為太空人訓練中心副主任。 在訓練其他太空人的同時,他自己並沒有放棄訓練,夢想著能夠再次進入太空。 1967年4月,他完成了“聯盟”號飛船首次飛行的培訓準備工作,成為太空人科馬羅夫的替補。 他在進行宇航訓練之餘,並未放棄駕駛殲擊機,還專門進入茹科夫斯基航空軍事學院繼續學習飛行,並於1968年2月畢業。 1968年3月27日,他和飛行教練員謝廖金在一次例行訓練飛行中,因一架雙座噴氣式飛機墜毀而罹難。加加林死後,其骨灰被安葬在克里姆林宮牆壁龕里,他的故鄉格扎茨克被命名為加加林城,他訓練所在的太空人訓練中心也以他的名字命名。為紀念加加林首次進入太空的壯舉,俄羅斯把每年的4月12日定為宇航節,在這一天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緬懷這位英雄人物。
1963年6月14日和1963年6月16日前蘇聯連續發射了由貝柯夫斯基駕駛的"東方-5"和由捷列什科娃駕駛的"東方-6"號航天飛船。兩艘飛船的入軌時間相差兩天,在軌道上的近距離相隔4.8km,而在同一天返回地面。
這次飛行的意義在於,"東方-6"號飛船的駕駛員捷列什科娃是世界上第一個飛進宇宙的女性。她一共飛行了70小時40分鐘49秒,繞地48圈。這次飛行正是在國際婦女代表大會開幕的前夕。這一事實本身強有力地表明,婦女可以在任何方面與男人並駕齊驅。
1926年3月16日:美國火箭研製的先驅者、科學家
羅伯特·戈達德 在他姑媽家的菜園裡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燃助推火箭,這枚火箭上升了41英尺。
1957年10月4日晚: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衛星一號”,這個略顯粗糙的金屬小圓筒的發射成功,象徵著人類探險新時代的開始。
1961年4月12日:蘇聯27歲的太空人尤里·加加林 乘坐“東方”號宇宙飛船環繞地球一周,成為飛出地球大氣層進入外層空間的第一人。
1961年5月5日:美國太空人艾倫·謝潑德便隨“自由”7號飛船到達距地球116.5英里的遠地點,他在亞軌道飛行持續了15分鐘,成為美國第一位太空人。
1961年8月6日—7日:26歲的蘇聯太空人格爾曼·季托夫在兩天25小時的飛行中,環繞地球17圈,飛行中他首次啟動了宇宙飛船的人工控制系統。
1963年6月16日:蘇聯太空人
瓦連金娜·捷列什科娃 駕駛“東方”6號升空,成為進入太空的第一位女性,她在太空停留了2天22小時,繞地球飛行48圈,超過當時美國的任何一位太空人。
1965年3月18日:蘇聯“
上升號 ”飛船的太空人阿列克謝·
列昂諾夫 進行了人類首次
太空行走 ,他漂出宇宙飛船,以每小時1.5萬英里的速度繞地球飛行了10分鐘。
1966年3月16日:美國太空人在太空中成功完成“雙子星座”8號宇宙飛船與不載人飛船“阿金娜”號的對接。
1967年4月24日,蘇聯太空人科馬洛夫乘聯盟1號飛船返回地面時,因降落傘未打開,成為第一位為航天殉難的太空人。
1969年1月14—17日,蘇聯的聯盟4號和5號飛船在太空首次實現交會對接,並交換了太空人。
1969年7月20日:美國“阿波羅”11號上的太空人
奧爾德林 、
阿姆斯特朗 登上月球,人類第一次將足跡留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
1971年4月9日: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艘長期停留在太空的“禮炮”1號空間站。
1975年7月15—21日,美國的阿波羅號飛船和蘇聯的聯盟19號飛船在太空聯合飛行,成為載人航天的首次國際合作。
1981年4月21日:美國成功發射並返回世界上首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使可重複使用的天地往返系統成為現實。
1984年2月7日,美國太空人麥坎德列斯和斯圖爾特不拴繫繩離開
挑戰者號太空梭 ,成為第一批“人體地球衛星”。
1984年6月7日,美國太空梭
“挑戰者”號 太空人麥坎德利斯使用載人機動裝置,離開太空梭320英尺,完成了人類首次無安全索太空行走。
1984年7月25日,蘇聯薩維茨卡婭離開禮炮7號空間站,成為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女太空人。
1985年7月25日,美籍華裔太空人
王贛駿 乘挑戰者號太空梭進入太空,成為第一位華裔太空人。
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起飛時發生爆炸,7位太空人全部遇難,這是一次空前的、巨大的
航天災難 。
1986年2月20日:蘇聯第三代空間站“和平”號由“質子”號運載火箭送入近地軌道,其重量達123噸,工作容積400立方米,由工作艙、過渡艙和服務艙三部分組成。它是目前壽命最長的空間站。
1994-1995年,俄羅斯的太空人
波利亞科夫 在和平號空間站上連續停留438天,成為在太空時間呆得最長的太空人;而美國的
露西德 於1996年在和平號上停留了188天,成為在太空時間呆得最長的女太空人。
1995年2月,
發現號太空梭 上,美國太空人柯林斯成為第一位太空梭的女機長。
1995年3月2日—18日,
奮進號太空梭 在太空中飛行,其上的7位太空人加上和平號上的6位太空人,共有13位太空人同時在太空,成為同時在太空中人數最多的一次。
1996年11月19日-12月7日,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 進行了一次最長的太空飛行,歷時17天15小時53分鐘。
2000年10月31日:俄羅斯向
國際空間站 送去第一個長期考察組,使建設中的國際空間站由無人狀態轉為有人狀態。 考察組由美國太空人威廉·謝潑德和俄羅斯太空人尤里·吉德津科、謝爾蓋·克里卡廖夫組成,他們在國際空間站停留到2001年2月。
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生爆炸,機上7名太空人(包括一名以色列籍太空人)全部遇難。
從1969年到1972年,美國進行了5次阿波羅飛行,共有12名太空人登上月球。
從1971年至2000年,蘇聯及俄羅斯總共發射7個空間站——6個禮炮號空間站及和平號空間站。
2005年7月26日台北時間22時39分,美國“發現”號太空梭在
甘迺迪航天中心 發射升空,8月9日成功返回著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