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祖國戰爭-莫斯科保衛戰

大祖國戰爭-莫斯科保衛戰

影片《莫斯科保衛戰》係為紀念蘇聯衛國戰爭勝利40周年而拍攝,蘇聯導演尤里·奧澤洛夫(Yuri Ozerov)衛國戰爭三部曲其一,影片由米哈依爾·烏里楊諾夫主演,於1985年上映。

基本介紹

  • 導演:尤·奧澤洛夫 
  • 中文名:大祖國戰爭-莫斯科保衛戰
  • 外文名:Bitva za Moskvu
  • 製片地區:蘇聯
  • 類型:劇情/戰爭
  • 片長:173 min+179 min
  • 上映時間:1985
電影視頻,基本信息,劇情簡介,精彩視點,幕後製作,

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大祖國戰爭-莫斯保衛戰片
語 言:國語配音
字 幕:中文
片 長:173 min+179 min
導 演:尤·奧澤洛夫 Yuri Ozerov

劇情簡介

1941年6月,法西斯德國集中了一百九十個師約200萬的兵力,14000多門大炮,1700輛坦克和1400架飛機,向蘇聯首都莫斯科發動代號為“颱風”的閃電戰,妄圖在冬季到來之前攻占莫斯科。以此向全世界顯示其“閃擊戰”的威力和德國武裝力量的“不可戰勝”。蘇聯因準備不足,在戰爭初期節節敗退,德軍直趨莫斯科城下。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的頭幾年,德軍一直認為消滅蘇軍,占領莫斯科,關係到戰爭的前途和命運。攻占這座城市,標誌著德國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決定性勝利。
當時,德國的兵器,兵力遠遠超過蘇軍,力量對比懸殊,一開始德軍就取得了很大的勝利。莫斯科的防禦戰役在長約1000公里的地帶上展開,由於當時蘇軍在這一地區部署的兵力只及進攻敵軍的一半,所以德軍曾一度推進到離莫斯科市區僅25公里的地方,德軍的一個偵察營居然進抵到莫斯科近郊,看到了克里姆林宮的尖頂,柏林各家報刊甚至還奉命給登載攻下莫斯科的訊息留下版面。希特勒對戰爭前景感到樂觀,竟然還下令禁止接受莫斯科投降。並建立一個特別工程指揮部。準備炸毀克里姆林宮。
在巨大的危機面前,蘇聯軍民在莫斯科近郊同德軍浴血鏖戰。莫斯科的工人和居民組織了幾十個工人營和民兵師,數百個打坦克班。全市出動50萬人參加修築防禦工事,其中四分之三是婦女。莫斯科人民於11月6日,在地下鐵道馬雅可夫斯基車站舉行紀念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24周年慶祝大會,第二天,在敵軍距莫斯科僅70公里的最艱苦的時刻,在紅場舉行傳統的意義非凡的盛大閱兵式,史達林發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說。隨即直接開赴前線。在這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在戰火硝煙中舉行紀念十月革命的慶祝活動,在國內國際產生了重大影響,它鼓舞了蘇聯人民和全世界人民,使一切正義的人們堅信法西斯一定會失敗。
11月7日,紅場上舉行了的閱兵式。12月6日,蘇軍從莫斯科城郊開始反攻。在全國人民支援下,再加上莫斯科民兵和市民的英勇參戰,德軍一直被阻止在莫斯科城外,在那硝煙瀰漫的日日夜夜,莫斯科人民度過了許多浸滿血淚和艱辛的難忘歲月。他們組建了民兵和游擊隊,擔任各種戰勤任務,配合或參加戰鬥,開展游擊戰爭。首都人民在惡劣的天氣和敵機空襲下,修築了幾百公里的防坦克壕,設定了許多障礙物。在莫斯科近郊的森林內設定了1000多公里的樹幹鹿岩。
戰爭期間,莫斯科人忘記了自己的年齡、職業,甚至忘記了自己的生和死,男女老幼,只有一個念頭:“殺法西斯!”為什麼莫斯科能屹立不動呢?因為有英勇的蘇聯士兵,有的全身掛滿了手榴彈滾到敵人的坦克下。還有婦女們、孩子們的支援。終於,蘇聯人民和蘇聯紅軍在史達林,朱可夫的領導下頂住了德軍的瘋狂進攻,並成功地進行了反擊,粉碎了德軍攻占莫斯科的企圖。
到1942年1月初,迫使德軍後撤100公里至250公里,解放了1萬多個居民點。為擴大成果,蘇聯9個方面軍從1月8日到4月下半月向敵人發起全線反攻,擊潰德軍50多個師,擊斃擊傷德軍80多萬人,將敵軍擊退150公里至400公里,解除了對莫斯科的威脅,奪回了60多座城市。使德軍遭受了二戰以來的第一次慘重的失敗。舉世矚目的莫斯科保衛戰取得了徹底的勝利。蘇軍在莫斯科保衛戰中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擊戰”的徹底破產,極大地鼓舞了蘇聯及全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的信心。莫斯科人民在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精彩視點

影片《莫斯科保衛戰》係為紀念蘇聯衛國戰爭勝利40周年而拍攝。是一部巨大的歷史畫卷,圍繞莫斯科保衛戰,展現了眾多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是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典巨作之一。該片真實還原歷史,既有宏大的戰爭場景,還突出表現了人性的光輝,刻畫了朱可夫、佐爾格、羅科索夫斯基、卓婭、波多利斯克步兵學校學員等一大批蘇聯英雄人物!該片導演尤里?奧澤洛夫拍攝的三部表現二戰宏偉戰爭場面的電影《史達林格勒保衛戰》、《莫斯科保衛戰》、《解放》,連線起來就構成了一部二戰歐洲東線戰場史。一種全景式的氣勢宏偉的大場面戰爭片,激起男性陽剛的豪情和為國為民視死如歸的士氣。影片插曲《神聖的戰爭》雄渾激盪、排山倒海,令人頓生凜然浩然之氣。
蘇聯導演尤里·奧澤洛夫(Yuri Ozerov)衛國戰爭三部曲其一《莫斯科保衛戰》長達300餘分鐘,分《侵略》、《颱風戰役》兩部,拍攝過程歷時兩年,約有五千名士兵、近一萬名民眾、二百五十餘名演員、二百零二名攝影師參與其中。本作從德至蘇、從高層決策至基層部署、從後方帷幄至正面戰場,全方位地展示了二戰歐洲戰場的首次勝利——莫斯科保衛戰,講述了德國法西斯不敗的神話是如何被粉碎的。
這部影片採用了歷史紀錄片樣式。影片中每個人物形象都是根據真實原型塑造的。影片共有250名演員參加拍攝,規模宏偉,氣勢磅礴。影片以形象的鏡頭表現了蘇聯人民為了自衛戰爭所付出的代價,給人留下深刻感人的印象。導演於70年代曾拍攝表現衛國戰爭的5集影片《解放》,它與本片聯合在—起可以反映出衛國戰爭的全過程。
本片是80年代的鴻篇巨製,冷戰末期獲得美國電影學院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蘇聯電影,真實、恢宏的戰爭場面在現代戰爭片中無出其右者。

幕後製作

奧澤洛夫與蘇聯全景式戰爭片
喜歡前蘇聯電影和喜歡戰爭電影的影迷們應該很熟悉尤里奧澤洛夫這個名字,也更應該熟悉《莫斯科保衛戰》、《史達林格勒大血戰》和《解放》這3部前蘇聯戰爭電影的經典。按照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三部電影的排列應該是上面這個樣,但是如果按照影片拍攝時間,就應該是《解放》(1972-1973年)、《莫斯科保衛戰》(1984-1985年)和《史達林格勒大血戰》(1988年)。在前蘇聯拍攝的多部全景式戰爭片中,以尤里奧澤洛夫任總導演的衛國戰爭三部曲最為有價值,三部曲的劇情從1940德國策划進攻蘇聯開始,到1945.5.2.蘇聯紅軍攻克柏林,德國正式投降結束,對這個三部曲的定義是全景史詩:既完整的記錄了蘇德戰場的全部過程,細緻描述了幾個關鍵的重要戰役,並再現了這一時期在蘇德戰場以外的相關重大歷史事件,如德國入侵波蘭、墨索里尼被軟禁、希特勒成功營救墨索里尼、美英蘇德黑蘭會議、雅爾達會議等。
在三部曲中,《莫斯科保衛戰》既不失全景史詩的壯觀,又有很多耐人尋味的細節,戰爭場面寫實,人物刻畫真實,例如,史達林竟然在正式場合說參謀部總長-朱可夫胡說八道,姑且不說誰在胡說,作為最高統帥竟能如此語出驚人,讓人感到史達林這個人物的蠻橫性格,有關他的大清洗、獨裁等也就不難理解了;說到戰爭場面寫實,《莫斯科保衛戰》中的坦克、飛機等武器裝備都是如實的還原原物,具體拍攝戰爭場面時,又多採用中、遠景,甚至是航拍的長鏡頭,如果是運用CG技術倒沒什麼,而這一切都是真實的。論場面之大,《解放》最壯觀,最符合全景史詩的定義,但是在細節方面要遜色於《莫斯科保衛戰》,不是說《解放》沒有細節刻畫,而是感覺《解放》的細節還帶有一些政治色彩,這也和影片拍攝於勃列日涅夫時代有很大關係,不如《莫斯科保衛戰》的真實可信,但是從場面的宏大來看,沒有哪部二戰電影可以超越其左右。有美國華納參與拍攝的《史達林格勒大血戰》由於受戰爭規模限制,場面不及《解放》和《莫斯科保衛戰》,但是,影片拍攝於1988年,正值蘇聯解體前夕,一些傳統的、固有的、政治上束縛電影創作的東西也許更少,又有華納的介入,這一東西混血的作品倒是還原被神化或者被妖魔化的歷史人物於本尊的最成功作品,例如影片裡就初次披露了赫魯雪夫的兒子因醉酒擊斃了蘇聯紅軍士兵而險些受到軍法審判的情節。
衛國戰爭三部曲自然特點突出,詳細記錄與戰爭有關的一切,是全景式的,並不突出個體的人的感受,這也是電影的背景造就了電影的成功——二戰中最宏大的戰場是蘇德戰場;另外和導演的個人經歷有直接關係,奧澤洛夫畢業於伏龍芝軍事學院,親歷整個二戰,參加過莫斯科保衛戰,24歲就獲得少校軍銜,而奧澤洛夫又很好的發揮了前蘇聯二戰電影獨有的特點和優勢,換句話說,這樣的三部曲也許只有在前蘇聯才能拍的如此成功。
除了衛國戰爭三部曲,奧澤洛夫在1977年還拍攝過一部4集6個半小時的電影《自由戰士》,這部影片可以看作是對於《解放》在細節上的一個補充,影片主要講述在二戰後期,東歐各國開展抵抗運動的全過程。尤其是重點描寫了南斯拉夫、保加利亞、捷克等國家開展抵抗運動的過程,影片除了史達林、朱可夫、希特勒等大家經常在戰爭電影裡看到的形象之外,還用大量篇幅描寫了季米特洛夫、狄托等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領導人們率領軍隊打擊德國侵略者的場面。從影片片頭引用的勃列日涅夫語錄人們就可以推斷出影片是冷戰時期的產物,儘管影片描寫了東歐國家人民反抗德國法西斯的壯舉,但是影片還是在突出蘇聯在這些國家開展抵抗運動時起到的作用,按照影片所講述的情況,完全是史達林一手策劃了東歐各國開展抵抗運動。《自由戰士》沒有什麼大的戰爭場面,所以通常都沒有把它歸類為戰爭片,也沒有幾個中國觀眾知道這部影片,但是作為奧澤洛夫作品,本片應該有它的歷史價值和地位的。
在蘇聯解體之後,奧澤洛夫還充分的把剩餘價值利用了一把,他把他拍攝的《莫斯科保衛戰》、《史達林格勒大血戰》和《解放》這“衛國戰爭三部曲”按照歷史事件的順序,添加了很多文獻記錄片,重新剪輯成一部名為《世紀的悲劇》的24集電視電影,這部電視電影也在國內許多電視台播映過。
看蘇聯二戰電影,除了能感受和好萊塢電影完全不同的戰場氣氛之外,還能從一個側面看到蘇聯由鐵幕向解體的演變過程。1949年製作的《攻克柏林》中,對戰爭的細節、主要的功臣隻字帶過,在2個半小時的電影中更多的是描寫工農兵的成長曆程和史達林的光輝形象,標榜是戰爭片,實質是沒有價值的政治宣傳片。1959年的《士兵之歌》和1970年的《解放》,才真正算是戰爭電影,不過前者避開了正面的戰場,後者則還有一些被束縛的跡象。到了1984年的《莫斯科保衛戰》,才看到了基本解脫束縛的創作,史達林的形象不再絕對光輝,倒是不時的顯露出獨斷、專橫,在本片之前史達林一直是穿高調的白色軍禮服出現,形象總是高大豐滿,鮮亮,而在《莫》中則是普通的軍黃色套裝,臉部也消瘦憔悴了,立馬去掉了光環。從不同時期電影對史達林這一人物的形象塑造,可以看出一些蘇聯由鐵幕向解體演變過程的痕跡。
《莫斯科保衛戰》《解放》及其它
——推薦蘇聯全景式戰爭電影系列經典“衛國戰爭三部曲”
笑獨行編評
推薦理由:
A. “衛國戰爭三部曲”系列完整地再現了1941年至1945年蘇聯衛國戰爭和歐洲戰爭蘇聯戰場的全貌,兼具編年史性質和史詩氣質,即使代表官方立場,還原真實亦堪稱完美。
B. “衛國戰爭三部曲”系列中的三部電影都是真正大製作的巨片和大片,最短的《史達林格勒大血戰》也達到了三小時,而《莫斯科保衛戰》和《解放》則更是長達六小時以上,大筆巨製難以複製,絕對可與“西方盟國”二戰電影扛鼎大片《最長的一天》(The Longest Day,1962)、《遙遠的橋》(A Bridge Too Far,1977)分庭抗禮。
C. “衛國戰爭三部曲”系列為同一導演即蘇聯導演尤里·奧澤洛夫(Yuri Ozerov)作品,其中三部電影的風格和水準均相當統一。
D. “衛國戰爭三部曲”系列拍攝時間綿延20年,從1969年到1989年,且不談時間和精力的巨大投入,能做到有始有終已自不易。
E. “衛國戰爭三部曲”系列中的《莫斯科保衛戰》和《解放》拍攝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均創世界影壇紀錄,也只有前蘇聯這個社會主義超級大國才有這樣的大手筆,所以可能也不會再有了。
1. 《莫斯科保衛戰》(Bitva za Moskvu, or Битва за Москву, or The Fight for Moscow,大祖國戰爭,蘇聯、捷克斯洛伐克、東德、匈牙利,1985)
難以複製、不會再有的全景式戰爭電影經典巨片。蘇聯導演尤里·奧澤洛夫(Yuri Ozerov)衛國戰爭三部曲其一。影片分兩部(侵略、颱風),共四集。1941年至1942年,衛國戰爭前期蘇聯軍民經受巨大苦難和犧牲、為保衛莫斯科付出沉重代價的悲壯事跡:由於始料未及和準備不足,又由於最高統帥部以政治代入軍事,蘇軍被德軍打得落花流水,直到基輔失陷、德軍進逼莫斯科才逐漸站穩腳跟……其間,蘇軍副統帥朱可夫大將的形象和作為尤其令人印象深刻,而包括卓婭在內的眾多蘇聯英雄的形象和犧牲則令人不禁為之動容。英雄主義與犧牲精神的讚歌。煌煌巨製,精良精工,壯闊恢弘,豐富鮮明。影片插曲《神聖的戰爭》雄渾激盪、排山倒海,令人頓生凜然浩然之氣。全明星陣容。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笑獨行按:該影片係為紀念蘇聯衛國戰爭勝利40周年而拍攝。史載納粹德國實施的“巴巴羅薩計畫”行動規模浩大,從波羅的海到黑海,兵分北、中、南三路閃電入侵蘇聯,戰線長達1800公里。其間德軍實際投入兵力計為146個師約350萬人、1800多架戰機、近3600輛坦克、近7200門火炮(該影片所據為德軍計畫投入兵力,數字更為驚人)。莫斯科戰役實為史達林格勒戰役預演。史達林比希特勒偉大的地方就在於能夠吸取教訓。戰爭前期蘇軍遭遇令人痛心,戰爭後期德軍命運令人扼腕。據說該影片拍攝曾動用約五千名士兵、近萬名民眾、250名演員、約200名攝影師,該影片經過刪節的版本曾在國內公映。在下所見為畫質較好的國語配音膠片版D5影碟。IMDb該影片評分為7.1分。
《莫斯科保衛戰》及其它
作者:蘆中人
最近好像很流行《神聖的戰爭》這首歌,比如上次我就在《士兵突擊》中聽到了,而今天它居然又成了《潛伏》的片尾曲,而且另配了歌詞。蒼天呀,我真無法忍受他們這么糟蹋這偉大的歌曲。他們不配用。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這首歌的歷史: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軍隊入侵蘇聯。戰爭的第三天,瓦列別傑夫·庫馬契在訊息報和紅星報上發表了詩作《神聖的戰爭》(後來獲得史達林文藝獎)。戰爭的第四天,蘇軍紅旗歌舞團第一任團長亞歷山大·瓦西里耶維奇·亞歷山德羅夫就為此詩譜曲。戰爭的第五天6月27號早上,紅旗歌舞團在莫斯科的白俄羅斯車站首次演唱了這首歌,為走向戰場的士兵們送行。對這首歌最好的形容是偶然在網上看到的——“如漫天黃沙滾滾而來”。
《神聖的戰爭》歌詞是這樣的:
起來,巨大的國家,做決死鬥爭,要消滅法西斯惡勢力,消滅萬惡匪群!
敵我是兩個極端,一切背道而馳,我們要光明和自由,他們要黑暗統治!
全國人民轟轟烈烈,回擊那劊子手,回擊暴虐的掠奪者和吃人的野獸!
不讓邪惡的翅膀飛進我們的國境,祖國寬廣的田野,不讓敵人蹂躪!
腐朽的法西斯妖孽,當心你的腦袋,為人類不肖子孫,準備下棺材!
貢獻出一切力量和全部精神,保衛親愛的祖國,偉大的聯盟!
讓高貴的憤怒,像波浪翻滾,進行人民的戰爭,神聖的戰爭!
影片《莫斯科保衛戰》里那個合唱指揮就是曲作者亞歷山德羅夫。導演尤·奧澤洛夫在他的衛國戰爭三部曲的另外一部《解放》也用了這首歌的旋律,管樂吹出雄壯的前奏,仿佛是衝鋒的號角。這首偉大的歌曲注定是要跟同樣偉大的衛國戰爭聯繫在一起的。當然還是在《莫斯科保衛戰》里的場面最為經典。我看過不少影評都提到,對炮兵聽著歌聲開炮的段落印象深刻。
導演尤·奧澤洛夫在他的衛國戰爭三部曲《解放》、《莫斯科保衛戰》、《史達林格勒大血戰》,我最近都看了一遍。不得不承認,我還是最喜歡《莫斯科保衛戰》。也許是因為小時候看過的美好回憶,不過更多的是由於它的真實。《莫斯科保衛戰》的開頭有這么一段話:“在我們的歷史資料和這部影片裡,所有的人物都是真實的。那些反法西斯的英雄們更是永遠活在人們心中。為了不讓觀眾感到虛假,我們採用了他們的真名實姓。”用老哥的話就是 “據說任何一個有對白的人物都是真實的”,而另外兩部“校官以下人物都是虛構的”。熟悉中國戰爭片的人應該知道,咱們這兒除了野戰軍司令員一級往上是真實的以外,連縱隊司令都不一定有名有姓,——參見《大決戰》,那之下就更不用想了,基本上都是編的。
每次當我跟老爸提起《解放》,老爸總是說“那是寫朱可夫的”,那語氣就仿佛是官方的正式結論,然後就不再說什麼了。好吧,我承認,《解放》里確實很多地方描寫了朱可夫,但《莫斯科保衛戰》里更多,簡直就是以朱可夫從戰前到莫斯科保衛戰這段時期的職位變動為一條副線。戰爭開始之後,史達林覺得哪兒有問題,就派朱可夫去哪兒,真正的“救火隊員”。有一段對話直接挑明了這一點,史達林問朱可夫,“你準備去什麼地方?”朱可夫回答,“返回前線。”“哪個前線?”“您認為哪兒急需我就去哪兒?”《解放》里有這么一句台詞,是由德國將軍曼施坦因說出來的,“聽說俄國兵有這樣的說法,朱可夫元帥一來就要開始進攻了。”在《莫斯科保衛戰》里,特意寫了一段,朱可夫在去西方面軍司令部的路上經過故鄉普羅托瓦,他的司機勸他去看看還在家鄉的母親和姐姐,被他堅決的拒絕了,——因為沒有時間。畫外音“兩周后,斯特列勒科夫卡村被德軍占領。朱可夫在關鍵時刻將自己的母親和姐姐救出。”朱可夫絕對是有著鋼鐵般的神經和堅強意志的天生的將軍。部下報告他,德軍在司令部附近空投了傘兵,朱可夫仍然不停筆的寫,頭都沒抬,只是說,“給我拿一支衝鋒鎗來,消滅傘兵以後向我報告。”
張正隆在《雪白血紅》里也有一段話提到電影《莫斯科保衛戰》中的朱可夫,說他“出入史達林辦公室,粗壯的身軀左右搖晃著,笨重的馬靴在地板上沉重地拖曳著。那模樣,就像個挖了10小時煤,剛從井下出來的礦工。”所以,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為什麼讓張雲明給他配音?這個問題從第一次看就有。張雲明的聲音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單薄”。當然其實他的聲音還是可塑性非常強的,但唐僧和納瓦謝利采夫同志的形象太深入人心了。以至於他配這種體形比較粗壯的人物我總是懷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朱可夫和《將軍的女兒》里的約翰·特拉沃爾塔。其實,為什麼不把他和為羅科索夫斯基(就是上面那個片段里接待亞歷山大羅夫的那位將軍)配音的周志強換一下呢?周志強配粗壯的朱可夫,張雲明配帥帥的羅科索夫斯基,難道不是更合適嗎?(周志強本來也是我比較喜歡的配音演員,但是最近因為工作的關係,漸漸沒了好印象,看來果然是距離產生美呀。)
蘇聯人描寫史達林與其下屬的關係相當耐人尋味,很有嚼頭。比如《莫斯科保衛戰》里一個人到機場接朱可夫,對他說:“當家的感冒了。他命令直接把您帶到他那裡去。”緊接著是一個長鏡頭,我們跟著矮壯的、步伐沉重的朱可夫在克里姆林宮的走廊里穿行,最後鏡頭對準了躺在沙發上額頭蓋著毛巾的史達林。再比如,朱可夫提出要放棄基輔的時候,史達林生氣了,“胡說八道些什麼,你怎么能想得出要把基輔交給敵人呢?”朱可夫毫不退讓,“如果您認為我這個總參謀部的領導人只善於胡說八道的話,那我在這兒就無所作為。請您解除我這總參謀長的職務,派我到前線去吧。史達林同志。”還有《解放》里,在開會討論下一步進攻的部署時,羅科索夫斯基建議的主攻方向要穿過白俄羅斯的一片沼澤地帶,並說“我們都考慮到了”。史達林對他說,“你並不像是都考慮到了。你到外面那個房間去,再仔細的考慮一下你的建議,羅科索夫斯基同志。”羅科索夫斯基大將就乖乖的、但很委屈的抱著地圖出去了。在《史達林格勒大血戰》中則是腿負傷的葉廖緬科將軍絕不能拄著拐杖去見史達林,必須得把拐杖放在等待間。於是葉廖緬科將軍只能一邊強忍著不能讓最高統帥看出來,一邊接受了保衛史達林格勒的任務。
《解放》里處處充滿著對英美這兩個盟國的諷刺,比如說他們是因為蘇聯在庫爾斯克勝利受了刺激,才登入西西里島的。還通過普通士兵的嘴說出這么句台詞:“在我們鄉下有句俗話,‘最後插手打架的人,事後啊,他比誰都能吹呢。’”但到了1989年的《史達林格勒大血戰》里,尤·奧澤洛夫居然用一個美國演員Powers Boothe來演主角崔可夫元帥,真令人費解。大概是因為這部電影的製片公司之一是華納兄弟吧。這個演員現在仍然活躍於銀幕和螢屏,比較知名的有《罪惡都市》和《24小時》。
我一直覺得《莫斯科保衛戰》好看之處還在於那種全景式的描寫。戰爭片首先是政治的,其次才是軍事的,而這部電影就堪稱典範。片長358分鐘,用了將近6個小時講了從蘇德戰爭爆發到莫斯科會戰結束,6個月間的事情,當然還包括一些戰前場景的鋪墊。而且,電影中人物眾多,但一點都不凌亂,很多人物戰前和戰中的命運都前後呼應,自成一條線索。下面還是仔細說說它吧。
我最鐘愛的是關於波羅季諾戰場的那段。波羅季諾是1812年俄法戰爭的主戰場。波羅季諾離莫斯科很近,在斯摩棱斯克到莫斯科的一條直線的中間,可以說是進攻莫斯科的必爭之地。在1812年的波羅季諾會戰中,拿破崙打勝了,進入了莫斯科。但他並沒有消滅俄國的有生力量,而庫圖佐夫留給他了一座空城。所以,戰爭的結果是在俄羅斯嚴寒的冬季,拿破崙灰溜溜的撤退回去。而1941年10月,當第32遠東紅旗步兵師師長波羅蘇希上校來到波羅季諾時,列柳申科對他說的第一句話是“在波羅季諾戰場上作戰,這一光榮的任務落到了你的肩上。”(列柳申克將軍在電影裡的另外一句台詞也很經典,“向集團軍觀察所方向進行攻擊,向我開炮!向我開炮!”)
他們先到了一座波羅季諾會戰紀念館,裡面掛滿了參加1812年波羅季諾會戰的俄羅斯部隊的軍旗。他們把這些軍旗分發給來波羅季諾參加戰鬥的各部隊。比如,全部由莫斯科人組成的第230預備教導團,被授予的是1812年莫斯科民兵的旗幟。而第20坦克旅,則被授予1812年卡爾多夫騎兵軍旗。他們用這種方式來保護這些珍貴的有歷史意義的旗幟,同時也讓這些光榮的軍旗保佑保衛莫斯科的士兵,給他們在戰鬥中帶來幸福。當館長拿出貴賓留言簿時,波羅蘇希寫道:“我們來這裡保衛波羅季諾戰場。”一天夜裡,波羅蘇希在掩蔽所里為大家讀多赫托洛夫將軍寫給庫圖佐夫元帥的關於1812年9月26日在波羅季諾戰場的戰報,並且興奮的說“這簡直像我們一樣,完全可以作為報告送上去。寫得好啊,多么好的詞,好極了!”而此時響起了畫外音“20世紀的波羅季諾戰鬥英雄波羅蘇希上校,3個月後於1942年2月在俄扎茲克犧牲了。”順便說一句,1812年在波羅季諾負傷,並於6天后死去的巴格拉季昂親王就葬在舊日的戰場,離1812年戰爭英雄紀念碑不遠。而二戰中,巴格拉季昂的墓遭到破壞,當地博物館只搶救回了部分遺骸和衣服的殘片。
相比純粹的戰爭的場面,我更喜歡這段關於軍旗的故事,下過軍棋的人都知道,如果軍旗被搶就意味著輸了。軍旗代表著光榮的歷史,比生命還要重要。我記得有一段二戰勝利後紅場閱兵的紀錄片裡有德國人的無數軍旗被扔在地上的情景,那堆積起來的軍旗,比遍地死屍震撼得多。
還有一個關於軍旗的故事,是在頑強的布列斯特要塞,電影裡沒有,我是在網上查資料時看到的。德軍在布列斯特要塞內沒有能夠獲取一面要塞守衛蘇軍單位軍旗,在最危險的時候,第三九三高射炮兵營的羅第昂·塞門約克少尉和另外兩個戰士將自己部隊的軍旗埋藏在科布林堡壘東部壁壘西邊一個廢墟里,十五年後,塞門約克回到布列斯特,找到了那個位置將那面光榮的旗幟又挖掘出來,現在它被陳列在布列斯特要塞紀念館中。有關於布列斯特要塞戰鬥,網上寫的很詳細,那是真正的孤軍奮戰。在電影裡也算是一條副線,表現的非常悲壯,鬱悶得我幾乎都看不下去了。代表人物是生命力極其頑強的扎布里洛夫少校。他一個人堅守到最後一刻,因為負傷被俘,“他活了下來,他經受了集中營的一切苦難,終於回到了祖國,對因保衛布列斯特要塞而建樹了卓越功勳的扎布里洛夫少校,授予蘇聯英雄稱號。”
衛國戰爭的開始階段是非常殘酷的,蘇軍打得很艱苦。《解放》里的一句台詞可以作為旁證,一位司令員看見屬下的一個師長親自帶著隊伍衝鋒,不僅有些生氣了,“怎么師長也開始衝鋒了?像四一年那樣。”有不少指揮員乾脆就自殺了,電影提到的一個是西方面軍空軍司令員科佩茨,他的飛機幾乎被全部擊毀在地面。另外一個是西南方面軍軍事委員瓦舒金,在他的堅持下西南方面軍匆忙進行了反攻,但卻遭到了慘敗。而西方面軍司令員巴甫洛夫,在電影開始時的演習中代表紅軍居然輸給了代表藍軍的朱可夫,在之後的衛國戰爭中,又重複過去的錯誤,使西方面軍陷入合圍,最後被送上軍事法庭,宣判當晚即被槍斃了。
戰前,蘇聯的大清洗導致4萬多名紅軍軍官被迫害。電影中提到的彼得羅夫斯基屬於死裡逃生的一個。他到西方面軍報到的時候,伏羅希洛夫奇怪他還不是將軍。他解釋說,自己“被解除過職務,因遭誣陷被捕過”。伏羅希洛夫說“我也曾經三次被捕過”。彼得羅夫斯基說,“但您是在沙皇時代”。他被任命為第63步兵軍的軍長。因為他指揮部隊出其不意的渡過了第聶伯河,解放了羅加切夫和日洛賓,被史達林一下提拔為中將。後來,該軍在被德軍包圍的情況下作戰,鐵木辛哥和朱可夫認為將這個很有才能的指揮員置於如此危險的境地十分不妥,於是用飛機傳達一個命令,任命彼得羅夫斯基為第21集團軍司令員,並要求他跟隨飛機一同離開包圍圈,但是彼得羅夫斯基請求在部隊沒有突圍前推遲任職。第63步兵軍在彼得羅夫斯基的指揮下,又與優勢敵軍激戰4天,8月17日,在日洛賓東南的突圍戰中,彼得羅夫斯基中將在率領戰士衝鋒時中彈犧牲。
而在戰爭第一天就大膽地打開倉庫,弄走了方面軍全部200輛預備車輛的機械化第9軍軍長羅科索夫斯基則曾被判處死刑,經過兩年半的審查,查明所控不實,他才得以官復原職。他後來參與指揮了斯摩棱斯克會戰,莫斯科會戰,史達林格勒會戰,庫爾斯克會戰,白俄羅斯戰役,東普魯士戰役,東波美拉尼亞戰役,柏林戰役等,1944年獲得蘇聯元帥軍銜,也算是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吧。
《莫斯科保衛戰》的上部是以基輔的陷落作為結尾。旁白是這樣的:“驕傲的、有無數傳說的基輔被放棄了”。百度上關於基輔的介紹是這樣寫的:“始建於5世紀下半葉,9~13世紀為第一個俄羅斯國家基輔羅斯的都城和中心,有‘俄國城市之母’之稱。1793年併入俄國。”現在呢,蘇聯已經不存在了,烏克蘭的糧倉、頓巴斯的煤礦和驕傲的、有著無數傳說的基輔都和俄羅斯沒關係了。烏克蘭和俄羅斯正在為石油的輸送鬧得不可開交。
《莫斯科保衛戰》下部里令人印象深刻是那些從四面八方趕來的保衛莫斯科的軍隊,他們都成了羅科索夫斯基的剛組建的第16集團軍的一員。他們有的來自遠東,有的則是剛衝出合圍圈,回答不出哨兵的口令,又都各有辦法。當我看到第三騎兵軍軍長多瓦托爾少將率領著那些披著兩肩高聳的獨特披風的哥薩克們,吃了一驚,原來二戰中還有騎兵,騎兵神聖!想起老哥鐘愛的電影《第一騎兵軍》,上次他找不到了,就急急忙忙打電話找我要。他還真是個念舊的人,當全世界都說巴別爾的《騎兵軍》好看的時候,他卻念念不忘電影《第一騎兵軍》。(當然這種事在我們倆都是經常的。大家都在看《狼圖騰》的時候,他告訴我,《狼王羅伯》比那個好。而我們倆都對《一隻特立獨行的豬》完全沒興趣,因為我們都曾經看過一本薄薄的匈牙利小說集《會說話的豬》,——絕妙的諷刺小說,十多年之後仍然令人無法忘懷。)
還有剛從中亞細亞來的步兵第316師,師長潘菲洛夫留著一撮可愛的小鬍子,看著真有點像新疆人。(給潘菲洛夫配音的人現在是紅人了。我聽的時候就覺得耳熟,有點像邱岳峰,但肯定不是。最後看配音演員表才恍然大悟,除了張涵予還有誰能這么模仿邱岳峰呢?但是我實在不理解,他為什麼非要在這裡模仿邱岳峰呢?完全沒有必要嘛。)資料上說這個師主要是哈薩克人組成的,直到現在俄軍的編制里還有這個師,現在的番號是近衛步兵第8師,但估計已經不再是哈薩克人了。哈薩克人和俄羅斯人現在屬於兩個國家。在電影裡,朱可夫通知羅科索夫斯基,因為這個師作戰英勇,所以最高統帥部決定授予316師近衛軍的稱號,羅科索夫斯基立刻高興的給潘菲洛夫打電話,電話接通了,他叫著潘菲洛夫的名字“伊拉·瓦西里耶維奇”,對方的回答是“潘菲洛夫將軍犧牲了”。後來根據國防委員會決定,該師被授予“近衛紅旗潘菲洛夫師”稱號。
當然,電影裡不止有軍人,還有很多的人民民眾。我們熟悉的卓婭,不知道現在的孩子們還熟悉她嗎?她被德軍第332步兵團團長留捷列爾中校下令絞死。史達林發布了命令“遇到第332步兵團的德國官兵就地槍斃,絕不接受他們的投降。”
還有無數的無名英雄。正如無名烈士墓上所刻“你的名字,不聞於世。你的功勳,永垂不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