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步苗族6月6山歌節

城步苗族6月6山歌節

城步苗鄉各族人民自古以來愛唱山歌,形成了一種風俗習慣。據我所知,山歌的種類很多,有四句歌、排歌、盤歌,有花歌、情歌、酒歌,有生產勞動歌、歷史傳說歌,有搖搖歌、琵琶歌,有讚歌、孝歌、反歌,有罵人歌、刺世歌、勸世歌、頌世歌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城步苗族6月6山歌節
  • 英文名:Chengbu Miao folk festival in June 6
  • 別稱:六月六山歌節
  • 節日時間:農曆六月初六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 流行地區: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
  • 節日起源: 六月六山歌節起源於明朝。明朝正統元年1436年。
  • 節日活動:傳統民族表演、唱山歌
  • 節日飲食:苗鄉五穀、苗家香辣椒、邵東黃花、竹筒雞、新寧豆乾、武岡滷菜
  • 節日意義:為了紀念苗同胞揭竿起義,反抗明朝的腐朽統治起義軍的壯舉
  • 設定地點:湖南城步
城步苗鄉各族人民自古以來愛唱山歌,形成了一種風俗習慣。據我所知,山歌的種類很多,有四句歌、排歌、盤歌,有花歌、情歌、酒歌,有生產勞動歌、歷史傳說歌,有搖搖歌、琵琶歌,有讚歌、孝歌、反歌,有罵人歌、刺世歌、勸世歌、頌世歌等。他們逢年過節要唱歌,在山上田頭生產勞動要唱歌,小伙子與姑娘談情說愛要唱歌,逢有婚嫁喜慶和喪葬要唱歌,在家中閒空時要唱歌,特別是每年的農曆六月初六日,更是他們大開金嗓大唱山歌的約定俗成的日子。正所謂“一山響雷萬山應,苗鄉侗寨起歌聲”。
因此,城步苗鄉將每年六月六日定為“山歌節”,務必舉行山歌會,開展山歌比賽。每年到了這一天,全鄉苗、侗、瑤等族同胞都身著節日盛裝,歡欣鼓舞地參加山歌會,盡情地放開嗓子歌唱。演唱的方式也多種多樣,或獨唱,或對唱,或輪唱,或合唱,或自己清唱,或請同伴吹木葉、吹蘆笙、拉胡琴來伴唱,有時還結合表演其他的文藝節目。每遇“山歌節”這天,鄰近的綏寧縣、通道縣、武岡縣和廣西龍勝縣、資源縣等地的各族同胞都紛紛趕來參加山歌會,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歌手們有的登上歌台演唱,有的在溪畔邊、古樹下、鼓樓里、風雨橋上、山坳的涼亭中、家屋的火塘邊盡情歌唱。總之,處處是歌場,人人是歌手,你不論走到哪裡,都能聽到悠揚悅耳的歌聲。整個苗鄉、瑤山、侗寨都沉浸在節日的歡樂氣氛之中。
有朋友問我,為什麼這裡興起“六月六山歌節”呢?提起它的來歷,還有許多動人的歷史故事與引人入勝的民間歌謠哩!
明代洪熙年間(公元1425年),土地兼併加劇。朝廷設定城步巡檢司,向峒寨派遣流官,加強控制,這就引起土司們的反抗。加之,寶慶各地連年大旱,土地歉收,然而官府的苛捐雜稅卻有增無減。因此,民不聊生,餓殍遍野,矛盾日益激化。正如這裡的兄弟民族所唱的那樣:“苗瑤侗家住深山,同飲山泉心裡甜。官府本是吃人獸,不容峒民得平安。”“山是命來林是家,一草一木不許霸。虎霸山來砍虎爪,豹占林來敲豹牙。”
於是,在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城步橫嶺峒的侗族首領蒙能聯合楊光拳、楊文伯率領本峒和廣西蒙顧峒的苗、瑤、侗族人民舉行起義。義軍的勢力迅猛發展,接連攻下了新寧、
綏寧、新化、靖州等州縣,很快控制了千里苗疆。有山歌唱道:
“九山九嶺官家占,峒民心中怒火燒。蒙能父子是好漢,撒豆成兵法術高。牛角一響刀出鞘,蜂擁上陣刀對刀。殺得官軍馬打滾,跪地磕頭忙求饒。所向無敵如破竹,官軍望風亂竄逃。
義軍將士聲威壯,星火燎原火焰高。”
明廷為之驚震,於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十二月,命王來總督湖廣軍務,令參將李震和總兵梁瑤等率領官兵前來鎮壓。第二年十二月,起義軍攻打武岡失利。蒙能暫時退守廣西,號稱“蒙王”。楊光拳率領他的部下繼續在城步境內堅持鬥爭。直到景泰五年九月,蒙能率兵五萬攻占了黔東,並打回湘西南。景泰七年,明廷命南和伯方瑛為總兵官,統率官軍七萬餘人向苗疆進攻。四月,蒙能率領義軍攻打平溪衛,不幸壯烈犧牲。這裡有歌為證:“官軍七萬害人精,奸淫擄掠是畜牲。
房屋燒盡化灰燼,傷天害理殺峒民。”“野火燒山燒不盡,春風吹來草又生。峒民子孫殺不絕,前仆後繼齊上陣。“梭標捅斷刀卷刃,骨頭打斷還有筋。蒙王戰場雖殉難,義軍自有後來人。”
在此嚴重關頭,李天保繼為首領,稱“武烈王”,蒙能之子蒙聰為帥,以橫嶺峒長安坪為根據地,繼續同官府作殊死鬥爭。他們利用唱山歌的方式教育民眾,鼓舞士氣,打擊敵人。奪取勝利。例如:“長安水,日夜流,流不盡的淚和仇。苗瑤不甘受欺壓,高舉義旗爭自由。”“吃辣要吃朝天辣,苗侗好漢不怕殺。砍倒官家高枕睡,頭落不過碗大(個)疤!”
於是,義軍士氣更加高漲,鬥爭意志更加昂揚,接連地進攻武岡、新化、湘鄉、寶慶等地,勢如破竹,所向披靡。到了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四月,李震率領官軍攻入城步。李天保以楊昌富為將軍,多次打敗官軍……
武烈王李天保在長安坪龍家溪建立真龍殿,還設立長坪府、大寨縣,高舉義旗,同官軍鏖戰。直到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湖廣巡撫王儉、總兵李震奏請朝廷興師鎮壓。隨即湖廣等處按察司副使沈慶統兵按臨城步,鎮壓李天寶起義。於同年閆十月,起義軍節節失敗,但李天保仍然堅強不屈,在撤離據點時,拔來三顆小杉樹,分別倒栽在大寨、飛山寨和廣西小江的寨門前。他使用“倒栽杉樹”的辦法來卜占凶吉,激發義軍士氣,若是“倒栽”的杉樹成活了,象徵著義軍富有生命力,把杉樹的命運同義軍的命運聯繫在一起。苗、瑤、侗、漢人民相信樹有神靈,也就相信樹神能保佑義軍獲得勝利。因此,李天保在“倒栽”杉樹時,慷慨激昂地告別故鄉同胞說“這杉樹如若栽活了,我李天保必定打回來!”……他當年“倒栽”的三棵杉樹,不僅都活了,而且至今都健在,一共長出了十八個樹梢(大寨那棵主要有三個樹尖,已成了“湖南杉樹王”,飛山寨那棵有六個樹尖,廣西那棵有九個樹尖)。所以,在相桂邊境上還傳著一首民謠:“長坪府,大寨縣,長安有座真龍殿;湖江衫樹十八尖,樹樹連成一條線。”
李天保率領剩餘義軍撤退到廣西清水江。官軍尾追而至,將其捕獲,解去北京。後被朝廷殺害……這次起義鬥爭,前後堅持二十五年之久,於天順五年,才被明王朝殘酷鎮壓下去……
再說清代乾隆初年,又是天災,又是人禍,苗、瑤、侗族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階級矛盾日益加劇。龍勝縣橫嶺峒侗族首領粟賢宇、莫宜峒苗族首領楊清保等,在廣西義寧(今龍勝縣一帶)侗族首領吳金銀舉行冷江拜王灘起義的影下,他們打起李天保的旗號,於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正月領導苗、瑤、侗等族同胞揭竿而起。他們高唱戰歌:“邊陲山峒皇帝遠,種田人少相公多。三年兩歉峒民苦,十室九空沒奈何。” “欺人百步人要反,反上州縣殺狗官。 官逼民反民就反,拼著性命乾一番!”
各族同胞滿腔熱忱地歌頌義軍首領和將士們武藝高強,用兵如神,都是英雄好漢:“山溝小坳出黃金,苗鄉侗寨出能人。粟賢宇來楊清保,率領峒民抗清兵。練就一身好武藝,南山猛虎他敢擒。跨上一條長板凳,象騎戰馬殺敵人。甩過綁腿橋架好,駕起簸箕能騰雲。屋檐茅草摔出去,萬支神箭射清軍。”
粟賢宇、楊清保等首領們深知要戰勝官兵,奪取勝利,必須組織義軍加緊練武,提高軍事技術和戰鬥能力。於是,在長安坪的玉屏山上和三浪坡的老營盤中開闢練武場,讓將士們日夜練武。正如《練武歌》所唱的:“喊一聲,朝天望,只見山上亮堂堂,起義大軍忙練武,火把燒紅練兵場。義旗飄,牛角響,敲鑼打鼓歌聲昂,練兵要練老虎膽,個個都是飛天將。反欺壓,反屠殺,千里苗嶺怒火旺, 練好武藝殺豺狼,誓死保衛我苗疆。”
起義的烽火形成燎原之勢,迅速向新寧、通道和廣西等地蔓延。清朝政府驚恐萬狀,急命湖廣總督班第率兵鎮壓。班第一面調兵圍剿,一面命令辰沅道尹楊輔臣、靖州副協將姜瑞曾前往招撫。楊輔臣、姜瑞曾派遣城步縣新寨把總李三省、風界外委把總鄧岐山、寨頭巡檢司巡檢王淦、綏寧縣黃桑把總歐國璋等,於四月二十八日入峒進行所謂"曉諭"。結果,全被義軍處死。清廷更加氣急敗壞,不肯善罷甘休,趕緊從湖南、廣西調兵五千餘人前去增援,由鎮筸'(今湘西鳳凰縣一帶)總兵劉策名和辰沅道尹楊輔臣率領,進行圍剿。敵軍壓境,義軍鎮定自若,他們確定的戰略思想是:"官有萬兵,我有萬山,其來我去,其去我來"。根據這樣的戰略思想,他們編成歌謠在義軍將士中廣泛傳唱: “官有萬兵我不怕,我有萬山阻擋他, 其來我去深潛伏,他一離去我追殺!” “官有萬兵來侵犯,我有萬山來阻擋.白天藏進山林里,黑夜摸營回寨旁。” “我苗山,高萬丈,烏鴉難飛過山崗, 清軍大炮轟不平,鐵打江山坐得長。”
義軍據險自固,分兵防守,調兵遣將,分別把守長塘、五強隘(武川隘)、地靈等地,以扼制桂軍;又安排軍力分別據守竹岔山、梘頭山、岩款塘等地,以阻擋湘軍。
六月初六日,劉策名坐鎮大竹坪,指揮清軍分數路進攻義軍:一路由靖州千總張文英率領,從界溪攻白水洞,當即遭到義軍的猛烈襲擊,靖州千總張文英、把總王宗江及常德把總張童等當場斃命。剩下的嘍羅們看到白水洞以上的梘頭山、竹岔山、牛石坳直至長安坪的各個山頭上,插滿了義軍迎風飄揚的旗子,又聽到滿山滿嶺傳來義軍殺氣騰騰、英勇雄壯的山歌聲,簡直成了驚弓之鳥,“望旗色變”、“聞歌喪膽”。樹倒猢猻散,紛紛潰逃了。一路由姜瑞曾和永州游擊殷起龍率領,自綏寧進攻竹岔、梘頭二山,結果,被義軍誘人龍開口,一時伏兵四起。滾木、礌石、箭鏃如雨,辣煙、毒霧籠罩全沖,清軍官兵驚慌失措,死傷近千,吃了大敗仗。情形果然象《龍開口殲敵歌》所唱的那樣:“龍開口來險又凶,七拐八彎十里沖。老虎過沖跑不了,岩鷹落沖飛不動。”“清軍闖人龍開口,飛蛾撲火燒自身。兩岸壁陡水又急,十人進來九喪生。”“義軍設起好計策,堆木壘石防清兵。牛角一聲連天響,滾木礌石飛滿沖。”“打得清兵骨頭斷,屍體蓋滿一條壠。山下布成天羅網,撓勾套索捉妖精。”“清兵慌忙去逃命,倒勾刺上難脫身。山溝辣煙沖天起,毒霧籠罩十里沖。”“官兵嗆得淚滿面,七孔來血送了命。龍開口,殲滅戰,義軍將士多英雄。”
六月初六那天,來自廣西方向的清軍由地靈、羅漢寨進攻長塘,同樣受到義軍的狙擊而挫敗,死傷過半。由此看來,六月六日,清軍數路進攻都遭到義軍的致命打擊,傷亡慘重,大敗潰逃。而義軍卻在各個戰場上取得了重大的勝利。清朝政府從皇帝到文武大臣個個惱羞成怒,立刻將湖廣總督班第、廣西巡撫安圖撤了職,湖南巡撫馮光裕也負氣而死。
閏六月,清廷急令貴州總督張廣泗統領兩湖、兩廣和貴州五省兵馬一萬三千之眾,分為五路進剿義軍。七月二十八日,張廣泗抵達綏寧縣竹林寨,並親自率領一支隊伍攻至六馬,不料,遭到岩款塘守軍的突然襲擊而受阻。他們沿途看到路旁擺起“糝粑糞”和兩尺多長一雙的爛草鞋,以為義軍將士都是牛高馬大一個的巨人。他們又聽說此地“蚊子雞婆大,螞蟥扁擔長”,“十里金龍界,五里鐵岩山”,“山上儘是絆馬藤,路邊荊棘剌腳心”的俗語,人人嚇得戰戰兢兢,魂不附體,因而驚恐地龜縮在六馬、六甲一帶,裹足不前……哼哼!請聽義軍的山歌:“蚩尤後代鬥志高,盤瓠子孫膽氣豪,五省官兵壓不住,日夜奮戰歌聲高。沒有鋼槍舉梭標,沒有弓箭削竹刀,殺得官軍心膽顫,死的死來逃的逃。”
以上多次起義,雖然都遭到封建王朝的殘酷鎮壓,最後都失敗了。但領導和參加起義的英雄人物卻永遠活在各族人民的心中,歌頌起義的歌謠也永遠在各族同胞中傳唱。因為山歌在每次起義鬥爭中都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清代乾隆五年六月六日的各個戰場的戰鬥中發揮了巨大的不可估量的威力,極大地鼓舞了義軍的士氣,沉重地打擊了清兵的囂張氣焰,有力地消滅了敵人,奪取了重大的勝利。所以苗、侗、瑤等族同胞為了紀念這個可慶可歌的日子,每年到了六月初六這一天,苗鄉、侗寨、瑤山,到處都是歌海,遍地都起歌聲。這樣,年復一年,便約定俗成地把六月初六日定為“山歌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