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白芨

土白芨

土白芨,中藥名。為蘭科舌唇蘭屬植物二葉舌唇蘭Platanthera chlorantha Cust. ex Rchb.的塊莖。植物二葉舌唇蘭,分布於我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四川、雲南、西藏等地,歐洲至亞洲廣布,從英格蘭至朝鮮半島也有分布。具有補肺生肌,化瘀止血之功效。主治肺癆咳血,吐血,衄血,外敷治創傷,癰腫,燙火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土白芨
  • 別稱:歐白及《維吾爾藥志》,蛇兒參(四川)。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微子目
  • :蘭科
  • :舌唇蘭屬
  • :二葉舌唇蘭
  • 採收時間:8~10月。
  • 用量:內服:煎湯,3~9g。外用適量。
  • 貯藏:置於乾燥通風處,防蛀。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炮製,鑑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藥理作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植物二葉舌唇蘭的塊莖。

性味

味微苦,性平。

歸經

入脾、胃經。

功效

補肺生肌,化瘀止血。

主治

肺癆咳血,吐血,衄血,外敷治創傷,癰腫,燙火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
外用:適量,搗敷。

炮製

採集加工:8~10月採收,鮮用或切片曬乾。

鑑別

藥材性狀:本品呈橢圓形、卵圓形或類圓形。大小不等。表面灰白色至淡黃白色,微顯半透明,有凸凹不平的皺縮紋,有時為強皺縮。質緻密而堅實,角質狀,不易破碎,破碎面角質樣,略具光澤,淺黃白色。本品濕潤時呈粘液性。氣微,味淡。

形態特性

植株高30~50厘米。塊莖卵狀紡錘形,肉質,長3~4厘米,基部粗約1厘米,上部收狹細圓柱形,細長。莖直立,無毛,近基部具2枚彼此緊靠、近對生的大葉,在大葉之上具2~4枚變小的披針形苞片狀小葉。基部大葉片橢圓形或倒披針狀橢圓形,長10~20厘米,寬4~8厘米,先端鈍或急尖,基部收狹成抱莖的鞘狀柄。總狀花序具12~32朵花,長13~23厘米;花苞片披針形,先端漸尖。最下部的長於子房;子房圓柱狀,上部鉤曲,連花梗長1.6~1.8厘米;花較大,綠白色或白色;中萼片直立,舟狀,圓狀心形,長6~7毫米,寬5~6毫米,先端鈍,基部具5脈;側萼片張開,斜卵形,長7.5~8毫米,寬4~4.5毫米,先端急尖,具5脈;花瓣直立,偏斜,狹披針形,長5~6毫米,基部寬2.5~3毫米,不等側,彎的,逐漸收狹成線形,寬約1毫米,具1-3脈,與中萼片相靠合呈兜狀;唇瓣向前伸,舌狀,肉質,長8-13毫米,寬約2毫米,先端鈍;距棒狀圓筒形,長25~36毫米,水平或斜的向下伸展,寬1毫米,具1~3脈,與中萼片相靠合呈兜狀;唇瓣向前伸,舌狀,肉質,長8~13毫稍微鉤曲或彎曲,向末端明顯增粗,末端鈍,明顯長於子房,為子房長的1.5~2倍;蕊柱粗,藥室明顯叉開;藥隔頗寬,頂部寬1.5毫米,下部寬近4毫米;花粉團橢圓形,具細長的柄和近圓形的粘盤;退化雄蕊顯著;蕊喙寬,帶狀;柱頭1個,凹陷,位於蕊喙之下穴內。花期6~7(~8)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400~3300米的山坡林下或草叢中。

藥理作用

阻止胃腸毒物的吸收作用。

相關論述

《西藏常用中草藥》:“補肺生肌,化瘀止血。治肺癆咳血,吐血,衄血;外敷治創傷,癰腫,燙火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