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論

和諧論

《和諧論》提出了對立統一而一分為三(三種性態)的新型觀點和關係,提出了人類苦苦尋求的宇宙公式,提出了構建和諧世界的系統理念。本書首次從根本上統一了全人類的哲學理論,也從根本上調和了哲學、科學和宗教的矛盾,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中國哲學世界化。它同相對論和進化論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教育和指導價值,它在人類哲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或劃時代意義。本書包括:第一部分 宇宙超圓理論體系。第二部分,宇宙物質生命體系。 第三部分,宇宙物質生命聯體體系。 第四部分,和諧論的啟蒙。

基本介紹

《和諧論》節選(前部分):,導言,作者簡介:王奮賡,圖書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和諧論:理論、方法、套用,內容提要,前言,和諧的概念,和諧論的基本概念及蘊涵的哲學思想,和諧論主要論點,和諧論五要素,和諧度方程,《和諧論:理論·方法·套用》一書的目錄,

《和諧論》節選(前部分):

緒 言 我們每個人都是存在個性差別的種子,只有在適合自己生長的環境下或在改變自己的情況下才能結出顯示自身價值的果實。我們每個人都在尋覓著屬於自己的人生坐標來定位自身,而最終又以一種難以改變現實條件作為自身能夠調和或適應的環境而產生了每個人的命運.我們每個人任何成果的取得都要付出代價,仿佛只有代價才能平衡或調和這種成果的獲得。
和諧論
我們每個人都是人類進步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你的存在是別人無法替代的無奈。熱愛學習是一個人素質精純的具體體現。讀書使人智全,博覽群書能夠豐富人的想像,而想像力是人類創造力的一種源泉。學習分為理論學習、實踐學習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地學習,而後者則是更高層次或更重要的超越性學習。學習是一種日月積累的過程,這種積累隨著我們身心的成長會在某—段時間產生某種突變而改變你對原來事物的認識角度和看法,使我們進入更新的人生境界。學習的機遇對我們每個現代人來說是相當普遍,然而選擇優於機遇,選擇一本好書能夠使你受益終生。
我們人類社會在跨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已經開始進入全球化大聯合和大統一的時期。而作為人類社會意識形態領域處於主導地位的科學性哲學思想卻遠遠落後於時代,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這是因為我們具有科學哲學內涵的偉大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由於受歷史條件的局限性制約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定的籠統性而缺乏具體性,使我們對其哲學理論的理解和認識容易產生誤區或偏差,尤其是對於事物存在的矛盾雙方的論述,容易使我們只能看到事物存在的正、反兩方面而忽視和輕視它的第三方面,從而就容易使我們產生矛盾式思維方式或思維定勢而造成思想僵化或缺乏靈活性.也可以說馬克思主義哲學從某種意義上說它還沒有能夠告訴我們一個完整的宇宙世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果不對它進行理論性突破就必然是鄧小平所認為的那樣是死路—條!這也正是矛盾是調和的基礎,調和是創造的條件,創造是調和的結果。(在此,調和的內涵是一種對事物矛盾進行對立統一的過程)。在中國學者黎鳴所著的《西方哲學死了》中,它對哲學領域持有的觀點很有高度和深度,儘管不免存在偏激和片面之處,但是只有片面才能深刻。這就如同只有刀刃片面,才有木被深刻一樣。在此我們認為,西方哲學沒有死,東方哲學也沒有死!而只是需要雙方進行互補融合而得到完善和發展,需要雙方進行對立後的統一而實現人類哲學理論的有機大統一,也只有這樣才能產生出符合科學時代精神的科學哲學理論。科學哲學理論是宇宙人類社會實現全球化大統一的理論需要,也是構建和諧世界和建設地球文明的精神需要。
我們人類社會能夠跨入前所未有的和平時代是宇宙自然世界不斷相對統一,不斷相對平衡和不斷相對和諧發展的結果。《和諧論》能夠在自然選擇中產生意味著地球人類社會的全球化大統一即將拉開帷幕,地球文明也即將開始譜寫新的歷史篇章。宇宙智慧社會的地球文明只有形成自己統一的哲學思想,才能在意識形態領域有一個統一的指南而為構建和諧發展的世界指明方向。也只有產生統一的科學哲學理論,地球文明才有資格與其它宇宙智慧社會的外星文明進行接觸和交流。宇宙自然世界中的統一、平衡和和諧是不同角度或層面對一種宇宙事物得到相對調和地存在的結果性哲學範疇的概念化認識。三者屬於同一個矛盾調和後的結果性哲學範疇。其中,統—就是指宇宙事物之間在相對獨立或相互對立或相對分裂之後通過彼此矛盾的調和或轉化而形成相對穩定有機聯繫的整體的結果表現。統一是相對穩定的有機整體。它是基礎性結果層面。平衡就是指宇宙事物之間在統一存在的基礎上通過彼此矛盾的調和或轉化而形成相對穩定的靜態統一狀態的結果表現。平衡是相對穩定的靜態統一。它是條件性結果層面。而和諧就是指宇宙事物之間在統一存在的基礎上和動態平衡的條件下通過彼此矛盾的調和或轉化而形成相對穩定的相互包容依存狀態的結果表現。和諧是相對穩定的整體動態統一。它是結果性結果層面。宇宙事物存在的統一、平衡和和諧是對立統一地調和後的結果大統一。三者存在對立統一的超圓或超循環關係。其中,統一是平衡和和諧的基礎,和諧是統—和平衡的結果,平衡是統一向和諧進行轉化的條件,而和諧既是產生相對新的統一和平衡的基礎,又是產生使相對新的統一和相對新的平衡得到相互轉化的條件。宇宙人類社會或人類世界就是在全球化大統一的統一後通過這種超循環關係得到不斷和諧發展。
《和諧論》的主導思想是: 一,通過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對立統一規律”的深化認識,提出了一分為三的基本觀點,闡明了對立統一規律內部三方面的對立統一關係。從根本上完善和發展了馬克思義哲學的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具有了新的生命力。二,在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深化和完善的基礎上提出了構建和諧世界的基礎理論和理念。它通過超圓理論體系具有科學意義的二十七條法則完成了對宇宙事物存在、變化和發展的全面認識,使人類社會從此產生了具有科學意義的科學哲學。這種科學哲學使我們構建和諧世界具有了科學的理論基礎和理論依據。三,在超圓理論體系的基礎上不僅對宇宙基礎生命、宇宙有機生命和宇宙人類生命進行了全面的深化認識,確立了它們的本質、表象和界度,而且對宇宙基礎物系、宇宙有機群體和宇宙人類社會也進行了全面的深化認識,確立了它們的本質、表象和界度。尤其是提出了許多新的意識理念,使我們對宇宙物質世界的認知提升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它通過對宇宙世界的全面認知,充分呈現了宇宙物質世界內部存在的不同層面不斷對立統一,而能夠達到相對統一、平衡和和諧地存在、變化和發展的大統一動態存在。同時,它從一個側面驗證了宇宙世界的統一性存在,驗證了超圓理論體系作為《和諧論》理論的基礎所具有的科學指導意義。四,在超圓理論體系基礎上和對宇宙世界認知的條件下,通過《和諧論》的啟蒙提出了宇宙樹的概念,通過宇宙樹的理念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此基礎上,在哲學層面闡明了對世界之謎的看法,一定程度有利於我們對世界之謎的探討。同時,闡明了對宗教和迷信思想的看法,為我們構建和諧世界能夠產生積極的作用。五,是通過具體的理論內容、抽象的辯證方法和形象的統一形式完成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完善和發展,完成了人類社會應該具有的統一哲學理論體系,完成了人類社會對宇宙世界的科學化和具體化認知。具有劃時代的科學哲學意義。
我們雖然處於一個文化市場十分繁榮的時代,可讀書籍五花八門、分門別類,令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然而,奼紫嫣紅的色彩離不開紅、黃、藍三原色的不斷調和。哲學是各類學科之指南,學好哲學受用終生是有識之士的共識。也正如恩格斯所言:“不管自然科學家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他們還得受哲學支配”。對此中國企業家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曾經說過,領導一定要學習哲學。這是因為科學哲學有助於提升我們的思想境界和思維層次;有助於我們解決社會實踐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有助於我們剖析過去、把握現在和預測未來。由於我們每個人遺傳達境的不同,成長環境的不同,人生閱歷的不同,使我們對事物或現象產生的感悟和看法也存在著差異而形成不同的層次。從而<<和諧論>>不可能立竿見影地解決我們面臨的現實困惑,但是,它有助於改變我們的人生態度和對自身困難的看法,從而獲得一個與自身條件相適應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在此基礎上只要我們篤信知行合一就能成功的信念,在不同環境下調整自我而適應不同的環境,通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因為只有通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使自身的肉體和靈魂與外在事物進行矛盾調和而得到適合自己的真理)來增強我們的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就一定能夠得到一個和諧圓滿的人生!
由於個人精力有限,《和諧論》中的有關內容肯定不免存在一些的不妥之點和謬誤之處,這就需要我們以領會其主體精神內涵為目的,以揚棄的態度去學習。而且《和諧論》也存在—個不斷被完善和發展的問題。天賦就意味著責任。期望它能夠被得到進一步地完善和發展。
在此特別感謝為《和諧論》能夠順利出版而傾力協助的董兆武、李行力、王瀚林、鹿坤等中國社會精英和為之付諸行動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出版社的全體同仁們。
作者 王奮賡 2008年12月

導言

第一部分 宇宙超圓理論體系
概述
第一章 超圓的物質性
概述
第一節 超圓的空間性法則
第一述 空間性法則的概念
第二述 絕對空間原理
第三述 相對空間原理
第四述 空間靜止原理
第五述 空間性法則的內部關係
第六述 空間性法則的套用
第二節 超圓的運動性法則
第一述 運動性法則的概念
第二述 絕對運動原理
第三述 相對運動原理
第四述 相對靜止原理
第五述 運動性法則的內部關係
第六述 運動性法則的套用
第三節 超圓的時間性法則
第一述 時間性法則的概念
第二述 絕對時間原理
第三述 相對時間原理
第四述 時間靜止原理
第五述 時間性法則的內部關係
第六述 時間性法則的套用
第四節 超圓的物質性綜述
第二章 超圓的自然性
概述
第一節 超圓的系統性法則
第一述 系統性法則的概念
第二述 自系統原理
第三述 互系統
第四述 超系統原理
第五述 系統性法則的內部關係
第六述 系統性法則的套用
第二節 超圓的隨機性法則
第一述 隨機性法則的概念
第二述 自隨機原理
第三述 互隨機原理
第四述 超隨機原理
第五述 隨機性法則的內部關係
第六述 隨機性法則的套用
第三節 超圓的自組性法則
第一述 自組性法則的概念
第二述 自組量原理
第三述 自組質原理
第四述 自組度原理
第五述 自組性法則的內部關係
第六述 自組性法則的套用
第四節 超圓的自然性綜述
第三章 超圓的有機性
概述
第一節 超圓的三定性法則
第一述 三定性法則的概念
第二述 正定性原理
第三述 反定性原理
第四述 介定性原理
第五述 三定性法則的內部關係
第六述 三定性法則的套用
第二節 超圓的互補性法則
第一述 互補性法則的概念
第二述 量互補原理
第三述 質互補原理
第四述 度互補原理
第五述 互補性法則的內部關係
第六述 互補性法則的套用
第三節 超圓的聚能性法則
第一述 聚能性法則的概念
第二述 空聚能原理
第三述 動聚能原理
第四述 時聚能原理
第五述 聚能性法則的內部關係
第六述 聚能性法則的套用
第四節 超圓的有機性綜述
第四章 超圓的存在基礎體系綜述
第五章 超圓的現實性
概述
第一節 超圓的自保性法則
第一述 自保性法則的概念
第二述 定自保原理
第三述 變自保原理
第四述 超自保原理
第五述 自保性法則的內部關係
第六述 自保性法則的套用
第二節 超圓的相干性法則
第一述 相干性法則的概念
第二述 定相干原理
第三述 變相干原理
第四述 超相干原理
第五述 相干性法則的內部關係
第六述 相干性法則的套用
第三節 超圓的層級性法則
第一述 層級性法則的概念
第二述 元層級原理
第三述 極層級原理
第四述 太層級原理
第五述 層級性法則的內部關係
第六述 層級性法則的套用
第四節 超圓的現實性綜述
第六章 超圓的科學性
概述
第一節 超圓的記憶性法則
第一述 記憶性法則的概念
第二述 元記憶原理
第三述 導記憶原理
第四述 泊記憶原理
第五述 記憶性法則的內部關係
第六述 記憶性法則的套用
第二節 超圓的遺忘性法則
第一述 遺忘性法則的概念
第二述 元遺忘原理
第三述 導遺忘原理
第四述 泊遺忘原理
第五述 遺忘性法則的內部聯繫
第六述 遺忘性法則的套用
第三節 超圓的模糊性法則
第一述 模糊性法則的概念
第二述 本模糊原理
第三述 象模糊原理
第四述 界模糊原理
第五述 模糊性法則的內部關係
第六述 模糊性法則的套用
第三節 超圓的科學性綜述
第七章 超圓的客觀性
概述
第一節 超圓的多向性法則
第一述 多向性法則的概念
第二述 本多向原理
第三述 象多向原理
第四述 界多向原理
第五述 多向性法則的內部關係
第六述 多向性法則的套用
第二節 超圓的數序性法則
第一述 數序性法則的概念
第二述 量數序原理
第三述 質數序原理
第四述 度數序原理
第五述 數序性法則的內部關係
第六述 數序性法則的套用
第三節 超圓的突破性法則
第一述 突變性法則的概念
第二述 本突變原理
第三述 象突變原理
第四述 界突變原理
第五述 突變性法則的內部關係
第六述 突變性法則的套用
第四節 超圓的客觀性綜述
第八章 超圓的變化條件體系綜述
第九章 超圓的絕對性
概述
第一節 超圓的回元性
第一述 回元性法則的概念
第二述 本回元原理
第三述 象回元原理
第四述 界回元原理
第五述 回元性法則的內部關係
第六述 回元性法則的套用
第二節 超圓的異化性法則
第一述 異化性法則的概念
第二述 本異化原理
第三述 象異化原理
第四述 界異化原理
第五述 異化性法則的內部關係
第六述 異化性法則的套用
第三節 超圓的超越性法則
第一述 超越性法則的概念
第二述 量超越原理
第三述 質超越原理
第四述 度超越原理
第五述 超越性法則的內部關係
第六述 超越性法則的套用
第四節 超圓的絕對性綜述
第十章 超圓的相對性
概述
第一節 超圓的相存性法則
第一述 相存性法則的概念
第二述 量相存原理
第三述 質相存原理
第四述 度相存原理
第五述 相存性法則的內部關係
第六述 相存性法則的套用
第二節 超圓的相否性法則
第一述 相否性法則的概念
第二述 量相否原理
第三述 質相否原理
第四述 度相否原理
第五述 相否性法則的內部關係
第六述 相否性法則的套用
第三節 超圓的相似性法則
第一述 相似性法則的概念
第二述 本相似原理
第三述 象相似原理
第四述 界相似原理
第五述 相似性法則的內部關係
第六述 相似性法則的套用
第四節 超圓的相對性綜述
第十一章 超圓的統一性
概述
第一節 超圓的自圓性法則
第一述 自圓性法則的概念
第二述 本自圓原理
第三述 象自圓原理
第四述 界自圓原理
第五述 自圓性法則的內部關係
第六述 自圓性法則的套用
第二節 超圓的互圓性法則
第一述 互圓性法則的概念
第二述 本互圓原理
第三述 象互圓原理
第四述 界互圓原理
第五述 互圓性法則的內部關係
第六述 互圓性法則的套用
第三節 超圓的超圓性法則
第一述 超圓性法則的概念
第二述 空超圓原理
第三述 動超圓原理
第四述 時超圓原理
第五述 超圓性法則的內部關係
第六述 超圓性法則的套用
第四節 超圓的統一性綜述
第十二章 超圓的發展結果體系綜述
第十三章 宇宙超圓理論體系綜述
第二部分 宇宙物質生命體系
概述
第一章 宇宙基礎生命體系
概述
第一節 宇宙基礎生命的本質
第一述 宇宙基礎生命的概念
第二述 宇宙基礎生命的本質基礎
第三述 宇宙基礎生命的本質
第二節 宇宙基礎生命的表象
第一述 宇宙基礎生命的表象構成
第二述 宇宙基礎生命的表象特性
第三述 宇宙基礎生命的表象能力
第三節 宇宙基礎生命的界度
第一述 宇宙基礎生命的物格
第二述 宇宙基礎生命的個性
第三述 宇宙基礎生命的動機
第四節 宇宙基礎生命體系的綜述
第二章 宇宙有機生命體系
概述
第一節 宇宙有機生物的本質
第一述 宇宙有機生命的概念
第二述 宇宙有機生命的本質基礎
第三述 宇宙有機生命的本質
第二節 宇宙有機生命的表象
第一述 宇宙有機生命的表象構成
第二述 宇宙有機生命的表象特性
第三述 宇宙有機生命的表象能力
第三節 宇宙有機生命的界度
第一述 宇宙有機生命的生格
第二述 宇宙有機生命的個性
第三述 宇宙有機生命的動機
第四節 宇宙有機生命體系的綜述
第三章 宇宙智慧生命體系
概述
第一節 宇宙人類生命的本質
第一述 宇宙人類生命的概念
第二述 宇宙人類生命的本質基礎
第三述 宇宙人類生命的本質
第二節 宇宙人類生命的表象
第一述 宇宙人類生命的表象構成
第二述 宇宙人類生命的表象特性
第三述 宇宙人類生命的表象能力
第三節 宇宙人類生命的界度
第一述 宇宙人類生命的人格
第二述 宇宙人類生命的個性
第三述 宇宙人類生命的動機
第四節 宇宙人類生命體系的綜述
第四章 宇宙物質生命體系綜述
第三部分 宇宙物質生命聯體體系
概述
第一章 宇宙基礎物系體系
概述
第一節 宇宙基礎物系的本質
第一述 宇宙基礎物系的概念
第二述 宇宙基礎物系的本質基礎
第三述 宇宙基礎物系的本質
第二節 宇宙基礎物系的表象
第一述 宇宙基礎物系的表象構成
第二述 宇宙基礎物系的表象特性
第三述 宇宙基礎物系的表象能力
第三節 宇宙基礎物系的界度
第一述 宇宙基礎物系的系格
第二述 宇宙基礎物系的個性
第三述 宇宙基礎物系的動機
第四節 宇宙基礎物系體系的綜述
第二章 宇宙有機群體體系
概述
第一節 宇宙有機群體的本質
第一述 宇宙有機群體的概念
第二述 宇宙有機群體的本質基礎
第三述 宇宙有機群體的本質
第二節 宇宙有機群體的表象
第一述 宇宙有機群體的表象構成
第二述 宇宙有機群體的表象特性
第三述 宇宙有機群體的表象能力
第三節 宇宙有機群體的界度
第一述 宇宙有機群體的群格
第二述 宇宙有機群體的個性
第三述 宇宙有機群體的動機
第四節 宇宙有機群體體系的綜述
第三章 宇宙智慧社會體系
概述
第一節 宇宙人類社會的本質
第一述 宇宙人類社會的概念
第二述 宇宙人類社會的本質基礎
第三述 宇宙人類社會的本質
第二節 宇宙人類社會的表象
第一述 宇宙人類社會的表象構成
第二述 宇宙人類社會的表象特性
第三述 宇宙人類社會的表象能力
第三節 宇宙人類社會的界度
第一述 宇宙人類社會的會格
第二述 宇宙人類社會的個性
第三述 宇宙人類社會的動機
第四節 宇宙人類社會體系的綜述
第五節 宇宙人類社會的歷史
第一述 宇宙人類社會的歷史是一部生存史
第二述 宇宙人類社會的歷史是一部創造史
第三述 宇宙人類社會的歷史是一部進化史
第六節 宇宙人類社會的未來
第一述 共資主義社會
第二述 共產主義社會
第三述 自由王國社會
第四述 上帝王國社會
第四章 宇宙物質生命聯體體系的綜述
第四部分 《和諧論》的啟蒙
概述
第一章 宇宙的宇宙樹
概述
第一節 宇宙樹的由來
第二節 宇宙樹的概念
第三節 宇宙樹的啟示
第四節 宇宙的宇宙樹綜述
第二章 《和諧論》與世界之謎
概述
第一節 揭示宇宙之源之謎
第二節 揭示宇宙終極之謎
第三節 揭示大統一場理論之謎
第四節 揭示太陽系之外的太陽系之謎
第五節 揭示外星人之謎
第六節 揭示生態平衡之謎
第七節 揭示先有雞先有蛋之謎
第八節 揭示大腦功能之謎
第九節 揭示電腦超過人腦之謎
第三章 《和諧論》與宗教迷信
概述
第一節 關於上帝的解釋
第二節 關於命的解釋
第三節 關於求神拜佛的解釋
第四節 關於相學的解釋
第五節 關於算命的解釋
第六節 關於占星術的解釋
第七節 關於靈魂轉世的解釋
第八節 關於夢的解釋
第九節 關於地獄與天堂的解釋
第四章 《和諧論》與哲學王國
概述
第一節 《和諧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
第二節 《和諧論》與黑格爾哲學
第三節 《和諧論》與老子哲學
第四節 《和諧論》與平衡論
第五節 《和諧論》與物活論
第六節 《和諧論》與唯能論
第七節 《和諧論》與多元論
第八節 《和諧論》與進化論
第九節 《和諧論》與相對論
第十節 《和諧論》與現代論
第五章 《和諧論》的啟蒙的綜述
尾言
導 言
在人類文明跨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和諧論》在二十餘年的時間裡,經過萌芽、生長、成熟完善的過程,它終於能夠誕生了。《和諧論》的誕生標誌著科學哲學時代的到來。它紿人類社會哲學史篇譜寫了全新的一章,它給宇宙萬物賦予了新的生命意義,使宇宙萬物成為宇宙物質生命大系統中不可分割和缺少的有機部分;它開闢了人類從地球世界向太空世界進軍的新思維和新紀元;它使人類社會的意識文明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人類文明在二十世紀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科學技術在諸多領域取得了日新月異的突破,給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的知識、方法和手段正改變著人類的思維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人類社會活動不斷從對抗走向對話,從對話走向和平,這種不斷趨向調和的發展趨勢,必將出現從和平走向統一的局面,產生和平、合作和發展的大統一地球文明。
然而,人類社會韻哲學思想卻出現了一個停滯不前的低潮期,呈現出一個被動落後的狀態。現代人類社會中許多現象使人類思想產生困惑而不能合理解釋,從而,對哲學王國提出了二十世紀末的挑戰!儘管人類哲學王國里的先知先哲們中的黑格爾、叔本華、尼采、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馬克思、羅素、詹姆士、薩特、庫恩、波普、孔子、老子和朱熹等一系列代表人物擔負了他們各自不同時代的歷史使命,自成體系地進行了不同時代人類對宇宙世界看法的哲學思考,為人類哲學思想寶庫留下了豐厚的遺產,尤其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把人類社會導向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正確軌道。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些意識理念由於受時代精神局限性的制約,其意識理念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哲學內涵的籠統性,隨著歷史的變遷已不很適應現代人類社會發展的精神需要。另外,諸多哲學思想家的合理思想成分由於處在一個自圓其說的四分五裂狀態,也不能從根本上完整的解釋、指導和解決人類在杜會活動中所遇到的現實和未來的問題。在這種理論和實踐的矛盾的日益尖銳的歷史背景或條件下,就為新哲學思想的產生創造了醞釀的條件。這樣必然需要產生新的哲學思想,以適應人類社會時代精神的要求。這是一種遵循對立統一規律後的一種調和結果。
《和諧論》是一個時代精神的產物。它之所以稱為《和諧論》是由於它統一調和了人類哲學思想有史以來各自為陣的分裂和落後局面,統一調和了宇宙事物矛盾運動的對立後存在的統一狀態,統一調和了哲學理論同社會現象和實踐活動存在的裂痕和斷層,實現了既包含對立又包含統一的大統一,從根本上闡明了和諧理念的內涵和外延,呈現出從統一通過轉化性動態平衡而達到和諧的結果。
《和諧論》是一個對宇宙事物普遍存在的規律進行總的有機概括的哲學理論體系。它是對宇宙世界總的和統一的看法,它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完善、發展和“揚棄”,也是對人類社會不同哲學思想合理成分的全面肯定和吸收,它是人類社會集體智慧的結晶,也是對宇宙世界比較全面的圓滿解釋。
《和諧論》是迄今為止人類哲學思想合理核心最有機的互補融合.它是中國古老哲學和西方哲學合理成分有機互補的產物,也是人類哲學思想達到比較完美境界的標誌,它為人類更深刻、全面和具體地認識宇宙世界奠定了良好的意識基礎。
《和諧論》使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具有了新的內容和生命力.它使馬克思主義哲學達到了相對全面化、具體化和現實化,它又從根本上相對超越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涵,具有深遠的科學哲學意義!這也正如中國一位學者所言的那樣------未來哲學就是科學哲學。
《和諧論》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上產生的,並且包含有“相對論”和“進化論”的科學思想核心而具有哲學意義,又以其特有的形式和內容形成了一個有機統一的哲學思想體系,這種哲學思想體系體現了本體論、認識論和道德性的統一。它是同人類思維方式的進化程度相適應的,它的產生必然帶來一場人類思維方式的革命!它的產生意味著人類社會的內部戰爭必然被人類社會的和平或和諧的文明意識理念所拋棄,人類社會只有和平統一成一個人類統一體而構成和諧發展的地球世界,才能向更高層次的宇宙智慧生命社會邁進!
《和諧論》超越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根本所在是如何看待“對立統一”這一宇宙根本規律。“對立統一”究竟是一種矛盾雙方的存在還是一種矛盾三方的存在?矛盾雙方對立後的統一是有機複雜的統一還是無機簡單的統一?對立和統一究竟是否存在那種狀態更重要的問題!顯然馬克思主義哲學—般是認為事物存在矛盾的兩方面存在狀態而忽缺了第三方面的矛盾存在狀態;對立後的統一是可能存在的簡單無機的統一,而且通常都是對立重於統一。而《和諧論》認為事物存在著矛盾著的三方面存在狀態,對立為兩方面存在,統一又為一方面存在,三者形成了三方面的對立大統一;對立後的統—是複雜有機的統一,而且對立和統一不存在哪一個絕對的更重要,只存在不同條件下的哪一個相對更重要。尤其是就其存在的層級而言統一後的存在往往比對立時所處的層級相對更高。《和諧論》的大統—存在—個對宇宙物質世界進行認識的一分為三的問題:一分為三是在認識宇宙物質世界為“一”的基礎上,通過“一分為二”作為條件而產生的相對新的認識結果,即“一分為一”、“一分為二”和“一分為三”三者本身是一個完整的認識事物過程中對立三方面的大統一存在,這種三者存在本身也存在著一個動態的相互轉化的過程,沒有一分為三的存在,單一的一分為二無法實現轉化,這種轉化過程也是我們的一個動態認識事物的認識過程。
《和諧論》的核心內涵的基礎理論是超圓理論體系,超圓是對宇宙物質具體存在的球體形態和超循環的動態形態進行抽象概括產生的抽象化哲學名稱,更是對宇宙事物運動的超循環存在形式產生的哲學性概括,由於這種“圓”是一種隨機的絕對不閉合而又相對閉合的模糊“圓”,所以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幾何圓,從而,我們把這種超越一般意義的“圓”稱為“超圓”。
《和諧論》是以宇宙事物的超圓存在形式作為理論的研究基礎,從而《和諧論》中的第一部分稱為宇宙超圓理論體系,它是基礎理論體系。超圓理論體系是一種新型的和諧理論,它是我們構建和諧世界的系統性哲學意識理念體系。第二部分稱為宇宙物質生命體系,它是主體理論體系。它通過對宇宙物質生命的重新認識,系統闡述了我們對相對獨立存在的宇宙物質生命進行的調和性統一、平衡和和諧的全面認識。第三部分稱為物質生命聯體體系,它是表體理論體系。它通過對宇宙物質生命聯體的全面認識,系統闡述了我們對聯繫存在的宇宙物質生命聯體進行的調和性統一、平衡和和諧的全面認識。而第四部分稱為《和諧論》的啟蒙,它是附屬部分,僅供參考!
(特別說明:超圓理論體系的舉例部分和套用部分從一般論述文章的角度而言顯得十分累贅和單調,但是,《和諧論》作為全人類統一的哲學理論具有空前的特殊地位,它必須是有大量的事例作為依據才能獲得社會的普遍認可或接受(而不僅僅是高級知識分子),也必須是能夠與不同領域的社會實踐進行隨機的具體聯繫才能顯示其普遍指導的現實價值。實事求是是科學哲學的出發點和歸屬,只有紮實沉厚或單調的基礎才能撐起巍然屹立的高樓大廈,因為單調的重複是產生超越的基礎。從而我們必須認同這是由《和諧論》作為科學哲學的地位要求所決定的,基礎性理論不能允許華而不實存在,因為那是致命性錯誤。)
。。。。。。(節選自《和諧論》)

作者簡介:王奮賡

王奮賡著《和諧論》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出版社出版。著作人王奮賡是一名復員軍人。他用了21年時間將這部哲學巨著寫出來,幾乎耗去了他所有的青春時光。  王奮賡對他這本哲學專著飽含著深深的熱愛,他說:“這本《和諧論》可操作性極強,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能幫助我們辨明前進的方向,對現實生活有著實際的指導意義,是我們實現人生目標和價值的精神需要。”  打開這本厚重的哲學專著,讀者會進入一個奇妙的哲學空間,王奮賡試圖通過《和諧論》來闡述變化萬千的宇宙相對統一、平衡和和諧的過程。  王奮賡提起這些年來的艱辛,笑容中略帶一絲苦澀。  早在26年前,王奮賡在長沙上軍校時,就顯現出了他的哲學天賦,他學的是指揮專業,在所學的30多門課程里,他惟獨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政治特別感興趣。他通過仔細觀察發現,人與人的性格迥異,所謂人們的“命運”也截然不同,為什麼有的人活著是種痛苦,為什麼有的人活著卻很幸福。他在揣摩,河裡的鵝卵石無梭無角,八面玲瓏,就不容易受到洶湧的河水的衝擊,他在琢磨月亮的盈虧規律,對圓這一哲學命題如同著了魔似的,就這樣,他開始了潛心研究。  到新疆軍區某部入伍後,25歲那年,即1988年,他開始動筆寫《和諧論》。他寫作的動因緣於一直坎坷的命運,那時,他已在排長一職上幹了整整5年,他說,原地踏步這一現象在部隊上是令人驚異的,一般情形下,軍官三年一提職,但他卻遲遲得不到賞識和提拔,與其鬱悶,不如鑽研哲學。他潛心研究和諧論這一行為,連他周圍的人都不理解,甚至有人認為他在故弄玄虛,有人說他孤芳自賞,連他的妻子也曾和他鬧過彆扭。她認為,哲學既不當吃,又不當喝,一怒之下,她曾經負氣將王奮賡寫滿字跡的硬皮本重重摔在地上。可王奮賡很固執,別人越是反對他,他對和諧論產生的濃厚興趣越是與日俱增。  1999年,他從營職軍官復員後,生活在烏魯木齊市幸福路一帶。他憑藉多年生活的積累,用哲學的方法思考問題,意識超前地蓋起了一棟自建樓,出租了多間房屋,靠收租金生活得很殷實。妻子也理解了丈夫的追求,不再阻止他的研究,並鼓勵他購置了電腦,來撰寫文稿,兒子也抽空幫助他打字。當首印的2000冊書問世時,他如釋重負,儘管為出書,他自費了5萬元。  在這本艱深的專著中,王奮賡認為其中的要旨在第三章第一節中的超圓的三定性法則,即正定性法則、反定性法則、介定性法則。他說,哲學的好處在於,當你遇到挫折時能想通,在遇到困難時,能扛起來,這就為構建和諧社會起到了一點作用。

圖書信息

書 名: 和諧論
和諧論
作 者:巴湘
出版時間: 2010年5月1日
ISBN: 9787501237999
開本: 16開
定價: 25.00元

內容簡介

《和諧論》是我國第一部關於和諧思想的哲學專著,也是二十一世紀構成和諧理念的宇宙學。它不是政治圖解式的理論闡述,而是以哲學的理念來論述和諧的本質和靈魂。它以全新的視角,對和諧哲學的深層建構,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研究,並在哲學的理論上進行了無畏地探索,從而確認和諧在整個人類社會框架中的功能和歷史作用。
《和諧論》從“宇宙的本質是和諧”入手,一直追尋和諧的起源和開端,對立和統一,以及最終的彼岸與歸宿;並進行邏輯性地剖析,從中找出符合宇宙和自然發展的哲學規律,且完整地建構了和諧哲學的基本走向。
《和諧論》的主題思想很具前瞻性,它的目的是為“和諧哲學”而奠基,並為全人類的和諧思想提供最強有力的論據。
《和諧論》認為,和諧是宇宙的靈魂,世界的精神,人類的真理。它是社會主義階段的早期形態,並是共產主義的前夜,最終是全人類的最高思想境界。
《和諧論》認為,和諧思想是推動世界文明發展的強大動力,為人類的福祉燃亮了黎明的曙光。因為,和諧論不是社會導論,不是一國的社會專論,而是為全人類奉獻的一部獨創性的哲學論著。
《和諧論》站在全人類的高度,和時代的高度,來系統地論證“和諧”這個科學命題,並對和諧的世界走向提出了獨創性的真知灼見。它是新時代的哲學宣言,是和平與未來的和諧構想和福音。它會引起我國哲學界和理論界的密切關注,並會引起世界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和強烈爭鳴。同時,它必將會讓全人類認可其科學的分析以及獨特的哲學建構。
《和諧論》應當是一部“和諧哲學”的奠基性論著,它是一束穿越科學與宗教的思想的靈光。它是和諧哲學開元的驚蟄。它向世界宣告,和諧是這個時代的永恆的真理。

作者簡介

巴湘(ba xiang),原名劉天琴,中國二十世紀崇尚後古典主義和象徵主義詩人,本世紀和諧宇宙暫學規律的揭示者。早年畢業於魯迅文學院和北京人學中文系。他認為和諧足人類對和平與自由的永恆追求。他試圖闡釋一個獨創性和諧哲學的結構性理念,井對和諧哲學進行了奠基性論述。他認為宇宙是和諧的搖籃。他深刻地論證了畢達哥拉斯的“宇宙的本質是和諧的”哲學規律。他的《和諧論》,以全新的視角,思想的深遠,以及文學般的表述方式,對和諧思想的核心,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坍究,從而確定和諧在整個人類社會框架 中的功能和歷史作用。
他認為,學者應做“哲學上的哥倫布。”因此,他對和諧哲學的基本走向進行了理性地探討。他認為,和諧是宇宙的靈魂,世界的精神,人類的真理;是社會主義階段的早期形態。並是共產主義的前夜。這是他獨特的預言。《和諧論》是和諧哲學的開元,也是和諧理念的升華,更是人類邁向真理世界的必然。
巴湘初始,追尋畢達哥拉斯的和諧理念,並經萊布尼茨、克卜勒乃至於康德和愛因斯坦的哲學思想,從面尋找和諧哲學的基本走向,為人類奉獻一部獨創性的的哲學論著。巴湘的哲學意識,是穿越科學與宗教的一束思想的靈光,從這開卷的閱視中,可以感受到一種靈魂的沐浴。

圖書目錄

序言
第一章 和諧的誕生和起源
和諧宇宙生命的哲學象徵
追尋和諧的起源
和諧的誕生
和諧的基本屬性
融合和諧統一的定律
第二章 和諧的走向
文明和諧的走向
發展和諧時代的鮮明主題
宇宙的自然和諧的別樣內涵
思想崇尚與追求的和諧理念
宇宙的信仰:來源於和諧
第三章 和諧的本質和存在
和諧宇宙的客觀存在
時間與和諧的空間對應
和諧乃為宇宙的本質
意識一種促進和諧的原動力
第四章 和諧哲學的開端
和諧世界精神的最高體現
和諧普遍真理的倡導與締造
和諧生命靈魂的縮影與再現
和諧結構關於秩序和有衡
和諧哲學一個時代精神的開端
第五章 和諧的奠基
和諧為人類的未來奠基
和諧實現復興的根本保證
和諧一切生命和物體的核心
和諧經緯哲學理念的二元闡釋
和諧創造揭示的開始
和諧使命賦予和肩負
第六章 和諧的根基
家庭和諧體系中的分支和細胞
國家崇高與莊重
人民和諧社會的重要依靠
和諧實現振興的政治方略
和諧人類經濟思想的根基
第七章 和諧的內涵
法律公平與正義的內涵
道德內在的根本
和諧文化精髓與延伸
民生和諧堅固的基礎
和諧勞動者對平等的渴盼
農民和諧的耕耘和播種
第八章 和諧的社會啟蒙
科學探索與發現
民主和諧是人民共同的意志
社會一幅憧憬式的和諧啟蒙
金融化解和重構
環境關於冷卻與進步
第九章 和諧的瞻望
理論和諧思想的另一種高瞻
世界人類和諧的共同厚望
尾聲彼岸和歸宿

和諧論:理論、方法、套用

左其亭著. 《和諧論:理論·方法·套用》.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2.1
《和諧論:理論·方法·套用》書封面《和諧論:理論·方法·套用》書封面

內容提要

本書是對作者近幾年來對和諧問題的研究總結,從全新的視角第一次全面探討了和諧論的理論及套用體系。全書包括三篇九章:第一篇為認識篇,是對和諧問題的認識的總結,闡述了和諧論的基本概念及相關基礎知識;第二篇為理論篇,是對和諧論量化研究的理論總結,提出了和諧論五要素、和諧度方程,構建了和諧論學科體系,探討了和諧評估、和諧調控兩方面的核心問題;第三篇是套用篇,介紹了和諧論的幾個套用領域,包括社會科學、人水和諧、跨界河流分水。本書構建的和諧論,是從定量分析的角度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廣泛存在的和諧思想進行了研究,為研究和諧途徑、和諧策略提供了定量化方法,可以廣泛套用於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等領域,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套用價值。本書可供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等專業的科技工作者、管理者、在校研究生以及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參考。

前言

從人與人的關係來看,除了“善意的競爭”之外,應該和諧相處,比如,人們常說的“和諧社會”、“和諧城市”、“和諧社區”、“和諧家園”、“和諧團隊”等。從人與自然的關係來看,人類主宰自然是不可能的,而被迫與自然和諧相處,則正是由於自然界偉大力量反撲的結果。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政府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體現了廣大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人水和諧”是我國水利部門提出和貫徹的治水主導思想。從中都可看出,研究和諧理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儘管“和諧”一詞在很多地方被使用(如和諧社會、人水和諧),在一些研究中也提得很多,如人水和諧量化研究、和諧社會評價等。但是,多數是定性的分析,或從哲學、倫理學等角度分析研究,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論體系,尤其是缺乏涉及定量化的描述和理論研究方法。針對這些問題,作者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礎上,系統提出了和諧論的理論及套用體系,並形成《和諧論:理論·方法·套用》一書,具體包含以下三篇九章內容。
第一篇為認識篇,包括第一、第二章,是對和諧論問題的認識和總結。第一章和諧論概述,介紹了提出和諧論的背景和意義,闡述了和諧及和諧論的基本概念,並列舉了和諧論套用的幾個典型例子,總結了和諧論的主要論點。第二章和諧問題分析,對和諧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分類舉例分析了和諧問題的現實,闡述了和諧的內涵。
第二篇為理論篇,包括第三~六章,是對和諧論量化研究的理論總結。第三章和諧論五要素及和諧度方程,提出了和諧論五要素,是對和諧問題的重要解讀;提出了和諧度方程,定量刻畫了和諧思想,為構建和諧論量化研究理論體系奠定了基礎。第四章和諧論學科體系及其關鍵問題,構建了和諧論學科體系,並對關鍵問題展開討論。第五章和諧評估,是和諧論主要技術方法之一,提出了對和諧水平的兩套評估方法,包括和諧度評價方法、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第六章和諧調控,是和諧論主要技術方法之一,提出了最優和諧行為選擇的兩種途徑,包括和諧行為集優選方法、基於和諧度方程的最佳化模型方法。
第三篇是套用篇,包括第七~九章,介紹了和諧論的幾個套用領域。第七章和諧論在社會科學中的套用,闡述了和諧論在社會科學中的套用前景,列舉了幾個定性套用實例和定量套用實例。第八章人水和諧套用研究,運用和諧論思想,以鄭州市區域為例,介紹人水和諧評估、基於人水和諧量化的水資源最佳化配置模型及套用,並簡要闡述了水資源管理方略。第九章跨界河流的和諧論解讀和套用,採用和諧論理念,來解讀跨界河流分水問題,建立跨界河流分水的和諧論模型,並介紹了套用實例。
本書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51079132,50679075)的資助,也得到多個套用研究課題的支持,是我所在研究團隊的集體成果。特別要感謝近幾年我指導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他們為本書的很多實例研究和相關研究做出了富有成效的工作。他們分別是張雲、丁相毅、賈洪濤、王麗、馬興華、沈強、林平、翟家齊、胡瑞、趙春霞、高洋洋、塗瑩、龐瑩瑩、關鋒、郭麗君、梁靜靜、陳耀斌、劉子輝、李冬鋒、陶潔、李來山、張修宇、毛翠翠、崔國韜、許雲鋒。其中,第五章第三節的第四部分和第八章部分引用了碩士研究生張雲的畢業論文內容,第六章第三節的第二部分部分引用了碩士研究生龐瑩瑩的畢業論文內容,第八章的第三節部分引用了碩士研究生郭麗君的畢業論文內容。碩士研究生郭麗君和毛翠翠還參與了本書的文字修改工作。
感謝出版社同仁為本書出版付出的辛勤勞動。感謝竇明博士、平建華博士對全書的審閱,並提出很好的修改建議。感謝平建華博士對本書中英文翻譯的修改。書中有部分內容參考了有關單位或個人的研究成果,均已在參考文獻中列出,在此一併致謝。
此外,我要特別感謝我的愛人馬軍霞女士,她既是我生活的伴侶,也是我工作的合作夥伴,不僅對我的生活無微不至的關懷,也參與了與本書內容相關的多個課題的研究工作,特別是對本書的修改做了大量工作。我的女兒左偉燦刻苦努力,勤奮好學,以優異成績考上重點大學,且表現優異,為我們和諧家庭帶來喜悅。同時,她還從一個初學者角度幫助修改了第一篇內容,提出了很好的修改建議,並幫助撰寫第一章第四節的第五部分和諧建築的理念小節,受本書的啟發提出了新的和諧建築理念(她學的是建築學專業),從某些方面,拓寬了和諧論的套用領域。所有這些都是我安心工作的重要基礎,僅以此書獻給我的愛人和女兒。
由於本書涉及的問題十分複雜,考慮因素和定性分析較多,理論性強,有些觀點或說法還值得商榷,特別是第一次系統提出和諧論理論及套用體系,可能還存在很多問題,雖幾經改稿,書中錯誤和缺點在所難免,歡迎廣大讀者不吝賜教。

和諧的概念

儘管“和諧”一詞在很多地方被使用,但沒有形成統一的概念。在“中文百科”中對和諧這樣描述:“和諧是對立事物之間在一定的條件下、具體、動態、相對、辯證的統一,是不同事物之間相同相成、相輔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補、共同發展的關係。這是辯證唯物主義和諧觀的基本觀點。”
本書作者曾提出如下定義:“和諧”(harmony)是為了達到“協調、一致、平衡、完整、適應”關係而採取的行動。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定義中所說的“一致”,並不是指思想觀點、宗教信仰、專業發展、技術水平等具體行為必須一致,而是指和諧目標一致。比如,宗教信仰可以自由,只要是為了“促進社會和諧,人類健康發展”目標,都應該認為是“一致”的,被允許的。
自然界中“對立與統一的辯證關係”是普遍存在的。其中,“和諧”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重要哲學思想的具體體現。辯證唯物主義和諧觀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倡導事物之間相互協調、相互適應、保持一致、平衡、完整的和諧關係。

和諧論的基本概念及蘊涵的哲學思想

作者把研究“和諧”行為的理論和方法體系稱為和諧論(harmony theory),並進一步定義“和諧論是研究多方參與者共同實現和諧行為的理論和方法”。和諧論具有廣泛的套用前景,是揭示自然界和諧關係的重要理論,蘊涵著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一種哲學理論,是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統一起來的科學世界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從人和自然界的關係出發,來考察作為這一關係的客體的自然界,作為這一關係中的主體的人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以及作為這一關係的中介的科學與技術,便構成了自然辯證法的三部分研究對象。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自然界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根本觀點,它旨在對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發展以及人和自然界的關係,作出唯物的、辯證的說明。辯證唯物主義科學技術方法論是人們對自己從事科學技術研究所運用的認識和實踐方法的哲學概括,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論,它旨在揭示科學技術研究是如何按照自然界和人類認識的客觀規律辯證地進行的。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技術觀是人們對科學技術的總體看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科學技術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根本觀點,它旨在從人和自然界的關係來研究人的科學技術認識和實踐活動。
1)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特別關注人和自然界的唯物辯證關係,認為人和自然協調發展是必要的、可能的。馬克思早就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與自然界相聯繫,也就等於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繫,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這段話非常明確地暗示了人與自然的整體性乃是人類存在的基本因素。因此,我們對自然規律的任何蔑視或忽略,對人和自然的協調的任何一種破壞,其結果都不可避免地要禍及於自身。
2)要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應該由人來調節。因為,在人和自然的對象性關係中,人是主體;在人和自然構成的調控系統中,人是控制者。人和自然關係所造成的一系列問題,常常就是由於人這個調控者在觀念上的錯誤所造成的。比如,人類為了自身存在和發展的需要,盲目地、無節制地向自然界索取;片面地發展社會生產力而忽視自然生產力;單純追求短期行為的效果而不顧及可能造成的長遠影響,等等。因此,必須要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如果沒有這種觀念上的進步,即使人類在實踐上繼續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也不會使其朝著協調人和自然的目標上去努力,相反地還會加劇環境惡化的趨勢。
3)要調整好社會關係,建立合理的社會制度,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基礎。人的社會關係不協調,必然會阻礙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雖然我們強調人和自然的矛盾是由作為主體的人的活動引起的,但是人並非是單個的自然的人,而是結成一定社會關係的人,人的一切需求也都是社會的需求。只有在使社會不斷進步的道路上,才能真正找到實際解決人和自然協調發展的鑰匙。如何創造和諧自然?答案是:①人類應當正確看待人對自然的依存關係;②人類應科學地把握人對自然的改造能力;③人類應與自然和諧相處。
“和諧論”是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關於“人與自然協調發展”論斷的具體體現,蘊涵著重要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首先,我們應該認識到“和諧是處理人與人關係、人與自然關係的重要思路,是構建和諧社會、和諧社區、和諧團隊、和諧自然的重要保障和具體體現”;其次,要逐步樹立和諧的觀念,在思想意識形態上堅持和諧的理念;最後,人類應主動協調好人與人的關係,這是協調人與自然關係的基礎。

和諧論主要論點

縱觀以上和諧論的概念及分析舉例,可以總結出以下主要論點:
(1)和諧論提倡“以和為貴”的理念,來處理各種關係。和諧的思想是和諧論的基石。比如,對待家庭關係,主張建立和諧家庭;對待國際關係,主張建立和諧世界;對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主張和諧相處;對待人與自然關係,主張人與自然和諧。
(2)和諧論提倡理性地認識各種關係中存在的矛盾和衝突,允許存在“差異”,提倡以和諧的態度來處理各種不和諧因素和問題。當然也不是對不和諧因素視而不見。既要看到和諧的主流,又要看到不和諧的存在。比如,在處理國際關係中,允許各國存在不同立場和觀點;在對待“香港問題”、“澳門問題”上,允許“一國兩制”;在對待“台灣問題”上,贊同“求同存異”的思想。
(3)和諧論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解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面臨的各種問題。比如,解決由於人口增加和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出現的洪澇災害、乾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水問題,使人和水的關係達到一種協調的狀態,使寶貴有限的水資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久遠的支撐,從而實現人水和諧。
(4)和諧論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關注人和自然界的辯證唯物關係,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認為人和自然協調發展是必要的、可能的;主張人類應主動協調好人與人的關係,這是協調人與自然關係的基礎。例如,人水關係的調整特別是人水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調整人類的行為來實現,需要調整好社會關係,合理分配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用戶的用水量和排污量,既共享水資源又共同承擔保護水資源的責任。
(5)和諧論堅持系統的觀點,提倡採用系統論的理論方法來研究和諧關係問題。因為和諧關係一般比較複雜,至少涉及2個以上的參與者,達到和諧目標本身就是一個系統科學問題。比如,研究人水關係,必須將人和水納入各自的系統(人文系統與水系統)或人水大系統中進行研究,對人與水關係的研究不能就水論水,就人論人,要系統研究。
(6)和諧論是研究多種多樣關係的重要理論方法。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包括各種各樣的關係,比如,人與人、人與單位、人與社區、單位與單位、社區與社區、地區與地區、人與自然、各種事物之間、生物與生物等等。如何處理這些關係以達到“和諧共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諧論為揭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和諧關係奠定了理論基礎,具有廣闊的套用前景。

和諧論五要素

為了科學合理表達和諧問題,定量描述和諧程度,需要搞清楚以下五個要素,簡稱“和諧論五要素(five essentialfactors of harmony theory)”。
(1)和諧參與者(harmony participator):
(2)和諧目標(harmony objective):
(3)和諧規則(harmony regulation):
(4)和諧因素(harmony factor):
(5)和諧行為(harmony action):

和諧度方程

為了定量表達和諧程度,作者提出了和諧度方程(function of harmony degree)

《和諧論:理論·方法·套用》一書的目錄

前 言
第一篇 認識篇
第一章 和諧論概述
第一節 提出和諧論的背景及意義
第二節 和諧的概念與和諧觀
第三節 和諧論的基本概念及蘊涵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第四節 和諧論的幾個典型例子
第五節 和諧論與博弈論
第二章 和諧問題分析
第一節 和諧分類
第二節 分類舉例分析
第三節 和諧的內涵
第二篇 理論篇
第三章 和諧論五要素及和諧度方程
第一節 和諧論五要素
第二節 基於和諧論五要素的和諧問題分類
第三節 和諧度方程
第四節 和諧度方程為什麼能表征和諧程度
第五節 和諧度方程中各參數確定方法
第六節 套用舉例1——爭看電視節目問題
第七節 套用舉例2——公共地的悲劇問題
第八節 套用舉例3——跨界河流分水問題
第四章 和諧論學科體系及其關鍵問題
第一節 和諧論學科體系
第二節 關鍵問題及討論
第五章 和諧評估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和諧度評價方法
第三節 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
第六章 和諧調控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和諧行為集優選方法
第三節 基於和諧度方程的最佳化模型方法
第三篇 套用篇
第七章 和諧論在社會科學中的套用
第一節 定性套用舉例
第二節 定量套用舉例
第八章 人水和諧套用研究
第一節 人水和諧評估
第二節 基於人水和諧度的水資源最佳化配置模型及套用
第三節 從和諧論看水資源管理方略
第九章 跨界河流的和諧論解讀和套用
第一節 跨界河流分水問題
第二節 跨界河流分水問題的和諧論解讀
第三節 跨界河流分水的和諧論模型
第四節 套用舉例
附錄一: 和諧論理論體系彙編
附錄二: 本書涉及的主要概念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