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河遺址

周河遺址,位於山東平陰縣洪範池鎮周河村北的高台地上、狼溪河上游,狼溪河流域的山間谷地,總面積25萬多平方米。這裡山清水秀,土地肥沃,自古就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棲息之地。在僅十幾公里的狹長地段內,已發現的古文化遺址竟有15處之多。周河遺址以面積大、時代早、延續時間長而著稱。由採集到的標本考證,從新石器時代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一直延續到奴隸社會的夏商周春秋戰國又延續到封建社會的秦漢。

基本介紹

文物特徵,考古發現,

文物特徵

該遺址由山東大學考古繫於1998年進行試發掘。發掘報告尚未發表。從遺址西側、北側臨河的遺址邊緣斷崖上看,文化層厚1-2米不等。地表文化層在村民挖樹坑、修地堰時受到破壞,暴露出大量的灰坑、燒坑、燒土塊及石器、陶器殘片等。另外還有陶拍、紡輪、骨針、石馨、石磨盤等。最能反映文化特點的是陶器。有夾砂陶和泥質陶兩種。夾砂陶質地較軟,多呈黃褐色;泥質陶則火候高,陶質硬,色澤以紅或紅褐色為多。紋飾有堆紋、篦劃紋、乳釘形紋、指甲紋、錐刺紋等;還有少數的帶狀紋。堆紋常以數條窄短的泥條成組排列,構成各種紋樣。特別具有帶狀彩紋的紅頂缽(殘片),則是北辛文化的典型特徵,據考證年代在7000年左右,在平陰尚屬首次發現。
還發現大汶口文化的鼎足、鏤孔豆柄等大量夾砂紅陶和混質紅陶片,並有少量硬質白陶;發現龍山文化陶鬹代足、鬼臉鼎足等大量炊器、盛器殘片。

考古發現

該遺址發現的最晚的文化內涵為漢代。經過遺物進行分類研究,該遺址自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漢代,延續7000多年,並且中間無缺環。是濟南地區與魯西南交界處的一處寶貴的史前遺址,對研究平陰地區史前至漢代的經濟、藝術、人類活動等,是一部極為珍貴且沒有缺頁的教科書。1992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