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海嘯

印度洋海嘯

印度洋海嘯,也稱為南亞海嘯,發生在200412月26日,這次地震發生的範圍主要位於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的消亡邊界。 地處安達曼海。震中位於印尼蘇門答臘以北的海底。當地地震局測量為芮氏地震規模6.8,中國香港、中國大陸及美國測量到的強度則為芮氏規模8.5至8.7。其後香港天文台和美國全國地震情報中心分別修正強度為8.9和9.0,矩震級為9.0。最後確定為矩震級達到9.3。

這是自1960年智利大地震以及1964年阿拉斯加耶穌受難日地震來最強的地震,也是1900年以來規模第三大的地震,引發海嘯高達10餘米,波及範圍遠至波斯灣的阿曼、非洲東岸索馬里及模里西斯、留尼旺等國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截止到2005年1月20日為止的統計數據顯示,印度洋大地震海嘯已經造成22.6萬人死亡,這可能是世界近200多年來死傷最慘重的海嘯災難,並且死亡人數仍舊不斷攀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印度洋海嘯
  • 外文名:Indian Ocean Tsunami
  • 時間日期:2004年12月26日
  • 發生時間:UTC時間0時58分55秒
  • 位置:印尼蘇門答臘以北的海底
  • 矩震級:9.3
  • 海嘯高:10餘
  • 死傷人數:292,206
  • 別稱:南亞海嘯
地震級數,影響範圍,受災情況,傷亡情況,經濟損失,國際增援,各國增援,中國增援,評論,影響,地質影響,預警系統,

地震級數

當地地震局測量到的規模為6.8,但香港、中國大陸及美國量度規模8.6,其後美國全國地震情報中心修正規模為9.0,此差距可能是由於測量誤差。這是自1964年阿拉斯加耶穌受難日地震以來最強的地震,也是1900年以來規模第二大的地震。歷史上最強的地震是1960年的智利大地震,震級為地震矩規模9.5。
04年和14年的印度尼西亞的班達亞市04年和14年的印度尼西亞的班達亞市
震源位於3°19′N95°51.24′E / 3.317°N 95.854°E / 3.317; 95.854,蘇門答臘島西160千米水下30千米深處,這是"太平洋地震帶"的地震頻發區域。地震本身(排除海嘯)傳遍到孟加拉、印度、馬來西亞、緬甸、新加坡和泰國。
科學家重新檢測地震結果發現規模實為里氏規模9.3級。這代表著地震強度為原先預估的2倍以上,成為史上第二大地震。周四出刊的英國《自然》周刊,科學家分析地震儀低頻率資料發現,地震規模實際為9.3。由於芮氏規模規模是以對數計算,9.3的規模為9.0的2.5倍。
2011年來這上千個包裹都被存放於貨櫃中2011年來這上千個包裹都被存放於貨櫃中
本次地震成為史上第二強震,僅次於1960年智利的9.5大地震。此外,中國科技大學地震學家倪四道領導的團隊,也偵測發現,南亞大地震持續達500秒,智利大地震則只有340秒。科學研究報告指出,2004年南亞大地震,將海洋板塊由蘇門答臘往北切出長達1600千米的裂縫,是原先預估的4倍。
美國西北大學地理學家史坦因和歐卡爾表示,由於地震釋放出強大壓力,理論上,此區域在400年內都不會再出現相同震度的地震,或是海嘯。然而在印度洋南部,又是另一個故事。在2005年蘇門答臘地震和2007年蘇門答臘地震前,這群科學家即已精準的預測,此區域仍有發生大地震和海嘯的機率。

影響範圍

此次海嘯的波及範圍達到6個時區之廣,僅次於1960年智利大地震所引起的海嘯。肯亞、索馬里(東三區)、模里西斯、法屬留尼旺、塞席爾(東四區)、馬爾地夫(東五區)、印度(印度半時區)、孟加拉國、斯里蘭卡(東六區)、緬甸、澳屬科科斯(基靈)群島(緬甸半時區)、印度尼西亞(西部)、泰國(東七區)、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都遭遇了海嘯的衝擊,導致不同程度的人命傷亡和經濟損失。

受災情況

傷亡情況

遇難所在國遇難者人數遇難所在國遇難者人數
印度尼西亞
238,945
緬甸
61
斯里蘭卡
30,957
孟加拉
2
印度
16,389
索馬里
298
泰國
5,393
10
馬爾地夫
82
肯亞
1
馬來西亞
68
總計
292,206
在2004年12月26日的大海嘯中,印尼受襲最為嚴重,據印尼衛生部稱,該國共有238945人死亡或失蹤。已經確認死亡的人數達到111171人,失蹤人數則為127774人。
泰國確認遇難者總人數約為5393人,其中超過1000人為外國人。
圖為一名遇難者的腰包圖為一名遇難者的腰包
斯里蘭卡是受襲嚴重程度僅次於印尼的國家,其遇難者總人數約為30957人,失蹤者人數約為5637人。
在印度,官方確認的死亡人數約10749人,失蹤人數約為5640人。
緬甸共有61人在海嘯中遇難,而聯合國估計該國死亡人數約為90人。馬爾地夫至少有82人遇難。
馬來西亞警方稱,該國共有68人遇難,大部分為檳榔嶼居民。孟加拉國則有2人死亡。
非洲東海岸也有人員在海嘯中遇難,其中索馬里死亡298人,坦尚尼亞死亡10人,肯亞死亡1人。
國際救援人員認為,索馬里的遇難者人數可能被誇大了。
(註:該統計數字包括印尼127774名失蹤人員及印度5640名失蹤人員;為避免重複計算,該數字沒有包括泰國的3071名失蹤人員,斯里蘭卡的5637名失蹤人員也沒有計算在內。)
圖為遇難者的手機及SIM卡圖為遇難者的手機及SIM卡
事發地點位於旅遊熱點附近,加上正值聖誕節的旅遊旺季,受災地區聚集了大量的本地居民和遊客;很多旅客成了這次災難的受害者。地震引發巨大的海嘯席捲了印度洋沿岸地區,但在太平洋沿岸,只看到海面的輕微起伏。
最新數字顯示,此次地震和海嘯已導致超過29.2萬人罹難(已證實),當中三分一是兒童,因為他們對可能發生的疫症的抵抗力較低。另外,海嘯把很多在海邊工作的當地人和在沙灘享受假期的旅客卷到海底,因此這次地震導致不少人失蹤。
海嘯通常發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附近的海岸,因此瀕臨太平洋的國家(地區)的政府都建立了有效的海嘯預警系統,且為當地人民所熟知。而印度尼西亞群島的中部和東部都曾遭遇海嘯,如在弗洛勒斯島(Flores,1992年12月12日)、爪哇(1993年6月3日)和蘇拉威西島(Sulawesi,2000年5月3日)等地的地震後所引起的海嘯。蘇門答臘島海岸乃至整個印度洋海岸上次遭遇海嘯是在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Krakatoa)爆發所導致的海嘯。因此,此次地震和海嘯所導致重大傷亡,是由於當地人過百年沒遇過海嘯,因此對海嘯缺乏認識,更不用說從各種先兆預知海嘯將近。亦由於此,印度洋沿岸各國(地區)並不重視海嘯的威脅,沒有建立有效的海嘯預警系統。
印尼
印度尼西亞國家減災協調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死亡人數達234,271人,失蹤者為1,240人,4.4萬人接受救治,另有61.7萬人淪為難民。亞齊省西南岸17個村莊已消失。而據印度尼西亞駐馬來西亞大使說,印尼亞齊省的死亡人數可能超過40萬人。
各國在此次海嘯中死亡人數統計各國在此次海嘯中死亡人數統計
總統尤多約諾宣布國難,將於棉蘭市設立救災站。很多建築在地震開始時即倒塌,無論如何,死亡大部分是由海嘯造成的,特別是在亞齊和北蘇門答臘省西岸地區。傷亡數字的統計因為叛軍自由亞齊運動的存在而變得不可行,那兒幾乎沒有記者、政府官員或是救援工作者。印度尼西亞官方政府與位於蘇門答臘西南海岸的地區失去通訊。
難民超過60萬人,其中北亞齊有5萬多難民,東亞齊1.2萬多,班達亞齊9,000多,亞齊查亞縣1.5萬多。
印尼政府從財政預算中撥出了首批五百億盾(約合五百六十萬美元)的資金,用於受災嚴重的亞齊地區的食品、醫藥和受難 者安葬等緊急事務。
斯里蘭卡
已證實有超過41,000人死亡,多數是兒童和老人;有780,000人淪為難民。首都機場和港口關閉。海水入侵進內陸近2千米。當地媒體報導說由於海水入侵,長期內戰留下的許多地雷已經露出地面。總統庫馬拉通加夫人已經宣布全國進入災難狀態。政府對北方受泰米爾之虎叛軍控制的地區的情況沒有掌控。20,000名軍人在政府控制的區域展開救援行動和維持秩序防止搶劫。
海嘯導致了一列火車出軌,死亡人數至少1,400人,比以往任何一次火車出軌事故死亡的人數都多。
政府說在南方至少有3,000人死亡,當中至少包括一所有百多名孤兒的孤兒院。泰米爾猛虎游擊隊的官方網站報導說叛亂地區有1500人死亡。
印度
泰米爾納德邦安得拉邦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共超過5000人死亡,當中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1000多人、本地治里280人、喀拉拉邦121人及安得拉邦61人。數百人失蹤(在安得拉邦就有800人)。他們當中大多數是漁業工作人員。很多漁夫無論在家或出海都失蹤了。有訊息稱,安達曼—尼科巴群島中央直轄區有3000人死亡,估計另有3萬人連同5個村莊在海嘯過後消失無蹤。初始的報導暗示在安達曼和尼科巴島只有很少的人員傷亡,但稍後在尼科巴附近發生的地震使數千人死亡。與尼科巴群島的通訊也中斷了。最嚴重的損傷是在泰米爾納德邦。官方說傷亡1724人,大部分是婦女和兒童。單在納加帕蒂南行政區就超過690人,在古達羅爾有超過300人,在坎尼亞古馬里超過280人,在金奈超過200人。報導說在金奈那兒甚至沒有能給直升機降落的地方。在坎尼亞古馬里死亡的人包括正在海里進行宗教淨化活動的朝聖者。
被困在Vivekananda Memorial的一個近坎尼亞古馬里的小島的700人之中的650人在搜救隊搜尋其他人的同時被救出。在馬里納海灘旁的金奈,正在參加各種各樣的水上活動的大人和小孩及在沙灘上作晨早散步的人都被水沖走。印度當局徵召當地海陸軍及海岸防衛隊參與救援行動,及空投食物往受海嘯影響的災區。泰米爾納德邦及安得拉邦的首長對受海嘯影響的災民表示深切哀痛。2004年12月30日,印度東部地區發生中度地震。印度政府已經向所有遭受海嘯襲擊地區發布新的警報。
泰國
泰國內政部說,已經造成5395人死亡,其中約有一半是外國人。9457人受傷和2845人失蹤。從12月28日起,泰國全國連續降半旗三天以示哀悼。
旅遊勝地普吉島受損嚴重,特別是面向震中的巴東海灘。機場亦曾因海嘯而一度暫時關閉,但於當晚已經重開。2004年12月29日,法國外交部長米歇爾·巴尼耶抵達普吉島,為這一地區的法國公民提供協助。
PP島有超過200家度假屋被巨浪捲入海中。官方報告已經確認99人死亡1100人受傷。當中大部份都是於浮潛之時被突如其來的巨浪拋高而摔死,不少人更身首異處。而其他的死者主要是到石灰洞探險時,因為海水突然湧入而溺斃或窒息而死。在泰國當地的死傷者之中也包含了皇家人士,泰皇拉瑪九世(Rama IX)21歲的外孫蒲美·詹森(Bhumi Jensen)在攀牙府海邊的度假村划水時,被突如其來的巨浪吞噬,他的屍首在隔日才被尋獲並獲得確認。蔻立(Khao Lak)的災情比其他地方更為嚴重。警方相信約有3,000人死於該島度假村內。
馬來西亞
68人死亡,當中檳城(Penang)有38人死亡,吉打州(Kedah)有12人,霹靂州(Perak)2人和雪蘭莪(Selangor)1人。另有6人失蹤。
緬甸
緬甸政府宣布,目前為止有36人死亡,大多數都集中在平查魯島(Pyinzalu)、拉普達鎮和伊洛瓦底(Irrawaddy)三角洲,政府還在等待進一步訊息,但是根據聯合國官員以及新加坡聯合早報的報導指出,數字已經提升到了90人。
馬爾地夫
82人死亡31人失蹤並且還有可能增加。數千人無家可歸,馬爾地夫首都馬累三分之二的地方被海水淹沒。偏遠的底地環礁可能受損嚴重。一些島嶼完全淹沒。政府宣布該國進入災難狀態。這個由珊瑚礁組成的島國絕大部分領土海拔不到一米。馬爾地夫的很多島已經失去通訊聯繫。馬爾地夫國際機場關閉後已經重新開放。該國政府呼籲國際援助。通訊嚴重受到影響,救援工作還沒有辦法開始進行。
塞席爾
3人死亡,7人失蹤。
澳屬科科斯群島
有半米高的海浪沖刷過澳大利亞海岸,人們都很驚慌,但實際並沒有人員傷亡。
法屬留尼旺
位於印度洋以西、非洲東岸的法領島嶼留尼旺,很多艘船沉沒。
孟加拉
12名兒童死亡。
索馬里
東非國家索馬里中部海岸也受到海嘯波及。132人死亡。
非受災國遊客死亡人數達2230人(泰國方面的統計)。共有約7000名外國遊客失蹤。由於在很多災區,死亡者實在太多,又擔心爆發瘟疫,大批未辨明身份的死屍被倉促集體埋葬,死亡數僅是粗略估計。
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和馬爾地夫全國或部分地區都被當地政府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歷史學家開始爭論這次海嘯是否會是現代史中最慘重的一次海嘯。
瑞典宣布2005年1月1日為全國哀悼日,瑞典全國將降半旗為在東南亞海嘯中的遇難者致哀。香港宣布取消原定於2004年12月31日、2005年1月1日及1月2日的煙火表演以悼念這次災難。1月5日中午,歐盟25個成員國的4.5億公民全體暫停手頭工作,為印度洋海嘯災難的15萬遇難者默哀3分鐘。

經濟損失

保險業專家表示,這次南亞地區海嘯造成的損失可能會超過100億歐元(130億美元)。國際著名的慕尼黑再保公司保險專家柏茲稱:“目前,我還無法估算出一個準確的數目。然而,根據我的看法,這次海嘯造成的財物損失將超過100億歐元。”柏茲是在接受德國DW電視台訪問時發表上述談話的。
受到海嘯蹂躪的亞洲各國的政府正在評估這次災難對經濟造成的打擊和影響。經濟師指出﹐受災國家的經濟成長可能放慢。目前,海嘯已經造成了8萬多人死亡﹐上百萬人喪失家園﹐許多基礎設施被沖毀﹐其中斯里蘭卡、泰國、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亞洲國家受到的打擊最嚴重。經濟師相信﹐受到海嘯襲擊的10個國家的經濟成長將會放慢。

國際增援

各國增援

澳大利亞政府2005年1月5日宣布,該國將向地震和海嘯受災國提供價值8.1億美元的援助,超過德國的6.74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一捐助國。到目前為止,全球援助總額增至30億美元。
德國的官方救援款從2000萬歐元增加到5億,居世界之首。德國總理施洛德率先提議延緩甚至減免受災國的債務,得到法英意的支持。德國還主張歐盟成員國同受災國建立持久的夥伴關係,幫助它們重建。施洛德在中斷聖誕休假趕回國後,號召民眾把過新年的錢省下來捐給災區。他說,即使小額捐款也同樣重要和彌足珍貴。
法國是歐盟國家中反應最快和最早參與救助的國家,也是為數不多的能夠向災區調派軍艦的歐洲國家之一。它不斷提出新建議,竭力發揮大國作用。先是席哈克提議建立人道主義快速反應部隊,能夠在全球多個地區執行任務。後又有人具體化,主張建立“歐洲緊急救援部隊”。
歐盟明確表示,“在這次賑災中要發揮主導作用”。歐盟代表訪美,協商災後重建問題。1月6日,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表示,歐盟將向海嘯受災國提供1億歐元(約合1.32億美元)緊急賑災款,並計畫為受災國提供10億歐元的貸款。巴羅佐參加了當天舉行的東協地震和海嘯災後問題領導人特別會議。他指出,除了上述援助外,他還將要求歐盟議會同意向受災國提供3.5億歐元,用於災區長期重建工作。

中國增援

在對災難的關注方面,中國是反應最迅速的國家之一。當印度洋地震海嘯災難一傳出,國家主席胡錦濤、總理溫家寶等領導人就相繼向相關國家領導人致電慰問,深表同情。與此同時,中國紅十字會、全國婦聯等團體發起了救災募捐動員。香港同胞也興起捐獻救災熱潮,僅李嘉誠基金會就捐獻2400萬港元。2004年12月31日,溫家寶總理在中南海會見印度洋地震海嘯受災十國駐華使節和部分國際組織駐華代表時鄭重表示:中國將在以往援助基礎上,再對印度洋地震海嘯受災國家增加5億元人民幣的援助,並根據各國的需要,隨時派出救援隊(見新華社2004年12月31日電)。
在對災難的救援效率方面,中國是響雷下雨國家之一。
2004年12月26日,國家商務部就宣布:為體現中國政府和人民對受災地區國家政府和人民的友好情誼,中國政府決定根據災情向印度、印尼、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和泰國五國提供人道主義緊急救災援助。
印度洋海嘯
2004年12月29日晚,又根據災難的最新情況,外交部長李肇星緊急召開財政部、商務部、衛生部、地震局和軍隊有關部門負責人聯席會議,決定大幅增加中國政府對受災國的物資和現金援助。
2004年12月30日,中國第一批價值為500萬元的食品、藥品和帳篷等救援物資就在印尼救災指揮中心卸貨;
2004年12月31日,由中國地震局副局長率領的中國國際救援隊伍35人也抵達印尼北蘇門答臘省棉蘭機場進行救災,成為第一個赴印尼的國際救援隊。
2004年12月31日,第一批100人的10支衛生救援隊第一隊從上海出發;接著,31日下午,廣東衛生廳派出第二救援隊奔赴泰國。在對救災的財物方面,中國是迄今數額最大的國家之一。
在災難發生後,中國政府就宣布給予2000多萬元人民幣的救災。才過幾天,就決定增加救援資金5億元人民幣。此舉,令世人眼前為之一亮,更令中國人為之自豪。毋庸諱言,這是一個真正朋友的體現,也是一個責任大國的表現。(1965年起的一年內,印尼前總統,時任軍方將領的蘇哈托發動軍事政變,推翻當時親華的印尼政府,並在全國策動反共大清洗,事件導致了至少50萬人當地華人華僑被屠殺。1998年5月13日至15日,印尼發生大規模有組織的排華事件,首都雅加達幾乎所有華人商店都被搶砸燒毀,大量華人被殺害,婦女被強姦,其中包括9歲的兒童和50歲的老婦,暴動的人群甚至將受害者的肢體肢解,砍下頭部以為取樂,殘忍程度直追侵華日軍暴行。2010年1月,印度尼西亞總統蘇西諾將涉嫌策劃“98排華騷亂”的官員夏弗里·三蘇汀由國防部秘書長提拔為國防部副部長)
香港為災區捐款7億 創下單一城市及人口捐款之冠
港人這次賑災捐款,除了打破香港有史以來的捐款紀錄外,也創造了以單一城市及人均捐款計算的全球之冠。據了解,香港各界已籌得近7億港元的賑災款項,平均每位香港市民捐款達100港元。據香港大公報報導,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香港各大賑災機構中,香港紅十字會籌得賑災款項達 2.89億元,宣明會籌得1.05億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籌款7300萬元,樂施會籌款逾3800多萬港元,“無國界醫生”籌款為1700萬港元,救世軍籌款1300萬港元。再加上香港特區政府及其它民間賑災團體的籌款數字,以及來自海峽兩岸和香港等地200多位演藝人士參與的“愛心無國界演藝界大匯演”已籌得的3641萬港元善款,賑災捐款總數已接近7億港元。

評論

救助受災國
2005年1月6日,溫家寶總理在印尼雅加達的救災峰會上作題為《同舟共濟重建美好家園》的講話時,是以這樣的言詞開場的:“尊敬的蘇西洛總統,各位同事……”
在中國,“同事”是指同一個單位、公司的人。溫總理之所以把與會的各國、各國際組織的領導人或代表也稱為“同事”,是因為印度洋海嘯已經發展成為一場牽涉多方利益的人類災難,因而其救援工作可以看作是一個“大家庭”內的“家事”,各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也就成了目標一致、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的同事。
溫總理的這一句“同事”,不經意間顯示了中國對於人類共同利益、人類共同事務,已經具備了與時代潮流相一致的認知。這一句“同事”,表明了儘管國家間仍有這樣那樣的矛盾,但國家間仍然可以在某些層面或具體課題上同屬一個“單位”,同屬一個“家庭”或“社區”,可以合作共事。
這些層面或具體問題,就是指牽涉到人類共同利益的“全球性問題”,或牽涉到一批國家或一個地區的“跨國-多邊問題”或“區域性問題”。前者如全球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如果再上升的話,一些國家努力爭奪的島礁也將消失,沒什麼可爭的了;後者如這次印度洋海嘯災難。
在全球化時代,災難和風險成為推動人類參與跨國合作、全球治理、區域治理的重要動力。此次印度洋沿岸地區的救災工作,就是一個典型的區域治理課題。溫總理在會上建議啟動多項區域治理機制,就海嘯聯合預警體系來說,不僅印度洋沿岸地區要建立一個,中國也建議與東南亞國家共建一個(須知南中國海比印度洋要小得多,同樣震級引發的海嘯的破壞力更大)。
雖然這是一場區域性災難,救援工作卻具有十足的全球性,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跨國人道主義救援行動。就單個國家的捐款額度而言,世界第一的位置誰都坐不了多久,先是5億美元的日本,接著是6.7億美元的德國,是7.6億美元的澳大利亞,但顯然澳大利亞也不會是最終的第一。當然這種競賽有一點比拼影響力和比拼國家形象的性質,過火了就不太好。所以,應當有一個超國家權威來協調這種全球人道主義救援資源過於集中的現象,畢竟世界上還有許多災難深重的地區也亟待援助。
全球治理與區域治理現象的出現,必然有共同價值觀念作為基礎。此次在全球範圍內湧現的對印度洋沿岸災區的援助熱潮,就是基於人道主義精神高於一切的精神,基於人道援助、人道責任沒有國界的時代觀念。
一般來說,一個人身上可以有兩種屬性,一種是某國國民,另一種是人類共同體中的一個成員。一個人同時擁有某國公民和世界公民這兩種身份其實並不矛盾,反而是一種先進的時代潮流。“無國界醫生”就是在默默實踐上述時代精神的一些“世界公民”,他們總是出沒於世界上的戰亂地區和災難現場(“無國界醫生”也是海嘯發生後第一個進入印尼災區進行救援的外國機構),一視同仁地救死扶傷,包括自己國家的敵對國的國民。以年輕人居多的“無國界醫生”可以說也是世界上最憤怒的一群憤青,他們在目睹災難現場的反人道罪行時,並沒有像紅十字會那樣保持中立,而是超越醫生職業勇敢地予以披露和譴責。他們應當算得上是世界上最優秀的世界公民和最優秀的憤青。
對於全球治理與區域治理,在各國爭相做“負責任國家”的同時,我們也寄希望於今後有更多的跨國公民運動、跨國非政府公益組織,來補足國家在全球治理領域中的不足——畢竟國家考慮的問題要複雜一些,而非政府公益組織考慮的只是單純的道義原則。例如對於減少全球廢氣排放,非政府公益組織要比各國政府態度要積極得多,因為國家還要考慮到國家利益、GDP增長率等等。因此,非政府公益組織可以在國家之外起到積極的補充作用。不同膚色、不同民族、不同國籍的地球公民們聚集一堂討論地球公共事務治理時,其實也是這樣開始發言的:“各位同事……”
我們期待著世界各國政府領袖有更多的場合和機會以“同事”互稱,並且期待越來越多的世界各國公民通過各種機制、針對各種公共課題也成為“同事”。
美歐海嘯救災中比高低 競相展示賑災外交
印度洋大海嘯,在歐美國家引起前所未有的震撼和人道救援總動員。5日中午,所有歐盟國家都為海嘯罹難者舉行了3分鐘的默哀。美國總統布希也宣布,本周美國將降半旗,“為一場慘痛悲劇的死難者誌哀”。災難發生後,各種各樣的賑災計畫陸續出台,如火如荼的募捐活動在歐美全面展開。
美歐有不同表現
歐洲人如此積極參與救災,最直接的原因是,在罹難的外國人中,歐洲人最多。海嘯發生時,數萬正在度假的歐洲觀光客,與當地人一起經歷了一個世紀以來“人類記憶中最悲慘、最具毀滅性”的天災。另外,歐洲媒體鋪天蓋地的報導,也激起了民眾對受災國的普遍同情。有報導說,這場海嘯以同樣的殘酷,使西方富裕國家同貧窮的亞洲國家遭遇了同一災難。歐洲有媒體還發出了“大家都是亞洲人”這一頗有哲理的呼籲。法國總統席哈克就說,這場災難也是“我們的”。
歐洲人還反思:這些年,東南亞國家儘管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和非典的衝擊,旅遊業卻發展很快,低廉的價格吸引了大批西方旅遊消費者。但是,無序的開發,也給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海嘯發生後,歐洲有媒體提出,“為何我們在享受廉價旅遊時沒有提供必要的技術援助呢?”文章批評美國不負責任地拒絕批准《京都議定書》,認為“沒有財富和進步的傳播,就沒有一個被理解和容忍的全球化”。這次浩劫過後,西方國家應“更理智地對待南北對話與援助問題”,“建立更平等的南北關係”。
災難發生初期,美國反應緩慢,最初只表示援助1500萬美元。歐洲報刊紛紛批評美國援外表現“小氣”,“過於吝嗇”,只把占GDP極小的一部分用於外援,這次賑災款項與它扔在伊拉克戰場的2250億美元比,只是九牛一毛。
海嘯發生時,正趕上歐洲人度假高峰期,歐洲國家的領導人大多都在外國度假。輿論批評歐洲國家的政府遲遲拿不出危機處理辦法。歐盟也同樣遭到批評。有輿論認為,面對危機,歐盟缺乏快速反應和協調能力,顯示出攤子大、應急慢的問題。
投入救災款
遭到外界廣泛批評後,美國趕緊行動起來,宣布將捐款增加到3.5億美元。
隨後,布希迅速派他的弟弟、佛羅里達州州長傑布和國務卿鮑威爾一道前往災區,察看災情,慰問災民。與此同時,美國派遣大量官兵與飛機前往災區,空投各種物資。3日,五角大樓決定派以聖迭戈為母港的“慈善”號大型醫療艦前往印度洋參加救援行動。“慈善”號擁有上千張病床,並且可供救援直升機起降。除派出“慈善”號外,美國計畫動用12艘運輸艦,其中包括6艘滿載可支持1.5萬名海軍陸戰隊員行動30天的大型物資補給船。這些補給船有海水淡化設備,可以在距離海岸兩英里水域透過浮動軟管向岸上直接輸送飲用水。此外,以“好人理察”號為核心的美軍艦隊3日穿過馬六甲海峽抵達印度洋災區。日前,“林肯”號航母也趕到蘇門答臘島北部的亞齊地區海域,出動數十架直升機向偏遠災區運送食品等救援物資。
到目前為止,美軍為救援行動投入了1.3萬多名軍人和14艘艦船,還將派更多的艦艇參加救援行動,包括從關島調遣艦艇前往災區。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海軍上將法戈4日表示,參與救援的直升機將達到約90架。美國還提出,在亞洲實施類似於二戰後對歐洲進行援助的“馬歇爾計畫”,在一個較長時期內積極參與災後重建。
與受災國最利益相關的要數英國。在印度洋的7個大英國協成員中,多數都在受災國名單上。此外,英國本土還有上百萬印度人和斯里蘭卡人。海嘯發生時,有1萬英國人在現場,其中6000人是私人旅遊。因此,英國努力抓住機會發揮榜樣作用,而且注意同歐盟保持一致。
英國還是八國集團的主席國。為了讓美國聽到它的聲音,英利用這一身份,竭力主張“立即延緩”受災國的債務,力圖推動西方國家加大援助力度。
為何積極救災
在這次海嘯救援行動中,美歐以其突出表現,顯示它們的大國實力,競相展示各自的“賑災外交”。
美國剛開始時反應慢,捐得少,主要是對災難沒有足夠重視。後來受到媒體及外界的批評,同時看到世界其他大國都在積極行動,大量捐款,便馬上行動起來。美國意識到,這是改變自己國際形象和改善與有關國家關係的一個契機。《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國對於印度洋災難的處理,是一項抉擇,也是個機會。美國一些學者指出,由於美國進攻伊拉克,造成一些亞洲國家反美情緒高漲,尤其是在印尼,布希在2003年首次短暫訪問該國時已嘗到滋味。美國可借救災改善與這些國家的關係。《洛杉磯時報》的一篇評論指出:“憑藉對這場大災難的慷慨解囊,布希可以向國際社會展示,美國不是只會用槍桿子來達到外交目的。”美國媒體一再報導說,救災的關鍵是運輸問題,美軍在這方面發揮的作用是其他國家無法比的。也有分析認為,美國派那么多軍隊,既是為了救災,也有其戰略考慮。
當然,美國還有與歐洲一比高低的意思。美國譏諷法國捐款少,法國則回敬說,它的救援款比例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42%,美國卻只有0.15%。席哈克曾主張設立“世界發展稅”,得到英國、西班牙和巴西的贊同,但激怒了美國。有報導說,美國和歐洲似乎從救災行動一開始就較勁,美國提出和澳大利亞、印度、日本組成“人道主義联盟”,充當國際救災的“領頭羊”,令歐洲國家十分反感。法國則呼籲整合國際賑災行動,搞多邊協作。有分析說,美國建立所謂的人道主義联盟,“有政治打算”,是想繞開聯合國,排擠歐盟國家,主導救災乃至今後的重建工作。
馬爾地夫是個群島國家,一次大海嘯只能淹沒部分島嶼。
2004的一次大海嘯中,馬爾地夫至少42個島嶼在此次的大海嘯中遭沒頂。
下為2004年印度洋海嘯的新聞資料:[南亞海嘯]馬爾地夫至少42島嶼遭淹沒
馬爾地夫總統星期四表示,至少42個島嶼在此次的大海嘯中遭沒頂,117人死亡和失蹤。總統加勇表示,最高海拔才1公尺的馬爾地夫擁有1192珊瑚礁島,75個人在此次事件中死亡,另42人失蹤。加勇是在國會特別會議上說:“無論從何角度出發,我們都沒有做好應付這場災難的準備。”他表示,在政府和邊遠島嶼取得聯繫後,死亡人數應該會增加。加勇說:“在經濟援助下,我們或許有能力重新再來,可是要人們克服內心的創痛卻是不易的。”加勇同時警告,只要海水升高1公尺,“馬爾地夫就會被淹沒了”。馬爾地夫共有202個島嶼有人居住,其中13個由當地人居住的島嶼被海嘯摧毀,另外29個供外國人使用的度假島嶼也不能幸免於難。加勇表示,已從受襲島嶼疏散9000人,1.2萬人流離失所。共有6名外國人喪生,包括3個英國人、兩名斯里蘭卡人和一名印度人。

影響

地質影響

轉速變快
地球形成後由於月球等星球引力作用下,轉速不斷減慢,地核在地球內部受外部引力影響要小,地核的外核又是流體態,所以地核的轉速要比外部地球體快得多。地殼、洋殼底部的金屬層就相當於線圈(前文中地磁的生成與磁極反轉),由金屬構成的地核與地殼底部相當線圈的金屬層相互運動,產生了地磁。地球磁場對我們地球上的生命有保護作用,它阻擋太陽風宇宙射線等帶電粒子的輻射,將其引向兩極,形成極光。
那么為什麼大地震會使地球轉速加快呢?因為固體內地核的外部是流體狀的外核,沒受到震動時滑動阻力很小,速度的變化是層狀分布的,層與層之間相互摩擦阻力很小,一旦有地震波傳來,不同速度的層面出現凸凹使阻力明顯加大,摩擦力大增,震波越大這個作用越明顯。使地核的較高的轉速通過地幔傳到其外部地球上,而使地球轉速有加快的傾向。千萬不要小看這個事情,內地核把速度傳給了外部地球體,內地核的速度就要降低,內地核雖然密度很高,質量很大,但它的體積比外球體小得多,質量恐怕要差幾十倍,地球加快的幅度要精確測量才可覺察,但地核減速是明顯的,這樣就會造成磁場減弱。這個減弱不象前文中談到線圈改變那種減弱,這個減弱是永久的,所以說地球轉速加快是個大壞事。地震我們還無法控制,但是我們人類不要人為的製造地震,只要地震波傳到外地核就會加大地核轉速減慢的程度,區別是程度不同,小得多了也要產生大的效果。搞大能量級地下核試驗的人們恐怕不知道這個道理;何止是放射污染這一方面害人呀。從減弱地球磁場這方面也是害人不輕啊。有學者指出此次海嘯加快地球自轉速度,令每日時間縮短300萬分之一秒
循環完整
雖然是次南亞地震及海嘯造成重大的人命傷亡以及影響,但地質物理學家德特里克表示:“地殼板塊運動令地球回春。”
古生物學家沃德曾在《罕有的地球》一書中指出,地殼循環這個過程在其它星球並不常見,然而這個過程對複雜物種的進化很重要。
大部分地質學家認為,地殼板塊運動創造出地球的原始海洋及大氣層,因為火山噴出大量水氣、氮氣、二氧化碳及其它氣體。另外,很多生物學家亦指,地球第一樣生物很可能是源自火山裂縫旁的深海。
專家施萊辛格表示:“地球的板塊運動能讓地球循環變得完整,對維持地球氣候穩定十分重要。否則,所有二氧化碳都會消失,地球會變成冰球。”
自轉軸偏移
新華社羅馬12月29日電(記者楊愛國)義大利空間技術研究院的大地測量學專家朱塞佩·比安科日前在南部城市馬泰拉表示,26日發生在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的強烈地震以及由此引發的海嘯產生的威力巨大,導致地球自轉軸線的“位置發生了偏移”。
據義大利媒體29日報導,比安科說,設在馬泰拉的空間技術研究中心得到的初步數據顯示,地震和海嘯導致地球的自轉軸心自東向西出現了“平移”,軸線平移距離約為5至6厘米。他還表示,該中心的技術人員將在未來兩周內對上述數字進一步分析。與此同時,研究人員還將在未來數月內對這次海嘯給地球運動造成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同時重點觀察地球自轉軸線偏移對地球引力場是否產生了影響。
同時,美國宇航局下屬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地球物理學家理察·格羅斯說,在當地時間26日印度洋發生地震的瞬間,印度洋底的一個地質板塊被另一個所擠壓而向下沉,地球的質量向地心集中,進而導致地球自轉周期縮短了3微秒,地球軸心也傾斜了大約2厘米。
印度洋海嘯
但是科學家也認為,由於地球的自轉周期經常發生細微的變動,印度洋大地震對其影響可能是短期的,也不會太顯著。比安科說,這次地震和海嘯對未來氣候的變化不會產生什麼影響。義大利全國科研委員會下屬的比薩地質科學和地質資源研究院主任皮耶爾·馬內蒂則表示,這次地震海嘯引發的問題值得關注,但人們不必驚慌失措。
能量釋放
9.0級地震釋放的能量超過了美國一個月所消耗能量的總和,或是伊莎貝爾颶風持續70日所釋放的能量。每單位的芮氏地震矩代表31.6層地層褶曲釋放的能量,相差兩級就相差1000倍以上。一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對於6盎司TNT炸藥;9.0級地震大約相當於7.5顆美國最大的核彈(約2500萬噸)頭釋放的能量。藉由質能方程推算得知9級地震的能量相當於1000kg(2200磅)物質內部的能量(相當於反物質中和),它足以為地球上的每個人煮沸10000升的水。
儘管如此,釋放的能量對地球自轉仍然是影響甚微的,雖然沒有精確數據,但在理論模型上這次地震可能使地球上的一日縮短了3微秒。無論如何,因為月球的潮汐作用每年會使地球一日增長15µs,所以這次地震對地球的自轉影響很快就可抵消。同樣的,這次地震也可能導致地軸"搖擺"2.5cm(1英寸)。不管怎樣,原來就有的錢德勒搖擺有時可以達到15米。
依據一個廣泛採用的地震模型,蘇門答臘西南方的一些小島已經向西南移動了20m(66英尺)。蘇門答臘北部頂端位於緬甸平原(南邊是蘇門答臘平原)的地區可能也向西南方移動了36m(118英尺)。無論如何,其他的地震模型則認為移動是垂直方向的而非水平向的。
餘震和之後發生的其他地震
安達曼島在稍後的幾小時裡報導了有在芮氏規模5.7至6.3的大量餘震發生。在尼科巴群島也有類似報告,其中有兩次餘震震級達到了芮氏7.3級。
南極洲附近的麥覺理島(Macquarie Island)附近的無人居住區在本次地震三天前發生了芮氏8.1的地震。
中國雲南楚雄和雙柏間也於2004年12月26日下午發生芮氏5.0地震。台北時間2005年1月1日14時25分,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以西海域(北緯5.2度、東經92.3度)再次發生7.0級地震。震中距海岸約320千米,距印尼9.0地震震中約410千米。
印度洋海嘯
尼西亞駐馬來西亞大使Rusdihardjo表示,印度洋海嘯的重災區、印尼亞齊省的死亡人數可能超過40萬人。據馬來西亞國家新聞社(Bernama)報導,大使說,在很多受災地區,搜救人員迄今還沒有前往執行救援任務。他指出,印尼政府通過空中監測發現,米拉務(Meulaboh)、Simeulue島和TapakTuan等地不存在生命的跡象。印尼蘇門答臘島西海岸邊上的一些小島甚至被完全淹沒,已經消失了。

預警系統

印度洋和大西洋都尚未像太平洋般有地區性的海嘯預警系統。在太平洋,一系列的感應器已經連線到監察中心,所以當地媒體可以警告民眾在海嘯到達之前到高地避難。這個系統因為1964年9.2海震帶來的海嘯而在1965年建立。
泰國
泰國是太平洋海嘯預警系統的成員,但是她帶有感應器的浮標都設在東岸。一個在震中南面的監測站偵測到一個英尺高的海嘯移住澳洲的方向。然而,在考麗瑪省曼薩尼約市,測量出海嘯造成的2.6米海浪卻向著墨西哥推進。
斯里蘭卡和印度
美國地質調查所認為如果區內已建立監測和預警系統,可以減少人命損失,尤其是像斯里蘭卡和印度等有在初次地震後有三個小時或者更多的時間疏散的地區。再者,在太平洋已知有機會發生海嘯的情況下,退潮令人意識到巨浪將至。在印度洋地區,這次罕見現象已經通報給到包括海岸觀光的遊客在內的人參考。除此之外,印度和斯里蘭卡關於地震的研究進程過慢導致過遲發出警告。
印度在這次地震之後,印度政府決定安裝有關儀器預警將來發生的海嘯和結合其他國家分享海嘯情報。馬來西亞政府亦打算與區內國家一起建立一套海嘯預警系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