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莊科村(濟南市平陰縣孝直鎮前莊科村)

前莊科村(濟南市平陰縣孝直鎮前莊科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孝直鎮前莊科村為平陰縣南部管轄的一個行政自然村、北邊有后庄科村,南有刁鵝嶺村,西靠九裕山,是濟南市西部靠近泰安市邊界約二里地左右,建村自明朝距今已有六百餘年歷史,傳說是明初人口大遷徙自山西洪洞大槐樹為起點遷往登州府文登縣後來到此。最初到此定居的是本村祖先賈氏三兄弟,如今六百多年過去,全村已擁有2000餘人口。前莊科村大部分為賈姓、另有谷姓、王姓、李姓等附近村姓氏,村南有石刻村碑記錄本村起源的歷史。

進入二十一世紀,前莊科村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村內主道路通水泥路、治理髒亂差、通自來水、設定垃圾回收、村路綠化、增設路燈,新世紀新變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前莊科村
  • 外文名稱:Qian Zhuang Ke Cun
  • 別名:莊科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孝直鎮
  • 政府駐地:前莊科村
  • 電話區號:0531
  • 郵政區碼:250402
  • 地理位置山東省濟南市西南部,距平陰縣25公里
  • 面積:2.25平方千米
  • 人口:2000
  • 方言冀魯官話-石濟片-平陰話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國小[老城隍廟]、貞節牌坊、九裕山、后街老學堂
  • 車牌代碼:魯A
  • 公路:105國道、孝雙線省道、濟菏高速
  • 學校:前莊科國小、幼稚園
  • 附近大集:孝直大集、雙塔大集 
  • 農作物:小麥、玉米、玫瑰、棉花、大豆
  • 村內飲食:慶友飯莊、鄉西酒都
  • 長途線路:縣際客車
歷史起源,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人口民族,政治體制,經濟發展,風景名勝,1老城隍廟,3.賈氏祠堂,4.九裕山,5.兒時記憶中的風景,

歷史起源

元末戰亂之後,歷經20餘年,朱元璋統一了天下,但是,此時的江山已是遍地瘡痍,布滿了戰爭的創傷;山東、河南、河北一帶多是無人之地。 為了恢復農業生產、發展經濟,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鞏固明王朝的統治,明洪武年間,朱元璋採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遷移。
明初人口大遷徙影視劇資料明初人口大遷徙影視劇資料
明初經山西洪洞大槐樹處遷往全國各地的移民曾達百萬人之多,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影響之深,不僅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見的。這對於當時的明王朝以及後來的社會發展,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山西洪洞大槐樹山西洪洞大槐樹
前莊科村祖先賈氏三兄弟傳說是自山西洪洞大槐樹為起點遷往登州府文登縣後來到此地定居。如今歷經六百餘年歷史,全村人口增至約2000餘人,是附近的人口大村。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以平原耕地為主,西側背靠山

人口民族

漢族人口2000人左右

政治體制

經濟發展

前莊科村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多種經濟形式並存,多樣化的發展勢頭,如上世紀八十年代,村內出現孝直鎮第一家個體經營商店利民經銷部,後來村內陸續出現農村合作社、樓板預製件廠、煤炭廠、養豬廠、電瓶廠、果樹種植、奶牛廠、飯店等,農業曾興起過農蠶養殖、玫瑰種植、大豆、棉花等歷史,近年全國興起打工潮,很多村民外出打工,耕地主要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

風景名勝

1老城隍廟

前莊科村
村中的國小以前是一座城隍廟,不過城隍廟的建築已經不復存在,遠遠望去只剩下了一棵高大的古柏,
當走近古柏時發現樹下竟然還有七尊石刻像,所有石像的頭部都被砸去,但其他部分保存的相當完整。
這些石像都是原來城隍廟中的遺物,拆除廟的時候被砸去了頭部,扔到了荒野中。文革後村中信教之人又將他們收集回來並安放在校園的古柏樹下。雖然不是完整的,但也屬於石刻中的精品了,十分珍貴。從石像的造型上看,七尊之中有六尊是文官造型,一尊是武將造型。

2.敕褒節孝-處士賈肇恆之妻展氏坊

  
大隊部的對面,這對我來說又是一個好訊息,這個村真的沒白去。從學校後面繞到村大街上,遠遠的就看到了那座牌坊。
牌坊的造型十分簡樸,屬於最簡單的四根柱子頂三根梁的那種。牌坊上也沒有什麼雕刻作為裝飾,只是在橫樑的兩端用三層弧型稍做改變。在橫樑中間刻有:“敕褒節孝”“處士賈肇恆之妻展氏坊”幾個大字。

3.賈氏祠堂

在節孝坊對面有一座老房子,一看就是平陰常見的廟堂式建築。
門口雕刻精美的下馬石,從窗戶進去,可以看見一大一小兩塊石碑,[賈氏祖營]

4.九裕山

景點:黃花洞【黃河洞】、老和尚變驢
村西九裕山村西九裕山
村不僅此兩處古蹟,可沿次村省道向南300米,有一上山(山曰九峪山)之道,向西行1000米左右,有一座牌坊,還有石碑一座!後面是當地人熟知的山,此山名曰九峪說山有九條溝,雖是北方普通的‘禿山’但此山非單純的‘禿’有水,有樹有怪石,還有石洞……如你瀏覽之餘可由此村向南2000米有一鄉曰雙塔此鄉有明朝傳說相傳出過兩位大力士名曰大關斧二關斧此兄弟二人曾是明朝鄭成功攻台時的兩位兵將,山上有雙塔故名由此而來,如果這些沒有興趣,去隸屬泰安市的地級市肥城看看,那裡有聞名全國的桃樹,及72洞。

5.兒時記憶中的風景

村西水渠、村東大壩、村中水坑、村南大井等兒時遊玩處,小時候村中的大坑是捕魚、游泳、洗衣服的好去處,村西的九裕山是夏日遊玩的好基地、山中的野果、山石中的甘露是我們集體的回憶、山下有一條水渠高有5、6米我們幾個小夥伴盤下褲腿就下去摸螃蟹,因為年久失修、水渠(60年代修建)已經不再澆灌使用,只有下雨天通洪,這可成了小孩子的玩樂天堂,當時都不知道下去怎么上來,村中的田地都有石頭堆砌的田岩、很多人都是趕早去抓蠍子、有的可以抓到有的卻抓不到,需要很多的技巧,夏天的時候爺爺會帶我去村南的樹林抓知了的幼蟲(啪嚓)(雷震子)它們只有雨後才會從鬆軟的土壤爬上樹梢來迎接自己短暫而又響亮的一生,夏天村北有一片大壩,很多人去釣魚,還好小時候記得我的爺爺是一位釣魚高手,曾經在大坑釣到一條大魚,很多羨慕的鄉民前來圍觀,我記得那條魚特別好吃……還有一種幸福是小朋友購買零食需要花錢,而我的爺爺奶奶開有小賣鋪,我可以自由的進進出出,同學都非常的羨慕關鍵有想吃就吃的零食……
當下的中國,城鎮化的腳步轟隆作響,這是歷史的必然。無數人離開村莊去城市實現自己創業夢。根據發布的2015年春運臨客開行方案,鐵路春運預計將傳送旅客5272萬人,同比增長11%。隨著城市版圖不斷擴張,鄉村的景象卻日漸凋敝,尤其是大批移民離開故土融入新生活,一些傳統文化正在逐漸被人們遺忘,許多現代人找
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園”。於是,“鄉愁”成為一個容易引人傷感、叫人唏噓的字眼。現如今人們為春節回家的一張車票而費盡周章,心中惦記的也許正是家鄉的親情與風俗,所為的也許就是紓解和釋放心頭的那一抹鄉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