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玊

【詞目】公玊【釋義】複姓。音sù。“公玊”是歷史上罕見複姓。漢代有公玊帶。公玊帶,漢時山東濟南人,上“黃帝明堂圖”,見《史記·孝武本紀》和《史記·封禪書》。

【詞目】公玊
【拼音】Gōng sù
【釋義】複姓。音sù。“公玊”是歷史上罕見複姓。漢代有公玊帶。公玊帶,漢時山東濟南人,上“黃帝明堂圖”,見《史記·孝武本紀》和《史記·封禪書》。
註:《漢書·郊祀志》作“公玉帶”,《史記》中華書局標點本作“公玊帶”。宋代史學家鄭樵通志·氏族略》亦作“公玊”。蓋玊為不常見字,後改為公玉;又或公玉、公玊互相通假也。
【示例】
史記·孝武本紀》:“濟南人公玊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圖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圜宮垣復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命曰崑崙,天子從之入,以拜祠上帝焉。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帶圖。”
《史記·封禪書》:“濟南人公玊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圖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圜宮垣為復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命曰崑崙,天子從之入,以拜祠上帝焉。於是上令奉高明堂汶上,如帶圖。”
漢書·郊祀志》:“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水圜宮垣。為復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崑崙,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帶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