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61年

公元前161年

公元前161年,即西漢漢文帝後元三年,在中國傳統乾支紀年中是庚辰年。東漢時期頒布的新曆(又稱後漢四分曆)就是以這一年十一月夜半朔旦冬至為曆元,以便於校正太初曆的後天現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元前161年
  • 外文名:161 BC
  • 定義:西漢漢文帝後元三年
  • 分類庚辰年
  • 國家紀事:僧伽羅王朝(又稱維耶王朝)統一
簡介,文帝紀事,國家紀事,月氏西遷,烏孫建都,靳亭被免,人物生卒,置縣紀事,

簡介

公元前161年,即西漢漢文帝後元三年,在中國傳統乾支紀年中是庚辰年。東漢時期頒布的新曆(又稱後漢四分曆)就是以這一年十一月夜半朔旦冬至為曆元,以便於校正太初曆的後天現象。

文帝紀事

原文:春,二月,上行幸代。
譯文:春季,二月,文帝前往代國。

國家紀事

僧伽羅王朝(又稱維耶王朝)統一
僧伽羅王朝(又稱維耶王朝)維耶約在公元前5世紀建立的,公元前205年,南印度朱羅貴族埃拉臘顛覆了僧伽羅王朝,統治達44年之久。公元前 161年,魯呼納地方一位王子杜多迦摩尼率兵打敗埃拉臘,統一了國家。公元59年,一宮庭守門人篡奪王位,結束了維耶王朝的統治。

月氏西遷

大月氏,古族名,月氏的一支。文帝初年﹐在匈奴壓迫下,原遊牧於敦煌﹑祁連間的月氏人一部分遷至今伊犁河上游流域,稱大月氏。文帝後元三年(公元前161年)左右,遭烏孫攻擊,又西遷大夏(今阿姆河上游)。

烏孫建都

公元前161年左右烏孫國建都赤谷城(伊塞克湖東岸)。烏孫,中國西北古代民族名,是我國一個以遊牧為主的古老的部族。公元前2至1世紀崛起於中國西北地區,後在伊犁河流域建立了一個舉足輕重的政權——烏孫國。烏孫被認為是哈薩克族的先民,公元前161年左右漢文帝後元三年(公元前161年)左右西遷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帶,建都赤谷城(伊塞克湖東岸)。西漢時烏孫有12萬戶,63萬人。以畜牧為業,善養良馬“西極馬”。當時已使用鐵器,冶金、制陶、製革、毛織也有一定水平。

靳亭被免

靳亭,靳歙之子。高后(呂雉,呂后)五年(公元前183年),靳歙去世,他的兒子靳亭代承侯爵。二十一年後(公元前162年),靳亭因驅役百姓超過了律令規定,在漢文帝後元三年(公元前161年),朝廷剝奪了他的爵位,同時免除了其封地。

人物生卒

伏生去世
伏生,原名叫伏勝。伏勝字子賤,漢朝時濟南人。為伏羲的後裔,其近祖由淮陽陳國遷到魯國(今山東南部的濟南)。原來是秦國的博士,世稱伏生。“生”是尊稱,為“先生”之意。他是秦漢時期濟南郡治(今中國山東省章丘)一帶的著名學者,學術界公認他是今文《尚書》最早的傳播者。據清末學者陳蜚聲(山東省濰縣人)所著《伏乘》一書考辨,伏生生於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卒於漢文帝後元三年(公元前161年),享年99歲。不過這一說法不十分準確,因為在文獻中有關伏生的直接歷史資料很少,許多問題已無從考察。
文帝時求能治《尚書》者,伏生是時九十餘歲,老不能行,文帝便遣太常事史掌故晁錯前往求教,得29篇即是今之傳世的《尚書》。自己撰有《尚書大傳》。成為文學派的開山祖師。後世人極為推崇尊拜,追封為乘氏佰,尊為聖人,進文廟與孔子一起,享受萬民祭祀。
韓店蘇家村西原有伏生祠,鄒平原有伏生書院,曾設伏生鄉。伏生墓位於鄒平縣魏橋鎮口子村西南,為漢代墓葬,原有石牌坊大門有“尚書在造”的金子匾額。幾經破壞,現墓封土直徑45米,殘高2米,有“徽君伏生墓”、“伏生墓序”石碑兩通。歷代文人墨客都賦詩稱頌,如宋吳澄、明張遠登、清蒲松齡、王仕禎等。唐王維畫“伏生授經圖”現藏日本大阪美術館。明朝崔子忠畫“伏生授經圖軸”現藏於上海博物館。史家評曰: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傳而無伏生,亦不能曉其義。歷史高度讚譽伏生為“尚書再造”。伏余娥,伏生之女史載不詳,口述《尚書》於晁錯而《尚書》大興於世。
老上單于去世
原文:是年,匈奴老上單于死,子軍臣單于立。
譯文這一年,即西漢文帝後元三年(公元前161年),匈奴老上單于死,其子軍臣單于繼位。

置縣紀事

禮泉縣
西漢文帝後元三年(公元前161年),置谷口縣(今縣境東北涇河出山口處)。東漢廢。1964年因醴字生僻,改醴泉縣為禮泉縣。1968年屬鹹陽地區。1983年屬鹹陽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