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養胃湯(健脾養胃湯)

健脾養胃湯(健脾養胃湯)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健脾養胃湯是一劑中藥方劑,主要功效用於健脾活血、理氣和胃、清熱散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健脾養胃湯
  • 主要原料:黨參,白朮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功效:健脾活血、理氣和胃、清熱散結
簡介,功效與用法,主要成分,注意事項,

簡介

【索引】《傷科補要》。
【組成】黨參9克,白朮9克,黃芪9克,當歸6克,白芍6克,陳皮6克.小茴香6克,山藥9克,茯苓9克,澤瀉9克。
【用法】河水煎服。
【功效】調理脾胃。
【主治】痿證或其他骨疾病後期。症見面色痿白,周身無力,語聲低微,短氣喘促,腰膝酸軟,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弱。
【加減變化】胃氣失和、噁心嘔吐者,加半夏;中虛運化無力、氣機失暢、胸膈痞滿者,加枳殼;氣虛及陽、臟腑失於溫煦、畏寒腹痛者,加乾薑、附子;清氣不升見氣短喘促、脈象微弱者,加升麻、柴胡、桔梗。
【使用注意】陰虛火旺及實證發熱者禁用。
【方歌】健脾養胃參術芪,陳芍茴香當歸身;茯苓山藥與澤瀉.痿證脾虛此方珍。

功效與用法

健脾活血、理氣和胃、清熱散結。本方中黨參、白朮、茯苓健脾益氣,且茯苓甘淡滲濕、補而不滯。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雖虛不宜蠻補,否則壅滯氣機,故寓通於補,選用半夏、陳皮、厚朴燥濕和胃,理氣除痞消脹;當歸、丹參、川芎、莪術化淤通絡,改善微循環,加快血流速度,改善組織營養。促進局部炎症的吸收、萎縮腺體的恢復和細胞的再生,以及加快腸上皮化生等異型增生現象的消退。
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殺滅Hp;烏梅為酸性藥,古今皆用之以除惡肉、消瘤塊,有利於逆轉腸化增生。水煎2次,分別取200毫升,早晚分服。3個月為1個療程。

主要成分

茯苓為菌科植物茯苓的菌核,產於雲南的質量最優,稱為雲苓。主產於雲南、四川、貴州等地,以茯苓以斷面白色細膩、嚼時粘牙者為佳。
茯苓,藥性平和,味甘、淡。功能為健脾祛濕,寧心安神。用於脾虛濕盛的水腫,脾胃虛弱,食欲不振,體倦乏力,大便稀,以及心脾虛弱,氣血不足的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等症。
慢性胃炎患者出現食欲不振,胃脹腹脹,大便溏薄,體倦乏力時,可用茯苓15克、黨參15克、白朮9克、山藥20克,水煎服,能健脾養胃。若脾虛有寒,出現胃脘冷痛,喜按壓,按壓後胃痛有所減輕,欲飲熱開水者,可加木香9克、陳皮6克效果更為理想。
老年人食慾減退,或小孩食欲不振,經常腹瀉,體質虛弱者,可以茯苓12克,研成細粉,加粳米50克,煮粥長期服用,可起到健脾止瀉,增進食慾作用。
慢性腎小球腎炎出現下肢水腫,按之凹陷不起,小便量少,伴面色萎黃,食欲不振,畏寒怕冷,多屬脾虛濕盛,可用薏苡仁30克、桂枝9克、黃芪20克、茯苓15克、赤小豆30克水煎內服。
思慮或操勞過度,或精神過度緊張時出現心神不安,經常失眠,難以入睡,睡中夢多,或易驚醒時,可用茯苓12克、黨參12克、酸棗仁6克、龍眼肉12克、蓮子一12克,煎水服用,有鎮驚安神作用。
作用:健脾補氣益胃,生津潤燥。宜於脾虛食少,胃陰虧虛,陰虛胃痛。

注意事項

黃芪、黨參皆為補氣要藥,均可補脾益肺。黃芪溫升之力較強,鋸昇陽舉陷,併兼有圃表止汗、托瘡生艦、利水消腫、補氣生血、補氣攝血等作用,氣弱兼時虛者用之最宜。人參能大補元氣,並可益血生津、安神益智,主治一切內傷氣虛,氣虛兼陰虧者用之最宜。黨參補氣作用較為平和,亦可益血生津止渴,多用於一般的脾肺氣虛及津液不足之證,它雖可代替人參使用於臨床,但因藥力薄弱緩慢,不宜用於重症、急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