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發展,養生觀,養生法則,深度思想,延長生命,影響因素,女性養生,男性養生,寡慾,節勞,息怒,戒酒,慎味,老人養生,不貪精,不貪肉,不貪硬,不貪遲,不貪熱,不貪快,不貪酒,四季理論,現狀及前景,要訣,平衡,排毒解毒,飲食養生,養生內經,注意事項,自身而定,基本原則,
現代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
毛澤東主席提出中西醫結合的指示。這從表面上看,依然是政治下的醫學發展。背後的原因是,中醫學在現代醫學的不斷衝擊下,並沒有真正失去市場。中醫學對眾多疾病的治療效果,成為其存在的療效基礎。
中醫學完整的體系,符合中國人的思維模式,這成為中醫學存在的文化基礎,或者說因為中醫文化的存在。中西醫結合,更主要的是表現在臨床上中西醫技術的同時獨立使用。
養生觀
養生和生活的關係決定了養生觀點的多面性。那么,什麼是養生?為什麼要養生?如何養生?讓我們從養生文化高峰論壇上各位專家的精彩發言中,領略養生文化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
中醫養生主要有預防觀、整體觀、平衡觀、辯證觀。
1. 未病先防、未老先養。
2.天人相應、形神兼具。
3.調整陰陽、補偏救弊。
4. 動靜有常、和諧適度。
養生法則
養生就是“治未病”,是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各種方法去實現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
深度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養生觀。中醫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無時無刻不受天地的影響,就像魚在水中,水就是魚的全部,水的變化,一定會影響到魚,同樣的,天地的所有變化都會影響到人。所以中醫養生強調天人一體,養生的方法隨著
四時的氣候變化,寒熱溫涼,做適當的調整。
其二,
陰陽平衡的健康觀。陰陽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養生的目標就是求得身心陰陽的平衡。什麼是陰呢?陰就是構成身體的物質基礎。什麼是陽呢?陽就是能量,陰陽是相對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動的、發熱的、都屬於陽;凡是向下的、往裡的、發冷的、都屬於陰。身體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陰陽失去平衡,造成陽過盛或陰過盛,陰虛或陽虛,只要設法使太過的一方減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陰陽再次恢復原來的平衡,疾病自然就會消失於無形了。所以,中醫養生高度強調陰陽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體觀。中醫養生注重的是身心兩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體的鍛鍊保養,更注意心靈的修煉調養,身體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影響身體,兩者是一體的兩面,缺一不可。
延長生命
《
黃帝內經》在開篇《
上古天真論》首起問題就是關係功能衰退和壽命的問題:“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神農本草經》則不斷提出“不老”的概念。聶文濤在《求索神農智慧》一書中指出:
中醫學和
中藥學的發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經驗積累,而是大量先哲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進行的探索。
《
道德經》上曾經講到,那些善於養生的人們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傷害。他們知道如何通過正確的飲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從而獲得健康,也會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長久。當人們能夠遠離病痛,自然就能延緩衰老,延長壽命。
影響因素
首先,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中醫養生歷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上古天真論中的養德,主要是體現在契約與道、
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於壽蔽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而長生不老和福壽無疆的理想境界,必須是從生活方式病和社會方式病入手轉變,必須從人類的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的根本點改造好,將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負增長的下士,力挽狂瀾地改造好和奮起直追,將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質和
道德素質比較優越的上士們一起,向賢人、聖人、至人、真人、神聖人的
福壽無疆境界利己利他,這就是契約與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學革命成果。
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進行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飲食也是養生的必備因素。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四大基石:均衡營養、適量運動、充足睡眠、良好心態。膳食平衡首選即個性化科學食療,檢查偏食後補缺食、限過食達到膳食平衡——異病同治。個性化科學食療可以預防近百種常見身心智疾病,對於已病人群有促進康復作用。
數千年以來,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認定是達到長壽的關鍵因素,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則被認為是使健康出現問題的根源。預防疾病也是養生的重要一環。通過有規律的鍛鍊,正確使用藥物,適當的進行食補,以及其他的有益於健康的活動,每個人都可達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之目的。
女性養生
1)合理安排三餐。早餐只吃高纖麥片、低脂鮮乳,尤其是每天餐前搭配天然植物的不但有助於消除脂肪的過量攝入,
而且可以消脂,同時也不會阻礙營養健康的攝入,也是天然的瘦腰食物,可以短時間內瘦腰,至於肉類、海鮮則留待中餐,晚餐可以吃點清淡的,蔬菜要占大部分,其中魔芋是比較適合女性養生的蔬菜。零食可以多吃酸角、西番蓮。
2)飯後站立半個小時。其實女人腰部發胖的最大原因是疏忽,由於工作學習忙,根本沒有時間來合理調配生活,安排自己的飲食起居。飯後至少站立半小時,可以免去脂肪淤積在小肚子上的煩惱,還省去事後彌補。
3)睡前5小時禁食。減肥的一大忌就是在睡覺前吃東西。睡眠的時候身體不需要運動,吃下的東西全部會被身體吸收變成脂肪囤積起來。假如餓得受不了,也只能吃少量的水煮青菜或水果。
4)不要急於起床。早晨醒來後,仰臥、伸展身體。然後,四肢著地,拱拱背,讓脊柱也有“甦醒”的時間,這可以避免腰痛,保持良好的姿態,在愉快的心情中開始每一天。
5)收拾廚房。吃完飯後別馬上就坐下或躺下休息,先收拾餐桌,洗刷碗碟,再找點其他的活,反正,飯後強迫自己運動15分鐘。這是簡單有效的保持體重穩定的又一方法。
男性養生
中國傳統醫學認為男性的根本在於肝和腎,其中腎為水肝為木,水能生木,因此中醫認為男性最根本的還是腎。中醫提倡養腎要側重在
養精蓄銳。下面就看看中醫養生學上的男性養精5法:
寡慾
中醫里有,情動則腎動,腎動則精動。為保證腎氣的充足,我們就要控制精動,這樣心就不動。所以寡慾是男人養腎的第一條大法。
節勞
人不可過度勞累。中醫認為,精成於血,精是血的變現。所以要保護好血。
息怒
怒則傷肝,肝主藏血,人老生氣的話就會傷肝血,耗精。所以,我們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氣,制怒,學會心平氣和地接人待物。
戒酒
酒能夠動血。酒有生髮之性的,少飲能調動身體的生髮之機,但飲酒過度就會造成氣血的紊亂,所以喝酒要有節制。
慎味
慎味就是不要暴飲暴食,要以五穀來養精。中醫里有一句話:五穀最養精。
老人養生
不貪精
老年人長期講究食用精白的米麵,攝入的纖維素少了,就會減弱胃腸的蠕動,易患便秘。
不貪肉
老年人膳食中肉類脂肪過多,會引起營養平衡失調以及新陳代謝紊亂,易患高膽固醇血症和高脂血症,不利於心腦血管病的防治。
不貪硬
老年人的胃腸消化吸收功能減弱,如果貪吃堅硬或是煮得不熟爛的食物,久而久之易得消化不良或胃病。
不貪遲
三餐進食時間宜早不貪遲,有利於食物消化與飯後休息,避免積食或是低血糖。
不貪熱
老年人飲食宜溫不宜燙,因熱食易損害口腔、食管和胃。老年人要是長期服用燙食刺激,還易罹患胃癌、食道癌。
不貪快
老年人因牙齒脫落不全,飲食若貪快,咀嚼不爛,就會增加胃的消化負擔。同時,還易發生魚刺或是肉骨頭鯁喉的意外事故。
不貪酒
老年人長期貪杯飲酒,會使心肌變性,失去正常的彈力,加重心臟的負擔。同時,老人多飲酒,還易導致肝硬化。
四季理論
前言
一年四季的氣候輪換,自然狀況改變之下,人們的生理狀況也會受影響。在不同的時節,我們需要攝取不同的養分來補充身體的需求,一年四季,你的餐單也要跟著換不停。 中醫認為世界事物並非獨立分離的,而是處於相互和諧狀態。古代中國人對自然界的關係及規律有獨特的見解;他們以一個整體觀來認識世界,更創立陰陽、五行理論去解釋各種複雜現象。而人類是一個有機整體,屬於自然界的一份子;因此一定受外界環境氣候所影響,相應地也會根據需要,產生不同的生理或病理反應。舉例如不同季節,身體脈搏現象,包括節奏、速度、搏動量、張力方面都有轉變。春天偏向弦脈,脈管張力增加;夏天偏向洪脈,脈勢盛大驟來驟去;秋天偏向浮脈,手指輕按皮膚表面即能清楚觸到搏動;冬天偏向沉脈,輕按不明顯,要重按才能感到脈動起伏。一般在辨症時,中醫師都會考慮到這些因素。另外有關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變化都有季節性;春天好發溫病;夏天易中暑;秋天有燥症;冬天有凍傷。由此,我們需要作出不同的飲食調整。
說情志
人要健康長壽,清志調暢是一個重要條件。
陶弘景在《養生延壽錄》中提出:“養性之道,莫大憂愁大哀思,此所謂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壽也”。
戒私慾
養生求靜,使身心處於萬慮皆息獨存一念的境地,也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心胸坦蕩。孫思邈說:“人不終眉壽,或致夭歿者,皆由不自愛惜,竭情盡意,
邀名射利。”故善養生者“勿汲汲於所欲”,“心無妄念”,“所至之處,勿得多求”,“旦起欲專言善事,不欲先計較錢財”。
遠房室
指性生活有節制。人的生長發育賴於腎精,腎精充盈則生生不息,人的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強。欲保腎精,必須節制性慾,倘貪色好艷,縱慾無度,勢必損精害體折壽。
適四時
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順應季節氣候是
養生學的重要內容。《
呂氏春秋》說:“年壽得長者,非短而續之也,畢其數也,畢數之務,在乎去害。”所謂害,就是指非其時而有其氣以及大寒、大熱、大燥、大溫等反常氣候,中醫稱為“六淫”。
節飲食
脾胃為後天之本,飲食不節,傷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
內經》對飲食不節的危害,有“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多食鹽,則脈凝泣變色,多食苦,則皮枯而毛衰……”等多處論述。孫思邈對飲食宜忌的論述更全面、更科學,除“食不可過飽,務令簡少”,“常宜溫食”,“常宜輕清甜淡之物”等常識外,還對飲食方法、飲食衛生重筆描寫,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語”,“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陳臭物,勿飲濁酒”,“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這對避免損傷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預防傳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常運動
人是有機的整體,常運動會使精力充沛,身體健壯。早在漢代,華佗就倡導鍛鍊強身以防病。他指出:“人體欲得勞動,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孫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體欲常勞,但勿多極”,提醒人們經常活動筋骨以祛病延年。
順性情
指要健康長壽,須按年齡規律自身頤養。孫思邈分析老年人說:“人年五十以上,陽年日衰,損與日至。心力漸退,忘前失後,與居怠惰,計授皆不稱心。視聽不穩,多退少進,日月不等,萬事零落,心無聊賴,健忘
嗔怒,性情變異。”這就告訴我們,人在進入老年期後,會出現一系列生理和形態的變化,我們要愛護、體貼老人,順其性情以調之,以利他們盡享天年。
服藥餌
人生在世,享賦各異,況病魔無情,難免傷人。因此,服食藥餌也是養生學內容之一。古人重視服藥餌來防病治病,養生延年,並擬定了許多延年益壽的藥餌、藥方。但是,養生不可單靠服藥餌,否則,“雖常服藥餌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
飲藥酒
《黃帝內經》上說:“夏三月,此謂蕃秀。”夏季三個月,是萬物繁榮秀麗的季節。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之氣上下交合,植物開花結果。夏季屬火,五臟中對應的是心,心火克肺金,所以在夏季,人們可以適當地多吃些辛味的東西,少吃苦味的東西,有助於補益肺氣。夏季養生要保住好睡眠質量,睡眠時間夏季晝比較長,所以人們的睡眠質量要保持好,藥酒在幫助睡眠這方面是經過中藥研究所的研究進行研究的,他們研究方面認為藥酒在某些方面可以調節身體的物理方面,在物理方面藥酒的調節可以舒緩壓力,安神補血,在夏季藥酒可以減少煩躁,減少夏季帶來的不安,夏季氣候燥熱,以熱者涼之,燥者清之的原則,清燥解熱乃夏季之要道。藥酒在不同的方向進入脾胃幫助降火消炎。藥酒是傳承了不同的理論學說。藥酒選擇要從客觀的方面進行考察,不能盲目。夏季養生選擇藥酒要多注意。
現狀及前景
當前,中國的人均GDP已經超過4000美元,並且正在向更高的水平快速前進。在人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後,必然會更加關注精神及健康方面的問題。當今社會,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生存環境不斷變化,亞健康群體日益增加,公眾的健康問題也越來越突出。而養生則是為了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這些與人們當前的需求相契合。
從整個社會的需求來看,在中國專業養生服務方面,中醫養生必將是養生服務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中醫養生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沉澱,其養生方式多種多樣,大體上可分為:食膳、藥膳、針灸、按摩、氣功五大類,此外還有心理養生等方法。當然,中醫養生也需要針對不同性別、年齡和季節等。我國有1/3以上的人處於亞健康狀態,隨著人們養生意識的增強,中醫養生行業市場將逐漸發展起來。據衛生部統計,我國健康產業,包括保健產業、醫藥產業及與健康相關的產業,僅占GNP的4%-5%,比許多開發中國家還低,而已開發國家一般占到了15%。2013年我國健康產業規模預計將達到2萬億,不同層次的需求比如養老需求、保健需求等都在快速增長。
主要方式
中醫養生主要包括:
經絡養生、體質養生、
氣功養生、運動養生、房事養生、情志養生、睡眠養生、環境養生、起居養生、膳食養生、順時養生、四季養生、樂娛養生、部位養生、藥物養生、沐浴養生、減毒養生、靜神養生、瑜伽養生等內容。一睡眠,二便利,三飲食。中醫養生討論專題是組織網友和醫護人員進行研究學習中醫養生的,主要目的弘揚經典中醫知識,挖掘民間中醫方劑,推廣
中醫藥文化,擴大中醫藥的影響;介紹民間中醫藥方,醫師,中醫藥知識,傳播中醫藥文化,增進人們對中醫的了解。客觀、公正、通俗地介紹中醫,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對中醫的理解,並在平等交流的基礎上增加人們對中醫的正確認識。發布和交換中醫藥信息、國家政策、科研成果等。
特色療法
針灸: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如今人們生活中也經常用到。
拔罐法:古稱“角法”。這是一種以杯罐作工具,借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產生負壓,使吸著於皮膚,造成鬱血現象的一種療法。古代醫家在治療瘡瘍膿腫時用它來吸血排膿,後來又擴大套用於肺癆、風濕等內科疾病。
按摩:是以中醫的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從性質上來說,它是一種物理的治療方法。從按摩的治療上,可分為
保健按摩、
運動按摩和
醫療按摩。
刮痧:它是以中醫皮部理論為基礎,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膚相關部位刮拭,以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可以擴張毛細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進血液循環,對於高血壓、
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風寒痹症都有立竿見影之效。經常刮痧,可起到調整經氣,解除疲勞,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氣功:是一種以呼吸的調整、身體活動的調整和意識的調整(調息,調形,調心)為手段,以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鍊方法。
藥膳食療發源於我國傳統的飲食和
中醫食療文化,藥膳是在中醫學、烹飪學和營養學理論指導下,嚴格按藥膳配方,將中藥與某些具有藥用價值的食物相配伍,採用我國獨特的飲食烹調技術和現代科學方法製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誤解1 :看中醫就是吃中藥
正解:西醫把身體當做一部機器,某個零件壞損,更換維修一下。而中醫把身體和精神當做整體,陰陽二氣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因此中醫在治療疾病時,往往通過讓身體恢復到陰陽動態平衡的狀態,不適狀況也就治癒了。所以在預防方面更有優勢。而調整的途徑除了內服中藥,還有藥物外敷、冥想、芳香療法、藥浴以及心理療法等。
誤解2 :養生是老年人的事
正解:千萬別以為養生僅僅是為了長壽,或認為養生只是老年人的事。養生在於調和陰陽,流通氣血,保持身體健康,同時提高心理的調適能力。好皮膚也是養出來的。對任何年紀的人來說,養生都是必需的功課。
誤解3 :輕微不舒服就要去醫院治療
正解:頻繁看病吃藥會降低人體自身的免疫能力。正所謂“是藥三分毒”,吃藥還有副作用。而人體免疫功能有很強的抗病毒能力和自我恢復能力,所以要健康,增強自身抵抗能力是第一。懂得一些居家的中醫保養知識,既能防患於未然,即使有輕微不舒服,也能自行調養恢復健康。
相關書籍
《傷寒論》
《
傷寒論》為漢代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所著,與《
黃帝內經》、《
難經》、 《
神農本草經》並稱中國古代中醫學四大經典,辨證施治是它的靈魂。全書共10卷,22篇,397法,除去重複之外共有藥方112首,重點論述人體感受
風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進行辯證施治的方法。
書中將病證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六種,即所謂“
六經”;並根據人體抗病力的強弱、病勢的進退緩急等因素,將外感病演變過程中表現出的各種證候歸納出症狀特點,病變部位、損及臟腑、寒熱趨向、邪正盛衰等作為辯證治療的依據。
要訣
中醫藥學在與疾病和衰老的長期鬥爭中,找到了許多簡便易行的延年益壽良方要訣。
頭為精明之府,日梳五百把病除
頭為精明之府,人體之重要12經脈和40多處大小穴位,以及十多個特殊刺激區均會聚於頭部。用木梳或骨梳替代小銀針,對這些穴位和經脈進行所謂針灸性按摩或刺激,可去病健身。勤梳頭的確是一項積極保養人體精、氣、神的簡便易行的長壽保健對策。
中醫學認為腳上的60多個穴位與
五臟六腑的12條經脈有著密切的聯繫,它布滿了相關全身各器官的反射區。但由於腳底部離心臟甚遠,抵抗力低下,是人體的先天薄弱環節,客觀上為寒濕邪氣的侵襲提供了有利條件,所以說腳部的保健比其他部位顯得尤為重要。經常溫浴後搓湧泉穴,可去病延年。
日咽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
中醫認為,唾液是人體精華,貯于丹田,再化津還丹,遂成精氣,起到和脾健胃、濡潤孔竅、潤澤四肢五臟、強腎補元、滑利關節、補益腦髓的作用。所以常咽唾液是有一定道理的。
日撮谷道一百遍,治病療疾又延年
谷道,又稱肛門。撮即上提收縮也。通俗地講,就是做收縮肛門的動作。孫思邈在《枕中方》中規勸世人“谷道宜常撮”,認為肛門周圍的肌肉應時常處於運動狀態,才能養生健體,尤其對防治痔瘡有特別療效。
朝暮叩齒三百多,七老八十牙不落
叩齒,就是指用上下牙有節奏地反覆相互叩擊的一種自我保健養生法。中醫學認為經常叩齒能強腎固精、平衡陰陽、疏通氣血,使局部經絡暢通,延緩衰老。
隨手揉腹一百遍,通和氣血裨神元
揉腹,即用手來回按摩腹部,包括腹壁、腹腔以及內臟的一種養生保健法。中醫認為,腹為人體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勤揉腹,即可以調整脾胃、通和氣血、增補神元、敷養腎精、充實五臟、驅外感之諸邪、清內傷之百症。
人之腎氣通於耳,扯拉搓揉健身體
中醫認為,耳為腎之上外竅,雙耳靈健則腎經通,腎氣充足,腎精盈滿,則聽覺靈敏。扯拉、按摩、搓揉、點捏耳朵,實際上就是對雙耳進行各種形式的物理刺激。
所謂伸懶腰,就是指伸直頸部、舉抬雙臂、呼吸擴胸、伸展腰部、活動關節、鬆弛脊柱的自我鍛鍊。
安心靜坐延年壽,調身調息加調神
醫學研究表明,情緒與健康二者緊密相連。凡情緒樂觀開朗之人,可使其內臟功能健康運轉,增強對外來病邪的抵抗,同時在平靜的情緒狀態下,方可從事持續的智力活動。因此,古人的攝生之道之一便是安心養神。
平衡
關於生命現象,歷來說法各異,各有其理,也有偏頗。“
生命在於運動”,從文字意義上講,宇宙萬物都在運動之中,人的生命亦然。“生命在於靜止”,也有其理,這裡說說"生命在於平衡"。
①環境平衡:一切健康長壽的生命,必須與環境保持平衡。要保護適宜人類生活的大環境,創造適宜人們生活的小環境。人與環境失衡,便會生病,甚至不能生存。
②營養平衡:要調和五味,不偏食。營養平衡,才能使人均衡發育生長。
③動靜平衡:《
內經》上說:“久臥傷氣”,“久坐傷肉”……要保持健康,必須做到有張有弛,勞逸結合,動靜平衡。
④心理平衡:情緒是生命的指揮棒,精神崩潰會導致身體崩潰。生氣和憂鬱可以使人生病。
⑤陰陽平衡:萬物均有陰陽屬性,一旦陰陽失調,人就生病。《黃帝內經》說:陰性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虛則陽亢,陽虛則陰盛。
可以說:“生命在於平衡”,失衡就會生病,以至喪生。
排毒解毒
現代毒物學認為,凡是少量物質進入人體後,能與機體組織發生化學和物理化學作用,破壞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機體暫時的或永久的病理狀態,該物質被稱為毒物。它包括外來之毒和內生之毒。
外來之毒如細菌、病毒、農藥、化肥、藥物、大氣污染、水源污染、
重金屬污染、電磁波污染、噪音污染等。
內生之毒系指機體在其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廢物堆積、停滯而再生之毒。中醫學認為,“毒”侵害人體,可阻滯氣機,耗傷氣血,破壞臟腑、經絡、氣血、營衛之間的正常運行,從而發生疾病與衰老。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毒”長期積存體內,必然導致多種組織細胞的功能障礙,對人體產生眾多的危害。它可使人發生各種疾病,諸如癌症、心腦血管疾病、消化系統、
泌尿系統疾病等,並損害免疫系統,嚴重威脅人類健康。
為了達到祛病強身、養生保健,就必須採取排毒解毒的手段,最大限度地避免“毒”對機體的危害。所謂排毒就是排泄毒素的過程,保持排毒管道通暢及排毒途徑無障礙。尤其是保持消化管道暢通,大便通暢與否是消化管道及排毒途徑是否有障礙的重要標誌。因為從醫學角度講,通過大小便排毒是最簡捷最有效的途徑。
中國晉代醫學家葛洪所言:“若要長生,腸中要清;若要不死,腸中無屎”。說明從大便排毒,即可長壽。解毒即中和化解毒素。其含義有二:一是直接毒,運用藥物直接中和、化解毒素;二是間接解毒,利用人體臟腑自身的調節功能,使其達到化解中和毒素的目的。
飲食養生
蓮藕是獲得最多國寶級中醫師青睞,同時也是歷代醫家推崇的養生食物。早在公元前5世紀,周朝就有“食醫”一職,專門掌管飲食營養保健。
蓮藕具有多種食療效果。現代科學分析,蓮藕含有大量鐵質,具有補血作用。其豐富的維生素C、抗氧化物、多醣和多酚類則可達到抗癌效果。
以中醫來說,生熟藕各具不同效果,蓮藕生吃性味甘寒,可清熱涼血;煮熟後性味溫平,有助健脾胃,《
本草綱目》稱為“靈根”。
藕原產於印度,引入我國已有3000餘年的歷史了。常見的藕一般分為兩種,即七孔藕與九孔藕。七孔藕又稱紅花藕,外皮為褐黃色,體形又短又粗,生藕吃起來味道苦澀;九孔藕又稱白花藕,外皮光滑,呈銀白色,體形細而長,生藕吃起來脆嫩香甜。當然七孔和九孔只是一個大致的區分方法,並不是所有的藕都是七孔和九孔。
根據藕的自身特點,吃法略有不同:七孔藕澱粉含量較高,水分少,糯而不脆,適宜做湯;九孔藕水分含量高,脆嫩、汁多,涼拌或清炒最為合適。
蓮藕生吃熟吃各有效果。生食可清熱、止血、散瘀,適用於經常口乾舌燥和火氣大的人。中醫著名的五汁:飲梨汁、荸薺汁、鮮蘆根汁、麥冬汁、藕汁共同組成,正是用來去除體內火氣、消渴除煩、滋陰潤肺,可以迅速補充體力。生藕還有清肺止血效果,早期常用來治療肺結核;且對於經常流鼻血的人,也有止血效果;女性吃藕能夠達到調血、補血,紅潤面色的效果;藕還可以清肺止血,是肺結核病人的最佳食品。
藕節本身也是很好的藥材,而且營養豐富。將藕節加紅糖煎服,對於吐血、咳血、尿血、便血、子宮出血等都有不錯的效果。
炎熱的夏季是吃藕的最佳時節,能起到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涼拌藕片,酸甜脆爽,香辣開胃,做法簡單,是夏季的一道開胃菜。
材料
蓮藕,辣椒 紅、尖20克,大蔥10克,醋15克,白砂糖10克,香油10克。
製作方法
1.蓮藕去皮洗淨、切片,加入醋5克和少量的水浸泡,紅辣椒、蔥分別洗淨、切末;
2.鍋中倒入適量的水燒開,放入蓮藕片煮熟,撈出瀝乾水分,盛在盤中待涼;
3.最後,加入紅辣椒末、蔥末及調味料白糖、醋、香油各10克攪拌均勻就可以了。
tips
1.買藕時要挑選藕身肥大、無傷、不變色、無銹斑、不斷節的,頂端的“鸚哥頭”越小越好 。
2.做鮮藕時不要用生鐵鍋,否則鮮藕容易變色,失去白嫩的色澤。
3.藕去皮後,暴露在空氣中容易變色,可以將其在淡醋水中浸泡5分鐘後撈起,即可保持其玉白水嫩。
4.炒藕時,一邊炒一邊加些清水,炒出的藕絲就會潔白如玉,不易變色。
5.藕的吃法很多,既可單獨做菜,也可用作配料。鮮藕燉排骨、涼拌藕片、蝦仁藕絲、魚香藕絲都是常見的吃法,也可以做成藕肉丸子、藕餃、藕粥、藕粉糕等花樣。
養生內經
課程目的
一、認識黃帝內經及其中精華
二、幫助人們從傳統的中醫角度解決養生問題
參營收益
一、認識自己的身體並熟悉體血
二、熟知中醫常識並套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駕馭自身健康的能力
四、掌握一種全新的養生文化——明予養生文化
課程大綱
中醫養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諸多經典理論散見於中國古典醫書中。如何借鑑、整理、傳承這些傳統文化的精髓
中醫與亞健康的關係:
常見亞健康的症狀在中醫中的解釋及調理方法
1、亞健康的常見症狀
2、引發亞健康的因素
3、中醫調理亞健康的方法
二、中醫與健康的關係:
皮膚問題(粗糙、長斑、暗瘡、敏感)在中醫上的解釋和治療
身體保健按摩、刮痧、走罐等物理療法的中醫原理和功效
1、中醫在健康領域的套用
2、刮痧、拔罐的中醫原理和功效
三、中醫與養生的關係:
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如何養生;
不同體質的人群,如何四季養生;
★季節與五行的關係
★季節與臟腑的關係
★季節的養生法
★應季食物的選擇
1、何為五行?
2、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及病理意義
3、不同年齡、不同體質的養生
4、四季養生(順時養生)
5、四季食療養生
四、經絡與身體保健
1、經絡的循行和功效
2、經絡保健法和經絡自檢
3、保健相關的穴位功效
注意事項
戒菸戒酒
煙是會消耗人的清氣的,而酒呢,就把你製造成就濕熱,腹瀉,啤酒就是濕寒體質的人類。長期飲酒的人吃很多藥都是幾乎無效的,最好不要喝酒。至於紅酒,黃酒養生也是在很多限制的條件下才有用的,如果你不是在吃用黃酒做藥引的中藥的話,就不要拿這個當藉口。
發脾氣
生一次氣或者吵一次架基本上就會讓你一個月的努力泡湯,吃中藥或是針灸都是很辛苦的事情,為了任何事情動怒基本上都是不值得的。不要拿別人的錯誤折磨自己,想發脾氣時,深呼吸30次,通常就過去了。
食物溫度
水果最好不要在飯後吃,請找到兩餐間獨立的時間在溫水中泡過再吃,所有從冰櫃裡面直接拿出來的東西都禁止直接食用。
中藥煎煮
中藥的煎煮,通常都是所有藥材泡半小時之後大火煮開轉小火煮第一遍,倒出藥液,加水煮第二遍,倒出藥液和第一次煮的混合,然後分成兩次服用。生髮類的藥不宜煮久,趁熱服用(比如感冒藥)。補虛類的藥通常要煮的時間長一點。開完藥之後記得問醫生有沒有特別的煎煮注意事項。比如服藥的時間。有些醫生的藥是有氣血流注時間要求的。脾胃藥在上午9~11點,補腎藥在下午5~7點服用效果會好。另外,通常病在中焦(胃)以上的飯後服,病在中焦以下的飯後服。
晚上少吃
晚飯最好不要吃肉,紅薯粥最好,再來一碗青菜。晚飯以不餓為原則。飽就不要考慮了。另外7點以前吃。如果有肚子脹氣的人,一周之後你就可以看見效果,人的脾胃真的很辛苦,就靠你晚上幫它減輕負擔了。大家都是辛苦一天,指著晚上好好吃一頓,但是逐漸把應酬挪到中午對你的長遠健康是一項最有效的投資。道家說“若要不死,腸中無屎”,你把那么多食物渣滓一直悶燒到早上,你的身體是很痛苦的。
茶
咖啡,和所有的飲料都不超過一杯,(300ml~500ml)
歡愛頻率
這個嘛,就是全憑自覺了,現代人普遍把性行為當作是減壓的一種方式,但是如果我們的腎氣本來就偏弱的話(易疲倦,手腳涼,腰痛,面色白,腿時常覺得無力),那么就要把歡愛頻率好好調整一下,讓身體的腎氣調整到收藏狀態。
受寒感冒
一旦感冒了,基本上你的調理過程就要被中斷,然後又重頭開始。不要輕視感冒,很多疾病都是感冒變嚴重後的結果。所以在第一時間(3小時內)發現自己受涼就要採取措施。(姜,紫蘇葉,蔥白,米湯,泡腳,適當出汗,清淡飲食)讓感冒不能真正形成。如果感冒了,有滋補作用的中藥一定要暫停服用。並且在出汗後一定要用大量的稀粥或是米湯補足津液。建議在感冒多發時間把紫蘇葉和乾薑小包隨身帶,這樣找到一杯熱水就能搞定了。養成觀察舌頭的習慣,如果發現你的舌尖或邊緣變紅,那么你感冒的機率就變高了,就要很小心。
出汗太多
建議運動量為每天走路超過一小時。(累積或是集中走都可以,微微發熱出汗就可以了。)另外,切忌汗出當風,或是大汗發熱之後喝凍的飲料。
亂吃補藥
補都是在通暢的基礎上進行的,現代人的身體基本上都是以各種淤滯為前提的,暢通的情況下補充才有效果。否則很難說沒有副作用。所以,找到專業並且信得過的醫生給出合理的長期調整方案(有方法,有步驟)是較為負責的態度。
好醫生其實很好鑑別,不是名氣或者職稱,好的醫生會讓你很安心,很有耐心地詢問你的各種細節情況,認真謹慎地思考之後,給出診斷,並且耐心給你解釋他的戰略戰術。請千萬注意,在調理過程中不見得都是讓你舒服的反應,“病來和病去”都是一樣的過程,不見得有多舒服,病之來路就是邪之出路,所以,不好好跟醫生溝通,很難堅持。(不要白痴到用打死都不說一個字來考驗醫生的水平,那樣除了害死你自己之外沒有別的效果),那種從頭到尾連看你都沒超過10眼的大夫,你就不要期待他神奇的醫術能有什麼好效果了。另外,不要過度依賴醫生。醫患關係古來就是一個微妙又複雜的關係,三分治七分養,還是靠自己的長期養生才是正道。
自身而定
中醫中把人的體質分為:平和 陽虛 陰虛 濕熱 氣虛 氣鬱等體質下面一一詳細介紹。
一、平和
平和體質是正常體質重在保持和養護,不宜藥補,飲食應該多樣化,且清淡。
二、陽虛
陽虛的人手腳發涼、容易大便稀溏養生要點溫陽補益氣 防腹瀉等疾病,食宜溫陽,起居要保暖防止出汗過多,在陽光充足的情況下適當進行戶外活動。
三、陰虛
陰虛人體形多瘦長,經常感到手、腳心發熱。口、眼乾咽燥,總想喝水養生要點滋陰,注意甲亢等疾病,食宜滋陰 鍛鍊時要控制出汗量,及時補充水分。
四、濕熱
濕熱人面部和鼻尖總是油光發亮容易生粉刺,皮膚容易瘙癢。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裡有異味養生要點:注意清熱利濕,食忌辛溫滋膩的食物,飲食以清淡為主不要熬夜、過於勞累。運動宜增強。
五、氣虛
氣虛的人,經常感覺疲乏容易出汗養生要點:益氣健脾,平時多食用益氣健脾的食物。運動宜柔緩,不宜劇烈運動。
請大家根據自己的身體特徵來養生。
基本原則
為了便於掌握,中醫養生學的理論,有必要予以總結和歸納,提出若干基本原則,用以指導養生實踐。事實上,千百年來所產生的諸多形式的養生方法,正是遵循了這些基本原則。
協調臟腑
五臟間的協調,即是通過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生克制化的關係來實現的。有生有制,則可保持一種動態平衡,以保證生理活動的順利進行。
臟腑的生理,以“藏”、“瀉”有序為其特點。五臟是以化生和貯藏精、神、氣、血、津液為主要生理功能;六腑是以受盛和傳化水谷、排泄糟粕為其生理功能。藏、瀉得宜,機體才有充足的營養來源,以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任何一個環節發生了故障,都會影響整體生命活動而發生疾病。
暢通經絡
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只有經絡通暢,氣血才能川流不息地營運於全身。只有經絡通暢,才能使臟腑相通、陰陽交貫,內外相通,從而養助腑、生氣血、布津液.傳糟粕、御精神,以確保生命活動順利進行,新陳代謝旺盛。所以說,經絡以通為用,經絡通暢與生命活動息息相關。一旦經絡阻滯,則影響臟腑協調,氣血運行也受到阻礙。因此,《素問·調經論》說:“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所以,暢通經絡往往作為一條養生的指導原則,貫穿於各種養生方法之中。
清靜養神
在機體新陳代謝過程中,各種生理功能都需要神的調節。故神極易耗傷而受損。因而,養神就顯得尤為重要。《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則勞,其藏在心,靜以養之”。所謂“靜以養之”,主要是指靜神不思、養而不用,既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過而言。《素問·痹論》中說:“靜則神藏,躁則消亡”,也是這個意思。靜則百慮不思,神不過用,身心的清流有助於神氣的潛腔內守。反之,神氣的過用、躁動往往容易耗傷,會使身體健康受到影響。所以,《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強調了清靜養神的養生保健意義。
節慾葆精
由於精在生命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使身體健康而無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養精則是十分重要的內容。《內經》明確指出:“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葆精的意義,於此可見。
調息養氣
養氣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保養元氣,一是調暢氣機。元氣充足,則生命有活力,氣機通暢,則機體健康。
保養正氣,首先是順四時、慎起居,如果人體能順應四時變化,則可使陽氣得到保護,不致耗傷。即《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四時養生、起居保健諸法,均以保養元氣為主。
保養正氣,多以培補後天,固護先天為基點,飲食營養以培補後天脾胃,使水谷精微充盛,以供養氣。而節慾固精,避免勞傷,則是固護先天元氣的方法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