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

中國經濟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代中國經濟規模居世界第一,近代以來中國未能跟上西方工業化腳步,加之戰亂不斷,以致成為落後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中國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截至2012年,中國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位,是世界上重要的新興經濟體,也是金磚國家之一。與世界各國經貿關係緊密。按照世界銀行劃分標準,以人均GDP衡量中國屬於中上等收入國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添加概述  
  • 地位: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國家中國
  • 屬性金磚國家之一
簡介,特點,沿革,稅收,現行制度,征管法規,納稅服務,納稅人的權利和義務,收入狀況,稅務組織機構,貨幣,歷屆公報,商務貿易,金融形勢,外匯管理,工業運行,農業發展,交通發展,能源發展,旅遊行業,通訊行業,總體情況,電信用戶,業務使用,經濟效益,電信能力建設,農村信息化建設,郵政行業,固定資產投資,

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頭三十年,實行蘇聯式計畫經濟,雖在特定行業有所發展,但相對於歐美日戰後經濟黃金時期及亞洲四小龍自70年代的經濟騰飛,實際上中國經濟與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更加拉大。
1970年代末,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經濟模式市場經濟方向轉變,中國經濟得以步入高速發展階段。80年代中國在南方成立了若干經濟特區,它們成為引領中國經濟的火車頭。92年鄧小平通過南巡講話進一步深化了改革開放。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中國經濟繼續保持穩步高速增長,其中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中國經濟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
中國政府不斷強調增加個人收入,並鼓勵採用新的管理模式來提高產量。政府也將外貿作為刺激經濟成長的手段,因此20多年間建立了五個經濟特區和超過2000個規模不一的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外資提供更寬鬆的政策以及更好的投資環境,以吸引外國資本。
從1978年到200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由3645億元增長到24.95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9.8%。1978年以來中國內地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近十倍。 按國際匯率計算,2007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總額則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 又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2000年至2006年,中國內地的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增長8%-11%左右。
1978年實行經濟改革以來,中國每日生活費用不足1美元購買力平價)的人口貧困率,已由1970年代末的約64%降低為1990年代後期至今的不足10%。 2012年中國人均GDP為6,094美元(IMP評估值測算),在185個國家中排名第84位。進入21世紀,由於國際油價居高不下,2008年金融海嘯影響依現,氣候異常頻發導致食品價格波動,中國國內通脹水平升降時有發生。然而到2012年中國的平均通脹率為3.1%,2012年12月的通脹率僅為2.5%,屬於相當穩定的狀態。

特點

(一)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初步核算,國內生產總值471564億元,比上年增長9.2%。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增長4.5%、10.6%和8.9%。全部工業增加值18.86萬億元,增長10.7%。消費、投資穩定增長,內需動力明顯增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3919億元,增長17.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11022億元,增長23.6%;其中民間投資(不含農戶)增長34.3%,所占比重提高4.5個百分點。
(二)物價漲勢得到初步遏制。在控制貨幣、發展生產、保障供應、搞活流通、加強監管等措施的綜合作用下,價格漲幅逐步收窄。
(三)財政金融穩健運行。2012全年公共財政收入103740億元,比上年增加20639億元,增長24.8%;其中稅收收入89720億元,增長22.6%。財政支出108930億元,增加19056億元,增長21.2%,“三農”、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等各項重點領域支持力度加大。年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同比增長13.6%。
(四)農業和農村發展保持良好態勢。夏糧、早稻、秋糧季季豐收,分別比2011年增產2.5%、4.5%和5.1%;2012全年糧食產量達到57121萬噸,增長4.5%,實現連續8年增產,總產、單產都創歷史新高。棉、油、糖、肉等其他主要農產品全面增產。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
(五)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推進。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勢頭良好。2012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8610億元,比上年增長21.9%,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83%。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地面數位電視國家標準和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標準成為新的國際標準。平板顯示、積體電路、智慧型製造裝備、生物製藥和育種、國家基因庫等重大工程實現階段性突破。
(六)節能減排工作進一步加強。2012全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01%。“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頒布實施。支持重點節能項目924個,建成後可形成2200多萬噸標準煤的年節能能力。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深入實施,推廣高效節能空調1600多萬台、電機500多萬千瓦、節能燈1.6億隻。支持循環經濟和資源節約重大項目415個,建成後可形成年節水9.2億噸、廢物循環利用量7240萬噸的能力。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力度加大,新增城鎮污水日處理能力1100萬噸、垃圾日處理能力11萬噸。
(七)區域發展更趨協調。西部大開發新10年政策措施全面實施。促進西藏、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以及加快青海等四省藏區發展的各項舉措得到較好落實,新時期對口支援工作全面開展。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成果得到鞏固和擴大,產業結構調整和改革開放取得新的進展。

沿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中國經濟經歷長期戰亂後基本停滯,於是在由周恩來陳雲制定下中國從1953年到1957年開始了第一個五年計畫計畫,其中含有蘇聯的幫助,一五期間中國經濟開始恢復,之後有開始執行二五到五五的五年計畫。期間受到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等運動嚴重影響,這些計畫有失有得。
直到1978年底,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此次會議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鄧小平改變經濟政策,將經濟從舊有的蘇聯計畫經濟體制轉為市場導向的經濟模式,並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不過政府依然占據主導地位。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改革先從農村開始,在政府指導下,中國農村逐步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在城市方面,1985年,城市改革展開,重點是國有企業的改革。1980年代,中國設立深圳、汕頭、珠海、廈門和海南等經濟特區。1992年,中國共產黨十四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允許企業擁有更大的自主權,允許私人經營一些行業,並打開國門,引進外資。1990年,中國政府批准開發上海浦東新區。199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全國代表大會上要求計畫出售一些效能低下的國有企業並整合國有企業,並在1998年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通過,經過3年努力到2000年中國絕大數國有企業實現了盈利。
進入21世紀後,中國經濟保持較快增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於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4年3月14日,在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通過了公民合法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入憲的憲法修正案。 2006年,中國“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納入十一五規劃和國家戰略,設立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使天津成為“中國經濟未來第三增長極”。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導致的外需減少出口下滑,中國推出了4萬億經濟刺激計畫。2012年3月14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表報告稱,如果中國繼續在金融業、建築業、運輸業、教育業、健康、電信和公共事業領域等行業進行改革,長期來看中國的人均GDP將增長10倍。進入2010年代,中國政府不再要求經濟高速增長,2013年中國政府的經濟成長預期目標亦將被定為7.5%。

稅收

現行制度

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過幾次較大的改革,中國稅收制度日趨完善。改革開放初期的稅制改革是以適應對外開放需要,建立涉外稅收制度為突破口的。1983年、1984年又先後分兩步實施國營企業“利改稅”改革,把國家與企業的分配關係以稅收的形式固定下來。1994年,國家實施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範圍最廣、成效最顯著、影響最深遠的一次稅制改革。這次改革圍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積極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稅制體系。2003年以來,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圍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分步實施了改革農村稅費,完善貨物和勞務稅制、所得稅制、財產稅制等一系列稅制改革和出口退稅機制改革。幾經變革,我國共有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城鎮土地使用稅、房產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耕地占用稅、土地增值稅、車輛購置稅、車船稅、印花稅、契稅、菸葉稅、關稅、船舶噸稅、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等19個稅種。其中,17個稅種由稅務部門負責徵收;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由國務院決定從2000年起暫停徵收;關稅和船舶噸稅由海關部門徵收,另外,進口貨物的增值稅、消費稅也由海關部門代征。

征管法規

1、稅收征管法。《稅收征管法》於1992年正式頒布實施,2001年進行了修訂。《稅收征管法》是稅收徵收管理的基本法律,包括稅務管理、稅款徵收、稅務檢查、法律責任等主要內容,它規定了納稅人辦理涉稅事項的基本程式和要求,是稅務機關依法行政的重要依據,是納稅人依法履行納稅義務、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社會各界、有關方面配合稅務機關依法履行職責必須遵守的法律規範。
2、稅收征管基本目標及模式。我國稅收征管工作的基本目標是提高稅收征管質量和效率、促進納稅遵從。具體包括:執法規範、遵從度高、成本降低、社會滿意。經過各級稅務機關的不斷實踐和探索,我國逐步形成了“以申報納稅和最佳化服務為基礎,以計算機網路為依託,集中徵收,重點稽查,強化管理”的稅收征管模式。
3、一般程式規定。我國稅收征管的一般程式包括稅務登記、賬簿和憑證管理、發票管理、納稅申報、稅款徵收、納稅評估、稅務檢查等環節。

納稅服務

1、納稅服務理念。納稅服務工作始於納稅人需求,基於納稅人滿意,終於納稅人遵從。我國各級稅務機關牢固樹立征納雙方法律地位平等的服務理念,按照以法律法規為依據,以納稅人合理需求為導向,以信息化為依託,以提高稅法遵從度為目的的納稅服務工作總體要求,不斷豐富服務內容、創新服務手段、完善服務機制、提高工作水平。
2、主要內容。包括稅法宣傳、納稅諮詢、辦稅服務、權益保護、信用管理、社會協作。
3、主要載體。隨著納稅服務領域的拓展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的納稅服務手段不斷改進和完善,主要包括辦稅服務廳、稅務入口網站、12366納稅服務熱線等載體。

納稅人的權利和義務

為方便納稅人了解納稅過程中所享有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幫助納稅人及時、準確地完成納稅事宜, 2009年11月,國家稅務總局制發了《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納稅人權利與義務的公告》,對納稅人應該享有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進行公告。
1、納稅人的權利。納稅人的權利是指納稅人在依法履行納稅義務時,由法律確認、保障與尊重的權利和利益,以及當納稅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納稅人所應獲得的救助與補償權利,主要包括:知情權;保密權;稅收監督權;納稅申報方式選擇權;申請延期申報權;申請延期繳納稅款權;申請退還多繳稅款權;依法享受稅收優惠權;委託稅務代理權;陳述與申辯權;對未出示稅務檢查證和稅務檢查通知書的拒絕檢查權;稅收法律救濟權;依法要求聽證的權利;索取有關稅收憑證的權利等14項權利。
2、納稅人的義務。納稅人的權利和義務是均衡的,依照憲法、稅收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納稅人在納稅過程中負有以下義務:依法進行稅務登記的義務;依法設定賬簿、保管賬簿和有關資料以及依法開具、使用、取得和保管發票的義務;財務會計制度和會計核算軟體備案的義務;按照規定安裝、使用稅控裝置的義務;按時、如實申報的義務;按時繳納稅款的義務;代扣、代收稅款的義務;接受依法檢查的義務;及時提供信息的義務;報告其他涉稅信息的義務等10項義務。

收入狀況

1、稅收收入狀況。1994年以來,我國稅收收入一直保持了穩定較快增長的態勢,我國稅收收入出現了規模不斷擴大,收入持續增長的勢頭。“十一五”期間,全國稅收收入穩步增長,2006年稅收收入37637億元,2007年49452億元;2008年57862億元;2009年63104億元;2010年77394億元。“十一五”期間,全國累計稅收收入突破28萬億元,是“十五”期間總收入的2.6倍,稅收增收額年均為9305億元。
2、2011年稅收收入情況。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全國稅收收入完成95729億元。稅收收入增長隨經濟發展逐季趨緩。全國共辦理出口退稅9205億元,比2010年增加1876億元,增長25.6%。
3、巨觀稅負狀況。2005年-2010年各年巨觀稅負依次為:16.7%、17.4%、18.6%、18.4%、18.5%、19.4%。
上述“稅收收入”包括由我國稅務部門組織徵收的各項稅收,不包括關稅、船舶噸稅、耕地占用稅、契稅,未減出口退稅。

稅務組織機構

稅務機關是主管我國稅收徵收管理工作的部門。中央政府設立國家稅務總局,是國務院主管稅收工作的直屬機構。省及省以下稅務機構分設為國家稅務局和地方稅務局兩個系統。國家稅務局系統實行國家稅務總局垂直管理的領導體制,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稅務局實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國家稅務總局雙重領導,以地方政府領導為主的管理體制,省(自治區、直轄市)以下地方稅務局實行上級稅務機關和同級政府雙重領導,以上級稅務機關垂直領導為主的管理體制。

貨幣

中國大陸的貨幣是人民幣。分為元、角、分。符號為¥,貨幣代碼為CNY,但普遍常用RMB。
1元 = 10角 = 100分
人民幣在1980年代以前,穩定在1美元=2.466元人民幣。人民幣在改革開放之後,幣值一直保持穩定。不過,到了1990年代之後,人民幣開始大幅貶值,在1994年曾跌至最低達1美元=10元人民幣。1990年代後期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市場普遍吹淡風,認為人民幣會大幅貶值,所以在金融市場上大手炒賣人民幣和港元。中國政府開始進行調控,將人民幣穩定在1美元=8.25~8.26元,並成功地度過由於美國證券投機分子索羅斯造成的席捲亞洲的金融危機,將人民幣匯率穩定保持將近8年。

歷屆公報

2018年

商務貿易

面對國內外形勢的複雜變化和重大風險挑戰,全國商務系統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擴大內需與穩定外需相結合,努力搞活流通、擴大居民消費,積極促進外貿平穩增長和結構最佳化,著力推動“引進來”和“走出去”協調發展,不斷深化多雙邊經貿合作,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衝擊,國內外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新貢獻。
國內貿易實現新發展
加快構建促進消費、引導生產、改善民生的現代流通網路,不斷創新消費政策、培育消費熱點、引導消費結構升級,國內貿易實現快速發展,城鄉居民消費規模不斷擴大,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過程中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2011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4萬億元。流通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加快普及,流通行業的信息化、標準化、網路化程度明顯提高。
對外貿易邁上新台階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考驗,千方百計穩外需、保市場,通過結構調整為穩定外需注入新動力,對外貿易在逆境中實現了新跨越。
吸收外資取得新成效
不斷最佳化投資環境,完善外資產業政策和東中西部產業轉移對口合作機制,繼續發揮我國吸引外部要素的綜合優勢,外資在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的作用明顯增強。
對外投資合作實現新突破
加快完善對外投資合作法律法規,著手建立政策促進、服務保障和風險防範體系,企業“走出去”步伐明顯加快,為實施互利共贏戰略和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拓展了空間、創造了條件。
對外經貿關係開創新局面
深入實施互利共贏開放戰略,鞏固和拓展多雙邊經貿關係,國際經貿環境明顯改善。截至2010年底,已建立163個雙邊經貿合作機制,簽署129個雙邊投資協定,與美、歐、日、俄等主要經貿夥伴建立了經濟高層對話機制;與有關國家和地區簽署了10個自貿協定;全面履行加入世貿組織承諾,在推動多哈回合談判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建設性作用。積極參與二十國集團峰會、金磚國家、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上海合作組織、東亞峰會,推動全球經濟治理機制改革和區域合作機制建設,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地位明顯上升;應對貿易摩擦和維護國內產業安全的機制基本形成,運用國際經貿規則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不斷提高。此外,內地與香港、澳門地區的經貿關係更加緊密,祖國大陸與台灣地區經貿合作實現機制化。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特別是“十一五”時期的快速發展,我國商務事業主要發展指標已位居全球前列,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更加顯著。與國際規則接軌的涉外經貿體制基本確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格局已經形成,流通引導生產、擴大消費、促進就業的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商務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為“十二五”時期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積累了寶貴經驗。

金融形勢

2011年,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國家巨觀政策注意把握好力度和節奏,取得了明顯成效。經濟成長和價格總水平漲幅逐步趨穩,國際收支繼續改善,就業形勢較好,國民經濟朝著巨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2011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47.1萬億元,同比增長9.2%,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5.4%。
實施穩健貨幣政策,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微調。2011年前三季度,面對通貨膨脹壓力不斷加大的形勢,中國人民銀行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圍繞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這一巨觀調控的首要任務,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加強巨觀審慎管理,先後6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共3個百分點,3次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共0.75個百分點,靈活開展公開市場操作,實施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引導貨幣信貸增長平穩回調,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進入10月份以後,針對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繼續蔓延、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價格漲幅逐步回落等形勢變化,著力提高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和有效性,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微調,暫停發行三年期央票,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調整最佳化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有關參數,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型微型企業、“三農”和國家重點在建續建項目的信貸支持。總體看,穩健貨幣政策實施成效逐步顯現。

外匯管理

外匯資源短缺曾長期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之一。與之相適應,外匯管理的主要目標即是保障國家對這種稀缺資源的計畫和支配,在管理理念和制度安排上奉行“寬進嚴出”原則。告別外匯短缺時代後,我國外匯管理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主要目標轉變為通過對外匯資金流入和流出的均衡管理,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維護國家金融安全和服務經濟發展。
201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環境極為複雜,各類自然災害和重大挑戰極為嚴峻。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決策,積極應對,堅持實施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一攬子計畫,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國民經濟繼續朝著巨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經濟向好勢頭進一步鞏固,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工業運行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1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9%[1],增速比上年減緩1.8個百分點。全年工業增速呈現緩中趨穩的運行態勢,其中一、二、三季度分別同比增長14.4%、14%、13.8%,10、11、12月份分別回落到13.2%、12.4%和12.8%,總體仍處在較快增長區間。
重工業增速快於輕工業。全年輕、重工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3%和14.3%,重工業增速快於輕工業1.3個百分點。
工業品出口總體趨緩。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出口交貨值10.2萬億元,同比增長16.6%,增速比上年同期減緩8.8個百分點。其中,輕工、紡織分別同比增長15.8%和15.3%,增幅下降8.6和1.3個百分點。
工業效益總體繼續改善。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1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4.3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7.2%;實現利潤5.4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5.4%。
工業投資保持較快增長。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1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301933億元,比上年增長23.8%,增速比上年回落0.4個百分點。工業投資129011億元,比上年增長26.9%,增速比上年提高5.3個百分點。其中,採礦業投資11810億元,同比增長21.4%,增速比上年提高2.8個百分點;製造業投資102594億元,增長31.8%,增速比上年提高7個百分點;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投資14607億元,增長3.8%,增速比上年回落4.3個百分點。
【分行業運行情況 】

農業發展

2011年糧食種植面積11057萬公頃,比上年增加70萬公頃;棉花種植面積504萬公頃,增加19萬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379萬公頃,減少10萬公頃;糖料種植面積195萬公頃,增加4萬公頃。
2011年年糧食產量57121萬噸,比上年增加2473萬噸,增產4.5%。其中,夏糧產量12627萬噸,增產2.5%;早稻產量3276萬噸,增產4.5%;秋糧產量41218萬噸,增產5.1%。
2011年年棉花產量660萬噸,比上年增產10.7%。油料產量3279萬噸,增產1.5%。糖料產量12520萬噸,增產4.3%。烤菸產量287萬噸,增產5.1%。茶葉產量162萬噸,增產9.9%。
2011年年肉類總產量7957萬噸,比上年增長0.4%。其中,豬肉產量5053萬噸,下降0.4%;牛肉產量648萬噸,下降0.9%;羊肉產量393萬噸,下降1.4%。年末生豬存欄46767萬頭,增長0.7%;生豬出欄66170萬頭,下降0.8%。禽蛋產量2811萬噸,增長1.8%。牛奶產量3656萬噸,增長2.2%。
2011年年水產品產量5600萬噸,比上年增長4.2%。其中,養殖水產品產量4026萬噸,增長5.2%;捕撈水產品產量1574萬噸,增長1.9%。
2011年年木材產量7272萬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0.1%。
2011年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81萬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221萬公頃。

交通發展

2011年貨物運輸總量369億噸,比上年增長13.7%。貨物運輸周轉量159014億噸公里,增長12.1%。
2011年規模以上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90.7億噸,比上年增長11.9%,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27.5億噸,增長10.8%。規模以上港口貨櫃吞吐量16231萬標準箱,增長11.4%。
2011年末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達到10578萬輛(包括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1228萬輛),比上年末增長16.4%,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7872萬輛,增長20.4%。民用轎車保有量4962萬輛,增長23.2%,其中私人轎車4322萬輛,增長25.5%。

能源發展

“十一五”是我國能源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時期。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我國迅速崛起為世界能源大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躍居世界第一,消費總量世界第二,在國際能源事務中的影響力明顯提升。開工建設了一大批重大能源工程,建成了一批重要的能源基地,能源供應能力顯著增強,人均用能條件不斷改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逐步提高,能源結構和生產布局明顯最佳化;節能減排力度加大,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逐年下降;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能源裝備水平取得長足進步;沉著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危中尋機,把消極因素變成了加快發展的積極因素,能源“走出去”取得了歷史性突破;抗擊特大自然災害,保障能源應急供應,顯示了能源行業急國家之所急的社會責任感和眾志成城的戰鬥力;能源行業管理得到加強,科學發展的理念日益深入。我國能源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和任務,為保障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旅遊行業

“十一五”時期,中國國內旅遊、入境旅遊、出境旅遊三大市場全面繁榮,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入境旅遊接待國和出境旅遊消費國,並形成全球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旅遊業已進入大眾化、產業化發展的新階段。快速發展的出境旅遊使中國成為令人矚目的客源輸出國,已批准開放的中國公民自費出國(境)旅遊目的地國家和地區達146個,其中113個已正式實施。
截至2011年底,中國共發布旅遊業國家標準22項、行業標準18項、地方標準200多項,標準化範圍基本覆蓋旅遊業各主要領域和重點環節。自1992年起,國家旅遊局每年推出不同的旅遊主題,加強旅遊宣傳促銷,2012年的旅遊主題是“中國歡樂健康游”。中央和地方財政加大了對旅遊業的投入,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開通了“12301”全國旅遊服務熱線,建設了一批旅遊諮詢服務或集散中心,旅遊公共信息服務不斷加強。旅遊對外開放步伐加快,2007年底,中國旅遊業全面兌現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賓館(飯店)領域已經全面實現了國民待遇,旅行社和導遊領域的開放程度也大幅提升。2010年8月,作為主動開放措施,國家旅遊局和商務部出台《中外合資經營旅行社試點經營出境旅遊業務監管暫行辦法》,在試點基礎上,將逐步對外商投資旅行社開放經營中國內地居民出境旅遊業務。

通訊行業

總體情況

中國電信業以科學發展觀為主導,以“加快推動行業轉型升級”為主線,按照“引領發展、融合創新、普惠民生、綠色安全”的指導原則,積極推動3G和寬頻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移動網際網路和增值電信業務,持續最佳化市場競爭格局,不斷推動經濟社會信息化套用水平提升,全行業繼續保持健康平穩運行。
經初步核算,2011年全行業累計完成電信業務總量11772億元,同比增長15.5%;實現電信業務收入9880億元,同比增長10.0%;完成電信固定資產投資3331億元,同比增長4.2%。

電信用戶

2011年,全國電話用戶淨增11802萬戶,總數達到127137萬戶。其中,行動電話用戶達到98625萬戶,在電話用戶總數中所占的比重達到77.6%。
(一)行動電話用戶
2011年,全國行動電話用戶淨增12725萬戶,創歷年淨增用戶新高,達到98625萬戶。其中,3G用戶淨增8137萬戶,達到12842萬戶。行動電話普及率達到73.6部/百人,比上年底提高9.2部/百人。
移動增值業務中,移動個性化回鈴業務用戶達到61408萬戶,滲透率達到63.3%;移動簡訊業務用戶達到77672萬戶,滲透率達到78.2%;移動彩信業務用戶達到20757萬戶,滲透率達到21.2%;手機報業務用戶達到16110萬戶,滲透率達到14.1%。
(二)固定電話用戶
2011年,全國固定電話用戶減少923萬戶,達到28512萬戶。其中,城市電話用戶減少548萬戶,達到19110萬戶;農村電話用戶減少375萬戶,達到9402萬戶。固定電話普及率達到21.3部/百人,比上年底下降0.8部/百人。

固定電話用戶中,傳統固定電話用戶淨增154萬戶,達到26725萬戶;無線市話用戶減少1076萬戶,達到1787萬戶。無線市話用戶在固定電話用戶中所占的比重從上年底的9.7%下降到6.5%。
固定電話用戶中,住宅電話用戶減少1011萬戶,達到19287萬戶;政企電話用戶淨增217萬戶,達到6756萬戶;公用電話用戶減少128萬戶,達到2468萬戶。與往年相比,政企電話用戶所占比重明顯上升,住宅電話用戶所占比重持續下降。
(三)網際網路用戶
2011年,全國網民數淨增0.56億人,達到5.13億人。其中家庭寬頻網民數淨增0.10億人,達到3.92億人,占網民總數的76.4%;手機網民數淨增0.53億人,達到3.56億人,占網民總數的69.4%;農村網民數淨增0.11億人,達到1.36億人,占網民總數的26.5%。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38.3%,比上年底提高4.0個百分點。
2011年,基礎電信企業的網際網路撥號用戶減少40萬戶,達到551萬戶,而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淨增3020萬戶,達到15649萬戶。

業務使用

(一)行動電話業務
2011年,全國行動電話去話通話時長累計達到24556億分鐘,同比增長16.2%。其中,非漫遊通話時長22615億分鐘,增長14.4%;國內漫遊通話時長1936億分鐘,增長42.0%;國際漫遊通話時長2.6億分鐘,增長45.6%;港澳台漫遊通話時長2.8億分鐘,增長21.4%。
(二)固定電話業務
2011年,固定本地電話通話量累計達到3582億次,同比下降18.0%。其中,本地網內區間通話量486億次,下降14.6%;區內通話量3071億次,下降18.2%;撥接通話量24億次,下降48.2%。固定本地通話中,傳統電話通話量3339億次,下降11.5%;無線市話通話量243億次,下降59.3%。
(三)IP電話業務
2011年,全國IP電話通話時長累計達到856億分鐘,同比下降14.2%。其中,從固定電話終端發起的通話時長252億分鐘,下降26.3%;從行動電話終端發起的通話時長604億分鐘,下降7.9%。通過行動電話終端發起的IP電話所占比重從上年的66.2%上升到70.5%。
(四)移動簡訊業務
2011年,全國移動簡訊傳送量累計達到8788億條,同比增長6.5%。

經濟效益

2011年,全國電信業務收入累計完成9880億元,同比增長10.0%。其中,移動通信業務收入7162億元,增長13.8%,占電信業務收入的比重上升到72.5%;固定通信業務收入2718億元,增長1.0%。
電信業務收入中,非話音業務收入4598億元,增長17.9%,占電信業務收入的比重上升到46.5%;話音業務收入5282億元,增長3.9%。話音業務收入中,移動話音業務收入4591億元,增長8.4%;固定話音業務收入691億元,下降18.3%。
電信業務收入中,增值電信業務收入1982億元,同比增長9.0%。其中,移動增值業務收入1744億元,增長10.0%;固定增值業務收入238億元,增長2.4%。
2011年,完成電信固定資產投資3331億元,同比增長4.2%。

電信能力建設

2011年,全國光纜線路長度淨增210萬公里,達到1205萬公里。固定長途電話交換機容量減少28萬路端,達到1616萬路端;局用交換機容量(含接入網設備容量)減少3092萬門,達到43467萬門。行動電話交換機容量淨增20174萬戶,達到170691萬戶。基礎電信企業網際網路寬頻接入連線埠淨增4406萬個,達到23166萬個。全國網際網路國際出口頻寬達到1389529Mbps,同比增長26.4%。

農村信息化建設

2011年,電信業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戰略目標,從“兩個促進”(促進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便農信息服務)、“三項任務”(行政村通寬頻、自然村通電話、信息下鄉)著手,持續深入實施通信村村通工程。
行政村通寬頻方面。在全國已經實現行政村通電話、鄉鎮通寬頻的基礎上,繼續推進行政村通寬頻。全年新增1.7萬個行政村通寬頻,通寬頻行政村比例從80%提高到84%。
自然村通電話方面。全年新增1.2萬個偏遠自然村(20戶以上)開通電話,全國通電話自然村比例從94%提高到94.6%,同時,還為黑龍江和內蒙古890個生產建設兵團連隊和農林場礦開通電話。
信息下鄉方面。全年新增7413個鄉鎮實施信息下鄉活動,新建鄉信息服務站6966個、村信息服務點75254個、鄉級網上信息庫4184個、村級網上信息欄目62755個。

郵政行業

郵政行業是國家重要的社會公用事業。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郵政行業在黨和國家正確方針政策的引導下,經過廣大郵政幹部職工的共同奮鬥,取得了輝煌成就。郵政行業各企業為社會提供多種類型的郵遞(寄遞)服務,既包括滿足社會普遍服務需求的基本郵遞服務,也包括多層次、多樣化的快遞服務。郵政行業聯繫著千家萬戶,網路規模、技術層次和服務水平都發生了質的飛躍,呈現出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局面,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快遞企業迅速發展和快遞市場的形成,市場主體逐漸多元化。2007年實施了郵政體制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概括為“一分開,兩改革,四完善”。即:實行政企分開,在剝離原國家郵政局的企業職能、資產和人員的基礎上重組國家郵政局,組建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改革郵政主業,改革郵政儲蓄;完善郵政改革配套機制(普遍服務機制、特殊服務機制、安全保障機制和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的方向是:促進郵政行業向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三流合一”的現代郵政行業方向發展,提高企業競爭力。改革的目的是:建立企業獨立自主經營和政府依法監管的郵政體制,進一步促進我國郵政事業的發展。經過努力,企業獨立自主經營、政府依法監管的郵政體制初步建立,郵政事業步入新的發展時期。
2008年,黨的十七屆二中全會通過的《關於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了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為使改革在探索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整合和最佳化交通行政管理機構方面有實質性推進,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明確提出了國家郵政局由交通運輸部管理。
這次組建交通運輸部,整合交通運輸資源,為郵政行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郵政行業緊緊抓住改革契機,依託“大交通”平台,充分發揮交通運輸的資源優勢和組合效率,全力促進又好又快發展,大力拓展服務網路,加快傳遞速度,提高運行效率,降低經營成本,為人民民眾提供更好的郵政服務和快遞服務。

固定資產投資

2011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11022億元,比上年增長23.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5.9%。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301933億元,增長23.8%;農戶投資9089億元,增長15.3%。東部地區投資130319億元,比上年增長20.1%;中部地區投資70783億元,增長27.5%;西部地區投資71849億元,增長28.7%;東北地區投資32687億元,增長30.4%。
2011年分行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及其增長速度
單位:億元
行 業
投資額
比上年增長%
總 計
301933
23.8
農、林、牧、漁業
6792
25.0
採礦業
11810
21.4
其中:煤炭開採及洗選業
4897
25.9
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
3057
12.5
製造業
102594
31.8
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
5229
44.1
食品製造業
2386
23.1
紡織業
3669
30.9
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
2267
43.0
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
2234
10.1
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
8899
26.4
非金屬礦物製品業
10448
31.8
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3860
14.6
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3861
36.4
金屬製品業
5045
23.1
通用設備製造業
7702
30.6
專用設備製造業
5893
39.2
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
8406
27.2
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
7851
44.6
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
5266
34.2
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14607
3.8
其中:電力、熱力的生產與供應業
11557
1.8
建築業
3253
42.9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27260
1.8
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
2161
0.4
批發和零售業
7322
40.1
住宿和餐飲業
3916
34.3
金融業
628
42.0
房地產業
75685
29.7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3374
40.3
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
1650
39.4
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24537
14.2
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
1217
52.9
教育
3882
13.7
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
2331
28.1
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3148
21.3
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
5766
18.1
在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中,第一產業投資6792億元,比上年增長25.0%;第二產業投資132263億元,增長27.3%;第三產業投資162877億元,增長21.1%。
2011年固定資產投資新增主要生產能力
指 標
單 位
絕對數
新增發電機組容量
萬千瓦
9041
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變電設備
萬千伏安
20906
新建鐵路投產里程
公里
2167
其中:高速鐵路
公里
1421
增建鐵路複線投產里程
公里
1889
電氣化鐵路投產里程
公里
3398
新建公路
公里
55285
其中:高速公路
公里
9124
港口萬噸級碼頭泊位新增吞吐能力
萬噸
26639
新增光纜線路長度
萬公里
209
新增數字蜂窩行動電話交換機容量
萬戶
20406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61740億元,比上年增長27.9%。其中,住宅投資44308億元,增長30.2%;辦公樓投資2544億元,增長40.7%;商業營業用房投資7370億元,增長30.5%。
全年新開工建設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1043萬套(戶),基本建成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432萬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