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香包刺繡之鄉

2002年,中國民俗學會命名慶陽市為“中國香包刺繡之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香包刺繡之鄉
  • 命名時間:2002年
  • 地址:甘肅慶陽
首屆香包節,香包由來,慶陽香包,慶陽香包的顯著特點,慶陽香包走出國門,慶陽香包名譽全國,

首屆香包節

2002年端陽節,首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在慶陽舉辦,近百名民俗學專家雲集慶陽,深入民間調研採風。採風歸來,他們興奮地稱: “慶陽是民俗文化的博物館”。
同年9月28日,中央電視台“心連心”藝術團來慶陽老區慰問演出,大舞台上高懸著四個大香包,使慶陽香包名聞天下。

香包由來

香包,古名香囊,又叫荷包,俗稱“絀絀”、“絀兒”、“耍活”。香包在慶陽的歷史已有千百年。2001年文物工作者在華池縣雙塔寺塔體內發現了一個保存完好的金代香包。這個香包通體由黃褐色織綿縫製,呈一邊平直的橢圓型。瑪瑙寶石帶鏈,周邊採用傳統鎖邊工藝,附加十字針黃白絲線裝飾邊緣,底部有寫意式的鳳爪紋飾。主體為海棠花,是用彩色絲線繡成的。花葉造型從色彩到形態層次分明,富於變化,雖年代久遠,仍艷麗如新。因雙塔寺建造於金大定十年(1171年),距今830多年,香包至少與雙塔同庚,故稱“千歲香包”。“千歲香包”的出現,證明香包當時已在慶陽很盛行了。 “千歲香包”是作為教徒心中的珍寶,獻給佛祖的。後人有詩讚日: “千歲香囊藏佛塔,萬針刺就海棠花。巧手繡出花藏界,誠心獻給淨土剎。”

慶陽香包

慶陽香包內容豐富,取材寬泛。天地萬物,山川日月,無所不包。但農村婦女多喜歡用自己熟悉的小物件來表達她們的心愿,家養的牛羊豬雞犬,野生的獅虎猴鹿兔,水中的魚龍龜蛇蟹,樹上的桃杏梨瓜果等等,無所不包。他們以此來表達祛邪防害的目的,除穢護身的希望。一個個小香包,浸透著婦女們的智慧,是她們愛心的結晶,是她們希望的化身。
慶陽香包的用料簡單,一布一針一線加一珠而已。布料多用絲綢或彩布,線絮全為五顏六色的彩線。刺繡手法多樣,有手繡、鎖繡、補繡、納繡、套繡等;在縫製中有剪樣、鎖邊、打結、繡樣、吊絮、穿珠等工藝。其針工細密,繡中罕見。
慶陽香包大體有五種類型:
一是頭戴型:主要供孩子們頭上佩戴,常用彩色布和彩線做成虎頭、貓頭、兔頭及各種動物頭型帽,端午節戴上以祛邪護身。
二是肩臥型:一般以猛虎雄獅為圖樣,繡成頭大身小、有爪無腿的老虎、獅子,縫在孩子們肩上,以祛邪惡。 三是胸掛型:這種類型樣式繁多,內容龐雜。一般用雙股彩線把香包連起來,掛在胸前衣扣上,少則一兩個,多則八九個,內容常為吉祥如意的動植物,表達婦女們祈福求安,五穀豐登的心愿。 四是背負型:這種類型主要為“五毒背心”。刺繡有毒的蛇、蠍、蜥蜴、蜘蛛、蜈蚣五種小動物的圖樣,縫在孩子們上衣的衣背上。這些小動物本是有毒的,端午這天卻要穿在身上,表達了古人“以毒攻毒”的哲學觀念和護身心愿。 五是腳蹬型:多為飛禽走獸頭型的圖樣,如虎頭鞋、貓頭鞋、蝴蝶鞋等。這種香包左右鞋雙雙對稱,古以左為陽右為陰,寓古哲學陰陽平衡之理,取避邪護身、成雙成對、並蹄騰飛之義。

慶陽香包的顯著特點

慶陽香包以其古拙質樸、富有原始文化遺存和手法奇特而區別於國內其他香包,其顯著特點有四:
一是原始生態文化味濃。慶陽位於黃河流域,是華夏民族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遠古文化積澱深厚,很少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民間工藝刺繡中,大量蘊藏著人類童年期的多神崇拜和以“龍蛇虎鹿”等為圖騰的原始文化痕跡,很多香包中滲透著巫神文化和古代陰陽平衡的哲學觀念。如用綠布捲成盤蛇,再紮上幾個梅花,便是龍的化身。它是龍蛇崇拜和以龍蛇為圖騰的原生態文化在民間刺繡中的遺存。
二是表現手法奇異多樣。慶陽香包刺繡手法多變,不講透視,不求比例;不講形象,只求神似;誇張變形,突出頭身。各種動物香包,或大頭小身、有頭無尾,或有頭無足、有頭有身無腿,或身長蹄短,以爪代腿等。如肩頭獅虎,一般頭比身大,有爪無腿,既不是真實形象,又不合形體比例,完全由刺繡藝人隨藝術思考刺就。  三是比喻象徵,托物言志。祛邪祈福,是慶陽民俗文化的永久主題。以比喻象徵的手法,托物言志則是慶陽香包的主要表現手法。比如借老虎獅子的勇猛威武,祛除邪惡之氣,保護自身安全;借魚兒鑽蓮喻男女愛情;借葫蘆、石榴多籽,盼望多子多福;借大棗、花生、桂圓、蓮子之名,取其諧音,寓早(棗)生貴(桂)子之義。
四是審美觀點獨特。它不從物質生活著眼,而從意念出發,採用意象手法誇張造型,幻化姿態,多變視點,隨意創作,與專業美術有天壤之別。很多專業美術家認為無法理喻的東西,在慶陽民間藝術家眼中是合情合理的。比如香包“貓吃老鼠”,在貓肚上繡幾個小老鼠,在他們意念中,貓吃掉老鼠後,老鼠還活在貓肚裡。香包“兩面人”頭上前後都長鼻子、眼睛、嘴。這是他們對人體五官功能的一種理想化的想像。

慶陽香包走出國門

慶陽香包原本是供小孩佩戴的。在山澗路旁、小溪河邊上,你會看到一群群頑皮嬉戲的孩童,他們光著屁股,不著衣裳,但胸前都掛著一個花裹肚。那紅紅的裹肚上,繡著各種各樣的花鳥蟲魚,在太陽底下,紅似火,艷似錦,好看極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是慶陽香包藝術的大博覽。這一天,小孩滿身掛滿香包,兩肩之上,一邊蹲著老虎,一邊蹲著獅子,背上馱著青蛙、五毒,胸前掛滿金瓜、繡球。一個小孩,就是一個流動的廣告牌,在向人們展示奶奶、媽媽們的刺繡手藝。學生給老師送香包,姑娘給情哥投荷包,以表達敬仰、愛慕之情,這種習俗,相延數千年。而在平時能看到的香包,則是老大爺腰間插的葫蘆繡花煙包。近幾年,香包製作已不再受時令季節的限制,開始變成商品,走向市場,並逐步形成了產業生產。香包在機關的辦公室里、賓館飯店的大廳里、商場的櫃檯上隨處可見。民間出現了一些常年從事香包生產、行銷的專業公司,香包已走出慶陽,走出國門,銷往美國、日本、義大利、法國、俄羅斯、馬來西亞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

慶陽香包名譽全國

慶陽香包以獨特內涵、獨特造型和獨特手法,贏得了社會各界和國內外專家們的一致讚譽和肯定。薄一波為慶陽香包題詞“慶陽香包甲天下”。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民俗學專家靳之林先生多次來慶陽蒐集研究慶陽香包,兩次為正寧香包題詞“正寧香包香天下”、 “正寧香包全國第一”。
2002年,中國民俗學會命名慶陽市為“中國香包刺繡之鄉”。(竇世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