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議行動

不可思議行動

不可思議行動(英文:Operation Unthinkable)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由英國制定的兩份假設英美陣營與蘇聯發生軍事衝突的作戰計畫的代號。這兩套計畫由時任英國首相邱吉爾下令制定,並由英國武裝力量聯合計畫參謀部在大戰結束之際設計完成。

基本介紹

  • 名稱:不可思議行動
  • 地點德國中東部,波蘭西部
  • 時間:預計1945年7月1日
  • 參戰方:英國,美國,蘇聯
  • 結果:計畫沒有實施
  • 參戰方兵力:盟軍 47個師,約100萬人
    蘇軍 約170個師
  • 傷亡情況:因計畫沒有實施,未造成傷亡
  • 主要指揮官邱吉爾艾森豪史達林朱可夫
簡介,行動背景,行動計畫,進攻計畫,防禦計畫,行動結果,

簡介

這個“不可思議作戰”的設計原因,是源自於自二戰末期開始,英美陣營對蘇聯陣營的不信任感加劇,因而制定了對蘇聯軍事行動的計畫。兩份軍事行動分別模擬了英美盟軍對蘇聯紅軍戰略進攻戰略防禦的情況。
二戰後的資本主義世界與社會主義世界二戰後的資本主義世界與社會主義世界
第一份進攻計畫旨在模擬盟軍對德國境內蘇軍展開突襲,以期能夠重創蘇聯,使英美勢力能夠完全占據中歐,但這個計畫之後因為過於冒險而放棄;第二份防禦計畫則假設當美軍自歐洲大陸撤退之後,英軍如何抵擋來自蘇軍向西推進的攻勢。
這兩套作戰方案於是成為西方集團在冷戰爆發以來時間最早的對蘇聯作戰的應急方案。在整個冷戰時期,這兩套方案都是絕密檔案,直到1998年才被英國政府對外公開。

行動背景

對於英國而言,英國之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主動加入戰局,主要原因是與波蘭的軍事同盟。在英國與波蘭於大戰爆發前的同盟條約當中,一旦波蘭受到了某個歐洲國家的襲擊,則英國需要擔任同盟國義務,加入波蘭一方作戰。
雅爾達會議三巨頭雅爾達會議三巨頭
19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不宣而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而當德國入侵了波蘭之後,蘇聯也很快於9月17日出兵入侵波蘭,占領了波蘭的東部領土,於是波蘭淪亡。就英波兩國軍事同盟的義務上看,蘇聯也應該是英國的作戰對象。不過,隨著蘇德戰爭的爆發,英美兩國陰差陽錯的與蘇聯走到了一條戰線上。於是有關於波蘭的問題自然暫時擱置。
在1945年的雅爾達會議上,美英蘇三國一致通過了在波蘭以及各東歐國家進行民主選舉,民主組建各國新政府的聲明。不過事實是,至大戰結束之時,受蘇聯的軍事及政治力量影響,波蘭等東歐國家無一例外都是共產黨掌權,成為了蘇聯的衛星國。因此在歐戰結束之後,半個歐洲實際已經落入了社會主義陣營的掌握之下。這完全超出了英國的預料:按照英國原來的構想,因為大清洗導致蘇聯的軍官隊伍受毀滅性摧殘,因此蘇聯的軍事力量將跌至三流軍隊的水平,並在面臨納粹德國入侵之時難以抵擋,甚至是蘇聯本身都瀕臨淪亡。而事實是, 蘇聯不但沒有崩潰,反而收復失地,進而進占了波蘭、波羅的海三國以及卡累利阿地區,並且橫掃巴爾幹半島,在轉戰中連戰連勝,殲滅了德軍主力,以至於最終占領德國與奧地利的東部。
隨著歐洲戰爭的勝利,納粹德國被擊敗。在共同敵人消失之後,蘇聯站到了英美陣營的對立面。這就使得蘇聯成為了在二戰勝利之後,英美陣營最大的潛在敵人。邱吉爾下令制定對蘇聯作戰計畫,很大的原因是為了波蘭,但更大程度上是來源於對蘇聯強大勢力的憂患。邱吉爾自己歸納了為何制定對蘇作戰計畫的七個理由:
第一、蘇維埃俄國已經成為自由世界的致命威脅
第二、迅速建立一個陣線以遏制其(蘇聯)過快擴張
第三、這條在歐洲的前線必須儘可能靠近東方
第四、英美軍隊的終點與真正目標是:柏林
第五、解放捷克斯洛伐克與令美軍進駐布拉格是必要的
第六、維也納與整個奧地利都應該由西方陣營控制,至少也應(在勢力範圍上)能與蘇俄分庭抗禮
第七、必須實施行動以牽制狄托元帥對義大利的侵略
以上可以看出英國人對制定軍事進攻的真實意圖,就是力求從蘇聯口中奪食,將更多的國家納入到西方陣營中。制定進攻計畫的計畫書開篇就提到了作戰的目的:“向俄國展示美利堅合眾國大英帝國的意願,即便我二國之意志被認為僅與波蘭直接相關而已(意即會被認為同盟國是僅僅為了波蘭而迎戰蘇聯而非為了整個歐洲),仍將難以限制我方可能之軍事行動(意即英國為了波蘭與西歐安全將不惜與蘇聯一戰)”。當時,“抗俄戰爭”成為了英國軍方的激進派人員經常臆想的概念。
在這種情況下,第一份關於對蘇聯戰略進攻的計畫先被制定。

行動計畫

進攻計畫

對蘇聯的進攻計畫在1945年5月22日被制定完成,並由英國武裝力量聯合計畫參謀部提交。而據信,早在1945年4月,對納粹德國的戰爭尚未完全結束的時候,邱吉爾已經密令參謀部門開始制定計畫。
參謀部認為,基於蘇聯在歐洲戰爭勝利之後仍然在歐陸腹地留有大量的兵力,加上英國對蘇聯領導人約瑟夫·史達林的不信任感加劇,決定了英國與蘇聯的軍事衝突並非不可能,因而制定這樣一封作戰計畫必須儘可能周密。這套作戰計畫詳細包含了對當前局勢的評估,設定了此次作戰的預期目標並標明了需要調動的部隊,並且還列出了蘇軍與同盟國軍隊的集結區域等一系列對作戰行動勝敗至關重要的元素。
但參謀部門上呈的信息卻並不樂觀:首先,一旦英國真的選擇與蘇聯翻臉,則將會使英國與美國陷入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對蘇聯而言,如果英美對其不宣而戰,將被其直接視為對反法西斯同盟的背叛;而對於英美而言,雖然蘇聯與自己在意識形態上是死敵,畢竟英美與蘇聯曾在一條戰線上並肩奮戰過,而且蘇聯也為歐洲戰爭的勝利做出了最大的貢獻與犧牲,對蘇聯開戰的行動或被認為是背信棄義、落井下石,首先就會令英美兩國在道義層面上就落了下風。
1945年5月蘇聯與盟國的軍事部署1945年5月蘇聯與盟國的軍事部署
其次,一旦真正與蘇聯這個龐然大物正式開戰,則這將不會是一兩場軍事衝突就可以將問題解決的了。畢竟蘇聯雖然在戰爭中受毀滅性打擊,但蘇聯現在卻擁有著歐洲最大規模的軍事力量,兵力大到足以對英美盟軍形成壓倒性優勢:在歐戰結束之際,蘇軍與盟軍的人員比例為4:1,而坦克數量比例為2:1;並且蘇聯本身的戰爭力量也並未完全透支。這就表明哪怕英美軍隊在德國境內取得勝利,蘇軍殘部將仍然在東歐繼續抵抗。這樣一來,很可能會將這場軍事衝突演化成為致命的全面戰爭——毫無疑問,這是無論英美與蘇聯都不可能接受的。
更要命的是,既然對蘇聯發動軍事打擊將從事實上打破反法西斯同盟,則國際局勢將被徹底打亂。這樣一來就出現一個問題:雖然納粹德國已經被消滅,但是在亞洲太平洋戰場上,日本仍然在負隅頑抗,與中國以及英美作戰。參謀部在制定作戰計畫時也提到:在日本仍然存在的情況下,一旦英國真的要與蘇聯開戰,則在尚未與日本正式宣戰的情況下,蘇聯可能會試圖與日本結盟,默許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並暗中支持日本在其他大英國協國家的軍事行動,以牽制英美的軍事力量。
按照方案中設定的計畫,對蘇聯的進攻預計將在1945年7月1日正式展開。在預期中,將從盟軍在歐陸的全部部隊中的103個師,250萬兵力中投入英國與美國的大約47個師,約100萬人,對北至什切青,南抵格拉茨的蘇聯紅軍戰線展開突擊。英美盟軍瞄準的目標是蘇軍陣線在其中部地帶的結合部上,確切來說,是位於茨維考、開姆利茨、德勒斯登格爾利茨一線的北側,這裡是蘇軍配置最薄弱的地方。對於蘇聯紅軍布置下的這樣一條“長蛇陣”而言,攻擊這一線,就如同打擊這條巨蛇的七寸。
模擬中還提到,假設交戰開始,則英美盟軍所要面對的將不止是蘇軍,還會有蘇聯卵翼下各衛星國與盟國(如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等國)的軍隊。不過這些軍隊大多戰鬥力低下,對飽經戰火錘鍊的英美軍隊構不成威脅。所以,在方案中,只提到了如何專心應付蘇軍的各項計畫。
在作戰方案中,盟軍預計以投入作戰的全部兵力,在這一線展開突擊,以期將蘇聯紅軍的的整個前線攔腰斬斷,使其首尾不能呼應。隨後,根據作戰方案,對於被南北分割的蘇軍,盟軍戰線分裂成南北兩線,繼續實施打擊。北路軍先向什切青發展,預計在這裡重創北路的蘇軍主力,然後自此出發,再攻擊皮瓦與比得哥什,肅清德國東北部與波蘭西北部的蘇軍;南路軍則沿途進攻萊比錫科特布斯以及波茲南,最後再進軍至布里斯勞(即弗羅茨瓦夫),消滅德國東南部,捷克與波蘭西南部的蘇軍各部隊。最終,南北兩路集群的推進線需要達到但澤—布里斯勞一線,占據寇松線以西波蘭的一半領土。
至於同一階段其他各兵種應該如何協同作戰,在模擬中,首先是各坦克集群在開戰之後尾隨各步兵師前進,之後當殲滅德國境內蘇軍之後立刻於奧德河尼斯河的東岸布置停當,牽制並消滅蘇軍的坦克集群。為各步兵師挺進波蘭掃清障礙。此外,英國皇家空軍美國空軍也將在開戰之際自丹麥、德國北部與英國本土出擊,對蘇軍集結地域實施空中打擊;而海軍則在波羅的海沿岸封鎖海域,並對陸地部隊實施火力支援,同時擺平游弋在波羅的海中的礙事的蘇聯紅海軍
英軍參謀部認為上述方案(從德國中東部突擊蘇軍部署,進軍波蘭)如果得以實施並取得成功,將能取得對蘇聯的戰略優勢,但缺點在於無法令蘇聯這一龐然巨物就此屈膝投降,武裝衝突可能演變為全面戰爭。因此除上述計畫之外,參謀部在激烈辯論中還提出了許多假設,而其中這個假設被認為是最瘋狂的,那就是:直接揮軍蘇聯本土。
這個構想主張集中英美盟軍的全部軍力,長驅直入,進攻蘇聯。但每個英國軍方的高層人員都堅信這是一個無比瘋狂與冒進的腦殘構想,以至於參謀部甚至根本沒有將其考慮為作戰方案。因為一旦將這個想像付諸實施,必須運用到整個西方盟國集團一切的軍事力量與戰略資源。而且對蘇聯本土發動進攻,意味著英美盟軍必須深入俄羅斯的腹地,這必將導致盟軍遭到俄國人無休止的激烈抵抗。而且盟軍各部也很難在戰線的縱深上保持一致,一旦出現什麼問題,甚至還會受到決定性的重創以至滿盤皆輸,一如1942年納粹德國入侵蘇聯,最終在史達林格勒遭遇滑鐵盧一般。
無論如何,這個喪心病狂的幻想被英國軍方的所有高層人員所全盤否定——眼下在遠東連徹底擊敗日本都尚顯遙遙無期的情況下,根本不允許英美在這種地方傾全國之力。一旦真的要去實施這一步,就意味著英美盟軍必須在德國、捷克與波蘭境內完全殲滅蘇聯的軍事力量,而這對於當時的英美盟軍而言,根本不可能。
回到先前所述進軍波蘭的計畫。對於進攻計畫中的兩個正式的作戰步驟,英國的參謀人員也進行了詳細分析,經過慎密的規劃與模擬演算之後,英軍的參謀部人員給邱吉爾傳達了兩個壞訊息:
1、一旦真的與蘇聯開戰,則必須做好迎接漫長而代價高昂的全面戰爭的準備。
2、俄軍地面部隊在數量上占據之優勢非我方可比,軍事行動將難以獲得成功。
在歐戰勝利之際,蘇軍與英美盟軍的數量差絕非英美方面能夠使用任何其他作戰手段所能改變的。在預定開始作戰的1945年7月1日到來時,英美盟軍與蘇軍在中歐的兵力都沒有任何的改變:英美盟軍方面在歐陸兵力,一共是35個英國與加拿大師,64個美國師,以及4個波蘭師,總計103個師,其中包括23個裝甲師。而蘇聯紅軍的前線兵力,則多達524個師,經換算等同於264個盟國師。據英軍參謀部人員分析,蘇軍在人數上的優勢幾乎達到了盟軍的三倍。
而參謀人員們對預期中對蘇聯進攻作戰的兵力配置狀況更不抱信心。按照計畫,參加進攻的兵力一共是47個師(內含14個裝甲師)。而需要迎戰的蘇軍的數量則相當於170個盟國師,而其中的裝甲部隊也等同於30個盟國裝甲師,在部隊規模上差了不只一個檔次。且不僅是人員差距,當時歐陸的英美盟軍與蘇軍在坦克與飛機方面的數量差距也巨大:以飛機為例,當時英美一方在歐陸一共有6048架戰鬥機及2750架戰略轟炸機,一共是8798架;而蘇聯方面飛機的總數則是11742架。這就表明,假設英美盟軍真的要開展軍事行動,也許一開始就會陷入被動局面,舉步維艱,甚至是被動挨打。
在如此懸殊的力量對比情況之下, 計畫中列出了許多相關的措施,比如說將波蘭師也投入作戰,甚至將投誠的德國國防軍部隊也納入作戰計畫。如果這一計畫成立,首先英國方面預計先徵用約10萬左右的投誠德軍,接著再逐步吸收挪威等地的其他納粹德國投降部隊,預計編組成10至12個德國師,屆時這些師也直接投入作戰行動。但即使如此,還是杯水車薪。
無論如何,蘇軍與英美盟軍過於懸殊的數量差距是這個計畫無法最終實現的一個關鍵原因。英美盟軍的兵力數為250萬,加上預備部隊、後勤人員,一共大約是450萬。而蘇軍的前線兵力則為650萬,事實是,當歐戰結束之際,蘇聯的軍事人員一共達到了1140萬,其中85%是陸軍。
並且計畫對時間要求也過於苛刻:如果要達到英國的預期計畫,則英美盟軍必須極為迅速,整個作戰行動中將不能出任何一個小錯,不能有任何一支部隊行動遲緩或脫節。這樣才能在短時間內殲滅蘇軍主力,以將戰線推進至英國所預期的但澤-布里斯勞一線。否則,一旦在冬季以前盟軍無法給蘇軍致命打擊並且未能推進到預期的戰線,則等待著英美的,必然是與蘇聯的全面戰爭。
更為雪上加霜的是,邱吉爾的計畫得不到其他盟國的支持。邱吉爾的戰略攻勢主要倚仗美軍,而美國則明確表示拒絕邱吉爾的戰略進攻計畫。對於美國而言,真正的敵人是日本帝國,在策劃大規模的對日登入作戰之際,美國決不能允許歐洲的戰局節外生枝,牽制對日作戰的兵力。羅斯福逝世之後,繼任總統的杜魯門就表示,美國不可能支持這一進攻作戰。
於是,就在進攻計畫制定出台的當天,也就是1945年5月22日,關於對此次進攻計畫的評估報告顯示,對蘇聯的軍事行動是“冒險的”。整個評估結果也證明,一旦開戰,英美沒有勝算。這樣一來,進攻計畫便被否決。

防禦計畫

在進攻蘇聯的計畫被否決之後,邱吉爾又開始考慮起另外一個關鍵點,也是他自歐戰結束之後一直擔憂的一個問題:當美國撤走在歐陸部隊之後,英國該如何應對蘇聯的不宣而戰?他在1945年6月10日對聯合計畫參謀部的指示中提到:“俄國人很可能趁機向北海大西洋推進……此外我們需要一個防禦(英國)本島的詳細方案。”言下之意,就是要求參謀部立刻制定一套在美國從歐洲撤軍之後,英國從蘇聯的進攻中防禦歐洲大陸以及英國本土的作戰方案。於是,一套對蘇聯的防禦計畫立刻被提上檯面。這套計畫繼承了先前那個被否決的進攻計畫的代號名:不可思議作戰,不過內容變為了假設由蘇聯紅軍向西歐甚至是英國本土發起進攻,英國將如何抵擋。
邱吉爾之所以急於制定一整套預防美軍撤軍之後的防禦作戰方案,主要是因為這時美國的軍事重心被轉移到了太平洋戰場上。在歐洲的戰爭結束之際,美國就已經開始積極策劃對日本的最終決戰。對於美國而言,眼下最大的任務首先還是消滅日本這個最後一個法西斯國家。而即使在美國不斷的轟炸、炮擊以及接連對日軍的軍事勝利之下,日本仍然死不投降,甚至還喊出了“一億玉碎”的口號,試圖組織本土決戰,與盟軍同歸於盡。於是,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便策劃了對日本本土的登入作戰:“沒落行動”。
毫無疑問,預期中進攻日本本土的作戰,其規模勢必空前絕後,這必然要令美國大量抽調駐紮在歐洲的兵力。所以邱吉爾認為,在美軍從歐洲撤退,歐陸防禦空虛的情況下,有必要制定一套方案以預防蘇聯進攻。
這套關於對蘇聯軍事進攻實施防禦的計畫於1945年6月11日制定完成,在這個模擬中,蘇聯紅軍很有可能自德國境內向丹麥、低地國家以及法國展開全面進攻,一如1940年納粹德國進攻西歐的攻勢那般。因為雙方差距過於懸殊,則方案中提到,英軍如果要像邱吉爾所期望那般在歐洲大陸保持橋頭堡的話,將會十分困難。則該作戰方案的重點便轉向了如何防禦英國本土。
關於英國本土應該如何防禦,方案中便提及,英國本土的防禦階段,將需要由英國的海軍與空軍抵擋蘇聯方向的海空進攻。報告中指出,因為蘇聯紅海軍的力量有限,所以蘇聯對英國本土發動登入作戰的可能性應該不大。不過,英國很可能遭受蘇聯自歐洲大陸發射的火箭彈的襲擊,且這將對英國方面造成嚴重的損失。相對應的,英國在戰略空軍這方面擁有絕對優勢,所以戰略空襲將可能是英國能夠用來對抗蘇聯進攻的最佳選擇。
對於英國可能遭受的各種打擊的可能性與危害程度,該方案中給出了這樣的估測: 唯有俄軍之火箭彈與其他新型武器將對我國家安全構成重大威脅。至於登入與攻擊我國主要航線則需經過周密排練方可實現,而這將花費其數年之時間。
而其他相關問題,比如局勢的走向可能如何,以及英軍何時重返歐陸,這些在方案中都沒有詳細提及。

行動結果

在1945年6月,正當英國的參謀部門正在緊鑼密鼓的制定計畫之際,蘇聯方面卻突然出現大動作:蘇聯元帥朱可夫重組了前線集群,並加固了防禦工事。後來英國人得知,蘇聯方面所以作出如此反應,是因為在參謀部門制定作戰方案的時候,動靜過大而走漏了風聲,以至於被蘇聯潛伏在英國的特工團隊“劍橋五傑”截取了信息並傳送回了莫斯科。也說是說,這兩套作戰方案其實已經泄密,蘇聯方面已經事先得到了相關信息。
再到1945年7月,邱吉爾在大選中敗給了工黨艾德禮,丟掉了首相的職務。新上任的艾德禮則將這套對蘇聯的戰爭計畫束之高閣。然而,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結束,進入了1946年以後,西方陣營與東歐社會主義陣營之間劍拔弩張,尤其是“希土危機”幾乎將兩大陣營拖到戰爭邊緣。在這種局勢下,西方陣營國家重開始密切討論有關於東西歐開戰的問題。而英國的反應尤為積極。
1946年,英國陸軍元帥威爾遜前往華盛頓,與美國總統杜魯門、盟國歐洲遠征軍司令艾森豪、以及加拿大總統金就預防蘇聯的問題進行了磋商,會議確定了一旦與蘇聯開戰,三國所需承擔的義務。之後,1946年8月30日,美國與英國的參謀部再次就相關問題進行了非正式會議,討論假設在歐洲爆發與社會主義陣營的戰爭的情況。而後,1946年9月時,美國元帥艾森豪與英國元帥蒙哥馬利商討了西方盟國與蘇聯在歐洲的勢力對比,會議得出結論:一旦蘇聯向西歐發動進攻,西方集團將難以抵擋。
以上幾次會議顯示出了西方陣營對於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懼怕與敵視心理。於是,在未來歲月中,北約制定了大量有關於如何防範蘇聯的作戰計畫。而邱吉爾所下令制定的兩套作戰計畫也重新受到北約一些高層的重視,成為了北約對華約作戰的應急方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