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都是“一國一票”,為何當年蘇聯卻能“一國三票”

聯合國作為世界最大最主要的的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其中最重要的原則就是主權平等,正如《聯合國憲章》規定,所有成員國在聯合國內部享有平等的權利和自主權。各國之間無論強弱大小,均一視同仁,在聯合國內也只有一個席位,一個投票權。

然而在歷史上卻有這么一個國家,以“一國”身份卻長期占有三個席位,可以在聯大會議上一國投三票。這個國家就是曾經世界“唯二”的超級大國蘇聯。

聯合國都是“一國一票”,為何當年蘇聯卻能“一國三票”

  • 由最初要求的16個席位“降檔”為3個席位

1942年1月1日,儘管二戰仍激戰正酣,但中國、美國、蘇聯、英國等26個國家還是在百忙之中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此舉意味著反法西斯同盟國方面正式開始醞釀組建聯合國這一國際組織。到了1944年8月,隨著法西斯國家敗局已定,形勢逐漸明朗,美蘇英三大國又在美國華盛頓的敦巴頓橡樹園舉行會議,就戰後聯合國建立相關事宜進行正式討論。

儘管此時二戰還未結束,但同盟國這邊已然開始了明爭暗鬥,為戰後的國際利益進行提前布局。在會議上,蘇聯提出要將自己的16個加盟共和國(包括卡累利阿-芬蘭加盟共和國,1940年成立,1956年被撤銷併入俄羅斯)全部以聯合國創始會員國身份加入聯合國,這樣蘇聯就等於一國一下有了16個席位,這將極大改善未來在聯合國的話語權。

當然,如此獅子大開口的行為自然遭到了美英的反對,於是雙方就開始了反覆的拉扯和討價還價之中,直到1945年2月的雅爾達會議,蘇聯最終做出讓步,稱如果16個席位無法得到許可,則將希望至少給予3個席位,除了蘇聯本身以外,還包括白俄羅斯、烏克蘭兩個加盟共和國。

聯合國都是“一國一票”,為何當年蘇聯卻能“一國三票”

  • 蘇聯力爭3個席位的考量

蘇聯力爭一國多席的願望,首先是出於提高自身在聯合國話語權和影響力的需求。畢竟當時蘇聯的盟友和夥伴國數量還不像冷戰時期那么多,相當稀少,蘇聯的政治影響力也沒有後來那么大,而美國和英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則是“朋友遍天下”。如果按照一國一票的布局,那么蘇聯則會在很多重大問題舉手表決方面吃大虧。所以蘇聯千方百計的爭取本國有更多的席位。既然16個席位無法實現,那3個席位也算是個不錯的選擇。

而之所以在諸多加盟共和國“推出”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則是蘇聯對內需要強化東斯拉夫民族在本國的絕對主導地位。眾所周知,蘇聯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國家,雖然是以俄羅斯族為核心的東斯拉夫民族為主導,但其境內卻有著上百個截然不同的民族,文化語言差異很大,對蘇聯的認同感也不盡相同。

有的民族在二戰中出現了大量與德軍合作的“帶路黨”,甚至調轉槍口向蘇聯作戰,如波羅的海沿岸的愛沙尼亞族(2015年,愛沙尼亞還拍攝了一部戰爭電影《我們的1944》反映二戰期間愛沙尼亞人參加德國黨衛軍的歷史)、高加索地區的車臣人(曾和二戰德軍合作,後來被史達林整體強制遷徙至中亞和西伯利亞)。

而白俄羅斯、烏克蘭兩個民族和俄羅斯民族屬於同源同種的東斯拉夫民族,是典型的“一家親”,在二戰中,這兩個加盟共和國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為蘇聯立下了汗馬功勞。蘇聯試圖將這兩個加盟共和國“升級”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不僅可以提高兩國在蘇聯各加盟共和國中的地位,起到“拉攏”作用,更有利於強化東斯拉夫民族在整個蘇聯框架內的領導核心地位。

聯合國都是“一國一票”,為何當年蘇聯卻能“一國三票”

  • 美國和英國的同床異夢

現在美國和英國可謂是穿一條褲子,英國人還不惜多次給美國人打下手當小弟,但在二戰和冷戰初期,英國人憑藉著“吃老本”,再加上龐大的殖民體系和較強的軍事力量,至少在形式上還是可以和美國平起平坐的。

儘管英國和美國都一貫秉承“反蘇立場”,但對於蘇聯“一國三票”的訴求,英國人則破天荒的是表示同情甚至給予一定程度上的支持。當然,這並非是英國人發善心,而是出於自己的利益。

畢竟當時的英國雖然名義上擁有很多殖民地,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英國的國力衰退,這些殖民地很多都獲得了自治領的地位,獨立建國也是指日可待。英國希望支持蘇聯的主張,來換取自己這些眾多“深度捆綁”的昔日殖民地都獲得創始會員國的地位,從而增加自己日後在聯合國的話語權,畢竟蘇聯也只是三票,而英國則明顯要多的多。

而相比之下,美國卻表示激烈反對,畢竟美國雖然實力強大卻沒什麼殖民地,對於蘇聯這種特殊化自然不會贊同,但礙於英國支持蘇聯,再加上此時大家還算是反法西斯戰友,美國還希望蘇聯儘快加入對日作戰行列,同時蘇聯也做了讓步,從16個席位“自降”到了3個,於是也就坡下驢的同意了蘇聯的主張。

聯合國都是“一國一票”,為何當年蘇聯卻能“一國三票”

不過作為回應,美國要求和蘇聯一樣,將自己所屬的幾十個州挑出2個也擁有席位,和蘇聯一樣將自己也變成“一國三票”,蘇聯對此舉也表示了同意。不過由於國情和環境不同,美國至今也沒有在實際中操作此事,只是從法理上還保留這一權利。

由於當時的世界,美蘇英就是主宰,其他國家自然也沒有太多話語權,因此蘇聯這一訴求最終得到了認可。當然值得一提的是,蘇聯的一國三票也僅僅是在聯合國大會上才能起到作用,在更為核心的聯合國安理會層面,蘇聯依然也只有一票,這也是出於平衡的目的,否則,蘇聯如果在安理會層面也能甩出三票,那聯合國恐怕也都要成為蘇聯的秀場了,這當然是美英不能容忍的。

聯合國都是“一國一票”,為何當年蘇聯卻能“一國三票”

  • 作用重大

蘇聯一國三票的設定,在後來的國際事務中確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為一度處於外交弱勢的蘇聯增加了寶貴的兩票,意義重大,而蘇聯也在後來很多重要國際問題上充分運用了這來之不易的外交成果。

就拿與我國相關的國際問題來說,1951年,當美國正妄圖在聯合國層面將我志願軍入朝參戰的正義行為歪曲醜化為“入侵”時,蘇聯積極聯合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印度、緬甸四國進行反對,加上自己的一國三票,共投出了7張反對票進行旗幟鮮明的發對,有力的回擊了美國的囂張氣焰。

而當1971年聯合國大會舉行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法席位的關鍵表決時,21個歐洲國家投出了23張贊成票,其中就有蘇聯一國三票的功勞。

聯合國都是“一國一票”,為何當年蘇聯卻能“一國三票”

當然,一國三席位的設定不一定對蘇聯全都是積極的,有時甚至會產生巨大的負作用。1991年12月8日,正當蘇聯局勢風雨飄搖之際,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三個蘇聯加盟共和國領導人甩開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簽署《獨立國家國協協定》宣布組成“獨立國家國協”,此事件也標誌著蘇聯實際上已不復存在。“主謀”三國除去俄羅斯在蘇聯體制內的絕對主導地位外,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則是利用了自己的“特殊地位”,畢竟這兩國在聯合國可是有席位的。這種“惡果”恐怕也是當年的蘇聯始料未及的了。

隨著蘇聯的解體,承了蘇聯遺產的俄羅斯雖然保留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但隨著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獨立,一國三票的歷史也徹底走向了終結。

作者:楊上柳下 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大國崛起》,唐晉著,人民出版社

2、《千年俄羅斯的世紀輪迴》,智仁著,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