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普子胥
1973年,袁隆平帶領科研工作者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攻克了雜交水稻技術難關。
從此,在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世界五分之一的大地上,長出了更高產量的雜交水稻,幾千年來,首次將飢餓驅逐出了中國。事情到此,還遠遠沒有劃上句號。實現糧食自給自足後,1979年開始,中國就向全球提供了雜交水稻的種子,也通過國際培訓班,向全球40多個開發中國家的政府官員和農技專家輸送技術。截至2021年底,僅在中國—聯合國糧農組織合作框架下,中國就已向40多個國家和地區派出了近1100名農業專家和技術員,占聯合國糧農組織合作框架下派出專家總數的60%。如今,在近70個國家和地區,中國的雜交水稻每年播撒到了800萬公頃的土地上,普遍比當地水稻品種畝產增加20%以上。於是,一碗碗沉甸甸的大米飯,將這顆藍色星球上不同膚色的人們,與飢餓隔絕。
做到這些,或許只因為:“淋過雨的人,在雨天總會更想給他人撐傘。”農業是中國的底色,是一張名片,也是一種態度。幾十年來,從養活自己,到用技術幫助他人、教會別人用技術自給自足,中國推廣雜交水稻走向全球的過程中,一步步的“搭台唱戲”,也為全球更多開發中國家,給予了富足自己的原生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種存在於中國農業中、不斷向世界傳遞出的態度,到了現在,也讓更多中國企業加入其中,將中國技術和態度,通過農業灑向了世界。一、農業團隊亮相聯合國,中國企業“搭台唱戲”
“跨越半個地球到中國參賽並取得第一名,我們非常意外,也很驚喜。”談到這段時間的經歷,秘魯Identi團隊的隊長羅賓遜,有些興奮,又有些感慨:“難以想像,一個月前我們還在秘魯為農戶提供服務,現在卻到了羅馬。這是一段了不起的旅程,讓我們能夠了解全球食品行業的發展和變化。”在今年剛剛舉辦的第四屆全球農創客大賽上,羅賓遜所在的團隊,經過層層篩選比拼,一舉獲得金獎。隨後,他們又馬不停蹄,轉戰羅馬,將自己智慧農業解決方案的喜人成果,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主辦的2024世界糧食論壇系列之一的科學與創新論壇上,向世界集中展示。
能夠站在這次論壇上,自然離不開這支團隊在助農上的“硬實力”。事實上,在一些開發中國家,農民雖然能將種植品種、採買開支、銷售價格等各類數據提供給不同的信息服務商,可往往這些數據只停留在表面,固化在資料庫中。這就造成了現代農業數位化轉型一個重要難點:數據分散。為此,這一支秘魯的科研團隊根據當地農民客觀存在的難題,研究定製出了一套“去中心化的可互動協定系統”,投身到了農民廣泛存在的“數字鴻溝”問題解決方案中。在這套系統中,農民可將農業生產中的各種需求實時同步至到系統,並在系統推薦下,精準匹配政府、採購方、非政府組織等相關主體以解決生產、銷售等環節面臨的問題。於是,正式投入運營的第一年,該系統就已服務了超20000名農民,30%的當地農民首次獲得了農業生產貸款。也因為貸款的公開透明,他們的貸款利率比非正式貸款低10%。做到這一切,難能可貴:在秘魯團隊的方案中,藉助數據,可將農業從產到銷、各個環節的幾乎所有參與者連線其中,實現了從局部到全局的最優解,達成了各自商業利潤的最大化,達成了商業的邏輯自洽。而該系統一經在拉丁美洲推廣,現在,已有超3000名農民利用該產品在可持續發展方案和森林保護工作方面,獲取到了正規可信零售商的合作,收入最高提升了20%。除了秘魯團隊,還有一支獲得第二屆全球農創客大賽金獎的加納團隊,在這次科學與創新論壇上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農研成果:他們研發出了一款可用於農業社區的微型聚合器平台(MAP),在該平台上,較為貧困的非洲農村地區,可以在移動支付上獲取小額融資,從而幫助當地的承購商補充資金,向當地農民收購農產品。與此同時,該平台還能向當地農民實時提供市場價格信息。也因為得到了關鍵的資金和信息支持,平台一經推廣後,這個非洲東部國家的商品聚合和小農融資數位化推進了一大步。現在,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在廣泛使用該平台,商品流通也更加順暢,為非洲多個農業市場帶來難得的機遇。兩支團隊的成功僅僅是一個縮影,更多起到的,則是“拋磚引玉”的作用。2024年,隨著AI、大數據等技術和管理科學的助力,以往那些看似“天馬行空”的智慧農業解決方案,到了現在,已經在全球局部落地,成效明顯。各地的“老鄉們”,也在這場數位化浪潮中,扭轉了命運。從這點上說,兩支青年農業創業團隊智慧農業解決方案,能夠來到這一次FAO科學創新論壇,無疑開了一個好頭:因為,要想將這些前衛的方案推向全球,無疑需要吸引更多關注、更多全球的資金支持。此時,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論壇,就成為了絕佳的舞台。“拼多多不僅讓我們有機會參與這樣的活動,還為我們提供了資金支持,支持我們改進、推廣技術,惠及更多農戶。”談到拼多多對團隊的支持,羅賓遜無不欣喜地表示感謝。
實際上,以上兩支先前在全球農創客大賽獲得金獎的隊伍,能夠去到羅馬,背後離不開亞洲企業代表的推動:拼多多。而這,也是中國企業向世界展示“中國態度”的一個縮影:自2020年以來,拼多多支持了四屆“全球農創客大賽”,全球各大洲的農業創新團隊,也迸發了大量農研創新成果。四年後,這個連線了中國與世界的農創大賽,正在交流和進步中,以點帶面,將數位化轉型與世界農業、貧困問題緊密結合,向世界呈現了前沿、實用的“助農”方案。二、從中國到秘魯,四年的全球“農業科技大比武”
2020年,中國的陝西、湖南,一些年輕人組成的農業團隊,鋪開了智慧型蜂箱:只要打開手機,就可以一鍵追蹤蜜蜂的飛行軌跡。西班牙的年輕人,則開始利用遠程數字遙控系統,在貨櫃內種植草莓。還有在美國,這裡的青年團隊,也“腦洞大開”,研發出了智慧貨櫃,可以為非洲提供水產養殖的數位化服務.....
2020年,幾乎陷入停擺的全球經濟,卻沒有阻擋農業創新的想像力。在這一年,由拼多多支持的第一屆農創客大賽上,中國多方人馬,為世界農業創新繼續“搭台唱戲”:一大批由青年為主導的、聚焦於解決疫情爆發對農產品上行帶來的問題的農業創新方案,大量面世。比如,一等獎獲得者,展示了“無土栽培和水產養殖的新型混合型創業項目”。而來自中國的“數位化養蜂項目”和“MiTerro-食物蛋白提取保鮮膜項目”獲二等獎,來自西班牙、玻利維亞和烏干達的三支創業團隊的數位化垂直種植項目、果蔬專供項目、食品電商項目則獲得三等獎。翻開獲獎名單,不難發現,2020年,以激發想像力、鼓勵具有創造力的年輕團隊獨特創意打造數字農業解決方法,並挖掘出了創新商業模式、數字解決方案,釋放糧食及農業領域創新潛力的獎項,成為了大會的“硬指標”。在首屆“頭腦風暴”後,第二屆農創客大賽相較於先前的前沿技術創新,則更加注重農業與實際,注重“助農”方案的落地成效:比如,四年後在FAO科學與創新論壇上大放異彩的加納團隊,此時就毫無意外地脫穎而出,一舉榮獲大賽金獎。此外,第二屆大賽也湧現出了,不少嘗試在“新奇創新”與“商業落地”中,尋求平衡的中國方案。比如,來自中國新疆的大學生團隊,就把科研方向放在了棉花的再利用上。他們給項目命名為“點草成金”,可通過棉稈包裹和微貯方式,為當地的牛羊提供新型飼料:不僅能提高棉稈的飼料價值,擴大牛羊養殖規模,還能有效減少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還有,令人眼前一亮的中國浙江福居農業團隊,則為世界展示了顏色艷麗的“藍色小龍蝦”:相較國內品種,這些小龍蝦體型更大出肉更多,價格也比普通小龍蝦更高。不過,經過了該團隊的育種和養殖技術改造,“藍色小龍蝦”以親民的價格爬上消費者餐桌。
經歷了前兩屆的沉澱,到了第三屆農創客大賽上,也從早期創新至上,轉向了更加注重“普世”價值的實現:大賽上,加速農業食物系統轉型,實現“消除貧困”、“零飢餓”“性別平等”的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成為了大賽風向標。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量交流和互相學習後,這次大賽中拔得頭籌的是中國浙江大學何勇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他們經過近十年攻關,創製出智慧型農業機器人(Hi, Mr.N):這款農業機器人,可通過光譜技術手段,準確快速獲取作物不同生育期的生長狀態,並根據作物實際氮需求形成處方圖,實現肥料精準化管理。相較傳統農業生產中,農民全憑經驗對農作物進行灌溉、施肥、植保,從而造成的作業效率低下,肥水藥浪費嚴重,且難以保障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安全的種種弊端,該機器人實現了全面“進化”。何勇談到,團隊構建了多種作物的廣適應性模型體系,可以節省20%~30%的肥料使用,並且,這些研究成果已經套用於茶葉、草莓、棉花等多種作物上。
如今,2024年,到了第四屆農創客大賽,在總結和延續往屆大賽優勢的基礎後,這次大賽更是結合最新的AI技術,加強了商業落地考核、如何與農民實際需求貼合更緊密,也成為考察參賽團隊農研創新的重點:大賽上,9個團隊先後從育種、種植、管理到銷售等環節,展示了各個創業團隊套用人工智慧改造傳統農業生產體系的方案。
其中,秘魯團隊憑藉創新性地解決“數字鴻溝”的“去中心化的可互動協定系統”拿下金獎。之後不久,也亮相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論壇活動。
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數位技術之於農業發展,猶如精準灌溉之於現代園丁,每一行代碼都能結出豐碩果實,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有力保障。”在2024世界糧食論壇活動後,拼多多企業發展副總裁王海薇如是談到,並表示,未來拼多多還將加強“科技型新農人”的教育培訓,助其使用新農具、掌握新農技,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實際上,2020年以來,拼多多已經連續四屆支持了糧農組織與浙江大學聯合主辦的全球農創客大賽。前三屆賽事,一共吸引了來自全球65個國家的427個團隊、1044名青年農業科技創業者參與。作為此次大會亞洲企業代表,拼多多一直都致力於推動中國與世界農業的交流,助力全球農業數位化發展——此前的2022年,拼多多還曾獲得糧農組織頒發的年度創新獎,成為當年該獎項在全球的唯一企業獲獎者。一方面,這是以農業為長期核心戰略的拼多多在新時代的“本分”:這家公司誕生於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公司,自成立起就堅持將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數位技術,不斷套用於農業產業鏈各環節中。另一方面,拼多多從科技小院大賽到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再到全球農創客大賽,多年來始終探索以“技術”助力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支持“授人以漁”,讓農民、農村有自主造血能力,從而在根本上,實現增收致富。例如,先前拼多多首創的“農地雲拼”模式,就可將分散的農業產能和農產品需求在“雲端”拼在一起,助力產消直連;這些年,拼多多又推出“多多買菜”,可匹配本地需求與周邊供給,滿足了消費者即時增長的消費需求同時,也提升了農產品流通效率。而推動數字農業變革的道路上,拼多多一手抓精準匹配,一手抓惠民助商。在豐富消費者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的同時,也助力增收致富,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目前,拼多多已直連全國1000多個農產區,帶動1600多萬農業生產者參與到數字經濟中。更重要的是,在促進農業數字轉型的浪潮中,既要立足中國,也要放眼全球。只有加強國際農業合作、最佳化農業生產效率,才能真正讓全球受益。從這點上說,這也是在新時代下,一家中國企業向世界展示“中國態度”,助力中國農業走得更遠,展現“中國名片”的一脈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