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
文天祥是中華民族的英雄,他的《過零丁洋》《正氣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自強奮鬥。但是在元修《宋史》中卻記載了這位殺身成仁的英雄的一個“污點”!一般印象中都認為文天祥的人格毫無瑕疵,他被俘後堅貞不屈,最終就義。而《元史》卻說他也有過求生的念頭,想要投降元朝,乞求以道士的身份,穿戴著黃色道冠返回家鄉,如果元朝皇帝問計,自己也願意積極獻策。史稱“黃冠故鄉”。這種說法極大地衝擊了人們的認知。為何流傳出這個故事,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那么文天祥真的是一個兩面三刀的小人嗎?如果是假的,元人又為何編造這樣一段文字?此事真假自明清以來一直是史學爭論的話題。搞清此事,我們才能更好地看到文天祥真實的面貌。
一、 “黃冠故鄉”的起點
明末民族英雄張煌言在絕命詩中提到了一個假典故,所謂“黃冠故鄉兮,非予心之所馨”,意思是自己願意以身赴死、轟轟烈烈,穿戴著道士服冠平安返回家鄉不是我的意願。這裡面的“黃冠故鄉”出自《宋史》。
元朝修的《宋史·文天祥傳》中有這樣一段離奇的記載,大意是說,文天祥被俘後到了燕京驛館,後被移交到兵馬司,獄卒對文天祥說元朝皇帝求賢若渴,即便是南方漢人也能以禮相待,“多求才南官”。而早已投降元朝的舊宋官僚王積翁則對忽必烈說,南方人士論才能,沒有人能比得上文天祥,“南人無如文天祥者”。於是忽必烈就讓王積翁去招撫。王積翁進入大牢,就像漢奸勸降抗日戰士一樣,先示以“友善”,又謳歌元朝的豐功偉績,最後勸說文天祥保留有用之身。聽聞此言,文天祥對王積翁說:國家滅亡,但求一死,可是如果僥倖能得到寬宥,我願意穿戴著道士服冠回到故鄉,不願終日侍奉元朝。如果他日皇帝(指忽必烈)有需要,在家鄉的我也願意建言獻策。然後王積翁等舊宋官僚就集體向忽必烈求情,希望釋放文天祥,讓他成為道士。但同為舊宋投降官僚出身的留夢炎卻對忽必烈說不能放虎歸山,萬一他回到南方振臂一呼,江南又要亂了。隨後朝廷沒有裁決,就這么關著文天祥。
宋朝官僚
至元十九年,有來自福建的僧侶在大都傳言說,土星侵犯帝星。不久又有從山中來的瘋子在大都大喊“宋主”要派兵千人來大都救援文丞相。接著,大都又流傳匿名書,說不久將有人在大都縱火襲城,“丞相”可無憂。最終忽必烈召文天祥問他願不願意投降。文天祥說“天祥受宋恩,為宰相,安事二姓。願賜之一死足矣”。忽必烈便下令將之處決。
從《宋史》的記載來看,文天祥的忠心是存在動搖的,他不是鐵了心就義,也萌生過求生的念頭,甚至還想充當元朝顧問。但最終因諸多巧合而沒有如願,最終走向了斷頭台。
蒙元皇帝
二、明人的反駁
文天祥是民族英雄,必然有著偉人的一切美好品質。而《宋史》的“黃冠故鄉”很明顯打破了英雄濾鏡。文天祥真的有過貪生之念嗎?
在明代,文天祥是絕對的偶像,比如明朝的大英雄于謙就以文天祥為楷模,將文天祥的畫像置於居室之內,早晚瞻仰,並將殺身成仁作為終身信條。因此,對於文天祥苟且偷生的記載,明人堅決反對!認為這是元人對文天祥的污衊。明人將對文天祥的污名一概斥為“誣罔之詞”,不足為信。
于謙
明初,解縉在《文毅集》中就明確提出,元人用心歹毒,大家必須警惕!“蓋《宋史》作於元盛時,故於丞相事特誣陋,至雲丞相‘求為黃冠’等語,欺罔尤甚。故豈足為丞相輕重耶?然恐相襲訛謬,不可不辯也。”
大意是說,《宋史》是元代強盛時期創作的,所以特別抹黑了文天祥。至於文天祥想要求黃冠偷生的事,完全是胡言亂語。雖然這是人盡皆知的事,但我擔心大家以訛傳訛,所以必須要點明!
然而解縉的文章並沒有真正辨析出“黃冠故鄉”的錯漏,反而是空口白話一直強調故事的虛偽,倒有欲蓋彌彰之嫌疑。
解縉
成祖時期的重臣胡廣也說“《宋史·文天祥傳》簡略失實”。因此他又重新編寫了《文天祥傳》。明中後期,大文豪王世貞、朱國禎讀完《宋史》也說,“文天祥傳”太過荒誕,“欺妄尤甚”。但這幾位文豪也沒提出什麼明顯可靠的證據來證明故事的虛假。
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作為承接唐宋,恢復漢家山河的正統皇朝,明人反駁《元史》多從感情出發,大家都從心裡相信“黃冠故鄉”是謠言,但可惜的是並沒有解析出元人為什麼要這么做,或提出確切證據證明這是誣陷。
三、今人的反駁
今天的學者對《宋史》“黃冠故鄉”也有許多否定者。比如江西師大歷史教授黃長椿說:“這不像是文天祥的話,完全是無中生有”。他提出的證據是關於文天祥投降和願意給元朝獻策的話語存在漏洞。因為在鄧光薦和劉岳申的傳記中都沒有提及。鄧光薦是文天祥的知己,曾和文天祥一起抗擊元軍,也被俘虜過,他是最了解文天祥的人,但他的傳記中完全沒有提及這事關文天祥生死和清白的話語。所以,黃教授提出來一個大膽的猜測:如果《元史》中記載的“黃冠故鄉”不是元人惡意編造,而文天祥也的確沒有說過這話,那只可能是負責中間傳話的王積翁等人的運作,他們為了保住文天祥的命“欺上瞞下”,對忽必烈說出了文天祥願意“黃冠歸故鄉”的話語。“黃冠故鄉”絕不是文天祥的意願。
元朝的漢官
社科院的楊正典教授則批評《文天祥傳》“無中生有的污衊之詞,是元朝以托克托(舊譯脫脫)為首的史官們,迎合統治者的意圖,所採取的卑劣手法,目的是給文天祥臉上抹黑,歪曲抗元英雄的光輝形象。這也是《宋史》執筆者的階級立場、民族偏見的反映”。
總的來看,今人學者以較為科學的辦法推測出了部分“黃冠故鄉”的真相。
四、證據確鑿不可辯駁
雖然有諸多論證,但也有人認為,文天祥在獄中三年,心態發生過變化,有可能存在“黃冠故鄉”的話語。為了駁斥這種謬論,今天有學者追根溯源,直接從《宋史·文天祥傳》的材料出處入手,找尋相關線索。
實際上《宋史》《遼史》《金史》編纂時間很短。1343年3月元朝開館,同時編纂三史,1345年10月《宋史》修成。因時間倉促,許多內容或直接來自宋朝國史館,或摘錄他人雜記野史。而宋朝的國史館還沒來得及記錄文天祥的事跡,宋朝就滅亡了。所以文天祥的故事主要取材自民間私人記載,主要有鄧光薦《文丞相傳》、龔開《宋文丞相傳》、鄭思肖《文丞相敘》、不著撰人《文天祥丞相信國公》、劉岳申《文丞相傳》、張樞《文丞相傳補遺》等。有學者對比《文天祥傳》和鄧光薦的《文丞相傳》,再結合黃長椿的推論,得到了一個較為符合實際的結論——“黃冠故鄉”是元修《宋史》的史官捏造的!他們故意曲解了鄧光薦的《文丞相傳》。在鄧光薦的文本中的確有“黃冠故鄉”,但不是出自文天祥之口,而是謝昌元、王積翁等人為救文天祥而提出的一種想法,《宋史》則將其改成文天祥的話,這就是“黃冠故鄉”的出處。
文天祥就義
文史君說
儘管元朝官修《宋史》不否定文天祥的忠誠品質,但捏造“黃冠故鄉”一事,給一般讀者的印象便是文天祥似乎也有貪生之心。元人用一種極其委婉的方式,無形之中消解了他的耿耿忠心。心理學上,一個好人做了一件壞事,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壞事,便被徹底否定;一個壞人作了一件好事,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好事,形象也會大為改觀。雖然《元史》編修者不懂心理學,但他確實是懂人性的。歷史中總有一群人,在不斷地打擊中華民族的自信和尊嚴,從污衊文天祥到元始天尊被小人物殷郊吸光法力,醜化中華民族的偶像,這些人一直是專業的。
參考文獻
溫海清:《文天祥殉節與宋亡歷史觀》,《復旦學報》2021年第5期。
劉華民:《宋史·文天祥傳質疑》,《吉安師專學報》1996年第1期。
楊正典:《〈宋史·文天祥傳〉辨正》,《文獻》1986年第3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