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似平平無奇
掐指一算,朕是時候來回答
愛卿們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了
諸如孫悟空是妖還是神?
巴啦啦小魔仙是魔還是仙?
蘿蔔為什麼是成精而不是妖?
之類的問題
都是得前區分
神、仙、精、怪、妖、靈、鬼、魔、殭屍、喪屍
的區別
防槓聲明:
本文純屬學術探究
並無宣傳任何迷信的意思
且,對這幾類定義有很多說法
愛卿們如有不同意見,歡迎交流
首先
葫蘆娃是中國人
可以排除的是
來自西方文化中的
16世紀
白人殖民販奴將這種文化傳播出去
人類學家韋德 • 戴維斯撰寫的《蛇與彩虹》中
描述喪屍原本是怎樣出現的:
▼
巫毒教的復活儀式其實是通過下毒的方式令人假死,葬禮過後再將受害者從墳墓里挖出,使其甦醒而成為喪屍的,而巫師所用毒藥的主要成分則來自河豚毒素的萃取物,因為受害者腦部機能遭到毒素的破壞,即使甦醒,也會喪失記憶和自主意識,對巫師唯命是從,成為任其操縱的奴隸,不知疲倦和痛苦,不會飢餓與抱怨,
和行屍走肉無異。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
喪屍很像狂犬病
被狂犬病毒感染的人會喪失理智
還能通過咬人傳播病毒
所以,人們就把這種病跟
喪屍給聯繫起來
給喪屍增加了更多功能
接下來
葫蘆娃是
由葫蘆演化而來的
因此,也可以排除
殭屍原本來源於旱魃(bá)
後來在明清流行
民間也有跟殭屍類似的傳說
據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記載
▼
湘西趕屍之說,又稱移靈,屬茅山術祝由科,發源於湘西沅陵、瀘溪、辰溪、漵浦四縣,在屍體未腐化時由術士趕回鄉安葬。趕屍的術士大約三五同行,有的用繩繫著屍體,每隔幾尺一個,然後額上貼黃紙符,另外的便打鑼響鈴開路,晝伏夜行。天光前投棧,揭起符紙,屍靠牆而立,到夜間繼續上路……
清代袁枚在《子不語》把殭屍
分成八個階層,分別是:
紫僵、白僵、綠僵、毛僵、飛僵、游屍、伏屍、不化骨
能站立跳動的殭屍一般就幾百年
大概是清朝時期
所以我們看到的影視劇作品裡的殭屍
大多都穿著清朝官服
而明清時期關於殭屍的傳說描述也是最多的
受西方文化影響很深的香港
上世紀30年代
經濟大蕭條跟即將爆發的二戰
讓香港社會各階層的市民都充滿焦慮
在加上環球公司《吸血鬼》的影響
香港開始拍殭屍片
香港回歸之前
游離於中國傳統文化之外
所產生的“孤島意識”
也讓香港愛拍
幻化為殭屍(異類)的殭屍片
最具代表的就是
林正英先生的《殭屍先生》(1985)
不過,在科幻世界裡
葫蘆娃倒是跟
另一種身體不會腐敗之物大戰過
那叫
接下來的幾種形態常常是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混合著用
諸如“精靈”“妖怪”“鬼神”等
靈更像是一種類似於智慧的概念
《尚書·泰誓上》中有
“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
(只有天地能哺育出世態萬物
只有人是世間萬物中最有靈氣的!)
有了“靈”
就可以修煉成更高級的形態
葫蘆娃里的六個半屬於實體
(六娃會隱身)
可以變身為人,有悟性,有智慧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中有:
▼
行道之士,先明於制御之法,
其魔有十,故具於篇內。
學者深而造之,勿為魔之所試,
斯道不難成矣……
一曰天魔,二曰地魔,
三曰人魔,四曰鬼魔,五曰神魔,
六曰陽魔,七曰陰魔,八曰病魔,
九曰妖魔,十曰境魔。
也就是修行的人(道士)行差走錯
就容易成為“魔”
佛教把一切
擾亂身心、破壞行善、妨礙修行的心理活動
也稱“魔”
總之,魔就是危害人類的
之所以會產生“鬼”這種信仰
就是因為人不想死
《說文》中說道
▼
人所歸為鬼,從人,
象鬼頭,陰氣賊害,從厶,
《大戴禮記·祭法》記載
▼
大凡生於天地之間者皆曰命,
其萬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
也就是說
只有人死了才能叫鬼
在原始神話里
鬼跟神是在同一次元里
神統領著鬼
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萬鬼。——《論衡·訂鬼》
既然葫蘆娃不是鬼
且各個娃神通廣大
那么葫蘆娃是神嗎?
一開始,“神”指的是
來源於風雨雷電等自然崇拜
群神者,謂風伯、雨師、雷公之屬……
日月星辰,人所瞻仰。
——《論衡·祭意》
中國不養閒神
秦漢時期
對民眾或者有利的“人物”
只要有人祭祀,就可以成為“神”
魏晉時期
統治者大力發展道教
初始道教里,神講究一個出身決定論
即你爸是神,你再怎么弱雞也還是神
故事開始,蛇精與蠍子精禍禍的時候
“天神大怒,將驚雷閃電化作神葫蘆
將二妖吸收壓在葫蘆山下煉化”
驚雷閃電更像是道具,不是神
神跟仙的區別,在於
仙是後天修煉而成
《釋名·釋長幼》中說到
老而不死曰仙。
要達到“老而不死”
要么嗑不死藥
要么就靠修仙
本來是人才可以修仙
之後演變成
只要有生命的動植物甚至鬼都可以修仙
所以巴啦啦小魔仙
說是魔仙
即亦正亦邪
對妖的界定
先秦時期有個比較流行的說法
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
民反德為亂,亂則妖災生。
——《左傳·宣公十五年》
據馬竹君《先秦至漢初妖怪觀念研究》
考據《說文·虫部》
“地物”主要指的是
地上的動植物和無生命之物
也就是說
它們反常了就是妖
但這個範圍有些廣
畢竟像愛卿們的工資只降不漲
這不好說是不是妖
徐華龍在對民間故事進行整理分類後
在《妖、怪、精故事的分類研究》中提出
▼
如果將妖怪精故事進行粗線條分類的話,
可以將與人對立的生物體劃入妖類。
其表現為性格狡詐、殘忍,善於變化,
包括形象、性格等方面的絕對相左,
有非常人的本領,其形象大多是非人非獸。
妖還是“非人非獸”
換言之
就是可以長得像人
但又不完全是人
可以長得像野獸
但又不是我們日常可以見到的野獸
《山海經》中就記載了一個特別牛的妖
那就是西王母
西王母“司天之厲及五殘”即掌管
瘟疫、疾病、死亡和刑殺
就沒有一個好的
是妖中之妖
至於她怎么變成萬人崇拜的神
各位愛卿可以點擊以下文章看看
點擊圖片,即可連結到文章
《說文》裡面說“怪”是“異也”
也就是說一切反常現象都是“怪”
這樣說
怪也包含有“妖”跟“精”的意思
所以,它們常常組成“妖怪”“精怪”
徐華龍在《妖、怪、精故事的分類研究》
也提出
▼
精由自然界的有生命的物體變化而來,
如鳥、馬、牛、雞、鼠等飛禽走獸,
都可以變化成為精;
無生命的自然界的山、石、水等
則可以劃入怪類。
東漢王充《論衡》說
▼
物之老者,其精為人。
東晉葛洪《抱朴子·登涉》中說道
▼
又萬物之老者,其精悉能假託人形。
“物老為精”也就是說
萬物要成為“精”得經歷一段時間
東晉郭璞《玄中記》中就記載了
狐狸成精需要的時間
成精也不止“活得久”這種方式
唐朝以後
道家的內丹術有了較大的發展
明清之後
用內丹修煉就成為了很常見的形式
中醫中記載
▼
夫精者,身之本也。
(《素問·金匱真言論》)
人身體裡有精氣
這種“精”分為先天之精(生殖之精)
和後天之精(臟腑之精)
人的體液浸染了物
就可以讓物精變
人血及精液、汗、尿、淚等
包含了人的生命和元氣
沾染上就可以變成人
或者擁有人的行為特徵
“精”不一定害人
《閱微草堂筆記》中說
▼
童曰:精與魅不同,山魈厲鬼依草附木而為崇,是之謂魅;
老樹千年,英華內聚,積久而成形,
如道家之結聖胎,是之謂精。
魅為人害,精則不為人害也。
在《葫蘆兄弟》中
葫蘆們一邊成長等待成熟
一邊跟爺爺有所接觸
綜上
害人的:妖、魔、部分精、鬼、怪、魔
對人有利的:神、仙、部分精、鬼、怪
人可以變成的:仙、鬼、魔
獸可以變成的:妖、精
蟲可以變成的:精
花草樹木可以變成的:精
非生命體可以變成的:怪
孫悟空是盤古開天闢地留下的石卵
吸收日月精華蹦出來
可能是【怪】
蘿蔔是物老成【精】
文昌帝君管理功名利祿文運事業
它是事業【神】
社畜是人,就有【靈】
有的社畜不內卷做好事
修煉之後他就是【仙】
有的社畜修行過程中總想著內卷
走火入魔
他就成了【魔】
社畜敲打的鍵盤,長年累月
就可能成為【怪】
社畜加班餵飽了蚊子
蚊子苟活夠久
就可以成為蚊子【精】
老闆天天畫餅,剝削員工
狗帶了,他就是【鬼】
公司要是加班文化太過盛行
導致員工猝死
國內屍體就可能成為【殭屍】
國外的員工可能成為【喪屍】
隨著時代的發展
有些詞語也可以混著用
先秦時期,“妖怪”跟“精怪”還有區別
六朝時期,兩個概念逐漸融合
到了唐代,兩個辭彙幾乎等同
現代還可以用比喻等手法
比如“槓精”“戲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