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經常被稱為
“江蘇十三太保”
散裝江蘇
就比如
巴黎奧運會盛李豪獲得金牌時
各大官博都在“內斗”爭奪奧運冠軍
前面說到
項羽做主分封了十八路諸侯
自己則定都彭城
自稱西楚霸王
而劉邦被分到了漢中,當了漢中王
劉邦越過秦嶺後
燒毀了通往中原的幾百里棧道
用這樣的方式
向項羽表示沒有往東發展的意向
從而迷惑項羽
分封完十八路諸侯的第二年
不安穩的苗頭紛紛冒出來
各地重新陷入動盪的局面
▼
一邊是
沒有被封王的齊國大將田榮
心裡不平衡
出兵攻打了同樣是田氏的兩個諸侯王
接著自稱齊王
項羽眼見齊國紛亂
連忙帶著兵去救火
▼
而另一邊
在大將韓信的勸說下
劉邦決定從漢中出兵
拿下自己心心念念的關中之地
他表面上
派少量的士兵去修復棧道
吸引關中其它諸侯的注意力
讓他們誤以為自己效率很低
背地裡則偷偷繞道襲擊陳倉
占領關中
當項羽把主力部隊派到齊國
自己也跟著去征戰的時候
劉邦已經拿下了關中,還站穩了腳跟
但劉邦不滿足於只占領關中
他的理念是
一路向東
很快,漢軍所到之處
河南王、韓王、西魏王等諸侯
相繼向劉邦投降
而再往東走,可就是彭城了
那是項羽的根據地
劉邦帶著歸順自己的諸侯
組了五十六萬人馬
直接占領了彭城
進了彭城後
天天喝酒慶功
那叫一個意氣風發
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
——《史記·高祖本紀》
出門在外的項羽
一聽基地都被人攻破了
急得不行
連忙率了三萬精兵回老家救火
沒想到劉邦跟諸侯的軍隊在大意之下
根本招架不住楚軍的猛烈攻勢
五十六萬士兵
被項羽的三萬精兵打成一團散沙
這一仗被稱為彭城之戰
根據《史記》記載
項羽的三萬精兵整整殺了二十多萬漢軍
平均一個楚兵能殺死七個人
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漢軍皆走,相隨入穀、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史記·項羽本紀》
關於彭城之戰的對戰兵力以及戰績的記載
還是存在一定爭議
比如班固記載彭城之戰
引用《史記》時,把裡面
“殺漢卒十餘萬人”這句話刪掉了
不過從結果來看
項羽贏得了彭城之戰
還抓獲了劉邦的老婆孩子
依附於劉邦的諸侯
從這一站見識到了項羽的強大
紛紛倒戈投向了楚國的懷抱
而劉邦慘遭大敗
帶著部下灰溜溜退到一個叫滎陽的地方
轉攻為守,以此為據點
跟楚軍較量
一開始
楚軍的優勢是很大的
能把漢軍打得龜縮在城裡出不來
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
正愁沒辦法脫身
幸好他部下一個叫陳平的人
給劉邦出了個主意
陳平是從前東家項羽
跳槽過來劉邦這邊的
很了解楚軍內部的情況
他讓劉邦捐出幾萬兩黃金
用以收買前同事,再通過挑撥離間
讓項羽以為部下要叛變
開始對身邊的大將產生懷疑
項羽因為自己的懷疑
落入了反間的圈套
認為部下的謀士范增跟劉邦有一腿
不信任范增了
而范增一氣之下
收拾包袱辭職走人
沒有了范增的智力加持
項羽被劉邦刷得團團轉
劉邦來了一招金蟬脫殼
▼
讓別人頂替成他的樣子
帶著兩千個披著甲冑的女人
從滎陽的東門出去投降,迷惑項羽
而自己趁機從西門逃脫,保住一命
項羽後知後覺,火冒三丈
但終究被劉邦逃掉了
於是漢王夜出女子滎陽東門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擊之。
——《史記·項羽本紀》
在之後的時間裡
楚軍和漢軍來來回回打了好幾次
互有輸贏
項羽也充分體會到劉邦的難纏之處
再加上項羽腹背受敵
軍隊還在跟其它地方的諸侯打架
於是跟劉邦約定和解
以鴻溝為界(從河南省滎陽市到開封市的一條水路)
平分天下
西為漢,東為楚
這就是“楚河漢界”
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史記·項羽本紀》
從軍事上看
項羽的優勢大
但劉邦贏在占據了肥沃的關中之地
可以源源不斷地為軍隊供應糧食和物資
從劉邦的角度來說
最不怕的就是打消耗戰和持久戰
所以
和約對他來說
只是他讓敵人掉以輕心的謀劃罷了
楚軍和漢軍撤兵後
劉邦單方面毀約
命令軍隊從後方偷襲要返回的楚軍
還跟韓信和另一個諸侯王彭越的部隊約定
一起追擊楚軍
本以為召集了兄弟勝券在握
但沒想到韓信跟彭越嘴上說著答應
但到了日子
影子都沒見一個
與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會。——《史記·高祖本紀》
結果
漢軍被楚軍痛揍了一頓
劉邦死活想不明白
韓信跟彭越為什麼不按約定派兵來幫忙
還是謀士張良一語點醒了他
於是劉邦一咬牙一跺腳
約定事成之後
把齊地分給韓信
把梁地分給彭越
這才喊來了人馬圍攻項羽
併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穀城與彭相國。
——《史記·高祖本紀》
在其他諸侯的兵馬加持下
漢軍跟楚軍的實力立馬發生了反轉
項羽的軍隊
陷入了重重的包圍之中
哪個方向都逃不出去
被困在垓下(今安徽省固鎮縣或靈璧縣)
當天晚上
楚軍聽到四面八方漢軍的軍營里
傳來了楚歌的聲音
以為楚地也被漢軍拿下了
紛紛泣不成聲,喪失了鬥志
眼看大勢已去
突圍到烏江的項羽認為無顏見江東父老
放棄了抵抗
通過自刎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那年,項羽才三十歲
從起兵反秦,到西楚霸王,再到垓下兵敗
短短八年時間
他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在司馬遷的筆觸里
項羽的優點和缺點都是那么明顯
他壯志豪情,銳不可當
卻也剛愎自用,冷酷殘暴
最後以一種悲壯的方式結束了天下之爭
歷史沒有給他捲土重來的機會
與其說
是劉邦贏下了項羽
贏下了屬於江蘇人的內斗
倒不如說
是劉邦聯合其它諸侯戰勝了項羽
而他們在擊敗楚軍後
又面臨了一個新的問題——
要怎么重新分配蛋糕?
劉邦作為這些諸侯中
功勞最大的大哥大
很自然地被推到了皇帝的位置
但他這個皇帝是眾星捧月捧上來的
必須當得稱職
他選擇恢復一些分封的老路子
在地方上用郡國並行制
即繼承秦朝的郡縣制
同時又分封諸侯國的方式
來管理國家
劉邦分封了七個異姓諸侯為王
而且還有超過一百三十人被封為列候
不過
封地的王就能跟地方官同心嗎?
那么多王,國家就真的可以穩定的管理嗎?
還是說,這僅僅是劉邦的權宜之計?
參考文獻
《秦漢史十講》安作璋
《中國史綱要》雷海宗
《始皇帝的遺產:秦漢帝國》鶴間和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