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由來

本文為TA說首發稿件,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首詩歌我們國小時候就會背誦,清明節似乎與綿綿細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我們在享受清明踏青,假期休息的時候,可曾想過清明節從何而來嗎?今天就來了解一下吧。

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是中國非常傳統的節日,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公元前656年,也就是春秋時期,晉獻公聽信驪姬的讒言,他殺害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為了躲避迫害,被迫流亡到國外。在流亡的途中,一天他來到一處荒無人煙的地方,重耳已經幾天幾夜沒有進食,也沒有好好休息,他又累又餓,倒在地上無力起身。他身邊的隨從也找不到吃的,大家萬分焦慮。

清明節的由來

隱士名人 —— 介子推

就在這個緊要時刻,隨臣介子推獨自走到一個僻靜的地方,他拿著鋒利的刀子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煮成肉湯給重耳食用。一碗熱湯下肚,重耳逐漸甦醒過來,他發現介子推腿上流著血,得知這塊肉是介子推從腿上割下的肉,感動萬分,心理暗想自己日後發達了,一定好好好報答介子推。

一晃19年過去了,重耳做了國君,就是“春秋五霸”之一,赫赫有名的晉文公。晉文公犒賞了當年伴隨他流亡的功臣,但是卻把介子推遺忘在一旁。身邊的很多人都替介子推打抱不平,讓他也去晉文公面前領賞,但是介子推平生淡泊名利,他看不上那些邀功之人。於是打點好行囊,帶上母親,悄悄的出發到綿山隱居了。

晉文公聽說此事後懊悔不迭,他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出山,然而綿山方圓數百里,山高路遠,叢林茂密,何況介子推又故意躲著晉文公,要找一個人談何容易?於是有人獻計,從三面放火燒山,只留出一條通道,逼介子推出山。

晉文公覺得這個方法可以一試,於是命人放起熊熊大火燒遍綿山,卻依然沒見到介子推的身影。等火熄滅後,人們上山尋找,發現介子推背著老母親,在一棵老柳樹下燒死了。原來介子推寧死也不願出山接受功名利祿。晉文公見狀,再也忍不住內心的悲慟,他失聲痛哭。

人們裝殮介子推的屍體時,從背後的柳樹樹洞裡發現一片衣襟,上面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介子推去世的日子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領文武百官登山祭奠介子推,他們發現去年燒死的老柳樹竟然死而復生,晉文公將老柳樹賜名“清明柳”,將寒食節的第二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是踏青好時節

清明節的風俗

延續了幾千年的清明節,民間自然有著不少傳統習俗,哪些是有趣又利於身心的呢?

1、首先是踏青,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萬物萌發,很多人會趁著掃墓的機會,一家老小在山裡遊樂一番,路上隨手摺上幾支鮮花,或者是葉芽萌發的柳枝,回家插到水瓶里,讓居室充滿生機。許多文人墨客也在清明節期間走到大自然山水中,領略一派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舒緩沉悶冬季壓抑鬱悶的心情,順便寫兩首詩。

2、到了清明節,怎么能不掃墓呢?作為清明節最重要的習俗,掃墓最早興起於秦代,盛行於唐代,並一直流傳至今。清明時節掃墓,是對祖先的思時之敬,這是我國最大祭祖的日子。掃墓時,人們會帶著酒水、食品等物品來到墓地,將墓地的灰塵清理乾淨,修整墳墓,把食品供奉在親人墓前,寄託對於親人的思念。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掃墓流傳至今

3、放風箏也是清明節人們喜歡的娛樂活動,與現代人們不同的是,古人放風箏可不只是白天放,夜裡也放。只不過夜裡放風箏的時候,會在風箏下面或者風穩拉線掛上一串漂亮的彩色小燈籠,在夜空中看去,仿佛閃耀的“神燈”。還有人把風箏放到天上後就把繩線剪斷,任憑風箏吹到天涯海角,這樣寓意著疾病就像風箏一樣,隨風吹散。

4、自古以來,人們還有在清明節植樹的習慣。現在人們提到植樹節,第一個想到的是3月12日,而古人卻習慣在清明前後植樹。

其實古人植樹的習俗就來自於喪葬,西周時期的統治者一開始在墳墓前栽種樹木以顯示身份,這個時期的普通百姓還沒有資格在墳前種樹。直到春秋時期,民間才開始模仿統治者在墳前植樹。不過在漢代以前,清明和植物並無太大關聯,真正將植樹與清明結合到一起的是漢高祖劉邦。

漢高祖劉邦連年征戰,無暇回到故鄉,他當了皇帝後才想起回家祭祖,不過連年兵荒馬亂,他找不到祖先的墳墓,在大臣的幫助下最後才找到一塊墓碑,他在旁邊種了松柏作為標誌。

恰巧這一天是清明節氣,他將清明作為祭祖節告示天下。以後每年的清明,劉邦都會舉行祭祖、植樹活動,清明與祭祖就這樣結合到一起。唐代,人們清明踏青之時,常常會在墳頭插上柳枝,成活的柳枝也起到了植樹的作用,“無心插柳柳成蔭”嘛。

4、盪鞦韆也是清明節的習俗。當然,現在無論什麼時候,只要自己有心情,就可以盪鞦韆,但是在古人眼裡,盪鞦韆是有著象徵意義的。盪鞦韆是古代女孩子玩的遊戲,南北朝時期玩的人逐漸多了起來,唐代盛行於大江南北。民間傳說,盪鞦韆可以祛除疾病,而且鞦韆盪得越高,生活也就越來越美滿。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快來盪鞦韆

清明節與古詩詞

按照中國古人的習慣,凡是有節日,必然有對應的詩詞,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是詩詞大比拼。清明歷史如此悠久,又是踏青時節,詩詞自然更是少不了,我們也可以從詩詞中窺探古人如何度過清明節。

唐朝詩人張繼的《閶門即事》:“耕夫召募逐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這首詩關係到清明節的一個重要習俗——吃寒食,這一天人們不動灶火,忌吃熱食。那么不吃熱食吃什麼呢?寒食呀。北方人這一天會吃事先做好的棗餅,南方人的食物則有青團和桂花糖藕等。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時節的美味——青團

清代女詩人楊韞華的《山塘擢歌》寫道:“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相約毗鄰諸姐妹,一株斜插綠雲翹。”這反映出,清代人們到了清明節,家家戶戶都從小販那裡,買些柳枝插在自己家的門楣上,人們外出掃墓時,也會在衣服上插上柳枝。這個習慣很像現在的在墓前放上一束鮮花。

宋代吳惟信創作《蘇堤清明即事》一詩:“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這首詩惟妙惟肖地寫出了一家人趁著清明,出遊踏青,直到太陽落山才返回的情景。

看了這篇文章,你是否對清明節的認識又多了幾分呢?清明來臨之際,你有什麼計畫嗎?有沒有吸引你的活動呢?你是打算踏青,還是吃幾個青團呢?歡迎給小編留言喔。

參考資料:

1、清明節的源流、內涵及其在現代社會的變遷與功能 出處:《民間文化論壇》 2004年 第5期 作者:黃濤

2、清明節的來歷及文化意義 出處:《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年 第3期 作者:江玉祥

3、清明作為獨立節日在唐代的興起 出處:《民俗研究》 2007年 第1期 作者:張勃

4、以年節和清明為例看傳統節日的傳承 出處:《民俗研究》 2010年 第3期 作者:高占偉 葉濤

5、底蘊豐厚的清明文化出處:《烹調知識》 2020年 第9期 作者:袁文良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