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藝品的四大名旦之一:景泰藍

景泰藍,中國的著名特種工藝品之一,春秋時已有此技術,到明代景泰年間製作最為精美而著名,故稱“景泰藍”。景泰藍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在元朝,而盛行於明朝景泰年間。在歷經元、明、清三代王朝的歷史變革中,形成了獨特的景泰藍文化。景泰藍正名“銅胎掐絲琺瑯”,俗名“琺藍”,又稱“嵌琺瑯”,是一種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後把琺瑯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制而成的器物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製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

北京工藝品的四大名旦之一:景泰藍

景泰藍是中國著名的傳統手工藝品,又稱“銅胎掐絲琺瑯”,俗名“琺藍”,又稱“嵌琺瑯”,是一種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後把琺瑯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制而成的器物。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製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後人約定俗成,將該類金屬胎掐絲琺瑯器稱之為景泰藍由金、銀、銅等貴重金屬,集掐絲、燒焊、點藍、燒藍、磨光、鍍金等十餘道工藝精製而成,既運用了青銅工藝,又利用了瓷器工藝,同時大量引進了傳統繪畫和雕刻技藝,包含了造型藝術、裝飾藝術、環境藝術、空間藝術,與雕漆、玉器、象牙被稱為北京工藝品的四大名旦。

精美的景泰藍製品必須是色彩潤澤鮮明,胎骨厚重堅實,掏絲整齊勻稱以及鍍金燦爛光亮。在明清兩代,是宮廷中的一種專用物品,由於專供皇宮貴族享用,因此,也成為那個時代權力與地位的象徵。它集歷史、文化、藝術與獨特的傳統工藝於一身,古樸典雅,精美華貴,以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深刻的民族內涵聞名中外。

歷史

關於景泰藍的起源,至21世紀初,考古界沒有統一的答案。一種觀點認為景泰藍誕生於唐代;另一種說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時,從西亞、阿拉伯一帶傳進中國,先在雲南一帶流行,後得到京城人士喜愛,才傳入中原。

景泰藍有文字記載是在元代。明代宣德 年間(1426年至1435年)景泰藍製作增多,而盛行於明朝景泰年間(1450年到1456年),特別受到皇帝的青睞,以至宮裡許多御用器具都改用景泰藍,製作工藝在這一時期達到了藝術上的高峰,釉色均肥,絲工粗獷,飾紋豐富。

清代初期的景泰藍缺乏獨創性,無論造型、色彩和裝飾大都沿襲了明代的風格。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內廷設立琺瑯廠。此時生產的品種多,而且技藝精細。在原料上不再沿襲明代使用青銅作胎骨,而是採用延展性能較強的純銅作材料,套用了新的制胎、掐絲技術。因此,景泰藍造型比明代更勻實而變化多端,銅絲細薄均勻,掐絲技藝更是絲流暢婉,紋飾靈活精巧 泰和坊 紅紋梅瓶。器物的套用範圍要比以往更為擴大,除了明代常製作的宮廷寺廟祭器,還出現鼻煙壺、屏風、香爐、圍屏、桌椅、茶几、筷子、碗具等等。


北京工藝品的四大名旦之一:景泰藍

沿襲至今的北京景泰藍廠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後,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銅胎掐絲琺瑯製品曾一度受到西方人的青睞,琺瑯工藝有了稍許的恢復和發展。

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攻進北京,海禁大開,景泰藍向國外出口。

1904年,老天利生產的“寶鼎爐”在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上獲得一等獎(後又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再次榮獲一等獎),在國際上聲譽大振,各國紛紛前往爭購,出現一派繁榮景象。

民國初期,北京有景泰藍作坊近百家,而且生產過程中的制胎、掐絲、點藍、燒焊、磨光、鍍金分工更為明確。到了日偽時期,國家動盪,經濟蕭條,景泰藍製作也到了最低點。北京景泰藍行業只剩下老天利、楊天利少數幾個有點兒規模的企業。為壓低成本,景泰藍製作也偷工減料,胎骨又輕又薄,放入水中能夠漂浮起來。人們把當時做的景泰藍戲稱為“河漂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北京市人民政府工商局邀集梁思成、費孝通、徐悲鴻、林徽因、吳作人等一批專家、教授,對景泰藍的形體、花樣、顏色進行改良。此舉對景泰藍的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同時,這些大家為景泰藍注入了藝術活力。這期間,有不少名作,景泰藍金地“葫蘆瓶”一直是這一行業的名牌保留產品。而且生產了許多景泰藍器皿,壺、瓶、盤、菸具、文具等,老百姓也可以使用了。景泰藍行業逐浙擴大,技藝精湛的工人和設計人員由建國初期的60多人增加到 5000多人,產值提高了好幾百倍,品種規格達1000多種。

20世紀中後期,隨著景泰藍的不斷發展和市場的需要,一些實用產品、旅遊紀念品的景泰藍大量生產,新品種、新花色、新工藝不斷湧現。景泰藍行業里出現了脫胎景泰藍、銀胎景泰藍,畫琺瑯與掐絲琺瑯相結合的景泰藍、機制景泰藍、仿日本七寶燒的銀晶藍,以及多種工藝相結合的景泰藍。特別是“多工藝結合景泰藍”尤為突出。這是一種以景泰藍為主體,然後與牙雕、玉雕、木雕、漆藝以及花絲鑲嵌等工藝結合。

至21世紀,景泰藍工藝品暢銷世界五大洲,成為中國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

景泰藍釉料隨時代變化,明代景泰藍的主要原料是琺瑯料,其顏色有藍、紅、黃、綠、黑 、白諸種,使用時再用一種進口的油劑調成糊狀填塗。燒成後的器物釉面肥厚、色澤晶瑩透亮。

清代景泰藍多數不用琺瑯,而用彩釉料,其釉面缺少光亮。乾隆時景泰藍的顏色又以黃、白二色最為常見。白為車渠石白,黃是一種乾黃,而後期的黃髮綠或發紅。

製作精美的景泰藍,要通過以下幾個步驟:

制胎

將紫銅片按照圖紙要求剪出各種不同形狀,並用鐵錘敲打成各種形狀的銅胎,然後將其各部位銜接上好焊藥,經高溫焊接後便成為器皿銅胎造型。

北京工藝品的四大名旦之一:景泰藍

掐絲

用鑷子將壓扁了的細紫銅絲掐、掰成各種精美的圖案花紋,再蘸上白芨粘附在銅胎上,然後篩上銀焊藥粉,經900度的高溫焙燒,將銅絲花紋牢牢地焊接在銅胎上。

北京工藝品的四大名旦之一:景泰藍

點藍

焊好絲的胎體經酸洗、平活、整絲後便可上釉了。所謂點藍就是用金屬小鏟把各種琺瑯釉料填入絲紋空隙中,經過800度的高溫燒熔,將粉狀釉料熔化成平整光亮的釉面。如此反覆兩次至三、四次的上釉熔燒,才能將釉面與銅絲相平,這樣就使器皿披上了華麗典雅、五彩繽紛的漂亮外衣。

北京工藝品的四大名旦之一:景泰藍

磨光

是用粗砂石、黃石、木炭分三次將凹凸不平的藍釉磨平,凡不平之處都需經補釉燒熔後反覆打磨,最後用木炭、刮刀將沒有藍釉的銅線、底線、口線刮平磨亮。

北京工藝品的四大名旦之一:景泰藍

鍍金

將磨平、磨亮的景泰藍經酸洗、去污、沙亮後,放入鍍金液糟中,然後通上電流,幾分鐘後黃金液便牢牢附首在景泰藍金屬部位上了。再經水洗沖淨乾燥處理後,一件斑斕奪目的景泰藍便脫穎而出了。鍍好金的景泰藍再配上一座雕刻得玲瓏剔透的硬木底托,更顯出景泰藍雍容華貴、端莊秀美的姿色。

北京工藝品的四大名旦之一:景泰藍

景泰藍的種類

一、銅(金、銀)胎掐絲琺瑯器

人們一般將銅胎掐絲琺瑯器稱為景泰藍,也有人稱之為金屬胎掐絲起線琺瑯器。這類製品,由於採用 銅絲掐花起線的方法,通常被稱作“銅胎掐絲琺瑯”,這是景泰藍的主導產品,市場上95%以上的景泰藍均為“銅胎掐絲琺瑯”,金、銀胎掐絲琺瑯由於胎體比較 貴重,市場需求也非常少,所以基本沒有生產廠家。

北京工藝品的四大名旦之一:景泰藍

二、金屬鏨胎琺瑯器

金屬鏨胎琺瑯器亦稱“嵌琺瑯”,是將金屬雕鏨技法運用於琺瑯器的製作過程中。金屬雕鏨技法是古 代一種傳統的金屬器加工方法。

北京工藝品的四大名旦之一:景泰藍

遠在商周時期,當時的工匠已將這種技藝廣泛地運用到青銅器的裝飾上,製作出許多裝飾精美的青銅器工藝品。金屬鏨胎琺瑯器的制 作工藝,是在已製成的比較厚的銅胎上,依據紋樣設計的要求描繪出圖案的輪廓線,然後用金屬雕鏨技法,在圖案輪廓線以外的空白處進行雕鏨減地,使得紋樣輪廓 線凸起,再在凹下處施琺瑯釉料,經焙燒、磨光、鍍金而成。

三、金屬錘胎琺瑯器

金屬錘胎琺瑯器簡稱“錘胎琺瑯器”。按照圖案設計要求,在金、銅等金屬胎上錘出凹凸不平的圖案 花紋之後,再在花紋內點藍、燒藍、鍍金而成。琺瑯呈隱起效果,恰似在金碧輝煌的地子上鑲嵌的寶石,光彩奪目。

北京工藝品的四大名旦之一:景泰藍

錘胎琺瑯工藝多用於製造七珍八寶等供器。錘胎 琺瑯器和鏨胎琺瑯器的相同之處,都是在金屬胎上直接運用金屬加工工藝製作出凹凸的圖案輪廓線。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鏨胎起線的琺瑯器,是於金屬的表面施以 雕鏨減地的技法起了線來;而錘胎起線的琺瑯器,則是在金屬胎背面施以錘擊技法,使表面起出線來。

四、銅胎畫琺瑯器

銅胎畫琺瑯又稱“畫琺瑯”,俗稱“燒瓷”。製作工藝是先在銅胎上掛釉,再用釉色繪紋飾,經填彩 修飾後入爐燒結,最後鍍金而成。

北京工藝品的四大名旦之一:景泰藍

燒瓷工藝品一般有兩類,一種是在胎體上精雕細鏨或配上鏨雕耳子花活進行配飾,然後彩繪;另一種是在光胎上進行彩繪。前者屬 高檔工藝品,後者為普及品。畫琺瑯大約於17世紀初經歐洲傳入中國,主要流行於18世紀以後。現存最早的燒瓷製品是清康熙年間製作的《五福瓶》、《玉堂富 貴瓶》,造型精巧,色澤艷麗,描繪精細。清乾隆年間,在清宮供職的義大利畫家郎世寧曾指導宮廷燒瓷,用西洋畫法表現西洋和中國的景物,形成早期燒瓷彩繪中 的“洋味兒”。

五、金屬胎露地琺瑯器

金屬胎露地琺瑯器俗稱“金地景泰藍”。金屬胎琺瑯製品,多採用紅銅製胎,這是由於紅銅軟,其延展性比較好,易成型,在制胎過程中不易開裂,且紅銅與釉料的附著力比較好的緣故。 

北京工藝品的四大名旦之一:景泰藍

傳世琺瑯製品中亦有用黃金為胎者,其釉料顯色比較鮮亮。有的作品只在輪廓線內填敷琺瑯釉料,輪廓線外則顯露金地,可謂燦爛輝煌。這類以金為胎的琺瑯製品數 量很少,多為18世紀以後的作品。後來流行的金地景泰藍,均彩用紅銅胎,掐絲輪廓線為雙線並行成紋樣,或輪廓線相銜接處交代明確清晰,只在輪廓線內點填釉色,其餘部位保留原胎形不點填釉色,待燒藍、磨光後,絲紋和原胎形露地處鍍上黃金。如金地《葫蘆瓶》、金地《獅頂罐》等,凡露地凹處鍍上金色,凸起處點填 有彩色釉色,效果似浮雕,金色與釉色相映生輝,別具一格。

六、透明琺瑯器

透明琺瑯器包括金屬胎透明琺瑯器和無胎掐絲透明琺瑯器。金屬胎透明琺瑯器一般稱為“透明琺瑯 器”,俗稱“銀藍”或“燒銀藍”。

北京工藝品的四大名旦之一:景泰藍

製作工藝是將具有透明性的各種釉料塗飾在做過藝術加工的金胎、銀胎(或銅鍍銀胎)上,經幾次飾塗燒結後,露出胎上的花紋。釉料一般用紫、藍、綠、黃四色,可用單色,亦可用複色。器胎處理分鏨花、錘花,或鏨、錘兼用,或鏨花之後再貼金片,或在透明琺瑯上描金。銀藍釉料的燒 結溫度低於景泰藍釉料,但其透明度和細膩程度卻高於景泰藍釉料。銀藍的最大特點在於燒完後不用磨光就具有平滑細膩、光亮如鏡的自然美,這種工藝多用於花絲 首飾、徽章、標牌等工藝品。

有人將燒銀藍稱為“金屬胎淺浮雕琺瑯器”,是因為其坯胎需先用金屬鏨刻或錘花技法施以加工後, 再罩以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質的琺瑯釉料,經過燒制後,顯露出因圖案線條粗細和深淺不同,而引起一種視覺上的濃淡、明暗多變的效果。這種製作加工工藝,主要 是利用琺瑯釉料的透明或半透明特點。這一工藝是在金屬鏨胎琺瑯工藝衰落的時候興起並發展起來的。

我國的金屬胎透明琺瑯器始見於清雍正時期,而又以清乾隆年間廣州所製造的最為著名。廣州所產的 盆、瓶、五供等,器胎輕薄、鏨花後再貼金銀圖案,塗上紫、藍、綠三色琺瑯,甚為瑰麗。此外,屬清代內務府的廣儲司中設有“銀作”,也生產“銀髮藍”一類的 器物。這類器物以銀為胎,鑿鏨花紋後塗飾半透明性質的琺瑯釉料,經燒制而成,常用於製作一些小件的首飾品,其表面效果與半透明琺瑯器相似,因此也是景泰藍 工藝中的一種。

無胎掐絲透明琺瑯器是將炭粉加白芨粉用水調和成泥狀,塑成器皿形狀後,再用掐絲方法裝飾出紋樣,填入釉料,經燒結後,再將塑好的胎形取即可。

七、金屬胎綜合工藝琺瑯器

金屬胎綜合工藝琺瑯器是將多種加工技藝和琺瑯釉綜合施於金屬胎上製成的,有人將這種製品稱為 “複合琺瑯”。

北京工藝品的四大名旦之一:景泰藍

它是兩三種工藝融於一器的製品,如:以掐絲琺瑯工藝與鏨胎琺瑯工藝相結合的琺瑯器,或以畫琺瑯工藝、掐絲琺瑯工藝、鏨胎琺瑯工藝相結合的琺瑯器。琺瑯工藝還可與鑲嵌、鏨花、累絲等工藝結合套用。這種綜合工藝在清代乾隆年間以後的皇家金玉手工藝中經常使用。

八、機制景泰藍

機制景泰藍是1958年以後由藝人們研製成功的,是根據設計紋樣開出凹凸形模具後,運用機制沖 壓銅片的方法制出胎坯。

北京工藝品的四大名旦之一:景泰藍

這種機制衝壓出來的胎坯在平面的銅板呈現出與掐絲相似的圖案紋樣,然後將衝壓合格的平面四塊或六塊銅片焊成立體形,製成瓶、罐胎形。有的可以將平面坯彎成圓形後製成粉盒,也有的可以用上下兩片焊接成立體小動物的坯形。由於機制衝壓出的絲紋不可能達到很高的高度,所以在點填釉料並烘 燒後無須磨活。機制景泰藍絲工紋飾較簡潔,大多為小件成套的瓶、罐、粉盒等。

九、多種原料、多種工藝相結合的景泰藍

多種原料、多種工藝相結合的景泰藍俗稱“景泰藍結合產品”,是以景泰藍為主體,結合其他諸如玉雕、花絲鑲嵌、象牙、雕漆、紅木雕刻,以及內畫工藝等多種原材料和工藝技術加工製成的工藝美術品。

北京工藝品的四大名旦之一:景泰藍

十、金屬胎平面掐絲琺瑯畫

傳統的景泰藍工藝大多用於三維工藝造型,如器皿類的瓶、罐,陳設類的塔、鶴、馬等。後來藝術家 將繪畫等引入景泰藍工藝,形成了繪畫與景泰藍工藝相結合的新畫種——金屬胎平面掐絲琺瑯畫,簡稱“景泰藍裝飾畫”。

北京工藝品的四大名旦之一:景泰藍

在工藝製作程式上,金屬胎平面掐絲琺瑯 畫與一般景泰藍的製作工藝基本相同。但是,從立體到平面,景泰藍在裝飾畫中有了更為廣闊的藝術表現空間。景泰藍裝飾畫在創新中大膽借鑑油畫、工筆畫、寫意 畫、漆畫、版畫,以及民間剪紙的技法和意韻。景泰藍裝飾畫除有單幅之外,還有一塊塊拼組而成的大幅裝飾畫,用以作為樓堂館所建築內的大型裝飾壁畫。景泰藍 琺瑯畫的大小受燒活爐體大小的制約,目前國內最大的燒活大爐是北京市琺瑯廠於2011年初建成的天然氣智慧型燒活大爐,此爐能夠燒制最大畫幅為3平方米的景 泰藍畫。金屬胎平面掐絲琺瑯畫的不足之處是平整度不好,面積越大,越不平。

十一、木胎平面掐絲琺瑯畫

木胎平面掐絲琺瑯畫又稱“景泰藍鉑晶畫”、“沙畫”,是藝人們在七十年代初發明 的。之所以稱為景泰藍鉑晶畫是因為其工藝借鑑了景泰藍中的掐絲、點藍工藝,且色彩均使用景泰藍釉料。

北京工藝品的四大名旦之一:景泰藍

只是在製作過程中不經燒制,用的絲並非銅絲,而是用扁 鋁絲。其製作原理是先在木板上進行掐絲、點藍、噴膠、乾燥,最後在表面鋪上樹脂,配上外框。由於景泰藍釉料比較貴重,成本高,2005年以後,大部分景泰 藍鉑晶畫都不再使用景泰藍釉料,而是採用細沙染色來代替。嚴格說,景泰藍鉑晶畫並非景泰藍類別中的一種。

成品特徵

款識

留存到現在的可以明確斷代為明清二代的掐絲琺瑯器的款識形式歸納起來,大致有鑄鏨、掐絲和刻款三種:

明宣德時期琺瑯器的款識形式有鑄鏨款、雙勾款、和琺瑯釉燒成三種。款識書體有楷書和篆書兩種,其中以楷書占絕大多數。字數有“宣德年制”、“宣德年造”四字款和“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款識排列形式有直單行、直雙行、直三行和橫排。這一時期的款識位置有的在器底,也有的鐫刻於器物的口沿、蓋沿或內邊緣處。款識書體莊重雋秀,與同時期的金屬器和瓷器款識相似。

明景泰款因偽款太多,目前尚不能確定哪種款識可作為標準款識。但鑄鏨款、篆書款、仿宋體款以及雙龍環抱款均被認定為偽款,可以排除。掐絲雙勾款和陰刻款,目前有的研究者認為可作為景泰真款,但也只是情理邏輯的推論,尚不能枉下結論。

明嘉靖款為刻陰文直二行“大明嘉靖年制”楷書六字款。

北京工藝品的四大名旦之一:景泰藍

明萬曆時期掐絲琺瑯器的款識為雙勾掐絲款(有的字內外填充琺瑯釉),字數均為“大明萬曆年制”或“大明萬曆年造”六字楷書款。尤其以某年造為這一時期所特有的款識語氣。字的排列順序為直單行、直二行或橫排。

清代掐絲琺瑯器的款識多種多樣,制款方法有鑄鏨,有刻,還有鏤空款等。款識書體包括楷、篆、仿宋等(仿宋體始見於乾隆時期),其中以楷書居多。字數有四字和六字。框欄形式多為正方框和長方框。

胎骨和型制

明清掐絲琺瑯器胎骨和型制方面總的趨勢是:明代早期胎骨略厚,中晚期的作品越來越薄。清代從康熙時起,胎骨厚重堅實,到清末減薄。明代器物掐絲常有斷裂現象,而清代由於銅質精純並提高了燒制和打磨技術,這種現象基本消失。明代器物鍍金較薄,常有磨脫現象,清代尤其是乾隆時期,鍍金厚重,鍍金技術遠勝於明代,至今器物的鍍金仍光彩照人。

明清兩代琺瑯器的器物體積和形制是從小到大,從簡到繁。明代多仿古青銅的製品,如鼎、盤一類。清代除了仿古器外還有西洋器物及儒道釋為主的人物和動物等器物。

由於所用銅材和鑄造器物的厚薄因素,同樣大小的器物各有不同。明代早期胎略厚,中晚期逐漸減薄。明清兩代掐絲琺瑯器體積和型制從小到大,從簡練到複雜,從陳設、祭祀到觀賞實用。

紋飾圖案

明清兩代掐絲琺瑯器的紋飾圖案品種繁多,也經歷了一個有簡練到繁縟的過程。以纏枝蓮紋為例,元末明初疏密有致,大花大葉、枝蔓伸展堅強有力,全部單線勾勒圖案線條。枝葉呈串聯狀,並點綴數朵盛開的花朵,花朵飽滿,花瓣短而肥腴,花心常呈桃形。明中晚期開始以雙線勾勒輪廓線,布局趨於繁縟,但仍保留某些早期餘韻。纏枝蓮的花瓣趨於尖瘦,花心常呈“圭”字形或如意形。清代的纏枝蓮紋枝蔓彎曲,布局繁密規整,極具圖案性。基本以雙線勾勒輪廓線,明代那種灑脫的韻味不復存在。

釉色

元末明初的掐絲琺瑯器釉質細膩,色調純正,鮮艷明快,具有水晶般透明感。通常以淺藍色作地,間飾紅、黃、白、綠、紫、深藍等色釉。從明宣德晚期開始,釉色略顯灰暗,光澤度降低。這一時期的掐絲琺瑯器地色除淺藍色外,寶藍色套用廣泛。到萬曆年間,更出現了淡青、白等中間色地。琺瑯色釉有所增加,新出現了赭、豆青、松石綠等色釉品種。

清代的琺瑯釉料品種豐富,所用色釉達幾十種之多。但其有一個共同點,皆不透亮。

琺瑯釉料的另一特徵是表面沙眼現象,是由於硼酸鹽含量過高以及燒制過程中的氧化還原作用所引起。工匠們常用“蠟補”的方法來補救,即用石蠟加入色粉製成色蠟,填充於沙眼之中。到乾隆時期,經改進工藝,杜絕了沙眼現象。

偽造品

從20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景泰藍出現仿製品,主要仿造清代乾隆以後的器物。景泰藍的主要材料是琺瑯,所謂偽制者,即不以琺瑯而以其他顏料代替。它的作偽方法,即:

先將銅器制好,再用銅絲圈作花紋,以顏色填入而燒之。如藍色,即用銀藍、硬藍與黑三種顏色共碎成之,紫則用銀紫、銀藍與黑三種顏料共碎成之,白則用硬白、銀白與粉色三色成之,深綠則用銀綠、硬綠、銀藍與黑四色共碎成之,黃則用銀黃研面,再將硬黃碎成黃米色,和於其內即成。惟色中須略摻油煙土斯,燒成之後,乃能有砂眼。

燒好之後,用火鍍金的方法鍍之,或用電鍍,再用火鍍的方法烘烤即可。鍍好之後再將硬楞之金磨去,以作出傷金的狀態,或不鍍金也可以,至於磨光,則需用細石,不可用炭,因用炭則其光亮太尖銳的緣故。

各種工序都完成後,再用杏乾粥抹上,使其生鏽,經數旬後將浮銹洗去,再以脂油塗擦,其顏色的光潤即與以前沒有差別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