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獲悉,當地時間9月17日下午三點多(台北時間晚8點多),在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舉行的第45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隨著大會主席的落錘,中國提交的“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項目經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獲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7項世界遺產。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歷經13年申遺,成為雲南省第6項世界遺產,填補了全球茶葉世界文化遺產的空白。獲悉“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成功訊息,中國茶葉博物館原館長王建榮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說,景邁山古茶林核心價值首先在其千年萬畝古茶林,有著“茶葉天然林下種植方式的起源地”和“人類茶文化歷史自然博物館”的美譽,它提供了研究茶樹的起源、演化、人工馴化與傳播以及理清茶樹物種起源與早期馴化栽培之間關係的真實而強有力的證據。
在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舉行的第45屆世界遺產大會現場
景邁山古茶林入口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此前表示,中國茶文化有著極其深厚的底蘊,源遠流長,景邁山古茶林則因其“古”和“林”而獨樹一幟。相較於世界上其他著名的梯田式、 農莊式台地茶園,景邁山古茶林不僅歷史更為悠久,其傳統的林下種植方式和利用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維護方式也具有鮮明特色。
2023年2月25日,雲南省普洱市,航拍糯崗古寨。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位於中國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惠民鎮,是一處由古茶林、茶園、森林和傳統村寨構成的不斷演進的文化景觀。布朗族和傣族在這裡的土地利用實踐可追溯至公元10世紀。世居民族在長期探索實踐的基礎上形成了智慧的林下茶種植技術並傳承至今,是原始森林農業和人類茶種植模式的典範。景邁山古茶林體現出人地和諧的樸素生態倫理和智慧,對當今世界可持續發展具有啟示意義。
在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舉行的第45屆世界遺產大會現場
王建榮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景邁山古茶林核心價值首先在其千年萬畝古茶林,在於多民族聚居的傳統村寨,還在於它是立體複合的山地高效農業和特色人居景觀的範例。“我堅信,景邁申遺成功,必將有力推動中國茶產業可持續發展,極大提升中國茶產業的世界影響力。”
單霽翔在此前透露:“2010年6月,我來普洱市參加茶馬古道研討會,幾位朋友給我看了景邁山古茶林的照片,其原生態面貌使我震撼。中國的茶文化傳播世界,但至今還沒有一處關於茶的世界遺產,景邁山古茶林是不是可以申報世界遺產?回到北京,我請當時的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副主席郭旃先生親自到景邁山考察。考察歸來,郭旃先生特別興奮,認為景邁山古茶林完全符合申報世界遺產的標準。景邁山古茶林的申遺工作由此正式啟動。此後的十多年間,景邁山古茶林遺產地圍繞申遺工作,在價值認識、遺產保護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 ”
回望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之路,走過整整13個年頭。2010年,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工作全面啟動。該項目於2013年列入預備名錄,為2021年中國提交的申報項目,2022年完成ICOMOS現場考察,獲得諮詢機構“推薦列入”,具有符合OUV價值標準(iii)(v)的潛質。2023年在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舉行的第45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
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遺產區面積7167.89 公頃,緩衝區11927.85 公頃,遺產要素包括5片古茶林、3片分隔防護林和9個傳統村落。
雲南普洱的景邁山
景邁山位於中國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滇西南怒山余脈形成的群山之中,三面被瀾滄江支流南門河及南朗河環繞。景邁山世居民族傣族、布朗族在景邁山原始森林中發現野生茶樹,通過人工馴化、栽培,經過漫長時間的持續努力和發展,形成了從海拔1250米至山頂的總計1230.63公頃古茶林,茶林外圍保留有寬約40米的森林防護帶。村寨選址於茶林之中,依山勢而建,海拔在1280至1500米之間,海拔更低處是生態茶園、耕地和林地,形成農林複合的垂直土地利用方式。作為有機演進的文化景觀,延續至今的傳統“林下茶種植方式”是人類早期利用茶樹的活態樣本,“山共林、林生茶、茶繞村、人養茶”的景觀格局承載著“林茶共生、人地共榮”的千年悠遠歷史。
神奇的古茶林
古茶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250~1550米之間的森林之中,村寨周邊。它們具有千年以上的悠久歷史並完整保存至今。先民在森林中開墾,在樹林下種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茶的生物多樣性,從而確保不施肥,不用藥,體現了高超生態智慧。古茶林至今依舊充滿活力。
景邁村大平掌古茶林
古茶林是千百年來布朗族、傣族先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逐漸培育起來的。由於栽培型普洱茶樹在一定樹齡以後(約100年)逐步進入低產期和衰亡期,因此古茶林存在更新演替的動態過程。
景邁山的古樹茶
景邁山古茶林採用獨特的林間和林下種植技術。
為了有效防止大風和霜凍、病蟲害傳播等自然災害,景邁山的先民們選擇在森林間有限度地片狀開發古茶林。他們一方面圍繞村落控制茶園開墾面積,另一面在開墾的古茶林外圍保留森林防護線,即為禁止砍伐的原始森林帶,寬約40米,圍繞在茶林周圍,布朗族稱為“背”。村子和村子之間也會保留一定面積的森林作為分隔界限,界限內不僅不可以砍伐樹木,也不可以種茶。
進入採茶期,人們在景邁山的古茶林里採茶。
雲南大葉茶是耐蔭、喜溫、喜濕的作物,當光強達到80%左右時茶樹達到最佳生長狀態與最大產量。景邁山先民逐漸認識到茶樹生長習性,模擬和利用森林生態環境,在天然林中砍除部分喬灌木而保留一定的遮蔭喬木,然後栽種茶樹,養護茶園。這種古老而特殊的林下種植技術使得古茶林呈現出明顯的喬木層——灌木層(茶樹主要分布層)——草本層的上——中——下的立體群落結構。
獨特的林間和林下種植方式,使景邁山古茶林具有與天然林十分相似的、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古茶林的物種數、豐富度指數、多樣性指數和均勻度指數與天然林極為相似,且明顯高於林相相對單調的現代茶園。
在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四中心”展廳,生物多樣性得到了完整呈現:篦齒蘇鐵、翠柏、紅椿、金蕎麥等14種我國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與茶樹共生,野生動物更是不計其數。
良好的植物、動物多樣性一方面使物種間形成相互制約的關係,可有效抑制病蟲害發生,同時上層喬木的落葉又為茶樹的生長提供了豐富有機養料,因此有效地維持了古茶林生態系統的穩定。
和諧的古村落
傳統村落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布朗族先民在公元7世紀的唐代從今瑞麗和緬甸佤邦一帶遷徙至此,而後傣族先民也由今瑞麗地區遠道而來。他們在景邁山定居,種茶為生,相互交流,和諧共處,共同建設著美麗的茶山家園。
2022年9月22日,翁基一名布朗族村民前往茶山採茶。
申報遺產區包含北部白象山脈的景邁村和南部芒景山脈的芒景村兩個行政村。前者包括芒埂、勐本、景邁大寨、糯崗等4個傣族村寨,而後者則包括翁基、芒景上寨、芒景下寨、芒洪、翁窪等5個布朗族村寨。各類建築中,傳統建築比例高達40%以上。
2023年2月25日,雲南省普洱市,瀾滄糯崗古寨。
布朗族和傣族先民在村落選址上具有共同的原則,即依山而建,既有神山,也有茶山。它們都是自然與文化高度結合的產物。
布朗族和傣族村落均以寨心為中心向心布局,體現了宗教對村落的凝聚力。圍繞神山而建。神山既是其神聖的宗教祭祀之地,也是村寨的水源林所在。布朗族和傣族的先民圍繞神山選擇背山面水、坡度較緩、用地條件較好、適於種植茶樹的地方建設村寨。圍繞茶山而建。遺產區先民到哪裡定居,就在哪裡種茶,其村寨與茶林密不可分,尤其是布朗族對於古茶林的依賴性更加強烈,傣族與布朗族的村寨幾乎都是鑲嵌在茶林中的。
2022年9月21日,雲南省普洱市,一名遊客在糯崗古寨中的翁基佛寺參觀。
村寨入口一般有“佛寺”建築,中心區域為寨心,村寨以外一定距離較高海拔的位置分布著村寨的風水林與信仰林(竜林)。出於對神靈的尊敬,村寨內部建築與街道基本圍繞寨心成向心式布局。村寨由內部到外部形成“寨心”——向心式建築街道——入口“佛寺”建築——古茶林、森林(茶神自然崇拜)——風水林(自然山神崇拜)的體現信仰體系的空間布局特色。
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在其新近出版的新書《萬里走單騎》中也記述了他行走於景邁山古茶林的所見所聞,其中詳述了糯崗和翁基兩個傳統村落的生態。
在這些傳統村寨中,糯崗是保存最完整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體現。“糯崗”在傣語中意為“鹿飲水的地方”,據說常有成群的鹿來此處飲水,村寨由此得名。目前村寨中79棟傳統民居成為國保級傳統民居。
糯崗民居(屋頂有水牛角裝飾)
在糯崗,我們感覺到了居民們在傳統村寨中進行茶葉種植、生產活動的場景。整個寨子分為空間獨立的老寨和2000年建的新寨。村寨道路順應地形高低彎曲,形成了生動多變的巷道空間,溪流穿村而過。
在景邁山,傳統的乾欄式民居體系是世代居住在這裡的人們為了適應山里潮濕多雨的氣候,合理利用山間土地而不斷改進完善的,充分彰顯了世居人民的智慧。
翁基民居(屋頂為“一芽兩葉”裝飾)
……翁基則屬於典型的布朗族村寨,屋頂裝飾為“一芽兩葉”。這些裝飾由建築部件演變而來。因為早期的乾欄式建築是茅草頂,屋頂由兩組交叉的椽子支撐,結繩捆緊後總會留出一截,後來才改為裝飾。水牛角和“一芽兩葉”裝飾成為兩個民族圖騰的建築語言,又融合了茶文化,頗具特色。
豐富的茶文化
普洱景邁山地區少數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生活中,與茶相伴,依茶為生,形成了林茶互生、人地共榮的獨特人文景觀,並衍生出種茶、採茶、食茶、制茶、飲茶、品茶等極為豐富的茶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濃厚的民族特色。
2022年9月22日,雲南省普洱市,糯崗古寨中的布朗族老人。
茶,在景邁山的傳統飲食、民俗風情、民居裝飾、婚喪嫁娶、宗教崇拜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並深刻影響著世居民族的價值觀念和生產生活。
雲南普洱,晚霞中的景邁山糯崗古寨。
突出的遺產價值
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之路,走過整整13個年頭。該項目於2013年列入預備名錄,為2021年中國提交的申報項目,2022年完成ICOMOS現場考察,獲得ICOMOS以符合標準(iii)、(v)建議無保留列入的評估結果。
景邁山古樹茶園裡的古樹
標準(iii):能為延續至今的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獨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見證。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是中國西南地區世居民族延續至今的林下茶種植傳統的典型例證,是人類早期茶種植模式的活化石,在當今世界規模化台地茶種植園主導的背景下十分獨特。
標淮(v):是傳統人類聚居、土地使用或海洋開發的傑出範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或者人類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特別是由於不可扭轉的變化的影響而脆弱易損。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是世居民族保護併合理利用山地和森林資源的典範,當地族民利用因地制宜的土地平面、垂直利用技術以及聚落選址、村寨建設技術等傳統知識體系,通過以古茶林為核心的生產、生活、生態用地的合理分配,創造了茶在森林中、村在茶林中、耕地和其他生產活動在茶林外的智慧山地人居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山地森林農業文化景觀的傑出代表。
2023年2月25日,雲南省普洱市,俯瞰糯崗古寨。
華中師範大學特聘教授范建華及其博士生鄧子璇在《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的價值意蘊與申遺意義》一文中提到,景邁山從過去到現在一直處於有機演進的歷程中,它的歷史和文化沒有中斷,主體民族沒有發生更替,古茶林的位置及茶樹品種未曾改變,茶產業和傳統民居建築發展、原住族群茶樹資源利用的每個歷史階段在此都有完整的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例證,正是這些真實生動的人文印記、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才造就了景邁山多元化的文化遺產價值。價值辨識是文化景觀遺產認定的核心要義,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符合世界遺產突出普遍價值(簡稱OUV價值)評估標準中的標準iii和標準v。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景邁山的景觀內容不斷發生動態演化,景觀價值也在不斷地延續和沉積。全面、準確地釐清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的遺產價值,既是深層次地詮釋遺產所具備的突出普遍價值的有效方式,也是申遺成功之後實現遺產地長效、有序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現實所需。
[本文部分內容參考了《雲南普洱景邁山古茶林申遺宣傳冊》、《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的價值意蘊與申遺意義》(作者 范建華 鄧子璇)等相關內容]
欄目主編:趙翰露
文字編輯:宋彥霖
本文作者:澎湃新聞
題圖來源:IC photo
圖片編輯:蘇唯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