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貓頭鷹,猛禽!

我,貓頭鷹,猛禽!

貓頭鷹

無疑是最被低估的猛禽

長著最呆萌的臉

卻敢下最狠的手

(棕櫚鬼鴞[xiāo]的圓臉大眼顯得格外呆萌,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我,貓頭鷹,猛禽!

看似胖成球

實則輕如燕

(縱紋腹小鴞:“誰不會點輕功?”,攝影師@Gin)

我,貓頭鷹,猛禽!

上一秒“笑意盈盈”

(“哈哈!看我發現了誰”仿佛在憨笑的雪鴞,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我,貓頭鷹,猛禽!

下一秒來勢洶洶

(雕鴞:“幹活了,嚴肅點”,攝影師@朱潤祿)

我,貓頭鷹,猛禽!

水陸空都是它們的獵場

捉拿“鼠輩”易如反掌

甚至敢與其他猛禽對抗

(短耳鴞[左]大戰紅隼[右];大多數貓頭鷹的主食是田鼠等小型嚙齒類動物,大型貓頭鷹有時也會捕捉兔子、鮭魚等更大的獵物,甚至還會襲擊紅隼[sǔn]、鵟[kuáng]等猛禽,攝影師@李憲)

我,貓頭鷹,猛禽!

實際上

它們早已悄然“占領”全球

從乾旱荒漠到極寒之地

分布著約250種貓頭鷹

在中國就有32種

(請橫屏觀看,貓頭鷹是鴞形目鳥類的俗稱,在除南極洲外的各大洲均有分布;攝影@趙永清、鄒滔、馮江、王奧、Gin、李艷霞、懷彪雲、盧鳴浪、韓霄林、視覺中國、Wikimedia Commons,製圖@張琪月/星球研究所)

我,貓頭鷹,猛禽!

貓頭鷹多隱藏在夜色中活動

卻“隱”來了種種誤解與傳說

民間認為不吉利的“夜貓子”是它們

“梟雄”的“梟”指的是它們

“雅典娜聖鳥”也是它們

(黑夜中眼神凌厲的角鴞,攝影師@王斌)

我,貓頭鷹,猛禽!

如今在現代科學的幫助下

我們才得以一窺這個隱士家族的秘密

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鳥類之一

它們的“隱”早已超越黑夜

隱匿的身影

夜幕是貓頭鷹的最佳掩護

早在數千萬年前

它們的祖先就開始在夜間捕獵

因為當時有許多小型哺乳動物都在夜晚活動

為它們提供了充足的夜宵

且錯峰行動競爭者更少

如今的貓頭鷹大多保留了夜貓子習性

晚上“鼠條”管飽

白天養精蓄銳

藏好自己

隨機應變

始終遵循“隱士之道”

(倉鴞在夜間捕獵,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樹林是絕佳的藏身之處

灰林鴞

(Strix nivicolum)

斑駁的羽毛融入樹幹

(一隻灰林鴞幾乎與樹幹融為一體,攝影師@徐永春)

我,貓頭鷹,猛禽!

領角鴞

(Otus lettia)

圓滾滾的身軀嵌入樹幹

(一隻領角鴞坐在樹洞中,攝影師@周權)

我,貓頭鷹,猛禽!

紅角鴞

(Otus sunia)

在花葉間化身枝幹

(一隻紅角鴞頭頂花葉,如同伸出的樹枝,攝影師@周權)

我,貓頭鷹,猛禽!

白臉角鴞

(Ptilopsis leucotis)

收窄身體瘦成樹枝

(一些貓頭鷹如白臉角鴞遇到威脅時會立即收攏羽毛,把自己偽裝成樹枝,圖片來源@視覺中國、Shutterstock)

我,貓頭鷹,猛禽!

我,貓頭鷹,猛禽!

即使是同一種貓頭鷹

生活在不同的棲息地

也會適配不同的羽色

既能低調灰暗

也能明艷似火

(一些貓頭鷹如紅角鴞的羽色有灰褐到紅褐的不同類型,以適應不同的棲息地環境,攝影師@李艷霞&韓霄林,製圖@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我,貓頭鷹,猛禽!

許多貓頭鷹不只在夜間活動

還會在清晨或黃昏行動

無論大小都有藏身妙計

雕鴞

(Bubo bubo)

在岩壁上仿佛石化

體長超半米卻不見蹤影

(下圖中有一隻雕鴞,你找到了嗎?雕鴞是世界上最大的貓頭鷹之一,體長可達70多厘米,攝影師@歐鵬,製圖@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我,貓頭鷹,猛禽!

我,貓頭鷹,猛禽!

縱紋腹小鴞

(Athene noctua)

在山崖鑽進岩洞

小小足跡橫跨歐、亞、非

(縱紋腹小鴞全天都可活動,晨昏最活躍,攝影師@單成)

我,貓頭鷹,猛禽!

嬌鵂鶹[xiū liú]

(Micrathene whitneyi)

在沙漠鑽入仙人掌

嬌小身材與麻雀不相上下

(嬌鵂鶹又稱姬鴞,是世界上最小的貓頭鷹,體重僅約40g,相當於一枚雞蛋重,它們以昆蟲為主食,並且會利用啄木鳥在仙人掌上啄出的洞穴來築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我,貓頭鷹,猛禽!

大多數貓頭鷹都在夜間或晨昏活躍

但也有少數異類常在大白天出動

約6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上

草原擴張和氣候變冷

促使一些貓頭鷹從夜班轉向了白班

(2022年中國科學家在青藏高原上發現了日行中新猛鴞化石,它們是一種白天活躍的貓頭鷹,生活在約600萬年前,現已滅絕,以下為復原圖,圖片來源@李志恆&鄭秋暘,製圖@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我,貓頭鷹,猛禽!

時至今日

會在白天活躍的貓頭鷹

仍大多生活在開闊地帶

它們缺少密林的掩護

但依然能夠隱藏自己

猛鴞

(Surnia ulula)

在北方疏林身披“條紋衫”

如同落雪的光禿枝幹

(猛鴞生活在北方的開闊林地中,它們是極少數主要在白天活躍的貓頭鷹,攝影師@劉璐)

我,貓頭鷹,猛禽!

雪鴞

(Bubo scandiacus)

在極地化為皚皚白雪

厚實的“羽絨服”能夠抵禦-50℃的低溫

(雪鴞的活躍時間會隨季節變化;雌性和亞成年雪鴞身上有更多黑色橫斑,成年雄性雪鴞的毛色更白,攝影師@王奧)

我,貓頭鷹,猛禽!

穴小鴞

(Athene cunicularia)

在荒原躲進地洞

一家人就要整整齊齊

(穴小鴞居住在其他動物挖掘的地洞中;和大多數貓頭鷹的獨居習性不同,它們有時會一大家子住在一起;它們還會收集其他動物的糞便,科學家推測這是為了吸引蜣螂等昆蟲作為食物,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我,貓頭鷹,猛禽!

短耳鴞

(Asio flammeus)

在草原展翅翱翔

黃褐色羽毛與枯草無異

(短耳鴞會在白天和晨昏活動,它們主要棲息在空曠的稀樹草原或大草原上,攝影師@王奧)

我,貓頭鷹,猛禽!

不過藏得再好

偶爾也難免被騷擾

(一隻猛鴞被一隻灰喜鵲襲擊,看上去滿臉無奈;暴露在空曠地帶的貓頭鷹有時會被群鳥圍攻,原因尚不明確,攝影師@劉璐)

我,貓頭鷹,猛禽!

貓頭鷹就連“眼色”也與節律相適應

偏夜行的貓頭鷹虹膜顏色往往更深

(貓頭鷹的虹膜顏色與其活躍時間存在一定規律,但也有不少例外;嚴格夜行的貓頭鷹更常出現深色虹膜,有學者推測這樣在夜間更隱蔽,但尚無定論,攝影@曾祥樂、視覺中國,製圖@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我,貓頭鷹,猛禽!

無論白天黑夜

貓頭鷹都能巧妙隱形

但對夜行者而言

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周圍事物現形

這時候貓頭鷹的雙眼就會開啟

夜視模式

表面上看

它們的眼睛又圓又大

眼球重量是其他同體重鳥類的2.2倍

可以接收更多光線

(夜間瞳孔放大的北領角鴞,攝影師@周權)

我,貓頭鷹,猛禽!

再往深處看

它們的眼球竟是獨特的梨形

幾乎占據半個頭顱

擴大的眼底分布著大量視桿細胞

這些細胞對弱光更敏感

能讓貓頭鷹的眼睛變成微光夜視儀

(一些貓頭鷹的暗視力可達人類的100倍,看到的夜晚如同陰天,因此夜間觀察時,不當使用強光手電筒或閃光燈可能會對它們造成傷害,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製圖@張琪月/星球研究所)

我,貓頭鷹,猛禽!

可機敏的田鼠同樣擅於隱藏

它們藏在草叢深處或地下

貓頭鷹無法透視

此時就該另一項技能派上用場

聽聲辨位

但負責聽覺的不是它們頭頂的“貓耳”

它們真正的耳朵藏在頭部兩側

(貓頭鷹頭頂像耳朵的羽毛叫做耳羽簇,有表達情緒、偽裝等功能;長耳鴞的耳羽簇很長,俗稱長耳木兔,當它們感到警覺時,耳羽簇會直直立起,攝影師@Gin)

我,貓頭鷹,猛禽!

一些貓頭鷹的耳孔是不對稱的

通過分辨左右耳接收聲波的微弱差異

它們便能精確地定位聲源

(即使在完全看不到的地下,貓頭鷹也能通過聽覺定位獵物,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製圖@張琪月/星球研究所)

我,貓頭鷹,猛禽!

實際上貓頭鷹的整個面盤都是“耳朵”的一部分

圓盤狀的臉就像衛星天線的反射面

能夠收集更多聲波並傳導到耳孔

讓它們能聽到8米外一隻老鼠的心跳聲

(倉鴞的面盤圓且下凹,形似衛星天線的反射面,面盤上的羽毛呈放射狀排列,將聲音導入耳孔,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製圖@張琪月/星球研究所)

我,貓頭鷹,猛禽!

每一根羽毛

每一種感官

都讓貓頭鷹在隱身的同時

能夠洞悉周圍的風吹草動

但靜靜觀察只是第一步

接下來的行動才更為關鍵

寂靜的夜晚會放大一切微小的聲音

它們該如何一隱到底?

我,貓頭鷹,猛禽!

隱蔽的行蹤

夜色漸濃

獵殺時刻將至

一隻貓頭鷹已隱身就位

夜視儀般的雙眼在暗中觀察

衛星天線般的面盤在仔細聆聽

(一隻眼鏡鴞正在暗中觀察,攝影師@李艷霞)

我,貓頭鷹,猛禽!

目標定位

它俯衝而下

鋒利的爪子前後夾擊

獵物卻毫無察覺

至死都以為這是個安寧的夜晚

(一隻長尾林鴞撲向獵物;不同於鳥類常見的前3後1趾型,貓頭鷹常呈前2後2趾型,這樣能更穩地抓牢物體,攝影師@Gin)

我,貓頭鷹,猛禽!

要做到如此行蹤隱蔽

首先它需要對獵物的動向了如指掌

朝前的眼睛讓它擁有了

雙眼視覺

這讓它眼中的世界更加立體

但代價顯而易見——視野受限

(貓頭鷹的雙眼視覺和其他鳥類的單眼視覺對比示意;貓頭鷹的喙幾乎垂直向下彎折,也減少了對視線的遮擋,製圖@張琪月/星球研究所)

我,貓頭鷹,猛禽!

它總是目不轉睛地看向前方

實際上它根本就無法轉動眼球

而轉身又動靜太大

所以它採取了一種折中方式

靈活扭頭

當它在身後聽到異響

腦袋就會瞬間轉至背面

甚至能水平單向扭轉270°

橫著轉

(美洲雕鴞水平扭頭3/4周,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我,貓頭鷹,猛禽!

豎著轉

(縱紋腹小鴞:“讓我看看”;這種轉動方式看似滑稽,但有助於貓頭鷹形成立體視覺,圖片來源@美華影像)

我,貓頭鷹,猛禽!

左右轉

(“你瞅啥?”穴小鴞的歪頭殺,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我,貓頭鷹,猛禽!

前後轉

(穴小鴞的“掉頭殺”;由於眼球固定,貓頭鷹便通過旋轉頭部來轉換視角,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我,貓頭鷹,猛禽!

如此“自殺式”扭頭

貓頭鷹為什麼不會氣絕身亡?

原來它有多達14塊頸椎骨

是人類的兩倍

這些頸椎骨內部有足夠的空腔供動脈移動

而且它的頭顱下方還有個血泵

能夠始終保障頭部供血

(貓頭鷹骨骼標本,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製圖@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我,貓頭鷹,猛禽!

有了這樣靈巧的脖子

它便能以最小的動靜看到最廣的視野

然而飛行會製造更大的動靜

尤其是扇動翅膀的噪聲很容易嚇跑獵物

但貓頭鷹擁有一項無“鳥”能及的技能

靜音飛行

巨大的翅膀劃破夜空

卻悄無聲息

只閃過幽靈般的魅影

(一些貓頭鷹如草鴞、倉鴞飛行時產生的噪音極其微弱,人耳聽不到;不是所有貓頭鷹都有靜音飛行的技能,例如毛腿漁鴞就沒有,攝影師@曾祥樂)

我,貓頭鷹,猛禽!

鳥翼末端有一系列大而強健的羽毛

叫做初級飛羽

貓頭鷹的這些羽毛邊緣結構特殊

能夠分解經過翅膀的湍急氣流

從而減少噪聲

(貓頭鷹飛羽結構示意圖,當氣流經過初級飛羽的梳齒狀外緣時會被分解成細碎的小渦流,再經過流蘇狀後緣時則會分散地脫離,從而抑制噪音產生,製圖@張琪月/星球研究所)

我,貓頭鷹,猛禽!

不僅如此

貓頭鷹的大部分體表

甚至腿爪上都覆蓋著鬆軟的絨毛

能像吸音海綿一樣吸收聲波

正是這樣的“毛褲”“毛襪”

讓它的雙腿在伸向獵物時

依然波瀾不驚

(雕鴞的“飛毛腿”;許多貓頭鷹的翅膀、腹部、頸部和腿爪上都覆蓋著絨毛,這些絨毛除了吸聲,還能起保護作用,攝影師@李艷霞)

我,貓頭鷹,猛禽!

誰能想到

貓頭鷹蓬鬆的身軀下

竟藏著這樣一雙大長腿

這雙強健的長腿不僅適合空襲

還能在地面追擊獵物

(一隻縱紋腹小鴞在地面奔跑,僅作示意,攝影師@李艷霞)

我,貓頭鷹,猛禽!

金雞獨立

(單腿站立的縱紋腹小鴞,攝影師@李艷霞)

我,貓頭鷹,猛禽!

或者跳個“芭蕾舞”

(短耳鴞的“妖嬈舞姿”,攝影師@賴宇寧)

我,貓頭鷹,猛禽!

看透黑夜的銅鈴大眼

精準定位的敏銳聽覺

270°扭轉的靈活脖頸

神出鬼沒的靜音巡航

一擊致命的強健腿爪

正是在這些利器的配合下

這位“沉默殺手”才能順利捕獲晚餐

(貓頭鷹的“超能力”,以雕鴞為例,攝影@Kalavinka、Gin、李艷霞、王奧、李祿、視覺中國,製圖@張琪月&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我,貓頭鷹,猛禽!

在大多數日常里

“隱”都是貓頭鷹生活的主調

沒想到卻由此與人類結下不解之緣

甚至招致殺身之禍

我,貓頭鷹,猛禽!

隱秘的傳說

早在3萬年前的史前時期

貓頭鷹就出現在了壁畫上

(在法國肖維岩洞中發現的史前貓頭鷹壁畫,其歷史可追溯至3萬年前,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製圖@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我,貓頭鷹,猛禽!

隱匿的古怪身影

隱蔽的不定行蹤

讓人類對它們產生了種種神秘聯想

塑造出了亦正亦邪的貓頭鷹形象

(一對短耳鴞在空中如同鏡像,一隻展現了灰暗面,另一隻展現了白亮面,就像人類對它們的看法並不全面,攝影師@韓霄林)

我,貓頭鷹,猛禽!

3000多年前的中國商朝

將軍婦好結束了她傳奇的一生

她是商王武丁的后妃

更是開疆拓土的功臣

在她豐厚的隨葬品中

最引人注目的是這件貓頭鷹形的酒尊

婦好鴞尊

(殷墟婦好墓中出土的鴞尊,攝影師@吳其平,製圖@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我,貓頭鷹,猛禽!

鴞或梟是古人對貓頭鷹的稱呼

因為擅於在黑暗中擊殺獵物

鴞在商朝象徵著勇猛的戰神

商朝對鴞是如此崇拜

《詩經》有雲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其中商的圖騰“玄鳥”

可能就是貓頭鷹

(上文出自《詩經·商頌》,帝嚳[kù]是五帝之一,傳說他的妃子簡狄吃下一枚玄鳥蛋後,懷孕生下了契,契建立了商部落。有學者認為“玄鳥”指的是貓頭鷹,而非主流解釋中的燕子或鳳凰,攝影師@柳葉氘,製圖@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我,貓頭鷹,猛禽!

然而自商朝覆滅後

鴞的盛名也逐漸走向衰落

甚至背上惡名

西周時期

鴞就在詩經中成了惡鳥

“鴟[chī]鴞鴟鴞,既取我子,無毀我室”

(上文出自詩經·國風·豳[bīn]風的《 鴟鴞 》,意為“貓頭鷹啊貓頭鷹!你已抓走我的孩子,不要再毀掉我的家”;有學者推測是周人對前代的敵對態度殃及了鴞的地位,鴞形器數量也減少了,攝影師@柳葉氘,製圖@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我,貓頭鷹,猛禽!

此後人們對貓頭鷹的厭惡有增無減

在漢朝貓頭鷹成了官方認定的“不孝鳥”

每逢夏至就要將其煮成湯羹,賜給百官

因為傳聞它們會吃掉自己的母親

(北領角鴞雛鳥;東漢《漢官儀》有記載:“夏至,賜百官梟羹,欲絕其類也。夏至,微陰始起,有萬物,梟害其母,故此日殺之”,攝影師@趙俊)

我,貓頭鷹,猛禽!

不僅如此

還要砍下貓頭鷹的腦袋

掛在木頭上示眾

“梟首示眾”一詞由此而來

後世也將強橫之徒稱為“梟雄”

(一隻短耳鴞站在枯枝上;東漢《說文解字》對“梟”的解釋:“梟,不孝鳥也,故日至捕梟磔[zhé]之,從鳥頭在木上”,攝影師@曾祥樂)

我,貓頭鷹,猛禽!

事實上貓頭鷹並不會吃掉母親

雛鳥還得依賴父母餵食

除了鼠類

貓頭鷹的獵物相當豐富

地上跳的

(斑頭鵂鶹嘴裡叼著一隻蛙,小型貓頭鷹會捕捉蛙類、蜥蜴和昆蟲等小動物,攝影師@懷彪雲)

我,貓頭鷹,猛禽!

水裡游的

(毛腿漁鴞擅長捕魚,是世界上最重的貓頭鷹,重量2.95~4.6千克,現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為瀕危物種,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我,貓頭鷹,猛禽!

天上飛的

(一隻猛鴞捕捉到一隻小鳥,一些大型貓頭鷹也會捕捉其他小型貓頭鷹,攝影師@趙俊)

我,貓頭鷹,猛禽!

貓頭鷹進食後還有一個“古怪”的習性

它們會將無法消化的食物殘渣吐出來

這些殘渣呈丸狀被稱為食丸食繭

(一隻縱紋腹小鴞在吐食丸;食丸中包含了貓頭鷹無法消化的獵物毛髮、骨頭等殘渣;許多鳥類都會吐食丸,通過分析食丸的成分,科學家可以了解它們的食性,攝影師@李艷霞)

我,貓頭鷹,猛禽!

直至近現代

貓頭鷹在中國民間傳統文化中依然是不祥之兆

流傳著“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的俗語

一些貓頭鷹會在夜間發出悽厲的叫聲

有時還會在墓地周圍活動

這些都加深了貓頭鷹的陰暗形象

讓人們將其與不祥、死亡聯繫在一起

(倉鴞的面孔在夜晚顯得有些陰森,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我,貓頭鷹,猛禽!

現代研究發現

貓頭鷹之所以會活躍在墓地周圍

其實是因為那裡的環境適合鼠類等動物生存

貓頭鷹不過是被豐富的食物吸引而來

不僅是在中國

貓頭鷹在世界各地都有類似的隱秘傳聞

人們眼中的貓頭鷹

或貴為神靈,受人敬仰

或淪為惡魔,遭人唾棄

在古埃及

它在文字、繪畫、雕刻中頻頻現身

甚至被製成尊貴的木乃伊

(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塞提一世墓中的壁畫,畫上有貓頭鷹形象的象形字,它相當於字母M,攝影師@張銘涵,製圖@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我,貓頭鷹,猛禽!

在古巴比倫

它是“夜之女王”的使者

正邪難辨

(收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夜之女王浮雕,女王身旁立著貓頭鷹;夜之女王的身份有兩種廣為流傳的版本:一是尊貴的冥界女王埃列什基伽;二是亞當的第一任妻子,因背叛上帝而墮落,圖片來源@Wikipedia Commons,製圖@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我,貓頭鷹,猛禽!

在古希臘

它是雅典娜的聖鳥

象徵智慧與勝利

(古希臘紅繪陶瓶上的雅典娜和貓頭鷹;小鴞屬的學名Athene就來自雅典娜,圖片來源@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製圖@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我,貓頭鷹,猛禽!

在古羅馬民間

貓頭鷹卻是邪惡女巫的化身

是死亡預兆

(下圖僅作示意,這幅古羅馬鑲嵌畫中央是一隻貓頭鷹,周圍的鳥兒們都因嫉妒它而亡,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製圖@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我,貓頭鷹,猛禽!

隨著近現代文明揭開貓頭鷹的神秘面紗

人們開始意識到貓頭鷹並不可怕

而且還是捕鼠能手

它們在主流文化中擁有了睿智、友善的形象

(鬼鴞趁著夜色捕鼠;一隻成年貓頭鷹每年能捕捉三四千隻鼠,對控制鼠類數量至關重要,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我,貓頭鷹,猛禽!

在近代文化中

黑格爾用其象徵哲思

“密涅瓦的貓頭鷹要等到黃昏到來才會起飛”

(引文出自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法哲學》序言,古羅馬神話中的密涅瓦相當於古希臘神話中的雅典娜,她的貓頭鷹則是智慧和理性的象徵)

魯迅也以貓頭鷹自喻

“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引文出自魯迅的《夜頌》)

在當代文化中

貓頭鷹更是備受喜愛

成為影視明星

成為省份象徵

(雪鴞是《哈利·波特》的信使,也是加拿大魁北克的省鳥,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我,貓頭鷹,猛禽!

實際上

貓頭鷹相比烏鴉等鳥類並不算聰明

也與福禍、巫術毫不相干

一切誤解都源於不了解

它們沒有魔法

但的確有“超能力”

超凡夜視、聽聲辨位、靜音飛行

等等本領令科學家著迷

並嘗試將其套用於科技

(科學家正在研究將貓頭鷹的翅膀結構套用于飛行器的機翼、風機的葉片等機械結構上,以降低噪音,增加能效,下圖僅作示意,攝影師@李白的酒杯)

我,貓頭鷹,猛禽!

在科學文明的照耀下

現代貓頭鷹終於走出暗夜

不再背負種種莫須有的惡名

它們在各個國家都被列為保護動物

得到保護工作者的關注和救助

(北京猛禽救助中心的工作人員正在放飛一隻短耳鴞;在中國,所有貓頭鷹都是國家保護動物,攝影師@徐可意)

我,貓頭鷹,猛禽!

對於同一事物

人類的看法總在隨著時代變遷

但無論人類賦予貓頭鷹怎樣的寓意

這個隱士家族都不會知曉

就讓它們

隱於夜色

隱於山野

(月下的鷹鴞,攝影師@曾祥樂,製圖@張琪月/星球研究所)

我,貓頭鷹,猛禽!

本文創作團隊

撰文:鏡子圖片:楊啟帆&秦南設計:張琪月&李雪茜地圖:劉遙審校:胡啟晨&黃太極&鄭藝

審核專家

廣西海洋科學院(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 朱磊博士

【參考文獻】

[1] Mikkola H. Owls of the world: a photographic guide[M]. A&C Black, 2013.[2]Li Z, Stidham T A, Zheng X, et al. Early evolution of diurnal habits in owls (Aves, Strigiformes) documented by a new and exquisitely preserved Miocene owl fossil from China[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2, 119(15): e2119217119.[3]Passarotto A, Parejo D, Cruz‐Miralles A, et al. The evolution of iris colour in relation to nocturnality in owls[J]. Journal of Avian Biology, 2018, 49(12).[4]Lisney T J, Iwaniuk A N, Bandet M V, et al. Eye shape and retinal topography in owls (Aves: Strigiformes)[J]. Brain, behavior and evolution, 2012, 79(4): 218-236.[5]Grothe B. How the barn owl computes auditory space[J].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2018, 41(3): 115-117.[6]von Campenhausen M, Wagner H. Influence of the facial ruff on the sound-receiv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rn owl’s ears[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ysiology A, 2006, 192: 1073-1082.[7]Martin G R. What is binocular vision for? A birds" eye view[J]. Journal of Vision, 2009, 9(11): 14-14.[8]Bodling A, Agrawal B R, Sharma A, et al.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of bio-inspired blade designs to reduce broadband noise in aircraft engines and wind turbines[C]//55th AIAA Aerospace Sciences Meeting. 2017: 0458.[9]Levey D J, Duncan R S, Levins C F. Use of dung as a tool by burrowing owls[J]. Nature, 2004, 431(7004): 39-39.[10] [英]德斯蒙德·莫里斯.一隻貓頭鷹是一隻貓頭鷹[M].中信出版社,2019.[11] [美]利·卡爾韋.貓頭鷹的秘密生活[M].商務印書館,2016.[12]朱磊,孫悅華,胡錦矗.中國鴞形目鳥類分類現狀[J].四川動物,2012,31(01):170-175.[13]孔德義, 梁愛萍, 褚金奎, 梅濤. 貓頭鷹的靜音飛行機理研究[J]. 套用物理, 2015, 5(11): 137-146. http://dx.doi.org/10.12677/APP.2015.511019[14]喬渭陽,仝帆,陳偉傑等.仿生學氣動噪聲控制研究的歷史、現狀和進展[J].空氣動力學學報,2018,36(01):98-121.[15]饒勝. 鴞形器研究[D].河南師範大學,2016.[16]尹曉娟.淺談中西方文化中貓頭鷹的認知差異[J].才智,2011(10):187.[17]劉敦願.中國古代有關梟類的好惡覌及其演變[J].山東大學文科論文集刊,1979(02):214-226.[18]孫新周.鴟鴞崇拜與華夏歷史文明[J].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5):31-37.[19]葉舒憲.玄鳥原型的圖像學探源——六論“四重證據法”的知識考古範式[J].民族藝術,2009(03):84-93.DOI:10.16564/j.cnki.1003-2568.2009.03.015.[20]柏樺,金瀟.梟首與死刑制度[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04):443-448.[21]中國觀鳥年報“中國鳥類名錄"10.0版(2022)[22]世界鳥類學家聯合會"世界鳥類名錄"(IOC World Bird List, v13.2)[23] [美]喬納森·斯拉特.遠東冰原上的貓頭鷹[M].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24]紀錄片《超能貓頭鷹》(Natural World: Super Powered Owls),2015.

星球研究所

以地理的視角,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THE END···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