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米開朗基羅·達·卡拉瓦喬《以馬忤斯的晚餐》布面蛋彩,1601,英國倫敦國家美術館藏

人人都吃飯,可是只有聰明人才懂進餐的藝術。《禮記》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所謂“禮”,即社會行為的制度和規範。吃是生存的必要條件,古往今來都是如此。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大奧夏斯·貝爾《靜物:牡蠣與麵粉糕餅》布面油畫,1610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彼得·克拉斯《靜物》布面油畫,1623

1

吃的快樂,是人類的主要快樂之一。但在中世紀,“貪食”成為七宗罪之一。6世紀時教宗格雷戈里一世這樣解說“貪食”罪的五大細則:吃太早、吃太好、吃太精、吃太飽、準備太多。或許,這也就解釋了為何在早期西方繪畫中,幾乎見不到食物的蹤影。食物在生活中處於不太重要的位置,又怎么會在繪畫藝術中大規模出現呢?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迭戈·委拉斯開茲《煎蛋的老婦人》布面油畫,1618

在文藝復興前的歐洲繪畫中,有關食物、餐飲、烹飪,以及描寫餐館和宴會的作品一直比較少見。早期繪畫中的食物通常只是在構圖上充當點綴,並不占據視覺焦點的位置。食物無一例外地對應著《聖經》中那些關於食物的象徵涵義,它們的圖像學語言直達宗教信仰,與我們保持著距離。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胡安·德·華內斯《最後的晚餐》1560

聖餐離我們很遠,就像教堂中的聖壇也離我們凡人很遠一樣。這個主題太神聖,意義也太過重大,以至於我們只可遠觀了。李奧納多·達·文西的畫《最後的晚餐》略高於觀眾,是和觀眾分開的,即使那些在修道院食堂吃飯的修道士都靠近不了。觀眾從來沒能靠近過任何一個版本的《最後的晚餐》,甚至到17世紀也沒有。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達·文西《最後的晚餐》濕壁畫,1498,格雷契修道院食堂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牟利羅《卡納的婚宴》1672

15世紀的封建貴族進餐也和觀眾保持著相當一段距離,儘管餐桌上的食物清晰可見。林堡兄弟畫的公爵進餐畫也是如此,把觀眾和餐桌分隔開來,並且觀眾的視角是從上往下看的。不管是神聖的場景還是高層人士進餐的場合,觀眾往往都不能靠近。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林堡兄弟《福星高照的貝里公爵》牛皮紙水彩,1413—1416,法國香提依孔代博物館

沃倫堡畫了一幅16世紀的進餐圖,畫中唯獨王子在進餐,其他人都不能參與,觀眾也只能遠遠地俯視了。在這些作品中,餐桌就像一個聖壇,只有被選定的人才有資格靠近,其他人只能遠遠觀望。這同時也大體上說明了儀式型的正餐有多么重要,說明了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場合以及重要的歷史時期,需要把人們聚在一起進餐。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傑拉德·沃倫堡《王子進餐圖》羊皮紙水彩畫,約1510—1520,威尼斯馬昂西納圖書館

2

直到16世紀中後期,表達世俗生活和飲食的繪畫作品才陸續問世,並逐漸成為一個熱門題材。在這一時期,荷蘭的藝術家們創作的繪畫中的食物形象大多象徵著人們對物慾的滿足,早期食物畫的重要性引起人們的重視,食物畫迎來了第一輪井噴式發展。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安·瓦倫耶·科斯特《靜物:魚》布面油畫, 1774

食物畫的形成和發展自成一體,與藝術史的發展相伴而行。16世紀大航海時代拉開序幕,隨後大量異域食材湧入歐洲人的餐桌,這些食材自然也引起了藝術家的關注。這一時期的新教改革使得中世紀的禁慾主義有所鬆動,儘管教會禁止“貪食”,但教會越禁止,人們越反其道而行之,畢竟,吃的快樂在人們所知道的快樂中占一大部分。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倫勃朗《靜物:兩隻獵禽和一個女孩》1639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阿尼巴爾·卡拉齊《飲酒的男孩》1582—1583

17世紀的荷蘭靜物畫把我們帶入了一個全然不同的世俗世界。它強調享樂,尊重個人權利。畫面非常逼真,食物活生生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因而觀眾倍感舒適。封建貴族的飲食不再那么正式,在這個大趨勢下,荷蘭飲食靜物畫也不那么正式了。這些作品把觀眾當作進餐者來安排畫面,使觀眾仿佛置身其中。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彼得·克拉斯《靜物》布面油畫,約1600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讓·巴蒂斯特·奧德里《白鴨》布面油畫,1753

16-18世紀食物畫湧入繪畫視野,食物畫的代表有米開朗基羅·達·卡拉瓦喬的《捧果籃的男孩》《水果籃》,阿尼巴爾·卡拉齊的《吃豆子的人》《肉鋪》,還有維米爾那幅著名的《倒牛奶的女傭人》等等。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維米爾《倒牛奶的女傭人》布面油畫,1658,阿姆斯特丹,霍蘭國立博物館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文森特·梵谷《吃土豆的人》布面油畫,1885,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藏

《拿著一籃水果的男孩》這幅畫的風格,展示了卡拉瓦喬的藝術能力,從男孩的皮膚到一個桃子,從長袍到籃子,尤其是水果的表現,都刻畫得極為精緻。畫中果籃里由鮮綠變成赭石色的、仿佛正在變軟的水果和逐漸枯萎的葉子,暗示著塵世萬物的稍縱即逝。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米開朗基羅·達·卡拉瓦喬《拿著一籃水果的男孩》布面油畫,1593—1594

那些熟透的水果在枯萎,葉子在捲縮,好像一切都會很快地回歸到死亡的黑暗之中,而光和畫家的筆觸又把它們從黑暗中急速搶救出來一樣。這一切都展現了“生命稍縱即逝”的主題。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阿尼巴爾·喀拉蚩《吃豆子的人》布面油畫,1580—1590,羅馬可隆納美術館藏

《吃豆子的人》展現了吃的形象中更為有趣的一面,畫面中一位粗俗的農民張大嘴在狼吞虎咽地進食。無獨有偶,表現這種場面的繪畫還有雅各布的《喝酒的國王》,畫中人都喝得醉醺醺,場面極其不雅。與《喝酒的國王》一樣,弗朗索瓦的《牡蠣宴》也反映著皇家的財富與糜爛生活的一面。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雅各布·喬丹斯《喝酒的國王》布面油畫,約1650,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博物館

這裡畫的是酒宴已過半酣,牡蠣殼狼藉滿地,有的仍握住酒瓶不肯罷休,有的斗強好勝地在對酌,更有的已酩酊大醉。左邊一個貴族在讓僕人擦去衣服上濺著的油跡。桌前的酒箱上露出兩隻酒瓶頸,遠處的僕人又端上來一大盤牡蠣。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弗朗索瓦·特魯瓦《牡蠣宴》1734,法國尚蒂伊貢德美術館藏

此情此景令觀者一看便知是某富有貴族或王公家的日常生活一瞥。畫家記在心中,並能以生動的形象再現這幕場景。這家宴會廳的背景上,現出充滿浮雕裝飾的豪華建築內壁。這裡可以舉行宴會,也可作大型舞池。其豪華的特徵表明了它的鮮明的階級地位。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阿尼巴爾·卡拉齊《肉鋪》布面油畫,1582—1583,牛津基督教堂繪畫藝術館藏

阿尼巴爾·卡拉齊用農民進餐的粗俗畫面來挑戰關於美的典範,因此他的屠夫畫可能表達的也是類似的意思。《肉鋪》這幅畫中,屠夫們身體健壯,又都顯得有點傻,一個屠夫正在為士兵秤肉,而士兵正在打開錢夾準備付錢,其他屠夫在做著日常的工作,表情和姿態都如漫畫般略帶誇張。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阿尼巴爾·喀拉蚩《肉鋪》1580,金貝爾藝術博物館藏

整個畫面是對這個粗俗的行業的幽默描繪,正如這個時期義大利戲劇舞台上經常表現的那樣。不過也有一些學者把這幅大型油畫看作畫家缺乏幽默的平實的現實主義的例證。不管怎樣,物質現實再次成為食物的整體意義。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約阿希姆·布克萊爾《廚房場景》木板油畫,1566

在阿尼巴爾·卡拉齊和彼得·愛爾森的油畫中,懸掛的肉和成堆的食物都反映了這樣的市場圖景的來源——打獵的場景,尤其是那些描繪作為狩獵的戰利品的死亡動物的畫。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彼得·愛爾森《肉鋪和聖家施捨》布面油畫,1551,瑞典烏普薩拉大學藝術收藏

餐桌上,肉自然是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與此相關的屠宰場、肉鋪也成了畫家的題材。

1551年,在彼得·愛爾森《肉鋪與聖家施捨》中,賣肉攤則完全呈現為第二屠宰場的樣子:桌子、盆、盤子、桶、椅子還有籃子上,碼滿了剛剛去毛的牛頭、豬頭、豬蹄……捆成串的香腸和醃製好的家禽,尤其是那雙牛眼惡意滿滿地直視著畫外,好像每一個食客都要對它的死負責。這張“肉體”橫陳的畫作,幾乎可以讓人聽到蒼蠅嗡嗡作響。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佛蘭斯·斯萊德斯《食品儲藏室》布面油畫,約1620,布魯塞爾比利時皇家藝術博物館藏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雅格布·達恩波利《靜物》布面油畫,1625

16世紀以來,愛爾森和其後的上百個追隨者描繪了許多食物市場,他們的作品中所有櫃檯和攤點的繪畫思路都源自於描繪狩獵戰利品的油畫。德拉克羅瓦創作的那幅畫著堆積在一起的獵物的油畫,它也是這類繪畫的先驅。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尤金·德拉克洛瓦《龍蝦靜物畫》布面油畫,1826—1827,巴黎羅浮宮藝術博物館藏

德拉克羅瓦的《龍蝦靜物畫》部分表達了對古代特權、保守的價值觀和老式做法的尊重,這幅畫也頌揚了對獵物的追逐。畫面中,遠處穿粉紅色外套的騎手和前景的蘇格蘭圖案的獵物袋,使人很容易將作品與德拉克羅瓦對英國文化的熱情聯繫在一起。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菲利普·瑞奈戈《狩獵》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英國傳統男性涉獵服是這種耀眼的紅色,被稱為“粉紅色”涉獵服(Hunting Pink)

然而,儘管作品恪守著種種保守主義傳統,但一些偏離常規之處還是顯而易見的。前景中龍蝦與死亡的獵禽野兔堆放在一起,儘管龍蝦可能是狩獵過程中一頓很好的冷餐,但是看到煮熟的海味落在一堆生鮮的獵物中間,還是讓人感到很怪異。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安·瓦倫耶·科斯特《龍蝦靜物》布面油畫,1781

這種組合看上去不可理喻,但考慮到它們是傳統醫學推薦同時食用的食物,作品中出現這樣的組合也就順理成章了。幾個世紀以來,藝術家們表現了不同場合中煮熟的龍蝦和死亡的獵禽野兔在一起的情景。他們之所以表現這樣的組合,是因為人們認為這些食物互相平衡,可以達到更好的健康效果。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胡安·桑切斯·科坦《靜物:野禽、蔬菜和水果》布面油畫,1602,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

李·詹森仔細研究了這些不同尋常之處,認為德拉克羅瓦是在尋求達到完美的色彩組合——因此就顧不上現實了。另一位學者為這美味的龍蝦找到了政治意義。1822年,德拉克羅瓦出版了一幅平版卡通畫,攻擊反動政客。畫面描繪一些反動政客在復活節期間站在巨大的龍蝦上遊行。龍蝦的位置自然地向後推移,此處的龍蝦顯然象徵並諷刺了某些政治人物倒退的意識形態。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讓·巴蒂斯特·奧德里《白鴨》布面油畫,1753

德拉克羅瓦的這幅畫是由他的親戚柯俄特羅斯魁將軍定製的。德拉克羅瓦在1826年夏天拜訪了柯俄特羅斯魁的田莊。柯俄特羅斯魁是拿破崙的將軍,一位伯爵,因此不大可能跟德拉克羅瓦一樣屬於親共和派。與這位藝術家相比,他很可能在政治上屬於極右派,德拉克羅瓦的油畫也影射了他的觀點。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克勞德·莫奈《圓餅》布面油畫,1882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克勞德·莫奈《紅胭脂魚》布面油畫,1869

德拉克羅瓦的油畫還提醒我們,作品的內涵可能會很複雜。健康問題、美學上顏色的統一、政治和英國生活等等,所有這一切似乎都混合在這幅食物大集成的作品中。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勃魯蓋爾《農民的婚禮》木板油畫,1566—1569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盧賓·鮑金《甜點》布面油畫,1631

3

17世紀荷蘭的藝術家們創作出以食物形象為關鍵要素的繪畫,以食物為題材的繪畫引起了人們的重視。亨利·馬蒂斯、保羅·塞尚等眾多著名藝術家都從17世紀盛極一時的荷蘭食物畫中汲取了大量營養。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保羅·塞尚《靜物》布面油畫,1895

17世紀的荷蘭食物靜物畫表現出令人愉悅的紛亂——各種食物、碟子和玻璃杯雜亂無章地擺放在畫面上。總體而言,18世紀和19世紀的食物靜物畫並不比過去整齊多少。毫無疑問,食物靜物畫中的雜亂無章更能表現出一種豐富的滿足感而不是糟亂。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約阿希姆·布克萊爾《基督在以馬忤斯的廚房場景》

文森特·坎比畫的水果商販就坐在如山的食物當中。她的桃子多得放不下,肥美的水果一直堆到大腿上,遠處摘水果的人還在採集更多的水果來賣。坎比筆下這位體態豐腴的水果商遞給我們一串甜美多汁的葡萄,她的姿態再次強調了前景中的商品所要表達的意思:邀請我們去品嘗那些幾乎要堆到我們大腿上的各式各樣的食物。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文森佐·坎比《賣水果的女人》布面油畫,約1580,米蘭布雷拉美術館藏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克勞德·莫奈《午宴》布面油畫,1868

4

這種使觀眾仿佛身臨其境的繪畫風氣在19世紀尤為流行,也出現了許多讓人倍感親切的作品。在克勞德·莫奈創作的《草地上的午餐》中,畫的前景處就在地上的野餐布前,也就是女主人擺上精美瓷盤的地方,給觀眾留下了一席之地。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莫奈《草地上的午餐》布面油畫,1865—1866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雷諾瓦《船上午宴》布面油畫,1881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雷諾瓦《划船者午餐》布面油畫,1879

愛德華·馬奈也作了幅靜物畫《牡蠣》。跟這幅17世紀荷蘭靜物畫的風格一樣,他也畫了許多海鮮供我們享用。我們可以坐下來,拿起叉子蘸著沙司吃牡蠣。阿爾伯特·奧古斯特·弗里於1886年畫了一幅婚宴圖,就好像我們置身其中,站在食物和人群中間一般。荷蘭靜物畫比其他食物畫更能讓觀眾有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實感。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愛德華·馬奈《牡蠣》布面油畫,1862,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阿爾伯特·奧古斯特·弗里《婚宴》布面油畫,1886,法國魯昂藝術館

從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食物畫的視角又回到從上往下看了。塞尚和他的崇拜者亨利·馬蒂斯的作品在這方面頗具影響。在這兩個畫家筆下,觀眾的位置並不固定。畫家有時強調二維空間,有時又給人三維空間的錯覺。觀眾的視角常常是自上而下的。然而,這些畫面卻不同於以往俯視食物的圖畫。它們使觀眾能近距離看到食物,而不再像以前那么遙不可及。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亨利·馬蒂斯《水果和咖啡壺》布面油畫,約1898,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

亨利·馬蒂斯作於1898年的一幅早期作品《水果和咖啡壺》中,咖啡和水果就在觀眾眼前,觀眾仿佛是在彎著腰看著餐桌一樣。後來,亨利·馬蒂斯在1940年又作了一幅畫《靜物:牡蠣》,把食物往觀眾眼前推得更近了。這種個人飲食與觀眾靠得很近的畫法,使現代食物畫平添了一份親切感。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亨利·馬蒂斯《靜物:牡蠣》布面油畫,1940,瑞士巴塞爾Offentliche博物館

在藝術領域,對飲料的表現不像固體食品那樣受惠於荷蘭傳統。19世紀酒類的大規模生產、酒類生產的標準化以及瓶具和商標的出現,使得畫家有時能夠做出一些溫和的民族主義的政治評論。關於愛德華·馬奈的《女神遊樂廳的吧檯》已經有過很多論述——關於它含糊不清的空間中令人迷惑的鏡子,關於它在一家巴黎咖啡廳音樂會中混雜不同階級特點的布置和主人公那張毫無表情的臉。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愛德華·馬奈《女神遊樂廳的吧檯》布面油畫,1882,英國倫敦大學科陶德美術學院藏

有人為了確定酒吧顧客群體的經濟水平,甚至連酒吧飲料的價格都進行了探究。但是,哪怕只是隨便掃一眼吧檯上的酒瓶,都能看出更多的東西。在前景中,一些瓶子上標準的金箔表明它們是香檳,引人矚目的薄荷甜酒(綠色的梨形酒瓶)和紅葡萄酒(淡紅色的酒,無色玻璃、直邊高頸的酒瓶)也出現了。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靜物》2006

也許最顯眼的還是啤酒瓶,作品中,那些棕色酒瓶上貼著帶紅三角的白色標籤,清楚表明這是巴斯啤酒公司的產品,這家公司今天還在使用這個啤酒商標。巴斯淡啤過去是英國產品,現在仍然是。也許馬奈是通過表現酒吧只出售英國啤酒這一點來表達一種民族主義的,甚至是沙文主義的情緒。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安東尼·沃倫《黃油丘》布面油畫,1875—1885

5

20世紀,韋恩·第伯更加整齊的食品擺放同樣暗示出加工過的美食無窮無盡、難以計數。韋恩·第伯畫的機器製作的甜膩膩的點心,一排排重複單調地擺放著,毫無個性可言。毫無疑問,這是在批判缺乏品味的美國商業化,就像20世紀60年代波普藝術的其他作品那樣。然而,這幅作品同樣展示了一個食品充裕的世界。沃霍爾那數不清的包裝食品排列在一起,也表達了跟第伯作品相同的意識。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韋恩·第伯《甜品櫃檯》布面油畫,1963,紐約惠特尼藝術博物館藏

20世紀60年代的波普藝術開始嘲諷食物的這種安撫作用,70年代以後的後現代藝術家們繼續著這一批判。安迪·沃霍爾的作品《坎貝爾牌湯罐頭》將食物表現為金屬、紙張和文字。包裝取代了營養。他的這類作品主要是批判當代社會已經被商品異化得冷漠、殘忍、輕薄無聊、毫無生機。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安迪·沃霍爾《湯罐頭》噴畫及鉛筆畫,1962,私人收藏

但是,正如多數評論文章所表現的那樣大眾並未能看出其中的批判性。相反的,那一排排的湯罐頭反而被看成令人愉悅的東西。它們勾起人們對戰後童年時代的溫暖回憶,仿佛描繪了一幅充滿歡樂的多姿多彩的現代資本主義生活。與此不同的是,沃霍爾的其他一些描繪成排的電椅和撞壞的汽車的作品,卻一直被認為是對冷漠的現代社會的批判——而他的食物畫卻不是如此。食物意味著歡樂。

食物意味著歡樂:西方畫家筆下的“風味人間”

諾曼·洛克威爾《沒有食物匱乏之虞》布面油畫,1943,諾曼·洛克威爾博物館藏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