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2022年

是世界上第一座人工核反應堆

誕生80周年

星球研究所特別製作此文

希望能夠解答你關於核能的疑問

自人類誕生以來

我們便從未停止過對能源的探索

煤炭、石油、天然氣、太陽能、風能

歸根結底

人類所利用的能源

幾乎都來自太陽

(日出下的海上風電場,拍攝於遼寧大連海王九島,攝影師@NoOne曉東)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然而有一種例外

它是人類真正獨立掌握的

生產能源的偉大技術

它如此偉大

甚至可以創造出太陽本身

它就是

核能

(受控核聚變裝置,可以產生與太陽內部一樣的核聚變反應,也被稱為“人造太陽”,製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有人追捧它

為它奔走呼號

有人恐懼它

幾乎談之色變

放眼整個能源史

沒有什麼能源可以比它更高效

但似乎也沒有什麼能源可以比它更“危險”

(2010年4月24日,據媒體報導,在德國布羅克多夫核電站附近的一次“反核”遊行中,總計有12萬人參加,排成的隊伍足足有120公里長,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實際上

大多數人也並不了解它

片面的認知

造就了如今這般矛盾的現實

那么

核能的真面目到底是什麼?

為了利用這種能量

我們都經歷了什麼?

01 初識

1945年

伴隨著一陣驚天巨響

萬米高的蘑菇雲騰空而起

日本廣島頃刻間淪為火海

人類首顆在實戰中使用的核子彈引爆

核能

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它無與倫比的威力

(核子彈轟炸廣島,升起巨大的蘑菇雲,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這顆核子彈釋放的能量

相當於一次芮氏6級的地震

距爆炸中心7公里內的建築被嚴重損毀

傷亡人員比例高達53%

但其中

只有不到1千克的燃料進行了反應

這種特殊的燃料

叫做“

(鈾元素及鈾礦石,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製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從地球誕生之初起

鈾就已經形成了

它與多種元素結合形成的礦物

往往呈現出絢麗的色彩

因此甚至一度被用作染色劑

用來製作精美的器皿

(19世紀的鈾玻璃製品,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製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然而

在美麗的外表之下

還有另一種看不見的“色彩”

直到1896年才被人類發現

作為自然界中最重的元素

鈾原子並不穩定

它的原子核會自動蛻變成另一種

質量更小、更穩定的原子核

這個過程被稱為“衰變

衰變會釋放出熱量以及各種射線

因此這種特性也被稱為“放射性

相比於釋放射線

通過衰變實現不同元素間的轉化

對渴望“點石成金”的人類來說

顯然更具吸引力

然而

原子數目衰減一半所花費的時間

即所謂的“半衰期

動輒長達數億年

只靠天然的衰變實現大規模的“點石成金”

仍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夢想

(鈾235衰變及部分元素半衰期,製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人們必須想方設法尋找其他途徑

完成原子的改造

最常用的是

利用組成原子核的一種微小粒子

中子

作為“炮彈”轟擊原子核

令其分裂成兩個新核

實現“裂變

更重要的是

它還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意外的“驚喜”

裂變後原子核質量減少

正如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所揭示的那樣

這些減少的質量直接轉換成了能量

(核裂變反應示意圖,製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在這個著名的方程中

由於光速的數值十分龐大

因此哪怕微小的質量變化

也會產生巨大的能量

這無疑是一個振奮人心的發現

它意味著

如果人們能夠駕馭這種能量

那么只需百餘噸核燃料

便可產生滿足北京市一年的用電量

(供北京市全年用電所需的低濃縮鈾與其他燃料對比,此處按北京市2020年全年用電量1140億千瓦時估計,製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這為人類能源的發展

指明了一個全新的方向

人類終於可以擺脫

燃燒

這種依靠拆裝化學鍵獲得能量的方式

真正觸碰到了原子核本身

進入了用質量直接換取能量的

原子時代

不僅如此

核能不受天氣和季節的影響

其釋放過程也不產生任何溫室氣體

更不會排放煙塵污染環境

可以說是相當理想的清潔能源

(浙江秦山第二核電站,一般也稱秦山二期,攝影師@邵帥/中核集團)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但是

原子核看不見也摸不著

要馴化它

又談何容易?

02 馴化

實際上

早在核子彈誕生之前

人類就率先建造出了

第一座實現可控核裂變反應的裝置

核反應堆

儘管它最初的功率只有0.5瓦

甚至不足以點亮一盞家用電燈

但正是它

開啟了人類掌控核能的新時代

(1946年12月2日,參與建造世界上第一座核反應堆的科學家們慶祝髮電成功的4周年,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隨後

各式各樣的核反應堆相繼建成

發電功率也越來越大

第一代核電站

正式登上能源的舞台

核能

以電力的形式走進了千家萬戶

(法國希農核電站1號機組,建成於1963年,1973年關停,如今已經被開發成了一座博物館;如無特別說明,本文所說的核電站建成時間均指該核電站首台機組正式併網發電的時間,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比如

建成於1954年的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

蘇聯奧布寧斯克核電站

其發電功率僅為5000千瓦

只能支撐幾座工廠的運行

美國希平港核電站

將發電功率提升到了6萬千瓦

大約可以滿足6萬人口的用電需求

加拿大道格拉斯角核電站

發電功率則高達20萬千瓦

足以為一座小型城市的運轉提供全面保障

(世界核電站分布示意圖,第一代核電站現在基本已永久關停,目前運行中的187座核電站絕大部分都是1970年之後建成的,加上永久關停的103座核電站與建設中的15座核電站,全世界現在一共有305座核電站,製圖@鄭藝/星球研究所)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作為一種實驗性的技術

第一代核電站種類繁多

但在大多數情況下

它們都是利用高溫水蒸氣

驅動汽輪機旋轉

進而帶動發電機產生電能

與常規的火電廠相差無幾

但不同的是

火電廠利用煤炭燃燒將水加熱

而在核電站中

則是利用原子核的裂變反應

提供足夠的熱量

(核電與火電發電原理對比,製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在火電廠中

為了保證煤炭的持續燃燒

需要充足的空氣和足夠高的溫度

而在核反應堆里

需要的則是一定數目的中子

人們發現

有些元素裂變的同時會產生多箇中子

從而繼續引發其他原子裂變

成為“鏈式反應

只有這樣的元素才能被用作核燃料

最常用的便是鈾元素的一種

鈾235

(鏈式反應示意圖,製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然而

相比煤炭的燃燒

原子核的“燃燒”則困難重重

一方面

引發反應的中子數量

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否則會導致反應太過劇烈甚至爆炸

或太過微弱直至“熄火”

只有當每次有且只有1箇中子參與下次裂變時

反應才會穩定地進行下去

於是

人們在核反應堆中加入了

控制棒

它由容易吸收中子的材料製成

通過調節控制棒的位置

便可以改變核反應堆中的中子數量

(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控制棒驅動機構的安裝,攝影師@賴虔瑜/中國廣核集團)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另一方面

中子的速度還不能太快

否則很容易與原子核“擦肩而過”

從而降低反應效率

於是

人們又在核反應堆中加入了

慢化劑

利用慢化劑的原子與中子碰撞

便可以實現中子的減速

以增大與原子核反應的機會

(核反應堆內部結構示意,其中將核裂變產生的熱量帶出的介質稱為冷卻劑,冷卻劑和慢化劑可以為同一種物質,比如圖中的水既是慢化劑,也是冷卻劑;另外,並不是所有的核電站都需要慢化劑,需要慢化劑的核反應堆統稱為“熱中子反應堆”,製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正是因為比煤炭燃燒更複雜

核電站的建設難度也大大增加

作為核能發電的先驅

第一代核電站的成本十分高昂

甚至可以達到火電廠的10倍之多

直到20世紀60年代後期

隨著技術的進步

核電才終於具備了超越火電的經濟優勢

功率更大、成本更低的

第二代核電站

隆重登場

(美國聖奧諾弗雷核電站,建成於1967年,其中第一台機組已於1992年退役,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經歷了第一代核電站的百花齊放

只有少數幾種類型的核電站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比如

結構簡單、造價低廉的

沸水堆核電站

在這種核電站中

驅動發電機的蒸汽

是由流經核反應堆的水直接沸騰產生

但這將不可避免地攜帶放射性物質

進而污染整個迴路

因此必須對所有機組設定防護

(沸水堆核電站原理示意,製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又如

結構複雜但更安全可靠的

壓水堆核電站

這種核電站

同時擁有兩條水迴路

一條流經核反應堆

用於提供熱量

一條則流向發電廠房

用於推動汽輪機旋轉

而為了提高

兩條迴路間的傳熱效率

流經核反應堆的水

被施加了很高的壓力

這讓其中的水流在高溫下

仍然可以保持液體狀態而不沸騰

“壓水堆”由此得名

(壓水堆核電站原理示意,其中核反應堆所在的一迴路又被稱為“核島”,汽輪機等所在的二迴路則被稱為“常規島”,製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這樣一來

相比沸水堆核電站

壓水堆核電站的發電廠房

能與核反應堆完全分離

進而隔絕放射性物質

大大降低了設備檢修的難度

除此之外

根據慢化劑和冷卻劑的不同

還有重水堆、石墨氣冷堆、石墨沸水堆等等

它們共同構成了現代核電站的大家族

(常見核電站分類圖,該圖只展示了需要使用慢化劑的熱中子反應堆,製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20世紀70年代

接連發生的兩次石油危機

讓核電的價格優勢愈發明顯

核電站建設從此進入

突飛猛進的黃金年代

在美國

核電裝機總量超過6000萬千瓦

占到了全球的1/3

在日本

核能發電量在短短十年內

就經歷了超過11倍的快速增長

在法國

核電占比更是從第一次石油危機前的8%

一路飆升到了近50%

(上文提到的美國為1983年的數據,日本和法國均為1973年到1983年間的數據;下圖為法國東部的卡特農核電站,其中冒白氣的是核電站的冷卻塔,地處內陸的核電站因缺少冷源,所以需要建造冷卻塔,而沿海核電站可以靠海水冷卻,因此通常沒有冷卻塔,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大量核電站

如雨後春筍一般冒了出來

核電的春天仿佛就要來了

但就在這個時候

突如其來的兩次災難

將核電直接拖入嚴冬

原子核

真的被我們馴化了嗎?

03 失控

1979年3月28日凌晨

正式運行僅3個月的

美國三哩島核電站2號機組

突然響起了警報

核反應堆的主供水系統意外斷開

本應投入工作的輔助供水系統

卻由於幾天前維修人員錯誤關閉閥門

導致冷卻水無法到達核反應堆

令堆芯溫度急劇上升直至熔毀

(美國三哩島核電站,建成於1974年,發生事故的為2號機組,相鄰的1號機組一直工作到2019年才退役,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這是核電史上

第一次發生如此嚴重的事故

儘管沒有發生爆炸

但有約5萬人緊急撤離

讓民眾如此惶恐不安的

正是伴隨核反應產生的各種射線

即“輻射

它們會對人體的分子結構造成破壞

從而導致器官損傷甚至死亡

由於輻射不能被肉眼所見

因此一開始並沒有被人類重視

開創放射性理論的居里夫人

由於在實驗中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

最終因過量輻射導致的惡性貧血症逝世

(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正在返回天和核心艙,航天員穿著厚重的航天服,可以抵擋來自宇宙的輻射;本文所說的輻射均指電離輻射,圖片來源@中國載人航天)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作為一個大型輻射源

核電站一旦發生事故

後果將不堪構想

但好在三哩島核電站

作為一座合格的壓水堆核電站

具備相對完善的安全措施

首先

是從內到外的三道實體屏障

第一道屏障

是包裹著核燃料的金屬管

它由耐高溫、耐腐蝕的鋯合金製成

以避免核燃料與冷卻水接觸

導致放射性物質外泄

(以下是核燃料組件及內部結構,圖一攝影師@過東海/中核集團,圖二來源@視覺中國)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第二道屏障

是包裹著堆芯的壓力容器及管道

如果第一道屏障被突破

放射性物質也能被密封在迴路當中

(江蘇田灣核電站壓力容器吊裝,攝影師@伍家春/中核集團)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第三道屏障

是包裹著所有反應裝置的

混凝土安全殼

即使堆芯熔毀

也可以保證放射性物質

不會釋放到環境中

(廣東嶺澳核電站[二期]安全殼穹頂吊裝,攝影師@賴虔瑜/中國廣核集團)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除此之外

還有自動插入控制棒、快速“剎車”的

緊急停堆系統

自動向堆芯注水、快速降溫的

應急堆芯冷卻系統等

各類安全控制系統

為核電站的安全運行層層設防

(壓水堆核電站三道安全螢幕障示意,製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在三哩島核事故中

事故發生僅8秒後

這些安全措施便逐一啟用

儘管第一道安全螢幕障被突破

但從中泄漏的放射性物質

基本都被鎖定在了

由壓力容器把守的第二道屏障

和安全殼形成的第三道屏障中

因此並沒有對環境造成太大影響

(如今的三哩島核電站及周邊,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這次事故最終只是虛驚一場

但彷佛是在為人類敲響警鐘

可人類並沒有重視這次警告

僅僅七年之後

麻痹大意讓危機再一次降臨

這一次

人類沒有倖免

車諾比核電站

曾是蘇聯最大的核電站

但在1986年的春天

這個“神話”被無情打破

(車諾比核電站,拍攝於2015年9月29日,當年事故發生後人們便用黏土、硼砂和鉛等封閉核反應堆,並在外面搭建金屬和混凝土結構,稱為“石棺”,遠處是正在修建的新“石棺”,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事故的起因

不過是一次停機檢修期間

進行的普通試驗

由於此前已有多次經驗

這次試驗並沒有被嚴肅對待

草草制定的試驗方案

甚至明確要求

斷開部分安全控制系統

而隨後的一系列錯誤操作

再加上核反應堆本身的設計缺陷

讓核電站徹底失控

短短4秒內

反應堆功率就暴漲至最大值的100倍

包裹著核燃料的金屬管熔化

冷卻水急劇蒸發

繼而引發連續爆炸

(車諾比核電站事故現場情景示意,圖片來源@電影《車諾比》)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更糟糕的是

車諾比核電站採用的

石墨沸水堆結構

並沒有壓水堆核電站那樣的

第二道和第三道屏障

劇烈的爆炸直接將屋頂炸飛

大量放射性物質由此進入大氣

數十萬人受到過量輻射的影響

曾經繁華的城市一夜之間淪為“地獄”

(請橫屏觀看,如今車諾比核電站周圍荒涼的城市,遠處依稀可見被新“石棺”包裹的核電站,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接連發生的兩次事故

給核電站打上了危險的標籤

強烈的“恐核”、“反核”情緒

讓核電陷入了舉步維艱的境地

(1954-2020全球核電機組數量變化,可以看到,在三哩島核事故後,全球核電機組數量增長速度並未放緩,直到車諾比核事故後,才明顯降低,製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但放棄核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例如在核電占比幾乎過半的瑞典

關閉核電站後只能向丹麥購買火電

以彌補巨大的電力空缺

核電

還有出頭之日嗎?

04 重生

自車諾比核事故之後

石墨沸水堆便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世界各國都對現有的核電站

進行了全面排查

防護系統也進一步升級

此後二十餘年都風平浪靜

直到2011年

一場裡氏9級的特大地震

打破了太平洋的平靜

由此引發的海嘯甚至高達40米

數萬人因此遇難

(日本3·11地震後被海嘯淹沒的城市,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受到地震影響的

還有曾經全世界最大的核電站

日本福島核電站

在地震和海嘯的雙重打擊下

核電站的所有備用電源全部失效

導致安全防護系統均無法發揮作用

最終造成堆芯熔毀

放射性物質大量泄漏

(事故後的福島第一核電站,附近擺放了大量儲存核廢水的儲水罐,拍攝於2021年4月8日,圖片來源@“吉林一號”寬幅01星/長光衛星)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在天災面前

我們真的束手無策嗎?

事實上

早在20世紀90年代

人們就開始發展

安全性更好、故障率更低

且功率更大、壽命更長的

第三代核電站

專門為極端事件準備了預案

(廣東台山核電站,其中的1號機組是全球首台具備商業運行條件的EPR[歐洲先進壓水堆]三代核電機組,攝影師@周維欣/中國廣核集團)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比如在每個迴路設定獨立的安全系統

採用雙層安全殼作為第三道安全螢幕障

或者直接採用無需能源驅動的

非能動安全系統

只要利用重力、對流等自然現象

便可以自動冷卻核反應堆

防止堆芯熔化、放射性物質外泄

(非能動系統示意,製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2021年1月30日

中國自己的第三代核電機組

華龍一號”

正式投入商業運行

我國成為全球第四個

真正掌握第三代核電技術的國家

作為當今核電市場上

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機型之一

“華龍一號”不僅配備了雙層安全殼

1.3米厚的內殼和1.8米厚的外殼

可同時抵禦內部的爆炸和外部的撞擊

還配備了先進的非能動系統

即使是遇到福島核電站那樣

所有備用電源都失效的極端情況

也可以應對自如

(福建福清核電站5號機組,全球首台“華龍一號”機組,攝影師@過東海/中核集團)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今天

中國的“華龍一號”

不僅在國內大放異彩

同時也走出國門

成為中國製造的新名片

(巴基斯坦喀拉蚩核電站,“華龍一號”海外首堆,攝影師@王進傑/中核集團)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而在三十年前

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建造的核電站

浙江秦山核電站

剛剛開始併網發電時

全世界的核電機組數量

已經超過400台

在沒有任何先例可循的情況下

中國核工業人

硬是靠著微縮膠片中的技術資料

開拓了中國核電的荒野

(請橫屏觀看,秦山核電基地全景,包括秦山核電站[也稱秦山一期]、秦山第二核電站[也稱秦山二期]、秦山第三核電站[也稱秦山三期]和方家山核電站,攝影師@邵帥)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從幾乎完全依賴進口的

廣東大亞灣核電站

(廣東大亞灣核電站,1993年建成,中國大陸首座百萬千瓦級大型商用核電站,引進法國的核島技術和英國的常規島技術建造,圖片來源@賴虔瑜/中國廣核集團)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到首個自主研發的大型核電站

廣東嶺澳核電站(二期)

(廣東嶺澳核電站[二期],2010年建成,是我國“十二五”期間唯一開工的核電項目,也是我國第一個全面實現自主設計、建造和運營的百萬千瓦級核電站,攝影師@賴虔瑜/中國廣核集團)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再到首次裝備“華龍一號”的第三代核電站

福建福清核電站

(福建福清核電站及遠處的海上風電場,以及各機組位置,攝影師@過東海/中核集團)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如今

17座核電站

總計52台機組

在中國大地上組成了

一道特殊的能源“海岸線”

當前發電總量已經高居世界第二

(中國核電站分布示意圖,本地圖僅展示了中國大陸地區已投入運行的核電機組,製圖@鄭藝/星球研究所)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但是

這就是終點了嗎?

05

未來

今天

如果想要查閱

居里夫人當年的筆記本

你需要穿上專門的防護服

從特製的鉛盒中將其取出

這是因為這些筆記本仍然具有放射性

而這种放射性還將持續至少1500年

(居里夫人手稿,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製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這也是核電發展到今天

依然存在的最大問題

核廢料

它們雖是核燃料使用後的殘餘

但仍然具有強烈的放射性

長久以來

我們也只能經過複雜的處理後

將其埋入地下

依靠時間的力量消除輻射

(法國工業地質處置中心[Cigeo]內的地下隧道,該中心是由法國國家放射性廢物管理機構[Andra]運營的核廢料處置庫,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儘管第三代核電站

對可能發生的泄漏

進行了嚴防死守

但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杜絕事故的發生

或者減少甚至消除核廢料

核電站的爭議就將永遠持續下去

於是

這項光榮而艱巨的使命便交到了

第四代核電站手裡

2021年12月20日

全球首台第四代商用核電機組

在中國山東石島灣核電站

實現併網發電

它採用的高溫氣冷堆結構

核泄漏的機率完全為

因為這座核電站的燃料

被包覆在特殊材料製成的球體中

即使在高達1600℃的溫度下也不會破損

而這遠遠超過了

核反應堆能夠達到的最高溫度

也就是說

這是一道真正牢不可破的屏障

(高溫氣冷堆球形燃料結構示意,製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而另一種第四代核電站

快中子反應堆核電站

則從根本上減少了核廢料的產生

它使用的燃料鈽239

在裂變時釋放的中子

可以使外圍的鈾238變成鈽239本身

也就是說核燃料“越燒越多”

核廢料自然就越來越少

相比傳統的壓水堆核電站

燃料利用率可提高到60%以上

(快中子反應堆“燃燒”過程示意,製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此外

第四代核電站還有

熔鹽堆、超臨界水冷堆等其他類型

儘管目前大部分尚處於實驗階段

但在不遠的將來

無論是經濟性、安全性還是可靠性

它們都將是能源市場上最有力的競爭者

(山東石島灣核電站,是全球首座球床模組式高溫氣冷堆核電站,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具有第四代核能系統安全特性的核電站,圖片來源@中國華能)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但這還不是最清潔的能源技術

有另外一種核反應

可以真正實現“零廢料”

它便是讓太陽熊熊燃燒的

核聚變

核聚變是指兩個較輕的原子核

結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

同等質量的原子核

通過聚變釋放的能量

是裂變的4倍之多

並且在這個過程中

不會產生任何危險的放射性物質

(核聚變反應示意圖,製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但核聚變的實現

比核裂變更加困難

至少要加熱到

100000000℃以上

才可能發生

而聚變武器氫彈

也只有依賴核子彈爆炸產生的高溫

才得以引爆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試驗成功,工作人員縱情歡呼,攝影師@孟昭瑞/視覺中國)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而如何約束上億攝氏度的原子核

並將這些能量可控且持續地釋放出來

則是人類面臨的另一項挑戰

就在2021年的5月28日

中國的受控核聚變實驗裝置

位於合肥的“人造太陽”

全超導托卡馬克(EAST)

首次實現1.2億攝氏度下持續“燃燒”101秒

一舉打破由韓國保持的世界紀錄

僅僅半年之後

它便將這項紀錄提高到了1056秒

儘管核聚變的商業套用依然遙遠

但這些不斷突破的紀錄也意味著

人類距離核聚變的能源時代

又近了一步

(中國的核聚變實驗裝置,上圖為位於合肥的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EAST],也被稱為“東方超環”,圖片來源@人民視覺;下圖為位於成都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它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托卡馬克裝置,攝影師@鄭鐵流/中核集團)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從蹣跚起步

到大起大落

再到絕處逢生

人類馴化原子核的道路

可謂一波三折

它曾給我們帶來傷痛

也曾給我們帶來欣喜

但在無數先驅的努力下

曾經“放蕩不羈”的原子核

也越來越接近我們心中的

理想能源

儘管我們不知道

明天還有多少艱難的挑戰

但回看核能

這段不到百年的發展歷程

我們有理由相信

一個坎坷但注定光明的未來

正如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阿爾貝特·施韋澤說過

“我憂心忡忡地看待未來,

但仍滿懷美好的希望。”

核能亦如此

(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核燃料更換,攝影師@賴虔瑜/中國廣核集團)

拆開300座核電站你會看到什麼?

本文創作團隊

撰文:李鴨梨

編輯:楨公子

設計:羅梓涵 鄭伯容

圖片:秦南

地圖:鄭藝

審校:王昆 陳志浩

封面攝影師:李亮傑/國家電投上海核工院

專家審校

北京師範大學國家安全與應急管理學院 特聘研究員 余雯

特別鳴謝

國資小新 中核集團 中國廣核集團

【參考文獻】

[1] 閻昌琪, 丁銘. 核工程概論[M]. 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 2018.

[2] 朱華. 核電與核能[M].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9.

[3] 葉奇蓁, 李曉明, 俞忠德, 等. 中國電氣工程大典 第6卷 核能發電工程[M]. 中國電力出版社, 2009.

[4] 莫政宇. 能源動力工程概論[M]. 四川大學出版社, 2015.

[5] (美)查爾斯·D.弗格森. 核能[M]. 陸繼宗譯.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20.

星球研究所

以地理的視角,探索極致世界

···THE END···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