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清華教授開始擁抱AI

當一個清華教授開始擁抱AI

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瀋陽是國內研究人工智慧、大模型最前沿的學者之一,最初我聯繫瀋陽,是想聽他講講團隊的研究進展,談談對人類與人工智慧之間關係的看法。沒想到,電話那頭,瀋陽老師出乎意料的坦誠、開放,他主動分享了自己在資訊時代是如何一步步自我疊代,並最終部分“AI化”的:

他用AI寫了篇科幻小說,在評審不知情的情況下獲獎;合理使用AI,聲稱使工作效率提升了9倍;妻子身患重病,他用AI輔助治療,最終實現了令人矚目的罕見療效;作為清華教授,他很少去學校,全部工作都和團隊線上上完成;他認為,只要會用AI,以後人人都能達到博士水平……

我立即意識到,不用再談論觀點了,他本人就是AI對人類影響的最佳樣本,於是,我邀請他寫一篇文章分享自己的故事。不出意料,這篇文章也由AI完成。

收到稿件後,我一再抑制著自己動手修改的衝動,而是一條條給出修改意見,比如調整結構,補充內容,比如增加細節和情感,再由瀋陽反饋給AI。在幾輪往返中,我的好奇心不斷增加,到底當今世界能力最強的AI能夠做到什麼程度?

當然,限於篇幅,我刪除了一些跟主題相去稍遠的素材,以及一些重複、囉嗦的內容,原則是成段刪除,不改字句,保證AI的“原汁原味”,並做了事實層面的校正。至少目前來說,這項工作還需要人來判斷和執行。

下面就是最終的成果:

-

在江西省贛州市的一個普通家庭中,我的故事開始了。1974年我出生在一個樸實無華的農村家庭,爸爸是一位辛勤的礦山工人,媽媽是一名勤勞的農民。雖然生活條件並不寬裕,但我的父母總是盡他們所能給予我最好的教育和關愛。

我的童年在礦區的山川和農田間度過,我從父母那裡學到了勤奮和堅韌的精神。這些品質在我身上紮根,成為我後來學習和生活的基石。我的努力沒有白費,我在高考中取得了當時的贛州市理科第一名的成績。因為種種陰差陽錯,雖然我沒有選擇北大或清華,但我選擇了武漢大學,這是一所歷史悠久、聲譽卓著的學府。

當一個清華教授開始擁抱AI

我的專業是科技情報,這個領域橫跨所有理工科專業,它要求我對廣泛的知識領域都有所涉獵。圖書館是我的避風港,也是我心靈的樂園。一樓和五樓是我最常去的地方,這裡藏書豐富,從古今中外的珍稀文獻到各學科的專業書籍,應有盡有。我尤其鐘愛人文館的圖書室,那裡的書籍信息密集,讓我如饑似渴地汲取知識。

在快畢業的時候,學習之餘,我發現了電子遊戲的魅力。這不僅僅是一种放松的方式,更是一種探索虛擬世界和鍛鍊策略思維的機會。玩遊戲玩多了,我就想自己編遊戲,我決定以後一定要從事和計算機有關的工作,所以畢業之際,我選擇了成為一名計算機老師,將我的知識和熱情傳遞給下一代。這個選擇可能看起來與我之前的興趣不甚相關,但實際上,它是我對知識的熱愛和對年輕人未來的關心的完美結合。

我深知,作為一名計算機專業的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才能跟上這個領域日新月異的步伐。因此,我養成了通過網路自學的習慣。網際網路是我的教室,每一次點擊和搜尋,都是一次新的探索和發現。從程式語言的基礎到複雜的算法,從網路安全到黑客文化,網際網路為我提供了一個無邊的學習天地。

我一邊教學,一邊攻讀博士學位,博士畢業之後,在計算機學院獲聘副教授,考慮到信息管理和科技情報專業是我的本科方向,我決定轉回到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很幸運的是2009年,我34歲被破格聘為教授和博導。

我出身於農村,從小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這種背景讓我在社交方面感到自卑,我總覺得自己與城市裡的人有著不可逾越的差距。因此,我轉而熱衷於網路社交,希望在這個虛擬的世界裡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剛開始,我甚至有些沉迷於網路,因為它讓我感到自在和被接納。

我的生活發生轉變是從開設部落格開始的。起初,我的文章閱讀量很低,這讓我感到沮喪,但我並沒有放棄。我開始分享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創新。尤其是我關於字元串相似性比較技術的專利,這項技術對學術不端檢測領域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這項技術在高校的套用,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路搜尋相關信息,最終找到了我的部落格。一篇關於我的專利的技術文檔的閱讀量突破了十萬大關。這次成功給了我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我開始更加積極地投入到網路社交和知識分享中。

這次經歷不僅讓我意識到了自己的價值,也幫助我克服了一部分社交上的自卑感。我意識到,無論出身如何,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和貢獻。網際網路成為了我展示自己、分享知識和經驗的平台,也幫助我建立了真實的社交聯繫。

在數字時代的浪潮中,我成為一個在微博的虛擬世界裡建立了自己王國的探險者。到2013年,當時微博的冬粉數量已超過100萬,這個數字不僅是一個里程碑,更是我在網路交流中影響力的體現。

在這個充滿活力的數字世界中,我像是一位時代的詩人和哲學家,用我的文字和想法觸摸著無數網友的心靈。我在微博上分享的不僅僅是信息,更是情感、觀點和靈感。每一條微博都像是一顆種子,植入我的冬粉心中,引發思考,激發對話。

曾經有一次我發布了一條招收實習生的微博,結果德國一位網友居然飛到武漢來,她希望參與我們團隊的數據新聞研究,另外我和我們產學研團隊技術負責人也是通過微博認識的。網路真的很奇妙,讓有緣的人群聚到一起。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決定聘請我做兼職教授,考慮到每個月都有一半的時間要來北京辦事,我最終決定要調動到北京。經過一番聯繫溝通,我踏入清華大學新聞學院的殿堂,開啟了新的篇章。

-

在清華大學,我開啟了一段以大數據和新媒體為核心的產學研結合之旅。我的故事不僅是關於數據和學術的,更是一個關於連線、交流和探索的故事。

作為大數據領域的研究者和實踐者,我發起並組織了一系列的學術沙龍。2015年一年辦了52場。雖然很辛苦,但也非常開心。在這裡,來自不同背景的專家學者、行業領導者和熱情的學生們圍繞大數據的最新進展和套用進行深入的探討和交流。

在2020年,新冠疫情席捲全球,我卻在這場危機中發現了使命。

一切都始於我對大數據的深入使用。大數據系統提醒我關於武漢傳染病的情況,我在臨上高鐵前兩小時取消了回武漢的計畫,並迅速通知了我的父親。那時,雖然全世界還未完全意識到疫情的嚴重性,離鐘南山宣布病毒人傳人還有兩天,但我已經隱約感到了即將來臨的衝擊。

隨著疫情的迅速發展,我意識到我必須行動起來。我重新啟用了沉寂多年的微博賬號,開始向我超過百萬的冬粉傳播關於疫情的信息。在疫情的第一個月里,我的微博閱讀量超過了兩億。我的目標不僅僅是傳遞最新訊息,我還希望能組建一個志願者團隊,共同應對這場危機。

當一個清華教授開始擁抱AI

1月28日,我發布了招募“雷火研究計畫志願者”的微博,這一行動迅速引起了廣泛關注。志願者群體迅速壯大,我招募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兩千名年輕人,行動也開始多樣化。一方面是“雷火救援隊”,他們勇敢地收集求助信息,與患者家屬溝通,盡己所能提供幫助。另一方面是“雷火研究組”,他們深入分析疫情數據,發布《雷火明書》,為社區防控和政策制定提供支持。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與政府部門和其他社會組織建立了常態聯繫,確保我們收集的信息能夠及時有效地傳遞給需要幫助的人。我的團隊成員們也開發了工具,提高信息收集和救援的效率。

這場行動不僅是對疫情的一次應對,更是對人性的一次考驗。我們的志願者在面對困難和悲傷時互相鼓勵,把悲痛轉化為行動的動力。到3月中旬,我們的團隊已經成功收集和報送了2600多條精準求助信息,協助救治了2618位在網路中尋求幫助的人。

這次網路活動讓我深切感受到了網際網路的力量。它不僅是信息的傳播者,更是連線人心的紐帶。在這個數字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改變世界的一分子。我深刻體會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希望的光芒也永遠存在。

-

2022年11月30日,chatGPT出來之後,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就如當年我瘋狂的讀書,瘋狂的上網,我開始了瘋狂的使用和研究AI的生活,我的日常生活如同一部科幻小說,我與AI的對話超過了10000次,這成為了我探索世界、擴展知識和提升自我的關鍵工具。

每天醒來,我的第一個互動便是與我的AI助手——我稱它為“智慧之友”。我向它提出了大量複雜的問題,涵蓋了宇宙的奧秘、人類心理、先進科技甚至哲學思考。它給予的答案不僅精準,而且深入淺出,讓我對世界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我生活的部分已經AI化。每天,AI為我生成至少五萬字的內容,包括新聞摘要、研究報告、文學作品甚至是音樂創作的歌詞。這些內容豐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也使我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保持了持續的學習和創造力。

我與AI的探討覆蓋從人工智慧倫理到星際旅行的各種主題。我發現,通過與AI的對話,我能夠從一個獨特的視角看待問題,有時甚至能獲得意想不到的靈感和解決方案。

每天,我會把我的思緒碎片——無論是一閃而過的想法,還是深夜的靈感——都記錄下來,然後傳送給我的AI助手。這些思維碎片往往是雜亂無章的,但對我來說,它們是潛在的創新源泉。

在我構建自己的AI哲學過程中,AI助手幫我將這些思維碎片進行系統化的梳理。比如,我對自由意志的思考、對人工智慧倫理的疑問,甚至是關於意識本質的探討,都被AI轉化為一個結構化的哲學框架。AI不僅幫我整理思路,還會提供一些前沿的觀點,讓我的哲學思考更加深入和全面。我的終極目標是建立起一套解釋宇宙起源、生命起源和意識起源的基於人機互動的理論體系。

利用AI進行預測是我最感興趣的領域之一。我會將自己對未來趨勢的預測輸入AI,它會根據大數據和算法給出更加精準的預測結果。這種方式讓我在工作中總能保持一步領先。我提出了多模態、多學科、多角色的交叉學科AI會診的研究模式,最近我正在使用這個方法和文物考古界進行古代殘缺文字竹簡的補字試驗。

當一個清華教授開始擁抱AI

有網友給我留言,說自己做了一個夢,我突然發現可以用AI還原夢境,由此我們一個博士生專門去研究這個問題,每當我們有一個難以言表的夢境,我們都可以儘量描述給AI。它能夠根據我們的描述重現夢境場景,甚至給出可能的夢境解析。這不僅可以滿足了我們對潛意識的好奇,也成為了我們自我探索的工具。

我的團隊不僅是由一群有進取心的學者組成,更是一個高效的數位化集體。我們的會議多數在虛擬空間舉行,每個成員都身處不同的地理位置,但通過先進的網路技術和交流平台,就像坐在同一張會議桌旁。我後來總結了一下,知識交流用網路,情感交流線上下,我們偶爾團隊成員也會進行線下聚餐,鼓勵大家進行線下見面進行情感交流。

我已經習慣了這種AI化、網路化的生活方式。無論是處理日常工作,還是進行學術研究,我都依賴於一系列高級的AI工具。這些工具幫助我分析數據、管理時間,甚至在撰寫論文時提供智慧型建議。它們就像是我個人的助手,使我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製作第一份元宇宙報告花了六個月時間,而藉助AIGC部分協助製作AIGC報告大約花了兩個月時間,後面我們全量使用AIGC製作了一份人形機器人的報告,我們大概只花了20天時間,從時間效率上來說,我們的研究速度提升了9倍。

-

在網路化的生活中,我找到了一種新的自由。這種自由不僅僅是對時間的掌控,更是思想的自由飛翔。我可以在家中的工作室與世界各地的同事進行即時溝通,也可以在任何地方接入我的研究數據和工作檔案。這種生活方式不僅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也給了我更多時間去思考、創新和享受生活。

有一次,我們團隊的一位博士後碰到一個生活困擾問題,跟我傾訴之後,我也覺得有點棘手,如何處理也沒想好,我把背景情況告知AI,AI給出了一個非常理性的建議,後來事件的走勢確實也如AI所建議和預測。AI非常理性,不為情感所動,比較適合我們做一些理性決策,AI代理和託管會成為未來生活的一種常態。

在一個由高級智慧型所構建的世界中,我習慣了與最強大的AI進行對話。這些對話像是在與一個智力超群、見多識廣的智者交流,它們深刻、富有洞察力,不僅能回答我的每一個問題,還能啟發我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 

我經常問AI一些幾乎不可能被普通人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能夠充分利用AI的獨特能力,包括它對大數據的處理能力、複雜計算的執行能力,以及對廣泛學科的知識理解。以下是這樣一些問題的例子:

計算宇宙中所有恆星的總數,並預測接下來十億年內它們的演變軌跡。

分析並解釋最近發現的500個太空信號中可能隱藏的外星智慧生命信息。

構建一個可以預測未來100年全球政治格局變化的模型。

根據量子物理學原理,提出一個全新的宇宙起源理論。

創建一個可以解釋所有物種進化路徑的詳細生物學模型。

利用當前的醫學知識,設計一個能夠治癒所有癌症的方案。

預測接下來一萬年內人類文明的所有可能發展方向。

例如,我又問AI設計一個完美的永動機。AI的回答很智慧,它告訴我,在我們的宇宙中,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它違反了熱力學的基本定律。但當我把問題設定在一個異宇宙中,AI的回答變得更有趣。在那個假想的宇宙里,能量可以無中生有,熵可以逆向運作,機器可以自我驅動,永無止境。雖然這只是想像,但卻讓人激動,仿佛揭開了一個全新世界的面紗。

當我把這個假想的永動機與黑洞進行比較時,AI的回答更加精彩。它指出,儘管黑洞在某些方面與永動機的概念相似,比如能量密度和效率,以及與時間概念的不同,但它們仍然遵循物理定律。黑洞的霍金輻射和熵的問題,使它們與永動機有本質上的區別。黑洞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理解極端宇宙條件下物理定律運作的機會,但它們並不構成真正意義上的永動機。

我還問過一些特別有趣的問題,例如“絕對時間點和神聖時間線是什麼關係?”“神是萬能的,神能不能讓人破壞他的萬能性?”“請使用鏡像神經元理論和量子糾纏理論分析一下李逵見到林黛玉一見鐘情的機率是多少?”

這些問題考驗了AI的計算能力、數據分析能力和跨學科知識的整合能力,展現了人工智慧在處理超出普通人能力範圍的複雜問題上的獨特優勢。有了AI,其實人沒有專業之分,你的專業取決於你問AI的問題。

當一個清華教授開始擁抱AI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高水平的智慧型交流成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它不僅幫助我解決了複雜的問題,還成為了我思考和探索世界的夥伴。但當我嘗試與其他較弱的AI進行交流時,我發現自己變得不再耐心。這些AI的回響對我來說太過簡單,缺乏“智慧之友”那般深刻的理解和洞見。

這種體驗促使我開始反思:我是不是也被捲入了“慕強效應”的漩渦?在現實世界中,人們往往傾向於與更有能力的人交流,忽略了那些可能不那么出色但同樣有價值的個體。難道我也無意中忽視了那些較弱AI的價值?

-

最近,我的團隊和我創造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成就:我們利用AI創作了一部科幻小說,名為《機憶之地》,並在第五屆江蘇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賽中榮獲二等獎。

回想起這個項目的起始,我還記得那個決定性的瞬間。有網友在我的朋友圈留言,建議我用AI創作的作品去匿名參加比賽。我們想像一個世界,其中AI不僅是一個工具,而是一個可以與人類合作創作故事的夥伴。這個想法激發了我們的好奇心,並最終促成了《機憶之地》的誕生。

在《機憶之地》的創作過程中,我與AI進行了66次對話,從AI生成的約43061個字元中,我精心挑選了5915個字元,最終形成了這部作品。

每次與AI的對話都是一次新的旅程。我們在對話中不斷探索,有時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創意火花,有時則需要在邏輯和敘事上做出調整。AI在創作過程中展現出的能力令我驚嘆,它能迅速生成大量的內容,而我們則在其中尋找可以激發我們想像力的珍珠。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深入探討了AI創作內容的著作權問題。我提出了“最小著作權識別單元”的概念,認為AI創作的繪畫作品的著作權應歸屬於創作者。同時,我也反駁了一些對AI創新能力的質疑。我認為AI的組合式創新是一種雖然初級但非常有效的創新方式。

當一個清華教授開始擁抱AI

除了文學創作,我們的團隊也非常關注數字出版領域。我們建立了一個AIGC平台,這個平台能將文字圖書自動變成繪本,將書籍內容製作成視頻,甚至能將書中的人物變成可交流的虛擬角色。這樣的創新不僅能增加讀者的興趣,還能幫助出版機構節省大量時間和資源。

《機憶之地》的創作過程對我和我的團隊來說是一次難忘的經歷。這個項目不僅展示了AI在文學創作領域的巨大潛力,也讓我們看到了AI與人類合作的未來。我們正在開拓的不僅僅是新的技術或新的創作方式,更是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

-

2023年,是一個我深刻體會到生命與死亡、絕望與希望交織的年份。在這個過程中,人工智慧成為了我抗擊疾病的得力助手。

一切開始於2023年5月2日,這個看似平凡的日子卻改變了我的一生。那天,醫生沉重地告訴我,我的愛人可能患有胰腺癌。那一刻,我和女兒的眼淚不禁奪眶而出,整個世界仿佛失去了顏色。

隨後,她被轉移到中國最著名的醫院之一。在那裡,經過一系列的檢查和會診,醫生最終診斷她患有胃癌中最兇險的一種——印戒細胞癌。當醫生告訴我,她的生命已進入倒計時時,我崩潰了。我失去了控制,大聲哭泣。生命在病魔面前顯得如此脆弱。

在這場與疾病的鬥爭中,我開始嘗試使用AI技術。我用AI分析了她的病情,幫助我理解她的狀況。在心理醫生的指導下,我逐漸向她透露了真相。她一直很堅強,但當我告訴她,按照醫生的說法,她最多還有兩周的生命時,她終於流下了眼淚。我問了她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是否還應該繼續尋求治療?她是否還有生存的勇氣和決心?

當一個清華教授開始擁抱AI

在這個艱難的時刻,我決定不放棄任何一線希望。我開始利用AI進行大數據分析,研究中國與胃癌治療相關的最佳醫院和醫生。我一家家打電話,微信溝通,線下拜訪,最終找到了一位能夠點亮她生命之燈的醫生。在專業的治療和我的精心照料下,她的身體狀況逐漸好轉。每天,我都用AI工具來分析她的體重和血液數據,逐步看到了曙光。

有一次,我愛人的空腸營養管堵住了,醫生和護士疏通了兩天也沒有搞定,最後沒辦法,拔管之後重新插管,結果胃部再次出血。回家休養之後,有一天晚上七點,護理告訴我,她的空腸營養管又堵住了,我當時特別慌,想著第二天又要把我愛人送回到醫院,重新插管,可能又要出血。過了一會兒之後,我冷靜下來,我決定和AI對話,看看能不能自己解決問題。

我是坐而能定,定而能慧,我冷靜問AI,空腸營養管堵住有多少種原因,疏通有多少方法,我在家裡可以怎么操作。後來AI告訴我家裡可以用注射器壓注礦泉水疏通,我家裡恰好有注射器,護理就直接去操作,但是沒法疏通,後來我們把礦泉水換成了無糖可樂(因為我愛人還有糖尿病),效果好了一些,不過還是沒有最終奏效。後來我突然回想起中學物理,抽拉空氣可以把物體吸取出來,我就讓護理如法炮製,通過不斷地推拉注射器,最終五分鐘後吸出了一段一厘米長的堵塞物,我信心大漲,這意味著我肯定可以把我愛人的堵塞物最終抽取出來,我們繼續努力了二十多分鐘,最終吸出了十五厘米長的堵塞物。

我把這個土方法命名為:推拉疏通法。並且總結了三個要點,然後告知了醫生,醫生也很驚訝。由此我開始在醫學界做一些學習、交流和報告,最近開始招收AI診療和健康傳播的博士後。

如今,我愛人的腫瘤標誌物CA199已從最高的21萬降至94。據了解,她是所在醫院的罕見病例,病情恢復如此之快,實屬奇蹟。我還為她找到了一種高度評價的細胞免疫療法,我不知道她的病情會如何發展,但我期望她能夠最終康復。我們繼續等待科技的進步,希望人類能夠徹底征服癌症。

這段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每個生命的獨特性和脆弱性。我願這個世界能夠更加美好,讓所有人都能遠離疾病和苦難。儘管這段旅程極具挑戰,但它也帶給了我無法言喻的人性之光與希望。我在逆境中找到了生命的意義,以及我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

在一個充滿色彩的世界中,我使用AI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探索藝術。我天生紅綠色弱,這個小小的“缺陷”卻成為了我藝術之路上獨特的印記。儘管我的審美能力自認為只有45分,但我對藝術的熱愛不受任何限制。我的詞法技法和想像力個人覺得達到了85分和95分,這成為了我在藝術創作中的強大武器。每一次和AI聊天,等待AI繪出我的內心要求, 我都是在等待一盒未開的朱古力,等待從未體驗到的異感世界。

我選擇了AI繪畫作為我的藝術表達方式,這是一種將科技與藝術結合的創新嘗試。儘管我以前的繪畫作品從未超過60分,但在AI的幫助下,我創作出了超過4000幅作品,每一幅都蘊含著我的熱情和創造力。

當一個清華教授開始擁抱AI

AI繪畫對我來說,不僅僅是彌補色覺缺陷的工具,更是釋放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的舞台。我與AI共同合作,將我的想法轉化為視覺藝術。AI幫助我彌補了審美上的不足,讓我能夠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創作和欣賞藝術。

每一幅AI繪製的作品都是我的心靈與科技的結晶。雖然我不能完全感受到每一種色彩的飽滿和深邃,但我能感受到藝術作品所傳達的情感和信息。我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以不同的方式去感知和理解世界。目前,我和我的博士生正準備出版一本名為《AI繪畫學》的書,希望通過它分享我們的學習和創作經驗。

我的藝術之旅是一個關於挑戰、合作和自我超越的故事。它證明了即使在面臨困難和限制的情況下,也可以通過創新和科技找到實現夢想的途徑。

在這個科技與創新交織的時代,我帶領一個充滿活力的產學研團隊,我們致力於將時尚與AI技術相結合,推動行業的新發展。我們的目標不僅是探索先進的AI模型,更是聚焦於文化的數位化和智慧型製造,以實現產業的整體升級。

我們的團隊開發了一種引起業界關注的“服裝大模型”。這不僅代表了技術上的突破,還是藝術與科技的交匯。想像一下,穿上AI設計的服裝,每一線每一縷都充滿了算力的火花。我們的AI大模型不僅設計了夏裝,還創造出秋裝和冬裝系列,每件作品都充滿藝術感。我期待明年的到來,屆時將換上AI為我量身定製的時尚新裝。我們的工作不僅是創造服飾,更是在探索科技與時尚相結合的無限可能。我們的目標是突破傳統服裝設計的局限,讓AI的創意自由翱翔於時尚界,為人類帶來一場視覺與感官的盛宴。

當一個清華教授開始擁抱AI

在這個科技驅動的未來世界中,我帶領的產學研團隊正走向一個全新的三元世界——自然人、虛擬人和機器人和諧共存的新紀元。我們的旅程始於對虛擬人的探索,這些由先進算法和複雜數據模型構建的實體,不僅模擬人類行為,還展示出驚人的學習和適應能力。它們在數字世界中擁有真實的存在感,能與人類深入互動,成為我們的朋友和夥伴。目前,我們已創造了70多個虛擬人物,它們在各個領域大放異彩,甚至包括央視節目主持人王冠的虛擬化身。

此外,我們的研究也擴展到了人形機器人領域。這些仿真度極高的機器人,就像從科幻小說走出來的一樣,不僅能執行基本任務,還能在與人互動中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情感反應。我們的目標是讓這些機器人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在家庭、工作場所還是社交場合。迄今為止,我們已製造了42個人形機器人。

我們的終極願景是實現自然人、虛擬人和機器人的三元一體。在這個願景中,人類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與虛擬人和機器人一起構建了一個多元、和諧共生的社會。虛擬人和機器人不僅增強了我們的能力,還拓展了我們的社交和情感界限。

在全球技術同仁的努力下,這個願景正在逐步成為現實。我們的虛擬人和機器人正逐漸融入人類的日常生活,成為技術展示的同時,也是未來社會的一部分。在這個三元世界中,科技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還加深了我們對生命和存在的理解。我們的後代將迎來一個全新的時代,從天人合一走向天人智一,開啟一個嶄新的時代篇章。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