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中巨人”咋就成了瀕危物種?

美洲野牛、歐洲野牛都是牛中的“巨人”。數百公斤的體重,驚人的奔跑速度,好鬥的脾氣,令大多數食肉動物對它們望而卻步。但20世紀初,它們曾陷入滅絕邊緣,是誰導演了這場慘劇?

除了灰狼、棕熊、美洲獅、郊狼之外,人類是野牛為數不多的天敵之一。但與那些野外的天敵不同,人類對野牛的威脅是最徹底、最嚴酷的,這主要表現為過度捕殺和環境破壞。

“牛中巨人”咋就成了瀕危物種?

狼群捕捉美洲野牛 (來源:Wikipedia_副本)

美洲野牛:人類過度狩獵的受害者

人類過度狩獵的影響,在美洲野牛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19世紀以前,遊蕩在北美大平原的美洲野牛估計有幾千萬頭。它們成群結隊,所過之處,連火車也要停下讓行。但隨著馬匹、槍枝在北美推廣,人類的狩獵效率極大地提升了。19世紀的100年中,大約有5000萬頭野牛被人類殺死。老照片中,堆積如山的牛骨和皮張是這場屠殺的縮影。

“牛中巨人”咋就成了瀕危物種?

堆積成山的野牛頭骨(左)和皮張(右) 來源:Wikipedia

野牛獵人是當年頗具代表性的職業。他們其中一些人單純為了狩獵取樂,而另一些受僱於商貿或火車公司。野牛皮作為製衣、制毯的材料,在當時創造著巨額利潤。牛肉是原有食品的補充,是製作罐頭的素材,而牛骨也被收集起來製作肥料。在商貿公司內部,狩獵、加工野牛的“流水線”已經形成。首先由獵人尋找牛群,射殺野牛,再由撥皮工匠剝下整張牛皮,馬車夫、卡車司機將牛皮運到加工廠或者市場,後勤方面還有洗槍工人、裝彈工人、廚師、安保人員等等。

在商業“流水線”的運作下,一個個新的狩獵紀錄被創造出來。有名的獵人“野牛比爾”因保持著單次獵殺上百頭野牛,一生獵殺數千頭野牛的記錄被世人傳頌。火車公司為了鋪設鐵路,雇用野牛獵人為工人補充一伙食。獵人們乘上火車,遇到牛群便向車窗外掃射,只留下滿地的野牛屍體散落平原。美洲野牛有聚集在死去同伴周圍的習性,因此獵殺往往是大規模、持續性的。數以百計的野牛屍體得不到充分利用,在太陽曝曬下慢慢腐爛。但這也是獵人所期待的結果,因為撿拾、加工牛骨也能賣出好價錢。

“牛中巨人”咋就成了瀕危物種?

19世紀美洲野牛分布範圍趨勢圖 來源:Wikipedia

淡橙色是原始分布圖,棕色是1870年代分布圖,黑色是1889年的分布圖

對於民間毫無節制的獵殺,政府抱著支持的態度。當時的人們認為,野牛減少有利於畜牧業發展,也能剝奪印第安人的重要食物,削弱他們的實力。1889年,美洲野牛的總數下降到不足550頭。同時期,野外的野牛數量已不足100頭。野牛的滅絕危機終於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得益於一些私人牧場對野牛的容忍和保護,美洲野牛的恢復工作開展得比較順利。不久,美國野牛協會成立,各地的保護區、國家公園相繼建成,劫後餘生的美洲野牛找到了新的庇護所。

2012年,為了緬懷野牛被過度獵殺的歷史,美國將每年11月的第一個星期六定為“國家野牛日”。2015年野牛又被定為美國的國家哺乳動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經過1個多世紀的保護,美洲野牛的數量如今已經回升到數十萬頭,已無滅絕之覦。

“牛中巨人”咋就成了瀕危物種?

平原上遊蕩的美洲野牛 (來源:arkive)

歐洲野牛:環境破壞的犧牲品

人類對美洲野牛的過度捕獵,是造成其瀕危的主要原因(當然還有環境破壞和疫病等原因)。而從美洲野牛的親戚——歐洲野牛身上,我們能窺見環境破壞對野牛的影響。

在這裡需要簡單介紹一下,美洲野牛和接下來即將介紹的歐洲野牛雖然長得很像,但不是同一個物種。它們在基因上存在差異,兩種野牛的骨骼結構也不相同。美洲野牛有15對肋骨,歐洲野牛隻有14對。生存環境方面,美洲野牛主要棲息在草原上,而歐洲野牛喜愛森林環境。

森林面積和歐洲野牛的分布情況是相關的。史前時代,歐洲的大部分區域覆蓋著茂密的原始森林,這是歐洲野牛的理想家園。20頭左右組成一個群體,歐洲野牛在樹林之中四處遊蕩。西至法國,東至高加索山脈都曾是它們的分布區。

不過,隨著歐洲人口增加,原始森林不斷遭到砍伐。人類社會發展,改造環境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但對野牛來說這無異於“釜底抽薪”。棲息地面積不斷縮小,野牛的藏身之處、食物來源都在減少。加之人類的狩獵技術精進,法國、比利時、羅馬尼亞等地的野牛相繼消失了。到了20世紀初期,除了在動物園裡,野牛隻在東歐的兩片區域——“比亞沃維耶扎森林”和高加索山脈西部才能找到了。

“牛中巨人”咋就成了瀕危物種?

歐洲野牛古代(左)和現代(右)分布的對比圖(來源:Wikipedia) 

“比亞沃維耶扎森林”(Bialowieza Forest)是歐洲最古老的原始森林之一。直到14世紀,這裡還是交通閉塞,人煙稀少。但在那之後,森林被定為了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的貴族獵場。狩獵活動規模盛大,但其餘的大部分時間裡,森林實際上是一座保護區,其中的動物得以修養生息。

18世紀末,森林劃歸了俄國領土,禁獵野牛的法令還在持續。40年之後,野牛的數量上升到700頭左右,可突如其來的波蘭起義卻讓俄國的保護令一度中斷。距今200年前,俄國沙皇下令殺光了森林中所有的狼和熊,把森林定為皇家獵場。此後近30年間,野牛處於皇權的保護之下,還曾作為“國禮”饋贈給外國。

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野牛真正的浩劫來臨了。攻占了森林的德軍想從木材生意中牟利,鋪設了約300公里的鐵路,建起了4個木材加工廠,兩年半的時間裡大肆砍伐森林,僅僅出口德國本國的木材就達到450萬立方米。除了破壞棲息地,偷獵者和德軍還直接殺死了大約600頭野牛,這無疑是一次毀滅性的打擊。野牛的數量一蹶不振,1921年森林裡的最後一頭野牛也倒在了偷獵者的槍口之下……

除了“比亞沃維耶扎森林”,野牛還有另一處伊甸園——高加索山脈西部。在這片深山老林里,生活著歐洲野牛的一個獨特類群,分類學上稱為“高加索亞種”。1890年前後,這裡的野牛大約還剩440頭。可在一戰末期,一場看似不相干的政治事件改變了野牛的命運。

1917年年末,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國家陷入動盪。沙皇施加於高加索山林的保護令(狩獵法令)喪失了強制力。偷獵者看準空子,大發國難財,野牛的數量跳水式減少。到了1921年,高加索地區僅有約50頭野牛存活於世。儘管幾年後新政府又把這片森林劃為保護區,但偷獵行為屢禁不止,一切已是惘然。1927年,這一地區最後的野牛也被人類獵殺了……

“牛中巨人”咋就成了瀕危物種?

1889年被獵殺的高加索亞種歐洲野牛 來源:Wikipedia

高加索亞種沒有留下純種的個體,該亞種已滅絕。

“比亞沃維耶扎森林”、高加索西部的野牛相繼消失,歐洲野牛在野外滅絕。1924年的一項調查顯示,當時全世界的動物園裡還剩下54頭歐洲野牛,它們是這個物種最後的倖存者。為了力挽狂瀾,1929年開始,兩家野牛繁育中心分別在波蘭和俄羅斯建成。可喜的是,歐洲野牛在繁育中心裡逐漸恢復了數量,並被成功地放歸野外。歐洲許多地區又重新有了野牛的蹤跡,2016年全球歐洲野牛的數量已經超過了6500頭。

回顧美洲野牛、歐洲野牛的故事,它們的險象環生令人唏噓。野牛的未來或許是興旺繁盛的,但人們不該忘記那段血腥、短視的歷史。曾經以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動物資源,若只顧眼前利益過度開發,終將導致枯竭。只有審視全局,有序開發,才能可持續地利用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Зубр. https://ru.wikipedia.org/wiki/Зубр

[2] Кавказский зубр. https://ru.wikipedia.org/wiki/Кавказский зубр

[3] Беловежская пуща. https://ru.wikipedia.org/wiki/Беловежская пуща

[4] Bison huntin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ison_hunting

作者:張楠  

相關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