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明朝皇帝與一位蒙古人的患難真情:沒有他明英宗不會順利回京

在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被蒙古瓦剌將領也先俘虜。這期間,有一個蒙古人一直陪伴在明英宗身邊,直到送其還朝。經歷“奪門之變”後,明英宗重新登上皇帝寶座,為這個蒙古人賜名為楊銘,歷任錦衣衛指揮使,還憑藉著蒙古人的身份,數奉使外藩為通事,長年在外,後死在任上。

這個楊銘,原本叫哈銘,他有《正統北狩事跡》《正統臨戎錄》二書流傳至今,或為自述筆錄,或為後代整理而成。二書記載了英宗“北狩”時,他與英宗的共同經歷,本文亦主要根據二書寫成。

“楊銘,初名哈銘”,為明朝通事(翻譯官),負責朝貢出使等事宜,“正統中,與其父隨指揮吳良同使瓦剌”。後來瓦剌太師也先因明朝“留我使臣,減我賞賜,絕我和買”,故扣留哈銘等使臣於瓦剌,並將他們分到蒙古各部服勞役。《明史》記載哈銘為蒙古人,“有哈銘者,蒙古人”。現在也有人認為哈銘是會說蒙古語的回族。

最後一次內部統一——蒙古瓦剌部控制韃靼部

明太祖時,北元軍隊節節敗退;明成祖時,朱棣曾多次御駕親征,西部瓦剌部,東部的韃靼部,多不敵明軍。成祖往後,明朝承平日久,久經戰場的大將也先後去世,明朝和蒙古的力量此消彼長。


明正統朝時,西部的蒙古瓦剌部逐步崛起,進而控制了東部的韃靼部,蒙古高原再次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蒙古大汗脫脫不花被也先控制)。彼時的瓦剌、韃靼聯軍,實力不能說空前但也算絕後。因為,此後蒙古達延汗雖曾在明正德朝統一了韃靼部,但是也沒有降服瓦剌。明末時,瓦剌準噶爾部再次崛起,但未能控制東蒙古,因為彼時後金(清)已經崛起,東蒙古多臣服於清朝。

清朝歷經康雍乾三朝,最終降服了漠西蒙古,進而統一了蒙古高原。因此,可以說,正統時期的明朝,面對的是元世祖以來最強大的蒙古軍隊,彼時明朝防守或許可以,進攻並無勝算,明軍早已不是明初那支歷經戰爭洗禮、猛將雲集的軍隊了。

如大家所知,明英宗寵信太監王振,並在王振的慫恿下帶領明朝精銳親征,史書多把明軍失利歸因於王振讓明軍繞了遠路,最後被蒙古軍隊追及並包圍。當然,這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則是前文所提到的,即:明軍以為自己面對的還是永樂時期四分五裂的蒙古。

土木堡之變,明軍慘敗,精銳幾乎全軍覆沒,明英宗朱祁鎮也當了俘虜,好在有于謙等人反對南遷和主戰,又擁立景泰帝繼位,大明的江山得以保住,而蒙古軍隊因進攻北京城不利、無法同明朝互市,內部也變得不團結,後來撤軍並送還了“累贅”明英宗。

瓦剌領袖也先,由於不安於只當蒙古的太師(類似宰相),冒蒙古之大不韙,以非黃金家族(非元世祖之後)之出身,僭越稱“大元田盛大可汗”,引起諸多蒙古人的憤慨,最終為部下阿剌知院所殺。一代梟雄,最終身敗名裂!

落難明朝皇帝與一位蒙古人的患難真情:沒有他明英宗不會順利回京

土木堡之變

英宗親征被俘——哈銘成為英宗的知心人

“土木堡之變”是明前期的大事件,明英宗朱祁鎮在此戰中被俘,成為明朝歷史的重要轉折點。“土木堡之變”前,哈銘作為通事(翻譯官)出使邊外,後來被也先扣留了下來。英宗被俘後,除了屈辱,還有孤單,好在也先讓哈銘等人陪同英宗,英宗才不至於完全沒有依靠。 後來,攻城不利的瓦剌打算送英宗回明朝,但明朝已擁立景泰帝,英宗“有家不能回”。

回蒙古途中,明朝使臣給英宗的衣物被伯顏帖木兒的家人奪走了,英宗想要回來,哈銘說:“萬萬不可,怎么可以虎口奪食?就算得到了,也不屬於咱們。”英宗聽了很生氣,還動手打了哈銘。伯顏帖木兒之妻聽聞有人私奪物品,便把東西還給了英宗,但此後還是被喜寧等人拿走了。此時,英宗方知哈銘所言甚是。

做了俘虜的明英宗,心情很不好,哈銘時常安慰他,把英宗比喻成大海里的大魚,把“北狩”比喻為大海漲潮時大魚擱淺,他說:

大海水潮時,有一大魚隨潮落在淺水灘。彼大海中魚,如何淺水中住得?這大魚急還歸大海中,潮水不到,如何去得?一旦時到,潮水接著淺水,這大魚還歸大海也。上可寬心,時至自不能留。憂或成疾,悔無及矣。

哈銘讓明英宗不要灰心,保重身體最重要,否則熬不到回明朝的那一刻。

哈銘常伴英宗左右,成為英宗最為依賴和信任的人。他常去大同跟明朝守將交涉,偶爾也給英宗帶回來些好東西,十分盡責和勞累。一天早上,英宗忽然跟哈銘說:“你知道嗎?昨天晚上睡覺,你有一隻手放在我身上了,我怕打擾你休息,一直沒動你手,直到你醒來。”還說,“當年漢光武帝和老友嚴子陵也曾同床就寢,現在你就是當年的嚴子陵。” 

哈銘聽聞十分感動,連忙叩謝。英宗對哈銘說,等一起回中原了,就讓他做錦衣衛都指揮使。也先看到哈銘日夜陪伴英宗,也為哈銘的忠誠所感動。有一天,也先來到英宗住處,說:“你看看你,雖然是明國的皇帝,從日出處到日落處都是你的官員和百姓,可是現在除了哈銘,居然沒有一個人能幫你。希望回到中原之後,別忘了哈銘這個人。”英宗答到:“太師(也先)言是,我不忘也。”

後來,也先帶著英宗繼續往北走,有一天英宗生日,也先來祝賀,並建議讓明朝派人來迎英宗回中原,英宗知道明朝肯定不會派人接他,便說不用了,我可以自己回去。在蒙古時,英宗身邊有個太監喜寧,投靠了也先,一直挑撥明蒙關係,並想除掉英宗身邊的哈銘等人,好在英宗不糊塗,喜寧的陰謀沒有得逞。

喜寧幫助也先同明朝作對,英宗十分不滿,便向也先建議由喜寧充當使者去北京交涉,結果喜寧在宣府被殺。喜寧死後,哈銘便幫英宗在也先那邊說好話,英宗的處境也好了點。

後來,也先帶著英宗駐紮在一個叫下海子的地方,時不時有明朝軍隊前來騷擾,也先很生氣,準備讓軍隊攻占這些士兵所在的邊堡,哈銘阻止說:“我們現在打算跟明朝講和,如果殺人,容易失去對方的信任。”

於是明英宗便讓哈銘拿著英宗的手書,告訴邊將英宗在蒙古營帳里,請不要再襲擊。明軍探子見到哈銘後說,你說皇上在,我不敢相信,你們把皇上帶去大同,讓總兵官見一下。於是顏伯帖木兒帶著英宗等人去了大同,結果大同守將打算襲擊蒙古人、劫走明英宗,顏伯帖木兒十分憤怒,認為哈銘在騙他,差點殺了哈銘。

落難明朝皇帝與一位蒙古人的患難真情:沒有他明英宗不會順利回京

土木堡之變前後主要戰事

無懼生命危險——哈銘在明蒙之間積極斡旋

為了幫英宗早日回到中原,哈銘自請赴北京聯絡,於是哈銘便充當英宗的聯絡人前去北京。實際上,充當明蒙之間的使者是有危險的,此前喜寧便是充當使者時在明朝邊境被殺。哈銘到了居庸關,守將見他是蒙古人,便懷疑他的身份,準備殺了他,正好遇到蒙古大汗脫脫不花的使臣來通貢,便放行了。

當年七月,哈銘順利進入北京,並見到了尚書王直等人。經過交涉,明朝準備接納英宗回京,便讓哈銘充當使臣再回蒙古。路上,哈銘遇到了都御史李實等人,李實說,蒙古人肯定不是真心想送還英宗,而是想要更多的財物。哈銘反駁到:“根據我的了解,也先現在是真的想送還英宗,哪怕明朝不給他財物。”

後來,哈銘來到了大同,大同總兵說,大同這裡路不好走,物產不多,如果將來皇上從大同返京,怕是招待不周,建議從宣府返京。後來,哈銘出邊到達蒙古,當也先等人得知哈銘回來,十分高興,問明朝迎接英宗的人是什麼級別,哈銘說是明朝的高官,現在這些大官都在大同,如果真的送回英宗,他們會來迎駕的,如果蒙古想索要一大筆財物,那么明朝大臣就不來迎接了。

也先說:“我是真的想要送回,不是為了財物。另外,明國皇帝因為你離開了這么久,心情一直不好,最近都生病了,你趕緊去看看他吧。”英宗見到哈銘,十分高興,問明朝到時有哪些使者來蒙古,哈銘說有楊善、王息等人,英宗大喜過望,說:“太好了,這些都是我的舊臣,回中原有希望了。”

最後,英宗啟程回中原的時間定在了八月初八,英宗對也先說,我想從宣府回京,也先說:“我誠心奉駕,惟上所欲行。我亦遣使大臣來送。”八月初八,也先殺牛羊大擺筵席送行,還有歌舞表演,並贈送了英宗弓箭、貂裘等具有蒙古特色的禮物。也先的弟弟賽刊王也來送行,而同英宗交際較深的也先弟弟伯顏帖木兒,也帶著禮物來給英宗送行。

落難明朝皇帝與一位蒙古人的患難真情:沒有他明英宗不會順利回京

《明妃傳》劇照:也先同明英宗

扈從英宗回京——天順、成化、弘治三朝恩寵不減

此後,英宗回京途中來到野狐嶺及宣府萬全城下,讓哈銘傳諭城內軍民,你們不用開門迎接我,只需要送一些酒肉犒勞一下蒙古軍隊就好,城上的將士聽了大呼萬歲。伯顏帖木兒親送英宗到野狐嶺,他告訴哈銘:

你們的皇帝巡幸北邊,不小心被我們太師俘虜了,我們太師順從天意,並沒有太為難你們皇上,還讓我服侍你們皇上一年。現在雖然皇上可以回中原了,但是他的弟弟已經是皇帝了。你告訴你們皇上(英宗),這皇位之前是皇上的,將來也會是皇上的,等到復位了,也算是我的主人啊。如果我以後走投無路,皇上還能幫助我呢。

臨別時,英宗讓哈銘犒勞感謝伯顏帖木兒,伯顏帖木兒得知英宗馬上要啟程,忽然大哭起來,說這次皇上回了中原,以後恐怕是見不到了。此後,英宗啟程入邊,忽然有人騎馬來追,英宗、哈銘不知情況,結果一看,原來是伯顏帖木兒打了幾個野獸,讓人送來給英宗。伯顏帖木兒一語成讖,數年後,伯顏帖木兒在蒙古內亂中被殺,無緣再見英宗。

英宗啟程時,伯顏帖木兒送了不少馬給英宗,英宗到達宣府後,便讓哈銘對馬進行分類,打算回京後分別送給皇太后、景泰帝、東宮。英宗回京途中,讓太監把英宗用過的被褥和鞋子送給哈銘,讓哈銘傳給自己的子孫以作榮耀。

英宗到達北京城下德勝門時,總兵石亨、張四、楊洪,少保于謙等人來迎接。後來,英宗讓哈銘去東華門外光祿寺準備送馬事宜,哈銘說:“咱們去不了,朝廷不允許。”英宗說:“也罷也罷,就這樣吧。”此後,哈銘同明英宗在東安門辭別了。

回京後的英宗,成了“太上皇”,而哈銘因為“護駕”有功,被景泰帝升為錦衣衛鎮撫。天順元年,明英宗復辟,升哈銘為錦衣衛指揮僉事,後又升為指揮同知,算是沒有忘記當年哈銘的忠誠。

哈銘在天順、正統、弘治三朝的朝貢和邊事管理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弘治八年,瓦剌太師遣使入貢,脫羅幹部便和瓦剌使者混在一起入貢,希求賞賜,弘治帝“命大通事、指揮楊銘往驗之,得實,遂卻回脫羅乾使者”。

成化年間,哈銘升任錦衣衛指揮使,明憲宗下諭旨:“哈銘既有虜廷隨侍功勞,職事不動,欽此! ”明孝宗後來讓哈銘子孫世襲哈銘的官職,特下諭:“哈銘既父子出使,並隨侍皇祖,及節次殺賊有功,比與其它傳升、乞升的不同,準世襲指揮使,欽此!”

可見,不僅英宗沒有忘記蒙古人哈銘的功勞,英宗的兒子憲宗、英宗的孫子孝宗都沒有忘記哈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