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Queen Is Dead

The Queen Is Dead

《The Queen Is Dead》,是英國搖滾樂隊The Smiths的第三張錄音室專輯,錄製於1985年,發行於1986年6月16日。專輯收錄了《Bigmouth Strikes Again》、《The Boy With The Thorn In His Side》 、 《Frankly Mr. Shankly》 等經典之作,專輯發行後曾在英國專輯排行榜取得第二名的位置。它的多變風格和龐大力量為The Smiths贏得了日趨沉悶的英國樂壇集體性的歡呼。NME在2013年把此專輯評為最偉大的唱片之一。

基本介紹

創作背景,專輯曲目,專輯鑑賞,

創作背景

原始的專輯標題為Margaret on the Guillotin。專輯名字來自美國作家Hubert Selby的小說《Last Exit To Brooklyn》。Morrissey所設計封面是來自阿蘭·德龍參演的1964年法國電影《L' Insoumis》。
《Queen Is Dead》開頭那段Take Me Back to Dear Old Blighty(Cicley Courtneidge主唱)是1962年電影The L-Shaped Room的插曲。其中的歌詞“So I broke into the Palace/with a sponge and a rusty spanner/she said: ‘I know you, and you cannot sing’/I said: ‘that's nothing - you should hear me play piano’.”是啟發自Michael Fagin,一個在1982年夜間闖進白金漢宮於女王進行對話的人。由於Jacobs Studios錄音上的限制和Stephen Street理想中鼓的聲音,《The Queen Is Dead》的大小鼓和鑔片是分開錄音的。
《Frankly Mr Shankly》的首錄由於一技術上的刮痕而廢了,唱片製作結束時新錄音還沒著落。最後是John Porter剪接原有材料和再錄了些Morrisey的演唱下完成。琳達·麥卡特尼拒絕了在其中彈鋼琴的請求。
《The Bigmouth Strikes Again》單曲唱片的內側寫上了奧斯卡·王爾德的名言:“Talent borrows, genius steals”。單曲附帶一張詹姆斯·迪恩的相片。Kirsty MacColl曾在其中唱和音,但是Johnny Marr覺得太怪,最後版本是Morrissey經過變調處理的和音,但是專輯裡記名為Ann Coates。在演唱會中Morrissey會把歌詞“and her Walkman started to melt”更新為“and her iPod started to melt”。
《There is a Light That Never Goes Out》的歌詞是以New York Dolls的《Lonely Planet Boy》為藍本來進行創作。其中類似交響樂的合成錄音是Marr用Emulator sampler效果器做出來的,這次他的藝名為Hated Salford Ensemble。在1986年,這首歌是第二首登上John Peel's Festive Fifty的單曲。Irvine Welsh的小說Trainspotting其中一章名字為“There Is A Light That Never Goes Out”。
《The Boy With The Thorn In His Side》是樣本錄音,由於效果太好了所以沒做任何的改動。它也是第一首有MV的單曲。單曲封面是年輕時的美國作家杜魯門·卡波特。在單曲唱片B面內側刻了:ARTY BLOODY FARTY / "IS THAT CLEVER"...JM,這是《Rubber Ring》的歌詞。2003年,Morrisey把這首歌列為他喜歡的歌曲。
《Some Girls Are Bigger Than Others》開始的若隱若現是製作人Stephen Street的主意,他想營造一種門有些打開,隨後關上,然後又打開,最後才走進去的感覺。這首歌曲只在最後的1986 Brixton Academy演唱會上聽到,這是Morrissey在那次演唱中加上的歌詞:“On the shopfloor/There's a calendar/As obvious as snow”。

專輯曲目

曲序曲名曲長作詞/作曲
1
"The Queen Is Dead"
6:24
Morrisey,Johnny Marr
2
"Frankly, Mr. Shankly"
2:17
3
"I Know It's Over"
5:48
4
"Never Had No One Ever"
3:36
5
"Cemetry Gates"
2:39
6
"Bigmouth Strikes Again"
3:12
7
"The Boy with the Thorn in His Side"
3:15
8
"Vicar in a Tutu"
2:21
9
"There Is a Light That Never Goes Out"
4:02
10
"Some Girls Are Bigger Than Others"
3:14

專輯鑑賞

暗黑色的唱片封套印照著一種冷峻、嚴肅的氣質,樂隊的照片也是黑白的,透著英國人特有的感覺。如果你注意的話,唱片的扉頁里寫著一句話“take me back to dear old blighty”。
莫里西高舉THE QUEEN ISDEAD標語牌莫里西高舉THE QUEEN ISDEAD標語牌
第一首專輯同名歌曲結尾的近三分鐘的吉他獨奏,緊張快速卻又極富旋律感,Johnny Marr的吉他天賦在這展現的淋漓盡致。第二首《Frankly, Mr. Shankly》雖然旋律簡單,卻百聽不厭,Morrissey的嗓音溫暖親切,似乎是一位大哥在向你繪聲繪色的講他的經歷,第七首《The Boy With The Thorn In His Side》是我的最愛,每次聽這首歌的結尾,再聯想著歌詞的內容,心裡都會有種莫名的感動和共鳴——孤獨無助的男孩,對愛和理解的渴望。《The Boy With The Thorn In His Side》無疑是樂隊最有名的單曲,歌曲的亮點依然是結尾那略帶歡快的節奏旋律和悲傷的唱調,似乎The Smiths早已看透了世俗,一番無奈的感慨和宣洩。
進行曲式的音樂響起,Morrissey冷漠地在節奏中起舞,標題曲顯得輝煌而又幻滅, the Queen不是英國女王,而是柴契爾夫人,一個鐵娘子統治的英倫時代,世界是變化的或還是一陳不變,而強人統治和偶像能帶給世界什麼呢。歌的結尾處, Morrissey吟唱著,“life is very long / when you're lonely”。在專輯的其它地方,也可以感受到The Smiths對歷史對生命的疑惑和憂慮,只是The Smiths 沒有直白地言論,而是用象徵或隱喻將景象無限放大,你仿佛看見在緩慢的律動中,生活給予你的殘酷“Oh mother,I can feel the soil falling over my head”“I had a really bad dream / it lasted 20 years,7 months,and 27 days / Never had no one ever”,當在Never had no one ever中的口哨聲響起時,生命和歷史在不停的抖動中呈現了殘酷的美。
而在像《Frankly, Mr. Shankly》、《Bigmouth Strikes Again》、《Some Girls Are Bigger Than Others》這樣的曲子中,The Smiths則用詼諧幽默的筆觸訴說著一個個誇張的喜劇小品。專輯中的其它曲子也大多用敘事的方式在輕快的節奏中讓你體驗生命的短暫歡樂和由此發出的質問。
在那首著名的《There Is a Light That Never Goes Out》中,那種羅曼蒂克的、英雄主義的氛圍盤旋著,一種無望之後的希望,那一點亮光,是絕望里的一個美好象徵。“Oh God / my chance has come at last”“take me anywhere,I don't care / just driving in your car / I never never want to go home / because I haven't got one / I haven't got one”。聯想起唱片扉頁里的那句題說,The Smiths的追問也就是,有物化的家園,卻無精神家園可歸。The Smiths沒有給我們答案,他們在冰冷的節奏里歡快而麻木地舞動著,The Queen Is Dead,Punk is dead,在The Smiths那裡,已經聽不到咆哮和直白的憤怒,他們輕輕地把自己包裹好,在冰冷的美好里用節奏和旋律塗抹著灰白的畫卷,掩飾青春和歷史的症侯。這張專輯可以讓你憂傷地起舞,也可以笑著哭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