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能源研究院(SER-XMU)

廈門大學能源研究院

SER-XMU一般指本詞條

廈門大學能源研究院成立於2007年9月,它以國家能源科技重大需求和海峽西岸經濟發展為導向,通過整合、引進、提高,建成我國一流的集人才培養、技術研發和技術轉移於一體的新能源基地。 能源研究院下設先進核能研究所、化學能源研究所、生物能源研究所、太陽能研究所和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並擬設能效工程中心。現整合一批從事能源研究的高水平專家隊伍,包括3位院士、1位國家千人計畫獲得者、1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3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0多位教授。擁有核科學與工程、能源化學、光伏工程和能源經濟等4個博士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廈門大學能源研究院
  • 創辦時間:2007年9月
  • 現任校長:李寧
  • 重點發展:物理能源、化學能源、生物能源
學院概況,學科建設,主要職能,組織機構,科研團隊,研究成果,合作交流,

學院概況

廈門大學能源研究院成立於2007年9月,它是廈門大學重點建設的能源科技創新與產業技術開發平台。能源研究院圍繞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國家能源科技的重大需求,面向海峽西岸經濟建設的需要,充分整合全校能源套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的人才與資源,重點發展物理能源、化學能源、生物能源和能源經濟等學科方向,開發新能源及能源高效利用關鍵技術。
廈門大學能源研究院

學科建設

廈門大學擁有一批從事能源科學基礎研究的高水平專家隊伍,包括包括3位院士、1位國家千人計畫獲得者、1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3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0多位教授。能源研究院充分發揮廈門大學人才和學科的綜合優勢,通過與化學、物理、生命、材料、經濟等學科的交叉融合,構建適應能源科學發展趨勢和能源行業發展需要的創新平台。

主要職能

能源研究院將通過3-5年的人才引進與人才培養,造就一批在化學電源、核能技術、太陽能與風能、生物能源、能源經濟、能效工程等領域的高水平研究人員和工程專家,從事高水平能源科學研究與工程技術開發,建成為國內一流的新能源技術開發基地和產業化示範基地,為國家和地方的能源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組織機構

學院行政:
院長:李寧
副院長:龍敏南
辦公室:張正泓
秘書:廖秀珍、陸雪英

科研團隊

化學能源
田昭武萬惠霖田中群、孫世剛、張鴻斌、楊 勇、王 野、袁友珠、董全峰、程 璇
物理能源
李 寧、高文秀、陳 朝、王亞軍、王 波、郭奇勳、丁 軍
生物能源
龍敏南、蔡俊修、陳秉輝、林 鹿、田原宇、林文鋒、劉運權
能源經濟
能效工程
杭 緯、曹 偉
光伏工程
張風燕 程其進 雲大欽 鄭淞生 孟超

研究成果

環保型半導體溫差電源及其套用
溫差發電是利用半導體熱電轉換材料將熱能轉化為電能的全靜態直接發電方式,是一種符合環保的綠色能源技術,具有設備結構緊湊、性能可靠、運行時無噪聲、無磨損、無泄漏、移動靈活等優點。
本技術提供一種基於半導體溫差發電模組的環保電源系統,可直接帶動節能燈、低功耗電視等負載;也可解決野外旅遊時像手機、筆記本電腦、MP3播放器、PDA、掌上遊戲機、數碼攝像機等攜帶型設備的電池充電。該裝置還可推廣至日益普及的小區熱水、暖氣供應系統及太陽能熱水器,結合電源控制系統可組裝成一個溫差發電系統,為小區用戶提供清潔持久電能。
固體酸鹼兩步法生物柴油生產技術
本項目通過多相催化劑在預酯化和酯交換過程中的使用,在酯交換工段採用固體鹼催化促進甲酯化反應快速進行,同時降低醇酯比,提高了原料利用率;又因酯交換對原料酸值有較高的要求,所以在前端加接固體酸催化酯化降低酸值,在脫酸過程中利用高沸點醇替代甲醇進行預酯化,並採用樹脂吸附法進行低酸值原料的深度脫酸,使得總脫酸效率得到保證。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均採用固體催化劑,以規避高能耗及高污染環節,能夠顯著降低生產的操作成本和環境成本,增加過程適用性。
從2005年開始相關工藝及催化劑的研製和開發以來,已申請固體酸鹼法制生物柴油技術的兩項中國發明專利,其中一項獲得授權。目前固體酸酯化脫酸效率已經超過原有液體酸工藝,固體鹼催化酯交換效率接近液體鹼,反應進行無明顯皂化,催化劑回收後可重複使用10次以上活性無明顯下降,兩步串聯反應模式的可行性在兩升級的裝置上進行了驗證,目前正對樹脂吸附深度脫酸的吸附劑再生過程進行最佳化。
纖維素生物質發酵制燃料酒精
燃料酒精作為汽油的替代品,已在巴西、美國等國家廣泛使用。利用我國豐富的農業生物質資源為原料,利用高效分解微生物將秸稈等纖維素生物質轉化為可發酵的糖類物質,然後利用產酒精酵母轉化為酒精,在我國有廣闊的套用前景。
本項目已建立了纖維素生物質分解系統,分離到一批具有較強分解能力的產纖維素酶菌株,通過誘變篩選到高活力的突變株,其活性比出發菌株提高50%。開發了麴黴培養、曲酶製備、秸稈降解的成套工藝技術,利用曲酶對甘蔗渣和稻草粉進行分解,甘蔗渣的糖化率可達40%,稻草秸稈的糖化率可達45%,獲得了一批具有較高產酒精能力的酵母,分別以秸稈和甘蔗法為原料發酵產酒精,其中秸稈制酒精得率可達8%(W/W),甘蔗制酒精得率大於7%(W/W)。
生物質制氫及氫發電技術
我國擁有豐富的生物質資源,每年僅農作物秸稈就達8億噸以上。本技術以秸稈等生物質為原料,利用高效分解微生物將秸稈等轉化為可發酵孤糖類物質,然後利用暗發酵產氫微生物和光發酵產氫微生物將農作物秸稈分解物轉化為燃料氫,再通過質子膜燃料電池將氫高效轉化為電能,帶動各種電器設備。
本項目已建立了一套小規模秸桿生物分解、生物制氫、氫發電的系統裝置。稻草秸稈糖化率可達40-45%,產氫量可達130升/公斤秸稈以上,生物質中氫的轉化率大於60%,日產氫可達1000L以上,已獲兩項生物制氫發明專利。
LED螢光粉的研發及產業化
半導體白光LED(W-LED)具有光電轉換效率高、節能(在同樣的亮度下為白熾燈的1/8,螢光燈的1/2)、使用壽命長(可超過10萬小時)、安全可靠(全固體化,不會打破)、環保(沒有螢光燈的汞污染)等優點。
白光LED技術主要是在摻銦(In)氮化鎵(GaN: In)發藍光的LED管芯上,加少量發黃光的摻鈰(Ce)釔鋁石榴石(YAG: Ce)螢光粉,形成白光。目前,(YAG: Ce)螢光粉幾乎全靠進口,存在價格高,供貨受限制或不及時等問題。
本項目以釔、鋁、鈰的氧化物或鹽為主要原料,配置成特殊的配方,採用創新工藝(如新的粉碎法、新的粉末製備法),可大大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
5N多晶矽太陽能電池的製備
常規的多晶矽太陽電池生產原料要求是純度必須達到6N以上、少子壽命10微妙以上的多晶矽,價格昂貴,需要進口。
本技術採用福建省生產的5N純度的多晶矽為原料,成本低,原料供應充足。在實驗室已成功地採用雷射誘導定向凝固提純和背面吸雜的方法,將5N多晶矽片工作區的純度提高到6N,少子壽命得到提高,與常規的多晶矽太陽能電池工藝完全兼容,正進行中試。

合作交流

2008年7月12日,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所長孫予罕研究員應邀訪問該校。孫予罕研究員是國內煤化工領域的著名專家,承擔一系列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孫予罕研究員受聘廈門大學兼職教授,受聘儀式後為廈大師生並作了題為“未來能源發展”的專題學術報告,獲得師生高度評價。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