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T離散度

同步記錄的12導聯體表心電圖中最長QT間期與最短QT間期的差值稱QT離散度(QTd)。QT間期延長表明心肌復極時程或動作電位時程延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QT離散度
  • 外文名:QTd
  • 測量方法:目測法和計算機自動測量法
  • 臨床意義:對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預測等
  • 正常值:正常值在30~50毫秒
測量方法,臨床意義,正常值,

測量方法

QT各波間期的測定有目測法和計算機自動測量法。為減少測量誤差,一般需測定連續3個或3個以上心搏的QT間期,取其平均值,使測量儘可能提高精度,減少誤差。計算機測量是通過計算機對描記到的圖像進行識別和計算而得。

臨床意義

臨床研究顯示:長QT間期綜合徵、心肌梗死後有室性心動過速以及藥物致心律失常的患者,其QTd增加;部分抗心律失常治療有效者,其QTd減少。QT間期延長並非都預示嚴重心律失常,提示在測定心室不同部位有效不應期時QT間期延長可伴或不伴心室有效不應期離散度增加前期的心律失常危險性增加。直接測量心室復極的離散度,需要利用微電極在心臟的不同部位記錄心肌跨膜電位,或者採用易於固定的帶吸盤電極進行多部位記錄。
1.QTd對冠心病的預測
QTd對預測冠心病嚴重程度有一定價值。冠心病患者的QTd比正常人高,說明冠心病患者的心電不穩性增大;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的QTd較穩定性心絞痛患者的QTd顯著增加,提示不穩定性心絞痛易發生室性心律失常。多數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時QTd顯著增大。發生心室顫動者QTd顯著高於不發生心室顫動者。發生心臟猝死者QTd多數大於100毫秒,未發生猝死者QTd多數小於80毫秒。因此,QTd可以預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後。
2.QTd對室性心律失常的預測
QTd對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預測價值研究最早開始於QT間期延長綜合徵,一般認為在QT間期延長綜合徵患者中,QTd顯著增加易發生室性心律失常。目前認為發生室性心律失常者的QTd顯著高於不發生室性心律失常者,所以QTd對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預測價值。
3.QTd對心肌病伴室性心律失常的預測
擴張型心肌病伴惡性心律失常患者QTd明顯大於不伴惡性心律失常者;肥厚型心肌病發生惡性心律失常時QTd也明顯延長。
4.QTd對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的預測
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QTd較對照組延長,但對發生惡性心律失常的危險性缺乏研究,所以QTd只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正常值

目測法QTd正常值在30~50毫秒,計算機自動測量值為20~50毫秒。QTd正常值的確定尚有待於大樣本的人群調查。1998年在全國三項無創心電技術學會研討會上,與會專家提出正常參考值:<50毫秒正常,50~65毫秒可疑,>65毫秒異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