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上公共目錄檢索系統幫助(OPAC)

在線上公共目錄檢索系統幫助

OPAC一般指本詞條

在線上公共目錄檢索系統(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OPAC),作為圖書館自動化系統最終面對用戶的互動界面,是圖書館和讀者在網上交流的最重要的視窗,起著溝通用戶與館藏資源、用戶與資源服務的作用,為用戶通過網路檢索和利用圖書館館藏資源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在線上公共目錄檢索系統幫助
  • 外文名: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
  • 簡稱:OPAC
  • 發展:20世紀七十年代
  • 套用學科:計算機技術
  • 定義:是圖書館和讀者在網上交流的視窗
概述,發展,第一代OPAC,第二代OPAC,第三代OPAC,

概述

傳統的OPAC是專門針對圖書館館藏書目進行檢索的系統,書目是著錄一批相關文獻,並按一定次序編排而成的用以揭示和報導文獻信息的工具。它揭示文獻的名稱、作者、卷冊、版本、出版年月及價格等,也涉及文獻的內容、源流和收藏等信息。書目的特定結構決定了它的檢索性能,在浩繁的文獻中查檢所需要的文獻,利用書目是節時省力的便道。20世紀七十年代,OPAC起源於美國的一些大學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作為圖書館自動化集成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圖書館與用戶在網上交流的重要視窗,OPAC直接體現了圖書館在網路環境下對讀者的服務能力,其提供的服務與功能已成為衡量圖書館業務水平的重要指標。我國是在八十年代初開始開展國際在線上檢索的。

發展

第一代OPAC

第一代OPAC系統產生於20世紀七十年代。OPAC功能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紀前的目錄,當時目錄己被當作信息的來源,在17世紀初,目錄主要是作為圖書館的財產清單。計算機用於書目檢索始於1954年,由美國海軍武器試驗所在IBM -701型計算機上實現了以批處理方式提供檢索服務。以後10年發展緩慢。
1964年,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NLM)開始用“醫學文獻分析與檢索系統”(MEDLARS)磁帶提供批式檢索服務。這是首次進行的大範圍的、計算機化的回溯性檢索服務。此項服務在兩次檢索間的機器準備時間約需2周,用戶存取時間約需6周。如果檢索式不準確或用戶對檢索結果不滿意,上述時間還需重複。
與手工檢索相比,批式檢索有其優點,但檢索周期較長的缺點又阻礙了它的廣泛套用。這樣,在線上檢索取代批式檢索似乎完全是順理成章的事了。準確地講,早在批式檢索出現前兩年,就有人討論了在線上檢索,但直到60年代才出現了在線上書目或文本檢索系統。造成延誤的原因主要在於當時缺乏先進的通訊兩絡、計算機分時和遠距離終端等技術。
20世紀70年代,機讀目錄代替卡片目錄,其收錄內容和檢索途徑與卡片目錄基本相同,檢索點有限,包括著者、題名、分類號,與卡片目錄不同的是利用終端進行在線上檢索,其主要特點是採用選單引導檢索。由於功能的簡單,難以符合和滿足大眾情報檢索的需要,因而其使用範圍較窄,利用率不高。

第二代OPAC

第二代OPAC系統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初,該類OPAC系統主要基於區域網路。這時的OPAC系統多採用命令語句檢索,也有選單引導檢索。而且增加了關鍵字檢索即後組式檢索,更多地為用戶顯示資料庫記錄中的有關主題信息。此外,為用戶提供更多的功能,如布爾邏輯檢索、幫助功能等。
這一階段的OPAC雖然增加了關鍵字檢索和布爾檢索,並通過設計功能較低而易用的接口,給用戶提示,但由於用戶的檢索能力有限,因此檢索失敗的比例相當驚人。而且在檢索能力、界面設計、應答時間、資料庫規模以及各個書目記錄的內容等方面,不同的OPAC系統差別很大。因此第二代OPAC帶給無經驗用戶的好處並不明顯,促使了第三代OPAC系統的產生。

第三代OPAC

第三代OPAC系統產生於90年代初,該類OPAC主要是基於網路,並充分利用WEB接口與Z39.50協定及客戶機/伺服器模式,服務的對象從單一的館內讀者擴大到全球的網路用戶,並能進行跨平台檢索,因此也有學者將第三代OPAC稱為Web-Based OPAC,簡稱Webpac。第三代OPAC用戶界面更加友好,功能得到了加強和擴充,如檢索聲音圖像、檢索結果通過電子郵件傳送、關聯檢索等。在檢索內容上突破了書目數據的限制,引進連續出版物題錄,文摘,專題資料庫、全文資料庫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