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MMWV

HMMWV

美國AMG公司以生產悍馬(Hummer)而揚名世界。AMG公司的創始人是一位腳踏車製造商烏特,1903年成立越野(Overland)汽車部。1908年,約翰。威利購買了越野汽車部,並於1912年成立威利斯-越野(Willys-Overland)汽車公司,生產威利-騎士汽車。2009年,騰中重工從通用手中收購悍馬,以失敗告終,騰中重工放棄了悍馬。

基本信息,誕生,戰火的洗禮,真正的考驗,失蹄伊拉克,各種改型,

基本信息

HMMWV,即“高機動性多用途輪式車輛”(High Mobility Multi-purpose Wheeled Vehicle)。
任何人第一眼見到“悍馬”總會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人會覺得它威猛不羈,強悍有力,而有些人則會覺得它奇醜無比,不堪入目。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悍馬”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輕型軍用車輛的代表,是一種融合了當代最傑出的汽車製造技術的武器平台和運輸工具,也是越野車中永恆的經典,永遠無法磨滅的王者。
HMMWVHMMWV
很多人都將“悍馬”稱為吉普車,但這種說法並不準確,因為“吉普”(Jeep)是美國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現已併入菲亞特克萊斯勒集團)的註冊商標,專門用於大小切諾基等越野車。事實上,“悍馬”的標準名稱應當是美國國防部的定義HMMWV,即“高機動性多用途輪式車輛”(High Mobility Multi-purpose Wheeled Vehicle)。美軍官兵通常暱稱為Humvee,而該車系的民用版本被稱為Hummer。可以看出,中文中的“悍馬”一詞實際上來自該車的民用版本。
那么,“悍馬”究竟是輛什麼樣的車呢?也許我們通過探尋美國軍隊和美國輕型軍用車的歷史,能夠讓我們更清楚地了解到“悍馬”的由來和美國軍隊對輕型車輛為何如何情有獨鐘。
和美國一樣,美國軍隊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這支軍隊在初建時只是一支農民軍隊,從來沒有歐洲各國的軍事傳統,尤其是沒有古希臘及羅馬軍隊的重甲步兵及方陣作戰傳統。而歐洲列國在中世紀曾經大量套用重甲騎兵,尤其是歷次十字軍東征中套用的重甲騎兵與步兵方陣作戰對中世紀後歐洲各國的軍隊編制及作戰方式產生了非常重大的影響。相比之下,美國軍隊更像是希臘-羅馬時期的波斯軍隊或中世紀的阿拉伯軍隊,以騎兵快速機動見長。在獨立戰爭中,美軍除了零散的步兵外,很多都是馬背上的“牛仔”(不過當時似乎還沒有這一稱謂)。他們通常採用的作戰方式基本上都是游擊戰,快速機動,打了就跑。而當時的英軍則擅長利用佇列打陣地戰,其攻堅戰和防禦戰能力遠遠超過美軍,但卻無法對付美軍的機動打法,美軍似乎永遠都在打機動戰。在此後的歷次戰爭中,美軍的這一傳統得以延續。在二戰中,美國陸軍利用空中優勢、空降和機械化部隊的頻繁、快速機動,屢屢將裝甲力量占絕對優勢的德軍打得措手不及,其中尤以巴頓將軍第三集團軍大幅機動包抄戰法最為著名,令那些深諳閃電戰之道的德軍也無法招架。
時至今日,美軍的作戰方式依舊如此。難怪有人說:“美國空軍從來都在打直拳,而美國陸軍從來都在打來自前後左右各個方向的鉤拳。”
為了實現這種作法方式,美軍極為重視部隊的機動能力。在二戰中,傳統的騎兵被車輛取代,而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威利斯MB/GPW吉普車。在這一成功車輛的基礎上,美國在戰後相繼開發並裝備了M38(1950-1952年)、M38A1(1952 -1971年)和M151/M422/M274(1960-1983年)。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車輛已經無法滿足現代戰爭對輕型軍用車輛的需求。以M151為例,1960年,正式定型的M151開始生產。該車採用了和早期吉普不同的結構,車身為盒式承力結構,取消了車輛的大梁。四輪用“A”型支臂和螺旋減震彈簧獨立懸掛。這種結構可以使車輛的高度降低,離地隙提高。但是,批量生產的M151在使用中暴露出一個嚴重的問題,即高速時容易側傾。經過分析,發現是“A”形支臂的安裝位置不當所致。在修改安裝位置和增加防側傾桿後,該車的新型號被命名為M151A1和M151A2,並且連續製造了23年,製造的廠商也包括福特、愷澤、AMG和GM等。M151吉普車是美軍的標準裝備,參加過越南戰爭和1991年的海灣戰爭。但在海灣戰爭後,五角大樓公布的了一份名為《波斯灣戰爭的勝利》的報告,其中對M151系列的評價為:“能力不足”。就連美國國內的高速公路執法部門也開始禁止M151駛入高速公路,理由是該車不具體基本的安全性能。

誕生

1979年,美國國防部提出了新型通用4×4輕型卡車的研製要求,旨在取代原有的M151、M274、M880、M561(6×6運輸車)等多種型號的車輛。國防部希望將多種型號合併為單一型號來降低總體的採購成本,並且降低平時和戰場後勤保障及維護保養的複雜程度。同時,針對這種高機動性多用途輪式車輛,美軍還提出了具體的戰術技術要求,即充當指揮及控制車、特種用途掩體運輸車和適應現代戰場的多種特種武器平台。該車還應當能夠支持陸軍現有的後勤及維護體制。HMMWV應裝備高性能柴油發動機,自動變速裝置和四輪驅動系統,同時還可利用多種飛機實現運輸和空降。HMMWV還需要裝備牽引力達2.7噸的自救鉸盤,根據型號的不同載荷能力應達到1至2噸。此外,HMMWV還可根據作戰需要,迅速改裝出多種型號,並用於支援武器系統、指揮及控制系統、戰場救護及彈藥、人員和普通貨物運輸等任務。此後,美國的GM、特利達因·大陸公司、AMG等公司等參加了竟標。
1979底,AMG(AM General)公司開始M998系列高機動性多用途輪式車輛的初步設計。經過評估,美國陸軍於1981年將中標契約交給了AMG公司。從1982年開始,AMG對HMMWV進行了長達5個月的連續開發及作戰測試。1983年3月,美國陸軍向AM General撥款12億美元,要求該公司在此後5年的時間裡向陸軍交付5.5萬輛HMMWV,其中包括5種基本型號和15種不同的配置。此後,美國陸軍又追加了1.5萬輛的訂貨量,總訂購數量達到了7萬輛,契約價值16億美元。
1983年,LTV公司從美國汽車公司(American Motors)的手中收購了AMG公司,並使其成為LTV航空航天及國防公司屬於下的一個全資子公司。此後,AMG公司將總部搬到了印第安那州的索斯本德市,而這正是HMMWV的主要製造地點。
1985年1月2日,AMG公司的第一輛M998型HMMWV在索斯本德工廠正式下線,並成為美國新一代的標準軍用輛。從1985年至今,HMMWV系列車輛已生產超過十四萬輛,其中美軍裝備了十萬輛,並出口到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除美國陸軍外,美國海軍、空軍、海軍陸戰隊和海岸警衛隊均裝備了HMMWV,HMMWV已經成為美國軍隊中套用最廣泛的標準輕型車輛,差不多每十名軍人就有一輛。
HMMWV的設計完全擺脫了傳統威利斯吉普設計的框架,無論在外形還是結構都採用了全新的標準和設計思想。以M1038標準型為例,該車自重2400千克,載重達1080千克。無論是重量和載重能力都超過了傳統的輕型軍用車輛。車身極為寬大,除駕駛員外還有三個座位。動力裝置是一台功率為110千瓦(150馬力)的6.2升V8水冷柴油機和自動變速器,方向盤帶動力轉向助力,操縱極為輕鬆。輪胎為泄氣保護輪胎,並可以選裝輪胎氣壓中央調節裝置。該型車全長4.7米,寬2.2米,高1.8米。底盤採用雙“A”形臂獨立懸掛,離地間隙達410毫米,與M1A1主戰坦克不相上下。HMMWV具有突出的越野性能,公路最大速度113千米/小時,最大行程480千米,最大爬坡度60度,最小轉彎半徑7.62米,涉水深0.76米。由於車體採用高強度合成樹脂和鋁合金製造,車身重量輕、強度高、可以空運。C-130運輸機一次可運三輛,C-141運輸機一次可運六輛,而C-5A運輸機一次可運五輛,非常適合快速部署的要求。“悍馬”在設計時即採用了車族化的設計思想,在發展過程中共產生了30多種變型車。其中包括:人員/物資輸送車、輕型戰鬥車、反坦克飛彈發射車、防空飛彈發射車、指揮通信車、裝甲輸送車和野戰救護車等。

戰火的洗禮

1989年12月19日,美軍展開了入侵巴拿馬“正義事業”作戰行動。HMMWV第一次開上了真正的戰場。在此次戰役中,性能卓越的HMMWV表現極為優異,尤其是12月20日凌晨零時45分,美陸軍一支特遣隊進攻至托爾霍斯/托庫門機場以北約15公里的帕科拉河大橋時,他們發現了巴軍最精稅的“2000營”的一個縱隊正在靠近他們,於是美軍特遣隊迅速進行了部署,率先向巴軍開火。美軍首先利用HMMWV發射的陶式反坦克飛彈將巴軍的裝甲車一輛接一輛地擊毀,然後又呼叫AC-130的空中打擊支援。在幾分鐘內,“2000營”的幾乎所有的裝甲車都被摧毀,巴軍潰不成軍。此次戰鬥是巴軍組織的惟一的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能夠對美軍構成一定威脅的行動。
在1991年的“沙漠風暴”行動中,在海灣戰區服役的HMMWV超過了20000輛。當時,美軍最精銳的第82空降師和第1步兵師已全部換裝HMMWV。在戰鬥中,HMMWV承擔了大量的人員和物資的運輸任務,而配備“陶”式反坦克飛彈的HMMWV擔任了反坦克任務。裝備電子設備掩體的HMMWV為戰場通信中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有很多HMMWV還擔任火炮牽引等任務。戰後,美國國防部在名為《波斯灣戰爭的勝利》的報告中指出:“HMMWV滿足了一切要求,或者說超出了人們的期望。它顯示了極好的越野機動能力。其出勤率超過了陸軍的標準,達到90%。巨大的有效載荷能力對美國軍隊來說是絕對地保證。”此後,美軍開始以更大規模裝備HMMWV,並且將更多、更繁重的任務斌予這種全能戰車。但這正是HMMWV危機的開始。

真正的考驗

正所謂“路遙知馬力”,無論是在“正義事業”還是“沙漠風暴”中,HMMWV都沒有經受到真正的考驗,許多弱點和不足也沒有充分暴露出來。在巴拿馬和海灣的地面戰鬥持續時間都很短,HMMWV與敵人短兵相接的機會並不是很多。但美國陸軍在海灣戰爭後發表的報告中雖然沒有說太多,但仍然為HMMWV總結出了如下幾條非常關鍵教訓:
(1)如果敵裝甲威脅較小時,應將HMMWV上的“陶”式飛彈換裝為50口徑機槍(12.7毫米)。
(2)在執行城市作戰和車隊護衛任務時應為機槍手增加裝甲保護。
(3)應定期對輪胎進行維護,確保HMMWV的輪胎在漏氣後仍然能夠正常行駛一定距離。
但是,似乎海灣戰爭的勝利歡呼壓倒了一切警告。國防部在戰後向國會提交了一份長達909頁的總結性報告,其中對HMMWV的評價中居然只有一條缺點:“座椅太硬,士兵長途乘坐感覺不夠舒適。”
1993年10月3日下午3時32分,在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執行“維和”任務的美國陸軍派出150餘名陸軍“遊騎兵”突擊隊員和“三角洲”特種部隊展開了一次捉拿軍閥艾迪德高級幕僚的作戰行動。行動計畫是通過直升機將突擊隊機降到目標區附近,待抓獲俘虜後再由地面車隊將俘虜和參戰人員撤離。然而,由於一系列事先沒有預料到的事件卻使這次本來很簡單的行動變成了一場災難。美國軍車隊因各種路障被困在摩加迪沙市區內,並不斷遭受來自各個方向的輕武器和火箭彈攻擊。HMMWV畢竟不是裝甲車,AK-47發射的7.62毫米步槍彈可以很輕易地擊穿車體,打壞發動機或輪胎,導致車輛無法行駛,而軍內的士兵也成為索馬里武裝人員的活靶子。HMMWV的機槍手在還擊時只能完全暴露的敵人的火力下。而火箭彈(即所謂的火箭助推榴彈,我軍稱之為40火箭筒)可以將HMMWV完全擊毀。經過慘烈的戰鬥,美軍直至第二天清晨才全部撤回基地,共有19人陣亡,70餘人受傷。這場戰鬥被認為是美軍自越戰以來最慘重的失敗,而自以為擅長運動戰的美軍卻在游擊戰面前敗下陣來。

失蹄伊拉克

2003年3月,美國對伊拉克發動了戰爭。雖然美軍輕鬆取得了勝利,占領了伊拉克的全部國土。但對於美軍和伊拉克人來說,和平卻似乎變得更加遙不可及。日復一日的爆炸、自殺性襲擊和冷槍已經使這場戰爭變成了無休無止的恐怖。至2005年7月15日,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共有1758名官兵陣亡,受傷人數達13438。其中死在HMMWV里的人數最多。
但這一切悲劇的根源都不是HMMWV,而是美軍頗為可笑的所謂“新軍事學說”。這種新軍事學說的目標是依靠高科技打造出一種輕便靈活的快速反應部隊,能夠快速部署到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同時具體強大的打擊能力。
在這種軍事學說的指導下,輪換到伊拉克的很多部隊都沒有將足夠的裝甲武器帶到伊拉克。負責駐守薩德爾城的美陸軍第一騎兵師只將1/6的坦克和“布雷德利”裝甲運兵車帶到了伊拉克,而進駐費盧傑和拉馬迪的第1陸戰隊遠征師的情況也類似。
而美軍目前在伊拉克的這種裝備情況正好為伊拉克武器分子提供了攻擊美軍的機會,只要他們能夠發動攻擊後迅速撤離就不會受到有效的反擊。道理很簡單,如果一支配備了M1A2主戰坦克或M2/M3步兵/騎兵戰車的車隊受到了襲擊,這些重型裝備幾乎可以立即發起有力的反擊,反擊的時間只有幾秒。但如果是一支HMMWV車隊受到了攻擊,除了用車載12.7毫米機槍進行反擊外,美軍必須呼叫空中支援才能對襲擊者發起有足夠力度的打擊,這種反擊通常要數分鐘甚至數十分鐘之後才能到來。在這段時間裡,即使是烏龜也能從戰區里爬出來了。如果襲擊者在發動攻擊後不會受到懲罰,這類襲擊只會越來越多。這也許就是歷史的輪迴,兩個世紀前的襲擾戰專家今天卻成了被襲擾的目標。
根據一份非官方研究結果顯示,到2004年4月15日,聯軍部隊總死亡人數為789人(其中686人為美軍),142人因地雷或臨時爆炸設施爆炸而陣亡,另外有48人死於火箭彈攻擊,而且幾乎所有陣亡的軍人都是死在未受保護的車輛內。
可以說,HMMWV在美軍戰略思想的指導下被用於在不恰當的戰場上執行不恰當的任務。從防護的角度而言,輕型車輛有自己的防護極限。試想,一輛基本型M998HMMWV的車體重量只相當於一輛“大切諾基”加上一輛“奧拓”的重量,怎么可能提供像裝甲車一樣的防護能力。HMMWV就是一輛越野車,即使它的套用靈活性再強、可靠性再高、動力性能再好,也不可能超越自己的天生的能力範圍。美軍方原先想通過加強防護的途徑來解決HMMWV生存力脆弱的問題,但生產廠家的試驗結果證明,即使加裝了最新型的輕裝甲仍然未為HMMWV提供有效的保護,單層新型輕裝甲對近距離手槍射擊也無能為力。如果再加掛更厚裝甲,將會使HMMWV的發動機、傳動裝置和輪胎加速磨損,耗油量大幅增加,車輛行程縮短。這種情況無疑又會加重後勤部門的負擔,帶來更多的遭受襲擊機會。
HMMWV從昨天的勝利者淪為今日的眾矢之的並非偶然。美國軍隊雖然自海灣戰爭以來一直在尋求戰略、戰術、編制和裝備等層面的改革,但是積重難返。美國軍隊目前的裝備體制都是冷戰年代的產物,基本上都是上世紀70至80年代針對當時蘇聯及華約大規模裝甲部隊及進攻戰而研製的,即使今天的美軍在戰略及戰術有希望有所調整,仍然無法走出武器與裝備的牢籠。美軍構想的快速反應作戰能力只能導致部隊編制的兩極分化,即重的太重,輕的太輕。無論是美軍的主戰坦克還是步兵戰車,其重量在世界上都是數一數二的。這樣的裝備固然是火力強大,防護力強,但要想通過大規模空運部署到戰場幾乎是不可能的,而海運意味著部署速度大打折扣。輕型部隊,如第10山地師和第82空降師雖然可以實現快速全球部署,但其攻擊能力極為有限,防護更是成問題。用一句不好聽的話來說就是:“急急忙忙跑去挨揍!”雖然在海灣戰爭和巴爾幹戰爭中美軍的空中力量發揮了決定性的因素,但空中力量不可能完全取代地面部隊的火力,而且至少在未來的30年中都不可能實現。這就像是最強大的炮火支援也無法替代士兵手中的步槍一樣。也就是說,美軍現有的武器裝備多數不適合快速部署,更不適合在伊拉克這樣的戰區執行任務。美軍的這種裝備體制與全球部署戰略不斷地發生著衝突,而HMMWV正是這種衝突的犧牲品,或者應該說HMMWV中的美國大兵才是真正的犧牲品。
中國的武器與裝備研製應當避免重蹈HMMWV的覆轍。美國、歐洲及俄羅斯的很多武器裝備在產生時有其特定的歷史與現實環境,如果生搬硬套地拿到中國來很可能會變成又一頭“黔之驢”。雖然中國的兵器工業比軍事工業發達的國家可能要落後很多年,但落後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要去仿造。國家軍事戰略應當是決定武器研究的基本思路,同時,任何大規模裝備的武器都會對國家未來的軍事戰略產生巨大的影響。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戰略戰術,只要我們能將敵人引入一場對方不擅長的戰爭,勝利將是必然的。

各種改型

M707 “騎士”突擊偵察車/目標指示M966, M966A1, M1121 “陶”式飛彈發射車,無鉸盤,硬頂。其中M1121為帶附加裝甲的型號
M996, M966A1 中型救護車,可載兩副擔架,硬頂
M997, M997A1, M997A2 大型救護車,可載四副擔架,硬頂
M998, M998A1 基本型,不帶鉸盤,軟頂
M1025, M1025A1, M1025A2 彈藥運輸車,不帶鉸盤,硬頂
M1026, M1026A1 彈藥運輸車,帶鉸盤,硬頂
M1035, M1035A1, M1035A2 救護車,可載兩副擔架,軟頂
M1036 “陶”式飛彈發射車,帶鉸盤
M1037 掩體運輸車,無鉸盤
M1038, M1038A1 基本型,帶鉸盤,軟頂
M1042 掩體運輸車,帶鉸盤
M1043, M1043A1, M1043A2 彈藥運輸車,無鉸盤(海軍陸戰隊)
M1044, M1044A1 彈藥運輸車,帶鉸盤(海軍陸戰隊)
M1045, M1045A1, M1045A2 裝甲增強型“陶”式飛彈發射車,無鉸盤(海軍陸戰隊)
M1046, M1046A1 裝甲增強型“陶”式飛彈發射車,帶鉸盤(海軍陸戰隊)
M1069 M119型105毫米火炮拖曳車
M1097,M1097A1,M1097A2,M1123 重型HMMWV(包括特種部隊運輸車/遠距巡邏任務型、FAADS“復仇者”防空車、105毫米榴彈炮拖曳車、拖曳式“火神”高炮系統拖曳車、S-250電子設備掩體運輸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