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7轟炸機(B-17)

B-17轟炸機(美國轟炸機)

B-17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B-17轟炸機(英文:B-17 Bomber), 是20世紀30年代美國波音公司美國陸軍航空隊研製的一種螺旋槳發動機轟炸機。

B-17轟炸機是世界上第一架全金屬機身的4發轟炸機,採用下單翼常規氣動布局,恆速螺旋槳發動機,載彈量2噸,航程2980千米,速度每小時322至402千米,機組乘員4至6人。該機與當時其它轟炸機比較,體積大、速度快、航程遠。

該機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美軍的主要戰略轟炸機,1937年8月初始型號Y1B-17交付。1944年8月,美國陸軍航空軍(USAAF)至少已有33個B-17轟炸機大隊部署在海外作戰。隨後的B-17E、B-17F和B-17G型陸續改進,其中B-17F型生產了3405架,B-17G型生產了8680架。到1945年4月各型B-17轟炸機共生產了12731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型B-17轟炸機的投彈量占美軍全部投彈總數的40%,高達64萬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B-17轟炸機
  • 英文名稱:B-17 Bomber 
  • 前型/級:XB-15轟炸機 
  • 次型/級:B-29轟炸機 
  • 研製時間:1934~1937年 
  • 服役時間:1937年 
  • 國家:美國
  • 飛機類型:轟炸機
  • 研製公司:波音公司
  • 首飛時間:1935年7月28日 
發展沿革,歷史背景,研製歷程,列裝入役,技術特點,總體設計,動力系統,武器系統,航電系統,性能數據,衍生型號,系列型號,改型型號,服役動態,二戰轟炸,中國擊落,飛行事故,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B-17轟炸機(綽號:“飛行堡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34年,當年2月美國陸軍航空隊(USAAC)提出了一種能裝載2000千克炸彈以322千米的時速飛行8045千米的轟炸機的設計招標,新轟炸機可以橫越美國東西兩個大洋。該招標被稱為“A計畫”,偏重於可行性研究,如果投標設計成功,軍方會訂購生產型樣機。馬丁(Martin)飛機公司和波音(Boeing)公司提交了初步設計。最終波音公司設計方案勝出,贏得了製造一架樣機的契約,軍方將其指定型號為XBLR-1,後改為XB-15。在樣機設計研製過程中,波音獲得了製造四發飛機的經驗。
B-17轟炸機B-17轟炸機
通過XB-15,美國陸軍航空隊認識到“A計畫”性能指標脫離實際,於是降低了要求。在1934年5月,美國陸軍航空隊開始了第二次招標,具體要求是:轟炸機是能夠裝載907千克炸彈以322千米的時速飛行3218千米的多發轟炸機。與“A計畫”計畫不同,這次投標的獲勝者可以獲得多達220架的訂單。包括波音在內的幾大飛機製造公司被邀競標,所有原型機都要對比試飛以選出最後的獲勝者。波音公司的內部試製型號為波音-299(Model-299)。

研製歷程

波音-299在設計上借鑑了波音公司Model 247全金屬商用客機的許多經驗,融合了247型客機的氣動外形、結構特徵和4台發動機的布局。飛機採用4台普惠公司“大黃蜂”9缸氣冷星型發動機,使用3葉金屬螺旋槳。飛機主起落架向前收起在內側發動機艙,半可收式的主輪下緣外露。機組編制8人,包括正副駕駛員、投彈手、領航員(無線電操作員)和4名機炮手。波音-299的內部彈艙可以容納八枚272千克炸彈,最大載彈量2176千克。
B-17轟炸機B-17轟炸機
1935年7月28日,波音-299樣機在西雅圖首飛。一位記者在評論中使用了“飛行堡壘”(Flying Fortress)這個詞來描述這架外形龐大的傢伙,後來“飛行堡壘”就成為B-17轟炸機的正式綽號。波音-299的試飛,結果顯示除滑行時機尾起落架有擺動外一切良好。
1935年8月20日,波音-299飛至美國陸軍航空隊俄亥俄州萊特機場測試中心,與馬丁公司的馬丁-146型及道格拉斯公司的DB-1型飛機競標新型轟炸機。在9小時零3分鐘的不著陸飛行途中,航程高達3380公里,平均速度達375千米/小時。這一性能遠超出美軍的需求。然而波音-299的造價也遠高於對手,馬丁-146飛機報價85910美元,DB-1飛機為99150美元,而波音-299飛機高達196730美元。
1935年10月30日,波音-299在試飛中升空不久即墜毀,兩名試飛員殉職。後期調查顯示,失事原因在於飛行員操作不當。
最終,美國軍方選擇了道格拉斯公司DB-1轟炸機,波音-299飛機落線不是因為試飛失事,而是由於造價過高。購買一架波音-299的資金可以買兩架DB-1飛機,和平時期美國陸軍缺錢,從而放棄波音-299飛機。未能中標對波音公司是一大打擊,但由於波音-299飛機出色的性能,美國陸軍仍然訂購了14架波音-299作為試驗機,並給予波音-299以YB-17的官方編號,後又改稱為Y1B-17。Y1B-17飛機與波音-299的最大不同是換裝了4台萊特公司GR1820-39“颶風”930馬力發動機。
1937年8月Y1B-17交付完畢,其中12架組建了第2轟炸機大隊,部署在維吉尼亞州蘭格利機場。

列裝入役

1944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美國陸軍航空軍(USAAF)至少已有33個B-17轟炸機大隊部署在海外作戰。
B-17轟炸機B-17轟炸機
隨後的B-17E、B-17F和B-17G型陸續改進,其中B-17F型生產了3405架,B-17G型生產了8680架。到1945年4月最後一架B-17G出廠時止,各型B-17轟炸機共生產了12731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型B-17轟炸機的投彈量占美軍全部投彈總數的41%,高達640036噸。
美國在戰後,還把部分B-17轟炸機改裝為SB-17G救援機、QB-17無線電靶機、JB-17G發動機試驗載機等多種型號。美軍的最後一架B-17(QB-17)在1960年的一次飛彈試射中作為靶機被擊毀。

技術特點

總體設計

B-17轟炸機採用常規氣動布局,下單翼,單垂尾,後三點可收放式起落架。該機在當時世界轟炸機中首次採用裝配4台螺旋槳發動機的新型設計方案,首次全機採用金屬結構和流線型外形,首次在轟炸機中設定了機炮炮塔,增強了空戰自衛能力。B-17轟炸機在機頭、機腹、機背、機尾和機身兩側都設有水滴形機槍炮塔,能對空中各個方向進行射擊,具有突出的空中火力。
B-17G轟炸機三視圖B-17G轟炸機三視圖
B-17轟炸機整個機身分為5段,機翼為承力管狀結構,外包皺形波紋蒙皮,在機身與發動機艙的主翼翼段設有鋁製油箱。

動力系統

B-17轟炸機試製原型機(波音-299)採用4台普惠公司的R-1690-E“大黃蜂”螺旋槳發動機,單台最大功率750馬力。後來在改進研製中,官方將其稱為Y1B-17型轟炸機,同時換裝了4台萊特公司的GR1820-39"颶風"螺旋槳發動機,單台最大功率提升至930馬力。
B-17轟炸機發動機螺旋槳B-17轟炸機發動機螺旋槳
為進一步改進飛機的飛行性能,美國陸軍要求提高速度機作戰高度。波音公司在Y1B-17A型機上,安裝4台GR-1820-51發動機,單台最大功率提高到1000馬力,還加裝了摩斯/通用電氣公司的渦輪增壓器。改進後的Y1B-17A轟炸機實用升限增加了3050米,飛行速度提高了64千米/小時。

武器系統

B-17轟炸機的中段機艙內的2個直立掛架可攜載2177千克航空炸彈,由於裝備了新型諾頓瞄準器,使投彈精度大幅提高。
該機機首炮塔中裝備7.62毫米機槍,機背炮塔改裝低阻外形透明凸罩,機腹炮塔改為類似浴盆的炮塔艙,機背、機腹炮塔均裝備雙管12.7毫米機槍。

航電系統

B-17轟炸機改進了機上電力、燃油及氧氣系統,而飛機操作駕駛系統與投彈瞄準系統間新增的自動協調裝備,提高了飛機的轟炸效能。該機還加裝額外的裝甲板,為飛行員和槍炮射手提供更好防護。

性能數據

B-17轟炸機參考數據:
乘員
11
基本參數
翼展
31.6 米
機長
22.7 米
機高
5.8 米
機翼面積
141.9 平方米
起飛重量
32720千克
整機空重
24900千克
飛行性能
最高時速
438千米/小時
巡航速度
250千米/小時
最大升限
10700 米
最大航程
2980千米
動力裝置
發動機
4 台萊特Cycl.GR-1820-97渦輪增壓發動機
單台功率
885千瓦(1200馬力)
武器系統
機艙內掛載
8000千克炸彈
機載武器
13 挺12.7毫米機槍

衍生型號

系列型號

Y1B-17A
鑒於戰鬥機的性能在快速提高,為使轟炸機有效躲避戰鬥機的攔截,美國陸軍開始進行在轟炸機發動機上加裝渦輪增壓器的試驗,以求提高轟炸機的速度及作戰高度。
B-17轟炸機B-17轟炸機
B-17B
1937年11月,波音公司獲得了美國陸軍10架B-17B型轟炸機的契約,後又追加了29架。B-17B與Y1B-17A一樣,均加裝了渦輪增壓器,同時改進了飛行員視界,特別是裝備的新型諾頓瞄準器使投彈精度大幅提高。此外B-17B加大了方向舵,同時還在主翼下增設了額外的炸彈掛架。首架B-17B在1939年6月27日進行了首飛,同年10月開始交付,次年3月全部交付完畢。這批B-17B在加利福尼亞州的漢密爾頓機場組建了第7轟炸機大隊。
B-17轟炸機B-17轟炸機
B-17C
1939年美國軍方向波音公司訂購了38架B-17C轟炸機。B-17C換裝4台1200馬力的R-1820-65發動機,使其在7620米高度的時速達到502千米/小時。另外大幅加強了自衛能力,機背炮塔改為低阻外形的透明遮篷,機腹炮塔改為類似浴盆的炮塔艙,所有機槍塔上均裝備12.7毫米機槍一挺,機首仍保留7.62毫米機槍。另外加裝了額外的裝甲以保護乘員,同時使用了自封油箱。第一架B-17C於1940年7月21日試飛,同年8月開始交付部隊。
B-17D
1940年美國陸軍向波音公司訂購了42架B-17D轟炸機。 B-17D的機腹及機背炮塔全部改裝2挺12.7毫米機槍,改進電力、燃油及氧氣系統,加裝額外裝甲板和炸彈掛架。為了改善發動機的冷卻效果,在B-17D發動機整流罩上加裝了後緣副翼,這是B-17D與B-17C最大的不同。B-17D在1941年初交付後大多分配給駐夏威夷的第5轟炸機大隊和駐菲律賓的第19轟炸機大隊,執行攔截/偵察任務。1940年4月,美國陸軍航空隊擴編為陸軍航空兵。
B-17E
歐洲戰場的經驗暴露了B-17D轟炸機的諸多不足之處,波音公司以增強自衛火力為重點研改進制出了B-17E轟炸機。美國陸軍航空兵在1940年夏預訂了812架B-17E轟炸機。B-17E採用了全新的機尾,以增設機尾炮塔,垂直尾翼也大幅增大,以改善高空操縱性能。同時把機身兩側的機槍座窗改為正方形,以增加機槍手視野。另外在駕駛艙後機背部位裝一座電動雙在線上槍塔,這些改進使B-17E的自衛火力劇增至10挺12.7毫米機槍,機身也因而從20.7米加長至22.5米,全機高度由4.7米增加到5.82米,最高速度降至510千米/小時。
B-17F
1942年5月30日,新的改型B-17F首飛成功。B-17F轟炸機換裝了1380馬力的R-1820-97型發動機,螺旋槳也改用新型寬葉螺旋槳(直徑達3.5米)。增裝了機翼內側炸彈掛架,使載彈量增加。而駕駛系統與投彈瞄準系統間的自動協調裝備的使用,更使B-17F如虎添翼。由於動力系統做了改進,使B-17F的作戰高度可以到達11580米,最高飛行速度提升到515千米/小時。B-17F試飛成功後,原本預定生產的B-17E全部改為B-17F標準,因此B-17E實際僅生產了512架。
B-17轟炸機B-17轟炸機
為了適應實戰的需要增加產量,道格拉斯及洛克希德公司也參與了B-17F轟炸機的生產。3405架B-17F中,洛克希德公司生產了500架,道格拉斯公司生產了605架,而波音公司則生產了2300架。
B-17G
1943年7月開始投產B-17G轟炸機是“飛行堡壘’家族中產量最多的型號。B-17G最顯著的外形特徵就是機頭下部增加了“邦迪克斯”動力炮塔,內置2挺12.7毫米機槍,這個炮塔是YB-4D留下的遺蹟,波音原本打算將引入邦迪克斯炮塔的型號作為B-17的135批次,但由於改動較大而賦予新的型號B-17G。
B-17轟炸機B-17轟炸機
B-17G轟炸機後機身的機槍視窗改為封閉舷窗。機槍通過下方的開口進行射擊、使炮手免受風吹之苦。B-17F後期型引入的頰部機槍視窗繼續沿用在G型上,頰部機槍視窗是為改善前機身兩側機槍前向射界而設定的由於有了顎部炮塔和頰部機槍,取消了機鼻和前機身的7.62毫米球形機槍座,全機的防禦武器統一為12.7毫米口徑機槍。B-17G轟炸機的防禦火力多達13挺12.7毫米機關炮。聯合生產B-17G“堡壘”的三家工廠都生產了B-17G,1943年末,B-17G轟炸機進入第8和第15航空軍服役。
B-17轟炸機上的諾頓瞄準器B-17轟炸機上的諾頓瞄準器
1944年1月,新出廠的B-17G開始取消塗裝,這些飛機裸露著銀光閃閃的鋁製蒙皮投入作戰一方面可以減少工時,另一方面是因為德國空軍已經很虛弱,盟軍飛機在塗裝上的重點是快速、容易地進行空中識別。
後期型的B-17G轟炸機開始使用綽號“夏延”尾炮塔。新的炮塔配備了反射式瞄準器而不是以前的圓圈準星,由於更換了尾炮塔,這些B-17G比早期型短了12.7厘米。B-17G後期型中、腰部機槍視窗也交錯排列防止左右炮手互相干擾,另外還去掉了無線電操作員的機槍,這樣使腰部機槍的彈藥增加到600發。
1945年B-17G轟炸機生產結束時,波音公司生產了4035架,道格拉斯公司生產2396架,洛克希德公司的威加工廠生產2250架。

改型型號

RB-17G
RB-17G電子偵察機,是美國B-17轟炸機的偵察改型,曾被稱為F-9(F為Photo首音,照相偵察機之意)。
RB-17G偵察機三視圖RB-17G偵察機三視圖
F-9系列是B-17轟炸機的照相偵察改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16架B-17F被改裝成F-9偵察機,拆除了轟炸裝備,並在機鼻和後機身安裝了照相偵察設備用於執行遠程偵察任務,保留了一部分防禦武器。還有一部分B-17被改裝成F-9A,僅在照相設備的配置方面與F-9不同。F-9B共有25架,一部分由F-9A升級而來,一部分改裝自B-17F。
另外還使用B-17G改裝了10架F-9C,照相設備與F-9、F-9A/B稍有不同,拆除了顎部炮塔並在安裝了照相機。1948年美國空軍成立後、倖存的幾架F-9C按照新的命名規則,重新定名為RB-17G。
20世紀60年代,台灣為了維繫“美台關係”與獲得美援,派出台灣空軍第34中隊(“黑蝙蝠中隊”)替美國中央情報局執行偵察中國大陸的任務,而使用的機型中就有在B-17G基礎上改裝的RB-17G電子偵察機。與美軍的RB-17G偵察機主要進行空中偵察拍照不同,台灣的RB-17G偵察機只在夜間執行偵察任務,該機無法進行偵察拍照任務,其偵察的重點則是無線電通信、雷達信號等電子信號。台灣空軍第34中隊的RB-17G為進行長距離的夜間偵察飛行,拆除了機頭、機背和機腹的炮塔,以減輕重量、擴大機上空間和增加航程。雖然也被稱為RB-17G,但兩者差別很大。
其它改型
在“飛行堡壘”的服役生涯中,有許多剩餘的B-17被改為遙控靶機而消耗掉。二戰中就有一些老舊的B-17(主要是F型)被改裝成BQ-7遙控炸彈用以對付具有重型防護的德軍目標。
“空中堡壘”B-17轟炸機結構剖視示意圖“空中堡壘”B-17轟炸機結構剖視示意圖
二戰後在核子彈試驗中曾使用過無人駕駛的遙控B-17接近或穿越蘑菇雲。1946年5月,16架封存的B-17重新啟用被改裝成無人機,加裝了無線電、雷達、電視攝像機和其他設備,另有六架B-17被改裝成控制機。大部份工作在德克薩斯州凱利(Kelly)機場完成。1946年美國在南太平洋的比基尼島進行了核子彈試爆,代號“十字路口行動”(Operation Crossroads),B-17遙控機進行了空氣採樣。美國空軍成立後,控制機型號改為DB-17G,無人機的型號改為QB-17G。在1952年進行的核彈試爆中,無人機主要由來自佛羅里達州埃格林(Eglin)空軍基地的第3205無人機大隊操作。
QB-17L型號被賦予給那些戰後改裝的各種用途的B-17G無人機。這些飛機通常是作為飛彈測試的靶機,有時也安裝電視攝象機用於拍攝接近中的飛彈。這些飛機通常塗成醒目的橘紅色並鑲以黑色斜紋以增加可視性。並在垂尾的序列號之前都加上個O以表明這些是廢棄的飛機,不屬於軍隊現役航空器。被改裝成QB-17和DB-17的飛行堡壘都是嶄新的戰後封存的飛機。
大部份QB-17L在早期的耐基(Nike Ajax,MIM-3)地空飛彈或者休斯獵鷹(Falcon,AIM-4)空空飛彈的測試中被摧毀。其他一些QB-17L用於各種無人駕駛的破壞性測試,例如NACA在舊金山灣進行的水上迫降試驗。1959年8月6日DB-17/QB-17聯合進行了最後一次任務,44-83727號靶機被F-101巫毒(VOODOO)截擊機發射的獵鷹飛彈擊落,最後一架QB-17L在1960年被一枚AIM-99地空飛彈摧毀。

服役動態

二戰轟炸

英國
1942年中期,有45架B-17E援助英國空軍,英國空軍序列號從FK184-FK213、FG449-FG460、FG462-FG464。由於這批B-17E交付給英國空軍的時間比B-17F稍晚,由於B-17F已經稱為堡壘Ⅱ,所以B-17E只能稱為堡壘ⅡA了。
B-17轟炸機B-17轟炸機
英國空軍沒有將堡壘ⅡA投入一線,而是交給空軍海防總隊用於執行大西洋的反潛巡邏任務。1942年8月,堡壘ⅡA進入基地位於托尼島(Thorney Island)的第59中隊服役。
一架空軍海防總隊的堡壘ⅡA(FK185)在機鼻安裝了一個實驗性的布里斯托(Bristol)B.16機鼻炮塔。這個炮塔內置一門40毫米維克斯“S”機關炮,炮手在炮塔下方突出的艙室中進行遙控操縱,炮塔橫向轉動角度30度,俯仰角40度。這門威力巨大的機關炮專用於反潛作戰。
美國
1942年1月,第8航空軍在喬治亞州薩凡納(Savannah)創建,同年2月第8航空軍番號改為第8轟炸機司令部。第8轟炸機司令部主要擔負對德國目標的白天轟炸任務,在二戰中裝備過B-17、B-24、B-25和B-26等轟炸機。1944年2月22日,第8轟炸機司令部又重新改回第8航空軍的名稱。在對德轟炸問題上,美國空軍堅持進行白天高空轟炸,B-17的防禦火力被認為足夠來對付德國空軍的戰鬥機,而英國空軍奉行夜間轟炸戰略。
1942年7月1日,美國空軍的首架飛行堡壘(B-17E,機號41-9085)飛抵蘇格蘭普萊斯威克(Prestwick)。1942年8月17日,第97轟炸機大隊的18架B-17E進行了對歐洲大陸的第一次空襲,目標是法國盧昂-索特威爾(Rouen-Sotteville)的鐵路調度場。其中12架實施了轟炸,其餘6架在法國海岸上空佯動。第8轟炸機司令部司令艾拉.埃克(Ira Eaker)準將親自坐鎮B-17E41-9023“美國佬”(Yankee Doodle)號參與行動。轟炸機編隊由英國空軍的噴火戰鬥機護航,沒有遇到德國空軍攔截。
1942年8月19日,24架飛行堡壘參與了對法國境內的德軍阿布維爾(Abbeville)機場的轟炸,這是一次為了支援加拿大軍隊在迪耶普(Dieppe)登入的行動,所有飛機安全返回基地,但是在迪耶普的盟軍全軍覆沒。接下來的十次轟炸行動都很順利,損失兩架飛機。
由於歐洲天氣惡化,而且北非戰事吃緊。第8轟炸機司令部作戰計畫有所改變,大多數的B-17都準備用來阻止德國隆美爾的攻勢,其中最富經驗的兩個轟炸機大隊:第97和第301大隊作為新組建的第12航空軍的核心投入到“火炬行動”中去。1942年9月20日,杜立特將軍赴英國上任第12航空軍司令,10月初,第8轟炸機司令部的第97、99、301和第2轟炸機大隊都被轉移給第12航空軍,對歐洲大陸的轟炸被放到次要地位。
1943-1945年間,美國在德國上空進行的規模龐大的白天精密轟炸作戰中,B-17轟炸機由於其突出表現而受重視。

中國擊落

20世紀60年代,國民黨空軍黑蝙蝠第34中隊偵察中國大陸軍情,使用的機型中就有在B-17基礎上改裝出的RB-17G偵察機
”孟菲斯美女“號”孟菲斯美女“號
1956年6月22日中國空軍第12殲擊航空兵師第34團團長魯珉親自駕駛米格-17D在江西省廣豐縣嶺底鄉上空首次擊落RB-17G偵察機一架,國民黨空軍飛行員葉拯民等無人生還。
此後,國民黨空軍立即著手對RB-17G進行升級,致使中國空軍一度防空攔截作戰失利;1958年4月21日,中國空12師飛行員駕駛使用升級版機載雷達的米格-17PF在江西吉安擊傷RB-17G偵察機1架。
1959年5月29日夜20時48分一架國民黨空軍RB-17G在雷州半島東60千米海面上空被中國地面防空雷達發現,23時6分該機在廣東梧州東南20千米處自西向東進入空18師西部防區, 殲擊航空兵第18師夜航大隊中隊長蔣哲倫駕駛米格-17PF升空攔截。23時26分30秒,蔣哲倫在地面指揮中心引導下進入攻擊航線並開啟機載雷達,經過兩輪攻擊將815號RB-17G擊落,機上徐銀桂等14名國民黨空軍空勤人員無一倖存。自此國軍改用P-2V取代RB-17G繼續執行對大陸的情報偵察任務。

飛行事故

2011年6月13日,一架B-17老式轟炸機在美國芝加哥西部的奧羅拉機場起飛後不久因引擎起火而墜毀,機上7人全部成功逃生,無人受傷。
“孟菲斯美女”號“孟菲斯美女”號
這架飛機當天早晨起飛後不到20分鐘便開始下落,最終墜落在一片玉米地里。當地消防局說,飛行員曾報告引擎著火,並試圖在一片玉米地緊急迫降。
失事受損的這架B-17飛機後經過修復,主要用於展覽,供公眾參觀和體驗。

總體評價

B-17轟炸機是世界上第一架全金屬機身的4發轟炸機。該機與當時其它飛機比較,體積大、速度快、航程遠。該機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美軍的主要戰略轟炸機,其飛行速度和高空性能不僅給美國陸軍航空部隊留下深刻印象,更是吸引了整個美國軍界的注意力。(《航空知識》評)
B-17轟炸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B-17轟炸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B-17轟炸機具有優良的高空性能與出色的抗打擊能力,往往在遭受到巨大的戰鬥創傷後仍能繼續飛行,在後期的型號中,更是裝備了強大的防禦武器,所有這些使它贏得了機組的信賴與喜愛,他們相信B-17能在德軍戰鬥機和高射炮的火網中生存下來,帶領他們安全返回基地。(《航空世界》評)
B-17轟炸機擁有堅實的機體結構,相較於當時盟軍的其他機種而言,B-17確實是一個極為有效的轟炸武器。他不但能飛得更高,更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投下了比任何美軍機種都多的炸彈。總計在整個戰爭之中,B-17機群一共在歐洲大陸戰場投下了64萬噸的彈藥,超過所有美軍轟炸機投擲量的40%。(“中國航空旅遊網”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