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年選系列:2012中國短篇小說年選(2012中國短篇小說年選)

花城年選系列:2012中國短篇小說年選

2012中國短篇小說年選一般指本詞條

《花城年選系列:2012中國短篇小說年選》縱觀2012年的一些短篇小說,如果從認知特徵上看,我感受較深的是,越來越多的作家開始注意到了這種“亞世界”的存在,也試圖通過各種“亞世界”的鋪設與營構,演繹人們在日常生活內部所感受到的各種微妙體驗,展示人們對生活本身的敏銳體察與預知,傳達人類生命自身的繁複與豐盈,並進而對歷史、現實給予有效的質詢。當然,在不同作家的筆下,或者面對不同的人物身份,“亞世界”的呈現,自然也是千奇百怪的。而這,也正是短篇小說的魅力之所在。

基本介紹

  • 書名:花城年選系列:2012中國短篇小說年選
  • 作者:洪治綱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5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6066588, 7536066589 
  • 外文名:China Short Story 2012
  • 出版社:廣東花城出版社
  • 頁數:316頁
  • 開本:16
  • 品牌:廣東花城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花城年選系列:2012中國短篇小說年選》由洪治綱編選。很多人都認為,短篇小說是一種與詩歌最接近的藝術。我以為,這句話不僅表明了短篇小說內在的藝術特質,也道出了它在敘事上的認知特點——短篇小說通常不用對社會現實或歷史的外在變遷高度負責,也不必過度依賴作家強勁的理性邏輯,它更多地依靠創作主體的直覺經驗,強調對人物內心體驗的微妙呈現。事實上,大量優秀的短篇小說,總是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內在意蘊,並且生動地呈現了某些極為微妙甚至詭異的生命情態或生存體驗,關鍵就在於它是藉助作家的直覺在感性經驗上進行敘事的結果。

作者簡介

洪治綱,男,1965年10月出生於安徽省東至縣。文學博士,一級作家,現為廣東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工程”省級培養對象,併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小說學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與批評,曾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當代作家評論》、《南方文壇》等刊物發表論文及評論200餘萬字,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和《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摘。出版有《守望先鋒》、《余華評傳》、《無邊的遷徙》、《中國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研究》等個人專著多部,以及《國學大師經典文存》、《最新爭議小說選》、《年度中國短篇小說選》等個人編著二十餘部。曾獲首屆全國“馮牧文學獎?青年批評家獎”、第四屆全國魯迅文學獎、首屆“當代中國文學批評家獎”、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以及《當代作家評論》和《南方文壇》年度優秀論文獎等多種文學獎項。

圖書目錄


七天
同居者
謝伯茂之死
打分器
邂逅是一件天大的事
在春天
捉迷藏
閣樓
寡婦的舞步
捕魚者說
從此相惜
狡猾的父親

他們的指甲
郎情妾意
動物園
我愛你
靜水微瀾——“剝皮拷”系列之三
守橋人
鳥人
左腳
河盜
兇器
浮子島
鎮長的弟弟
綠皮車
冼阿芳的事
第九個男人

序言


洪治綱
很多人都認為,短篇小說是一種與詩歌最接近的藝術。我以為,這句話不僅表明了短篇小說內在的藝術特質,也道出了它在敘事上的認知特點——短篇小說通常不用對社會現實或歷史的外在變遷高度負責,也不必過度依賴作家強勁的理性邏輯,它更多地依靠創作主體的直覺經驗,強調對人物內心體驗的微妙呈現。事實上,大量優秀的短篇小說,總是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內在意蘊,並且生動地呈現了某些極為微妙甚至詭異的生命情態或生存體驗,關鍵就在於它是藉助作家的直覺在感性經驗上進行敘事的結果。
短篇小說在認知上的這一特點,使人們有理由從直覺、感性、心理等方面,將它與詩歌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以前,我對這一問題雖有所體察,但理解十分模糊。後來讀到一篇有關短篇小說認知批評的文章,才較為清晰地明白這一特質。在該文中,作者介紹了美國學者梅伊的重要論文《短篇小說的認知特徵》,並指出梅伊的核心觀點是:“長篇小說對於現實世界的描繪決定了它關注社會,關注從人類的外部行為研究人類心靈的過程。因為關注社會,所以長篇小說是一種社會性的公共形式,而短篇小說則關心人類原始的無意識世界,通過人類內心深處的夢想去認識人類的生活,因此,短篇小說常常是一種具有神話性的心理形式。從形式上說,長篇小說常常建構在某種哲學和理性的理論基礎之上,對於日常現實,它抱一種肯定的態度,而短篇小說注重直覺和抒情,喜歡以‘陌生化’的視角來看待外在現實。”
梅伊的這一判斷,其實隱含了我們對於世界的兩種認知方式,即“由外向內看”和“由內向外看”的不同方式。所以,梅伊進一步強調:“一切激發我們興趣的東西,不論是感官世界還是瘋狂的超自然世界,都是真實的,我們所體驗的每一個世界都是真實的,即所謂現實以不同的方式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心中。”因為“人類除了可以通過經驗認識現實世界之外,還可以通過一種現象學的途徑感受世界,在我們所說的現實之中,存在許多‘亞世界’(Subuniverses of reality),只要人們注意它們,這些‘亞世界’對他們來說都一樣真實。”梅伊的這一闡述,對於文學藝術尤為重要。我們常常糾纏於客觀真實與藝術真實的二元對立,不斷地炮製了大量的話語鴻溝或思維鴻溝,其主要原因就是過度依賴“由外向內看”的認知方式,忽略了那種“亞世界”的存在。實質上,如果我們將真實與人類的直覺世界聯繫起來,以個體的感知經驗來確定“亞世界”的存在,那么,真實對於文學來說便不會成為一種障礙,而是擁有極為廣闊的表達空間。
有關“亞世界”這一概念的確立,對於人們認識短篇小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與中長篇小說相比,短篇小說無疑更注重直覺和感性,更強調人物內心化的審美表達。這一傾向意味著短篇小說與“亞世界”有著極為緊密的關聯,或者說,短篇小說與詩歌一樣,都是在試圖通過“亞世界”的敘述,傳達作家的審美意圖。這也許是短篇小說之所以經常選擇“陌生化”的視角來看待外在現實的緣由之一,表明它更傾向於“由內向外看”的認識圖式——既然不同的個體擁有不同的心理結構和思維方式,擁有不同的直覺特質和生活願景,那么他看待世界和描述現實的方式,對於他者來說,就很容易形成“陌生化”的傾向。
問題當然不在於“陌生化”會帶來怎樣的審美效果,而在於我們如何認識短篇小說對於“亞世界”的建構。事實上,短篇小說的敘事難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作家在營構“亞世界”過程中,如何保持人們與現實世界之間所建立的邏輯關係。也就是說,短篇既要在有限的篇幅內很好地傳達各種直覺化的感性生活,尤其是人物內心隱秘而豐饒的活動,又要符合人類慣常的邏輯經驗,不能隨意地顛覆它。譬如卡夫卡的《變形記》,雖然一開始就指出“格里高利變成了甲蟲”,但在隨後的敘述中,作家將格里高利的行動嚴格控制在甲蟲的行為特徵之中,使他一方面保持著格里高利的內心特徵,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按照甲蟲的方式在室內活動。這種“陌生化”雖然讓人們覺得不可思議,然而就敘述本身而言,仍然具有邏輯上的統一性。相反,如果卡夫卡讓甲蟲做出一些超越其種群特點的行動,那么,這種敘述就有可能顛覆我們的邏輯經驗。
這是短篇小說的複雜之處。很多短篇小說,往往就是因為幾句敘述跳出了人物的身份,或者內心活動格外的怪異,破壞了小說所建構的“亞世界”與我們現實生活中的邏輯經驗,從而導致讀者閱讀起來覺得“很假”,失去了應有的審美價值。
遵照短篇小說的這一認知特性,巡視2012年的一些短篇創作,就我個人的閱讀視野和審美趣味來說,有不少耐人尋味的作品,當然也有一些並不理想的草率之作。如果從“亞世界”的營構及其審美價值來看,我以為,鐵凝的《七天》、薛憶溈的《同居者》、魯敏的《謝伯茂之死》、田耳的《打分器》等,都屬於敘事上頗為圓熟的短篇小說。這些小說善於從“陌生化”的事件入手,逐步呈現人物內心繁複的精神鏡像,並進而探尋人性中的某些幽微之狀。《七天》從旅館裡人體感應裝置的失靈到不斷長高的保姆,這一切都滑出了我們慣常的生活經驗,也使阿元陷入了無奈和隱恐之中。但作者一方面以短短的七天作為時間框架,隱喻了技術時代的極速變化,另一方面又通過旅行遭遇和小保姆的突變,凸顯了技術主義給我們所帶來的尷尬和災難。它讓人束手無策,又讓人無法預知。《同居者》以一種冷靜的筆觸,敘述了一對青年男女的內心生活。對生命本質的質詢,給了他們主宰自身命運的強勁動力,也使他們渴望將內心中的“亞世界”還原為真實的生活,但最終,作為社會的存在和文化的存在,他們還是免不了被現實倫理所吞噬。《謝伯茂之死》也是如此。當不甘平庸而又胸無鬥志的陳亦新,向這個迷亂的世界發出某種邀請之時,圍繞著那個並不存在的“謝伯茂”,卻讓投遞員李復的生活從此陷入漫長的尋找之中。一個期待,一個尋找,兩個人最終在荒誕的路途上越走越遠,因為“謝伯茂”就是一個“亞世界”,一個無法復原成現實的幻象。《打分器》乾脆讓一台電腦來寄託人們對於“亞世界”的念想,從“算命”到唱歌打分,這種原本屬於娛樂性質的遊戲,最終卻將幾位鄰居的生活弄得風生水起,甚至將老蔡的命案也揪了出來,其中所隱含的微妙人性,無疑耐人尋味。
對於小說藝術來說,“亞世界”並不是一種單純的理想生活模態,很多時候,它是人物的直覺所感知的一種世界圖譜。這一圖譜的微妙之處,就在於它能準確地凸顯人物的內心活動和人性面貌。王小王的《邂逅是一件天大的事》,就是通過少婦莫莉與少女余娜娜在火車上的一次並未相識的邂逅,藉助莫莉的人生經歷和內心測度,緩緩地打開了余娜娜的靈魂——卑微,無助,卻又伶俐,執著,充滿了勃勃野心。面對這樣的女孩,莫莉從自身的閱歷、性別以及對男人的理解中預感到生活將不可避免地發生錯位。這種錯位,不是偶然的車禍所引發的命運錯位,而是現代女性徵服、嫉妒、虛榮等複雜心理共同作用的必然結果。王手的《在春天》和王璞的《捉迷藏》都是在敘述一段往事,也是在重構某種記憶中的“亞世界”。在那裡,無論是崔子節還是童年的“我”,都是通過自身獨特的“亞世界”窺探了現實世界的詭異,也審視了現實倫理的乖張。
阿乙的《閣樓》和須一瓜的《寡婦的舞步》雖然都是敘述女人的情感遭遇,但是,它們的審美旨趣卻迥乎不同。前者以朱丹的情感為主線,將建築工的宿命性預言和前男友的恐嚇交織在一起,使整個敘事被一種恐懼性的意緒所控制。這種隱恐,在朱丹將前男友殺害並藏匿之後,變得更為強烈,又隨著朱丹的贖罪,變得更為詭秘,以至於整個朱家的生活都陷入某種惡性循環之中,直到真相被徹底打開。而後者則以過麗的情感衝動作為主線,展示了一個現代女性在喪夫之後的另一種生活期待。對於過麗來說,十年的婚姻生活雖然積累了不少情感,但終究免不了平淡和乏味,因此丈夫的離去,雖有傷痛,但也有某種解脫之感。若從“亞世界”的構建來說,籠罩在朱家人心頭的,是一片無法釐清的陰霾;而鋪展在過麗心中的,則是一些小小的躁動和期許。
盛可以的《捕魚者說》、方格子的《從此相惜》和姚鄂梅的《狡猾的父親》都是在敘述一些有關“父輩”的故事。它們都是一種直覺化、感性化、內心化的敘事,從各自的敘述視角,演繹了各自所感受到的父輩形象,並進而推衍了父輩的特殊心理。其中,《捕魚者說》利用童年視角特有的懵懂,在一次又一次的捕魚過程中,緩緩地凸顯了父親對自尊的艱難維護,又藉助滿先先寬厚質樸的個性,展現了鄉村倫理的溫馨。在“我”的心中,其實擁有兩個父親,一是敏感而好強的血緣父親,一是寬容而忠厚的精神父親,雖然他們都是一樣的沉默寡言。《從此相惜》也是以晚輩的視角來敘述長輩,只不過它是在展示“父親的父親”——祖父。這是一個傳奇性的祖父,一生娶了三個女人,不是因為風流,而是出於憐憫。他以樂觀的姿態,笑對一切世俗情態,似乎超越於塵世之上;然而他又心若明鏡,對妻子與下輩們了如指掌。所以,他以死後的精心安排,展示了一顆仁慈而豁達的靈魂,也讓後輩們感悟到“相惜相愛”的人倫是何等的重要。《狡猾的父親》則在一種戲謔性的語調中,靈活地呈現了一位機智父親的形象。儘管他在索取贍養權利的過程中,曾讓兒子們充滿怨言,但他終究還是以一個父親力所能及的方式,解除了兒子們的負擔。他與古姓女人極為短暫的晚年生活,注定將成為一種強大的存在,或隱或顯地影響著兒子們以後的生活。
我一直覺得,有關父輩的日常敘事是頗有難度的,因為這種角色中往往缺乏異常豐盈的感性成分。父輩的角色似乎更適合在時代突變中來塑造,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似乎很難展示父輩的精神氣質。而這三位女作家都以抽絲剝繭般的筆觸,巧妙地揭示了被世俗外衣包裹中的父輩形象,尤其是他們的精神稟賦。這些精神稟賦,從某種意義上說,其實也是敘述者內心所感知的有關“亞世界”的父輩之形象。
“亞世界”的建構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能夠確保短篇小說從一開始就擁有強勁的內驅力,迅速推動敘事沿著既定的軌道自然而然地發展。很多優秀的短篇,都是因為有了某種模糊不清的“亞世界”,才成功地照亮了世俗生活和平庸人性。張惠雯的《路》以一種極為質樸的語調,呈現了中國鄉村社會裡一群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他們並不理解真正的宗教,卻能夠從教義中領會到關愛、體恤和忍受的重要意義,並由此踏上了另一條彼此寬慰、自我拯救的人生之途。遲子建的《他們的指甲》一如既往地承續了作家的敘事風格,在溫馨而自然的人倫情懷中,演繹了一個有關苦難的故事。身為寡婦,漂亮的如雪是不幸的,然而,無論是曾經的丈夫還是候鳥般的采沙人,都在她善良的靈魂中投下了無數和煦的光影。這些光影,同時也是如雪在現實深處所感知的一種“亞世界”,它不僅支撐著這個多難的女人從容地應對生活,而且彰顯了底層社會特有的親和力。
朱輝《郎情妾意》選擇了一個別有意味的視角,通過兩條寵物狗的情感碰撞,引發了兩位狗主人之間的曖昧之情。它迷離,含混,看似浪漫,卻又功利;它在乏味的世俗生活中射出了一道奇特的亮光,卻又在亮光之中涌動著些許的暗影。蘇麗與寧凱之間的情感糾葛,遠比寵物狗之間的交往來得複雜,也更為混沌。甫躍輝的《動物園》敘述了某種動物氣味對於一對青年男女情感生活的巨大影響。由於這種特殊氣味的存在,開窗或關窗成了這對戀人心理對峙的方式,也成了虞麗確認顧零洲情感是否真摯的標尺。然而,對於顧零洲來說,只有虞麗離開之後,他才真正地意識到“開窗”對戀人所造成的傷害。高君的《我愛你》則藉助一個小偷的戀愛經歷,在引而不發的情節發展中,激活了李思思內心的浩波巨瀾。對於李思思來說,陳星只是無數庸常男人中的一個,但他又有許多待解的謎團。一次次穿越這些謎團,李思思發現,陳星既是一個樂於助人、充滿關愛情懷的人,又是一個對偷盜技能極為熟悉的神秘人物。她的直覺表明,陳星是一個巨大的矛盾體,但他的人性品質又牢牢地吸引了自己,讓她欲拒還迎。
如果從“亞世界”的角度來看,無論是蘇麗對寧凱的浪漫式引誘,虞麗對動物氣味的敏感,還是李思思對陳星偷盜生涯的預感,都是無法獲得理性確認的現象,也是很難通過理性辨識來說明的感受,但是它們卻是一種真實的存在,並左右著人物對生活的取捨。正是這種說不清的直覺化現實,構成了這些短篇在敘事張力上的一個重要元素,同時也使它們在敘事上游離了某種理性的價值判斷。
張玉清的“剝皮拷”系列,一直試圖從日常生活的表象中尋找各種錯裂的縫隙,然後藉此打開種種幽暗的人性。他的《靜水微瀾》作為該系列中的一篇,依然通過某種荒誕情境的預設,拓展人性內在的乖謬。喜歡下棋的鄭主任約小丁在家中下棋,不料讓小丁看到了鄭夫人的半裸之身,由此引發了鄭主任的不爽。主任不高興,問題很嚴重。小丁在誠惶誠恐中尋求補救的辦法,結果讓自己更白更嫩的妻子身穿泳裝,展露於主任的眼前。雖然並沒有什麼出格的事情發生,但是兩個男人的心理卻因此獲得了微妙的平衡。徯晗的《守橋人》講述了一群守橋人的特殊生活。他們守橋是因為不斷有人來跳橋,而防不勝防的跳橋者並非都是真正的尋死者,他們大多是藉助這種極端方式,來尋求社會的公理,滿足自己的訴求。馬丁由一個圍觀者成為一名守橋人,又由一名守橋人成為真正的跳橋者。特種兵的經歷,對生活的執著,都沒能幫助馬丁實現體面的生活,卻成就了他體面地死去。在他“因公殉職”的背後,無疑蘊藏了作者對現實社會的尖銳質疑。
餘一鳴的《鳥人》以一個職業偵探胡森林的跟蹤經歷為主線,在性、利、義之間。揭開了光鮮的現實表象之下所隱藏的醜陋人性。一位企業老總為了成功地拋棄妻兒,又不想失去過多的錢財,於是廣設圈套,最終將胡森林拖入無情無義的陷阱。面對這種倫理的困境,胡森林所能做的,只有攀上大樹冒充“鳥人”,為那位即將失去父親和完整家庭的小孩摘下那隻氣球。對於胡森林來說,走在現實的大地上,迎面撲來的,都是一些骯髒不堪的靈魂,包括自己的好友王國慶,或許只有在樹梢上,像鳥一樣,他才能看到內心的一份期待。陳昌平的《兇器》通過一件人質事件的成功處理,揭示了當下底層群體無奈而又絕望的生存境況。“每一把抹子的前端都磨損得鋒利無比”,每一把抹子都磨盡了民工們的血汗和辛酸,民工劫匪就是用這種鋒利的抹子,向世界表達了自己的絕望。在這篇小說中,“抹子”是一個精彩的意象,它凝聚著民工的勤勞、艱苦和夢想,卻最終成為民工尋找公理的“兇器”。
蘇蘭朵的《左腳》是一篇頗有意味的心理小說。章強無意中發現自己左腳的腳趾無法分開,並因此產生了強烈的自卑和焦慮,進而導致生活漸漸脫離了正常的軌道。“讓腳趾分開”,成為章強與命運抗爭的重要目標,也成為他確立自信和尊嚴的精神支點。作者從這一微不足道的困境出發,將章強的自我掙扎演繹得雲詭波譎,也讓我們看到了生命潛在的繁複與脆弱。徐則臣的《河盜》則在傳奇性的敘事之中,展示了一個野性生命的豐沛之質。李木石的所作所為,與其說是為了個人的私利和欲望,還不如說他是對無拘無束、充滿冒險精神和剽悍刺激生活的一種追求。楊靜龍的《浮子島》將筆觸深入到瘋狂逐利的現代社會內部,通過一群鄉村青年對浮子島的自覺保護,展示了鄉村文明日趨潰敗的嚴峻現實。在小說中,神仙漾里的花鱉只是一個符號,它的存在與消失,意味著另一種詩意生活的延續或消亡。曉蘇的《鎮長的弟弟》雖然敘述的是一個農民工的虛榮心問題,但在馮知三的虛榮心裡,又蘊含了某種尊嚴和理想,而當這一切被朋友無意中擊破之後,他只能選擇死亡。馮知三死了,帶著了他曾經虛設過的榮耀,也帶著了他對某種“亞世界”的懷想。
南翔的《綠皮車》和鮑十的《冼阿芳的事》都是通過寫實性極強的敘述話語,對日常生活情境進行了精心的鋪展,並慢慢地剝開了世俗倫理之中所擁裹的豐饒人性。前者以綠皮車的最後一趟營運為主線,通過茶爐工的日常工作及其所見所聞,呈現了一群彼此相熟的面孔在列車裡的交流。綠皮車給了他們日常勞作之餘的很多愉悅、輕鬆和溫暖,也給了他們很多的煩憂、失落和念想,同時還展示了他們源自內心的慷慨和體恤。只是這一切即將被快速的現代生活所取代,底層人所擁有的這一空間也只能退到記憶之中了。後者則在毫無衝突的日常敘事中,將冼阿芳浸泡在家庭瑣事裡,一步步凸顯了她苛刻、節儉、好勝、倔強背後的生活信念——讓家人過上好日子。她以自虐式的勤勞,不斷尋找明天的好生活,可是這一目標,總是在她抵達不到的前方。這就是中國的女性,永遠有乾不完的活,永遠有操不完的心,儘管她對美好的“亞世界”如此模糊,卻從不懷疑它的存在。值得一提的,還有萬瑪才旦的《第九個男人》。它以寓言般的思維和簡約明淨的敘事,講述了一個叫雍措的藏族女性的情感經歷。九個男人,像九面鏡子,從不同的角度照出了男人們內心的卑微和狹隘,也照出了雍措的寬厚、堅韌與無邊的愛意。
短篇小說創作之難,或許就在於如何處理現實世界與“亞世界”之間的關係,因為這種直覺化、感性化的“亞世界”,是源於人物對現實世界的一種特殊感受,同時又溶入了人物自身的理想情懷乃至某種預感。這也是短篇創作為何通常以“陌生化”的視角來看待外在現實的緣由。從個體的心性出發,讓敘事沿著“由內向外看”的方式發展,最終獲得的審美效果往往是以輕搏重,這也是短篇小說的一種基本屬性。
縱觀2012年的一些短篇小說,如果從認知特徵上看,我感受較深的是,越來越多的作家開始注意到了這種“亞世界”的存在,也試圖通過各種“亞世界”的鋪設與營構,演繹人們在日常生活內部所感受到的各種微妙體驗,展示人們對生活本身的敏銳體察與預知,傳達人類生命自身的繁複與豐盈,並進而對歷史、現實給予有效的質詢。當然,在不同作家的筆下,或者面對不同的人物身份,“亞世界”的呈現,自然也是千奇百怪的。而這,也正是短篇小說的魅力之所在。
2012年11月於杭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