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三國同盟

1940年三國同盟是指:1940年,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在維也納結成的秘密同盟。三國同盟的矛頭本是指向俄國和法國,隨著德國不斷擴張以及英、德矛盾日趨尖銳,義大利感到擔心,從1896年起便採取措施,改善了它同法國的關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15年5月義大利參加協約國,三國同盟瓦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1940年三國同盟
  • 參與國: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
  • 同盟敵人:俄國和法國
  • 瓦解時間:1915年5月
同盟條約
1940年三國同盟
俄奧爭奪巴爾幹的鬥爭中,德國支持奧匈帝國。1879年,在俾斯麥推動下,締結了旨在共同反對俄國的德奧“同盟條約”。這是兩大軍事集團形成中最先締結的條約,是列強對當時最敏感地區爭奪的必然結果。後來,俾斯麥拉攏義大利共同對付法國,1882年,德、奧、意三國“同盟條約”簽訂,侵略性的軍事集團三國同盟正式建立。三國同盟的核心是德國,其矛頭指向俄國和法國。 三國同盟形成後,法俄都感到不安,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兩國逐漸接近,並於1892年締結了軍事協定。法俄同盟形成,歐洲開始出現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這是向三國協約方向推進的第一步。三國協約形成的決定性步驟是其核心英國放棄傳統的外交政策與法國結盟。隨著在殖民地問題上衝突的加劇,20世紀初,英德矛盾成為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英國不得不放棄維持歐洲大陸均衡的“光榮孤立”政策,首先與德國的宿敵法國接近;法德矛盾促使法國也向英國靠攏。1904年英法簽訂協約,調整了兩國在瓜分非洲等殖民地問題上的矛盾。從此,英法事實上建立了同盟關係。為了共同對付德國,英國又主動協調了同俄國的利害衝突。1907年英俄簽訂協定,調整了雙方在亞洲爭奪殖民地的矛盾。英法、英俄協定,都是背著有關國家簽訂的帝國主義的分贓協定。英法、英俄協定的簽訂,意味著英、法、俄三國協約的建立。這樣,為重新瓜分世界,歐洲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形成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