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革命的反革命

1913:革命的反革命

1913:革命的反革命》內容簡介:1913年中國的革命和政治充滿了變數,革命黨、立憲派和北洋集團,這三支主要的政治力量在政壇上進行著一次次的糾纏和交鋒。可以說,從1911年清帝退位到1913年“二次革命”,這三種力量在國家統一、五族共和問題上的態度是一致的,但對於統一國家政權正當性的基礎和國家如何運行等問題有本質的分歧。《1913:革命的反革命》以1913年重要歷史時間發展的時間順序為主線,討論“大選與大決裂”、“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以及“1913,革命與政治”四個主題,深刻反思1913年的革命與政治,探討百年中國的革命之路。

基本介紹

  • 書名:1913:革命的反革命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頁數:177頁
  • 開本:16
  • 品牌:中華書局
  • 作者:張曉波 周紹鋼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01099058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名人推薦,

內容簡介

《1913:革命的反革命》編輯推薦:100年後的學人深刻反思100年前的革命與政治。一流學者齊聚一堂,最新學術觀點相互碰撞。

圖書目錄


1913:一個走向破碎的共和國
大選與大決裂
1913大選與“大決裂”/章永樂
危機四伏的“大妥協”
必然的“大決裂”:從《臨時約法》到實力政治
1913年的選情與變局/張永
沒有北洋的大選
民國政體的破裂
宋教仁遇刺
民初刺殺宋教仁案及其政治波動/遲雲飛
道路之爭:袁世凱刺殺宋教仁的政治背景
民初政局:當傳統政治遭遇民主憲政
宋教仁遇刺與民初政治/高全喜
民初政治的轉向
革命的退場與重啟
宋教仁:“暗殺時代”的犧牲品/陸建德
歷史充滿悖論:主張暗殺的人死於暗殺
從建立有效中央集權的角度看袁世凱稱帝
宋教仁之路與民初時政/章永樂
晚清國家能力的削弱
政治美德不常有
關於袁世凱的謎團
袁世凱或與刺殺宋教仁案無關/張永
刺宋案始末:袁世凱到底參與了多少?
缺乏制衡:袁世凱個人局限導致中國喪失建設良機
“二次革命”
正義但倉促的“早產革命”/楊天石
專制皇權與民主共和之爭
抉擇與爭議:政治鬥爭與武力革命
制度缺席的“二次革命”/袁偉時
“二次革命”先天不足
“二次革命”的歷史教訓
“二次革命”與“不斷革命”/楊天宏
“二次革命”師出無名
革命黨的背離
“二次革命”,唯一的選項?/張華騰
鬥爭與妥協
理由充分嗎?
“二次革命”與時局轉型
帝國主義,共同的後台/瑞貝卡
“二次革命”只不過是參議員之間的風波
戊戌變法比辛亥革命還重要
1913年,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個延續
北洋的幫閒政客黎元洪/馮天瑜
漁父遇刺,風雲暗涌
湖北兵變,反遭血洗
霸王請客,被調入京
1913,革命與政治
民初社會治理秩序崩潰導致立憲失敗/秋風
民初立憲,忽視了北洋與清廷
地方士紳與清末立憲派
1911—1913:共和理念深入人心
從“南北議和”到“二次革命”/章開沅
財政困難是“南北議和”的一個原因
法統之爭與“二次革命”
1911—1913:革命與“革命的反革命”/高全喜
1911—1912,從革命到國家建構
1913,政治的轉向

序言

1913年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帝制;1912年民國肇建,經過革命黨、立憲派和北洋集團的妥協,基本上建構了民國表面穩定的政治格局;1913年在經歷了大選、宋教仁遇刺及“二次革命”後,“政治化妝術”再也沒有施展的餘地了,南北雙方陷入武力對決的境地。
其實,民國初年,無論是革命黨、立憲派還是北洋集團,在國家統一、五族共和問題上的觀點是並無二致的,既然如此,為何新生的共和國(中華民國)剛剛一年,就遭遇了政治上的大動盪,最終使得共和體制難以運轉?這本《1913:革命的反革命》從“大選與大決裂”、“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和“革命與政治”等四個方面來討論為什麼說1913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以1913年為分界嶺,之前有短暫共和,之後是南北分裂和多年的軍閥混戰。
本書站在歷史高度,從上述四個方面回顧了百餘年前所發生的歷史大事件。書中匯集的民國史專家學者最新發現的材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本書內容來源於新浪歷史頻道“溫故1913”文化專題,全書體例保留了文化專題的原有風格,主題深入淺出,語言清新活潑,閱讀本書,有如聽大家談民國,在他們娓娓道來的話語中觸摸歷史的真相。

名人推薦

復歸歷史本真是以史為鑑的前提。
——馮天瑜
古今中外,任何一種新秩序的建立,無不經歷了血與火的革命動盪,現代國家的興起與構建,也莫不如此。如何守護革命,是為檢驗一個民族政治成熟的關鍵。
——高全喜
歷史是已經畫上句號的過去,史學是永無止境的遠航。“二次革命”,是耶非耶?眾說紛紜。史實無可改變,史事盡可評說。漁父殉國,遺恨千古,理應深刻反思。讀史益智,此書值得一閱。
——童開沅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