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型戰略核潛艇(092型核潛艇)

092型戰略核潛艇

092型核潛艇一般指本詞條

092型戰略核潛艇(設計代號:09-II,英文:Type 092 ,北約代號:Xia-Class,譯文:夏級),是中國海軍隸下的一型核動力彈道飛彈潛艇。

092型戰略核潛艇是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代彈道飛彈核潛艇,於1988年成功發射了一枚潛射彈道飛彈,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水下核打擊力量的國家,是中國“三位一體”戰略核反擊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世界大國地位的象徵。

092型戰略核潛艇一般被認為建造有1-3艘,命名皆為長征6號,艇號406,首艇於1970年開工建造,1983年正式服役,1995年進行了重大改裝。2009年在中國海軍成立60周年大閱兵上首次公開亮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092型戰略核潛艇
  • 英文名稱:Type 092
  • 前型/級:該級艇為首型
  • 次型/級094型戰略核潛艇
  • 研製時間:1967年-1970年
  • 服役時間:1983年8月25日 
  • 國家:中國
  • 下水時間:1981年4月30日 
  • 建造單位:葫蘆島造船廠 
  • 建造數量:1至3艘 
  • 服役情況:在役 
  • 代級:第一代彈道飛彈核潛艇
  • 艇型:戰略核潛艇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建造沿革,服役歷程,技術特點,艇型結構,武器系統,水聲系統,艇電系統,改進升級,性能數據,服役動態,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20世紀50年代初期,世界大國紛紛開始研製和建造核潛艇,1957年1月17日美國“鸚鵡螺”號核潛艇的試航宣告了核潛艇的誕生。此後1956年法國開工建造其第一艘核潛艇Q-244號,蘇聯第一代N級核潛艇於1958年服役,英國第一艘多用途核潛艇“無畏”號於1963年正式服役。
世界第一艘彈道飛彈核潛艇“喬治·華盛頓”號世界第一艘彈道飛彈核潛艇“喬治·華盛頓”號
1959年12月30日,美國建造並服役了世界上第一艘彈道飛彈核潛艇“喬治·華盛頓”號,這是潛射彈道飛彈技術與核潛艇技術的有機結合,自此潛艇從過去的戰術平台一躍成為現代化的戰略平台,潛射彈道飛彈也第一次構成了真正的全球性威懾力量。然而幾乎與此同時,20世紀50年代末期中國面臨以美國為首的反華勢力的嚴重威脅。美國不甘心在中國大陸的失敗,企圖從朝鮮、印度支那和台灣三個方向來扼殺年輕的共和國。他們把核子彈運進南韓,在日本沖繩修建了針對中國的飛彈基地,在台灣駐紮了裝備有“鬥牛士”飛彈的美國空軍,並公開宣布要幫助台灣國民黨建立5個“原子師”,“以滿足原子戰爭的需要”。為應對強大的威懾,中國領導人開始認真思考本國的海基核發展戰略。

建造沿革

立項伊始
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世界大國建造核潛艇和美國已經開始研製飛彈核潛艇的訊息傳來,這令剛剛成立的中國政府很是擔憂和著急。當時中國主管國防科研的聶榮臻元帥意識到:核潛艇將會成為美國的最有效戰略武器,也只有核潛艇才能扼制美國。恰逢1958年6月中國第一座實驗型核反應堆開始運轉並獲得成功,聶榮臻元帥立即請來時任中國海軍政委蘇振華、時任海軍副司令員羅舜初、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勁夫、時任一機部副部長張連奎、時任二機部副部長劉傑、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錢學森和副院長王錚以及有關業務部門負責人,一起商討未來中國核潛艇的研製生產情況。在這次極其機密的會議上,大家就中國核潛艇的研製進行了座談討論,並就研製原則、進度、任務分工、組織領導、總裝廠建設等問題取得了一致意見。會議決定由聶榮臻元帥以自己的名義親筆起草一份《關於開展研製飛彈原子潛艇的報告》。該報告於1958年6月27日上報中國中央,報告的核心內容是:“中國的原子反應堆已開始運轉,在國防利用方面,也應早作安排。根據現有的力量,考慮國防的需要,本著自力更生的方針,擬首先自行設計和試製能夠發射飛彈的原子潛艇。”此即中國研製飛彈核潛艇的伊始,這份報告分別得到了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時任總書記鄧小平,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及彭德懷等領導同志的同意。在1958年7月,中國批准了飛彈核潛艇(代號09工程)和潛射飛彈(代號05工程)研製項目,然而中國當時並不具備實現這兩個目標的軍事、工業和科研能力。
092型戰略核潛艇俯視圖092型戰略核潛艇俯視圖
092型戰略核潛艇092型戰略核潛艇
聶榮臻元帥雖在報告中提到“自力更生”方針,但是,中國當時剛仿製出蘇聯常規潛艇,對核動力潛艇,水下發射飛彈等技術一無所知,不得不向蘇聯求援。1959年9月30日,時任蘇共中央總書記赫魯雪夫訪問北京,中國隨即向其提出援建核潛艇的要求。赫魯雪夫對援助中國搞核潛艇並不熱心,對中國的要求回答說:“核潛艇技術複雜,你們搞不了,蘇聯有了核潛艇,你們就有了,我們可以組織聯合艦隊。”赫魯雪夫的傲慢態度,令氣憤的毛澤東主席發誓說:“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不過蘇聯還是給了中國一定的援助,包括同意轉讓建造629型潛艇(北約稱G級)並提供潛射飛彈。
先彈後艇
1958年至1961年期間,為了核潛艇研製工作的順利開展,中國政府相繼成立了負責籌劃和組織領導研製工作的領導小組,核潛艇總體研究室,反應堆研究室,海軍科學技術研究部和海軍艦艇研究院(即國防部第七研究院,中國艦船研究院前身)等,並組建了702基地、流體力學、水動力學、結構力學、水聲和熱動力六個研究所,分別負責和承擔艦船和動力裝置的總體設計研究工作,魚雷、水雷、掃雷及防潛等研究工作,水聲研究工作,海洋科學和航海設備研究工作,海軍重大工程研究工作和海軍醫學研究工作等。匯集了彭士祿、趙仁愷、夏銅、黃旭華、李毅、孟戈非、連培生等著名科學家,中國核潛艇的早期研製工作正式開始。
406艇合影406艇合影
然而中國核潛艇和潛射飛彈項目的進展極度遲緩。首先,剛剛成立的中國僅擁有原始狀態的國防工業,根本不具備研製核反應堆、潛艇或彈道飛彈的能力。其次,中國開始核潛艇的初步研發工作不久,便發生了連續三年的嚴重自然災害,國民經濟極端困難。最後,中國在1958年至1960年期間的大躍進運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09工程”和“05工程”的進行。此外1960年至1962年期間,中蘇關係惡化,蘇聯逐漸撤走專家並最終撕毀了援助協定。在這些困難下,一些人員就當時的客觀情況,提出了暫時放棄這些項目的想法。最終,根據中央領導的指示,聶榮臻元帥提出國防工作要“縮短戰線、任務排隊、確保重點”的方針。由於中國的核子彈研究基本上全面依靠蘇聯的技術,因此該工作遭到了致命的打擊,中國已經沒有力量同時支撐核子彈和核潛艇兩個攤子。因此“09工程”只能暫時下馬,只保留了核動力等關鍵部分的研究。
研製原則
1962年至1964期間,在有關部門的大力協同下,核動力裝置的一些關鍵研製項目取得了初步成果。1964年10月中國核子彈爆炸成功後,國民經濟逐漸恢復。1965年3月,核潛艇研製工程重新上馬,1965年6月12日 ,以海軍艦艇研究院一所二室為基礎,組建核動力潛艇總體研究設計所(即719所),畢業於蘇聯海軍捷爾任斯基高級工程學院的夏桐擔任719所所長。核潛艇研製工作雖然重新開工,但進展緩慢。1965年8月15日中國中央專委召開了第13次會議,當時對先上飛彈核潛艇還是魚雷核潛艇有兩種不同看法,爭論很大,在最早關於研製核潛艇的計畫中,飛彈核潛艇的研製是優先於魚雷核潛艇的。1958年聶榮臻元帥向中國中央呈報的“研製報告”中,提出的意見就是發展飛彈潛艇,即“研製搭載潛地飛彈的核潛艇”,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二次核反擊力量“。但考慮到飛彈核潛艇必須裝備的潛地飛彈及武器系統的研製十分複雜,加上核潛艇本身以及與飛彈配套的關鍵技術問題多,難度大,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解決。最終統一了認識,認為核潛艇首先是解決核動力技術問題,而不是首先解決飛彈問題,而且有大部分材料和設備兩型艇可通用,相當於在魚雷核潛艇上增加一個飛彈艙。在開展魚雷核潛艇研製工作的同時,飛彈核潛艇的研究及論證工作可隨後展開。
官兵受檢官兵受檢
這樣研製方案也作了重大的改變。中央專委會專門向有關部門發了7個通知,通知的中心議題是核潛艇研製工作全面展開,並同時要求有關單位遵守如下三原則:一是認真執行大力協同的方針;二是立足於國內,從現實出發,分兩步走,先於1972年前研製成功反潛魚雷核潛艇(即“09-I”),然後在此基礎上研製飛彈核潛艇(即“09-II”);三是要求第一艘核潛艇既是試驗艇,又能夠在主要戰術技術性能上相配套,並作為戰鬥艇交付使用。此外通知還明確規定了核潛艇研製的步驟、基本建設、經費和協作項目的安排,要求全國兩千多個廠所院校、上萬名科技人員配合攻關。同時重新任命黃旭華(總體設計)、彭士祿(核動力)、黃緯祿(潛地飛彈)、趙仁凱(核動力)為核潛艇總設計師,核潛艇研製進度明顯加快。由於核動力系統是核潛艇技術的關鍵,為確保核潛艇建造一次性成功,在大批科技人員的努力下,1965年10月中國先開始建造陸上模式反應堆作為未來核潛艇的動力。1966年11月,科研部門完成了反潛魚雷核潛艇總體方案設計。1966年12月7日,聶榮臻為此方案專門召開會議並提出意見:先搞反潛魚雷核潛艇,但七機部(第七機械工業部)的飛彈也要抓緊研究。隨後中央專委便作了批覆,同意方案設計。
092型戰略核潛艇092型戰略核潛艇
正式研製
1967年6月,中國海軍根據核潛艇研製工作三原則的要求對飛彈核潛艇的研製工作又進行了細化:第一步在魚雷核潛艇基礎上研製飛彈核潛艇,性能先不要求太高;第二步在第一艘飛彈核潛艇的基礎上,再考慮研製性能更好的後續艇。1967年10月16日,海軍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飛彈核潛艇及潛地飛彈方案論證審查會”(即著名的“1016”會議)。會議組成領導小組,由時任海軍趙啟民副司令員、國防科委(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劉華清副主任、六機部(第六機械工業部邊疆部長、七機部錢學森副部長、國防科委“09”辦陳右銘主任、七院於笑虹院長和七機部四院楊副院長組成,會議對飛彈核潛艇及潛地飛彈方案進行了論證,統一了研製指導思想,審查了戰術技術任務書,研究了飛彈核潛艇的發展步驟、飛彈試驗順序、試驗基地建設、試驗分工以及全武器系統協調抓總等重大問題。確定第一艘飛彈核潛艇的研製原則是:“主要解決有和快的問題,同時突破飛彈套用於潛艇水下發射的關鍵技術,並帶動與使用飛彈武器有關的重大設備的研究發展,其餘設備除因艇體排水量增大、人員增多及影響安全使用非改不可外,原則上採用魚雷攻擊核潛艇的配套設備。”
092型戰略核潛艇092型戰略核潛艇
092型碼頭停靠092型碼頭停靠
1967年12月16日,國防科委發文要求暫按上述會議的決定開展研製工作,並批准了飛彈核潛艇戰術技術任務書,此即為中國飛彈核潛艇正式開始研製的時間。1969年,中國國家計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前身)、國防工辦(原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國防科委對飛彈核潛艇的研製工作做了具體部署,飛彈艙和發射裝置由七院負責研製;核動力裝置由二機部負責設計建造;潛地飛彈由七機部負責研製。參加飛彈核潛艇武器配套設備研製任務的還有一機部、四機部(第四機械工業部)等17個部門和研究院,24個省市,2000多個工廠、研究所。從1967年11月到1970年10月,飛彈核潛艇完成了方案設計、擴大初步設計和技術設計。
技術突破
潛地飛彈發射方式分為水面靜力發射和水下動力發射兩種方式,潛艇的特點是隱蔽性,所以必須進行水下發射。因此研製飛彈核潛艇的技術關鍵是潛地飛彈水下發射技術和精確的水下導航定位技術。中國七院713所承擔了飛彈發射裝置的研究、設計,其早在1956年便已經開始對飛彈固體推進劑進行技術研究,於1967年完成定型,最終根據一系列的試驗結果,確定了燃氣動力、飛彈冷發射方案。飛彈核潛艇的水下導航定位技術不僅要保證潛艇水下的安全航行,還必須要做到準確定位,以提高飛彈的命中精度。中國七院707所為此做了大量的技術攻關工作,在相關單位的協助下,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終於為第一艘飛彈核潛艇裝備了慣性導航系統,以及為校正慣性導航累計誤差的星光導航和衛星導航系統。
401艇建成即將下水401艇建成即將下水
時任中國總理周恩來極為關切第一艘飛彈核潛艇的建造。據時任國防科委“09”辦陳右銘主任回憶,1969年10月10日晚上,周總理在聽取原子鐘和無線電導航方面的情況時,親自對羅舜初、劉西堯等人說:“聽你們說的情況,技術上還是很複雜的,核潛艇就更複雜了,比兩彈還複雜,核潛艇就包括兩彈……你們把各方面的技術力量組織起來,要像毛主席指示的那樣,要大力協同,做好這件工作……”
開工建造
1970年4月中國首艘魚雷核潛艇完成了總體試水,1970年5月1日曆時5年建成的陸上模式反應堆正式開始試車,7月26日汽輪發電機開始運轉,中國第一次使用核能發電,7月30日陸上模式反應堆滿功率運行,完全符合設計要求,陸上模式反應堆建造成功。在解決了核動力和第一步魚雷核潛艇的問題之後,1970年9月25日,中國第一艘飛彈核潛艇在遼寧葫蘆島造船廠開工建造。中國國務院、中國中央軍委“09”工程領導小組多次強調:飛彈核潛艇是毛主席親自批准的主要工程,各有關單位一定要把這項工程擺到重要位置上來抓,要比陸上模式堆、魚雷核潛艇抓得更緊,抓得更好。
092型戰略核潛艇模型092型戰略核潛艇模型
1972年初飛彈核潛艇完成了施工設計,按照原計畫應該1973年下水,但從開工到1981年下水走了10年多的漫長道路。這主要是因為當時正處於文化大革命動亂時期,四人幫的干擾破壞極力干擾破壞國防尖端工程。在周恩來總理病重期間,四人幫利用掌握的一部分權利,鼓吹所謂的“衛星上天,紅旗落地”的謬論,使國防科研戰線工作受到極大的干擾,致使飛彈核潛艇的研製工作進展緩慢。1975年張愛萍同志主持國防科委工作以後,對核潛艇特別是潛地飛彈的研製抓得更緊。除政治因素干擾意外,飛彈核潛艇的研製遲緩,與潛地飛彈 以及飛彈發射系統的技術難度大,以及飛彈艙的結構和焊接需要解決某些技術難題有關。針對魚雷核潛艇研製中偏重潛艇設計建造,而魚雷研製跟不上,造成武器缺裝的教訓。1979年,鄧小平強調指出:飛彈核潛艇必須是個武器,這個力量要頂用,搞少而精的真正頂用。據此,張愛萍對承擔任務的單位沿革要求,艇彈同時抓,集中力量解決研製中出現的質量問題。
406艇準備下水406艇準備下水
下水試驗
1981年4月30日,時任中國副總理的張愛萍親自主持了飛彈核潛艇的下水儀式,剪彩並講話。時任中國總參裝備部副部長周少萍、國防科委副主任朱光亞張蘊玉、國防工辦副主任鄒家華、海軍葉飛司令員、李耀文政委、劉道生副司令員、訓練基地司令員田震寰、北海艦隊司令員潘友宏、海軍裝備部部長李友白、國家機械委范慕韓副主任,以及各有關工業部的領導等一同參加了下水儀式。當第一艘飛彈核潛艇在汽笛長鳴聲中浮起時,宣布正式下水成功,時任核潛艇總體建造廠副總工程師、核潛艇下水副總指揮賀榮光認為,飛彈核潛艇下水比魚雷核潛艇噸位大、長度長,所以在下水的技術掌握、安全控制和組織協調上都更複雜。
核潛艇四總師核潛艇四總師
1981年7月,飛彈核潛艇開始系泊試驗。1983年1月,開始進行航海試驗,由中國海軍旅順基地副司令員馬立新擔任組長,副組長為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軍工部副主任楊佩儒、旅順基地副參謀長張繼業和海軍裝備技術部艦艇部副部長陳世謙,成員包括機械工業部、七院科技部、核工業部一院、“09”總師辦、核潛艇總體研究所、核潛艇總體建造廠、海司潛艇部、海後司令部以及北海艦隊、旅順基地等業務部門組成,總計21人,下設指揮組、技術組核後勤組。通過嚴密的計畫和各項試驗,對飛彈核潛艇存在的問題、試驗結果等形成了重要的材料。

服役歷程

1983年8月25日,中國第一艘彈道飛彈核潛艇經過16年的研製,終於在海軍試驗試航基地交付海軍訓練使用,首任艇長是徐作仁。
092型戰略核潛艇092型戰略核潛艇
中國官方未公開發布過092型戰略核潛艇的相關資料,外界對該型潛艇具體情況了解不多,性能數據多為推測,普遍認為其存在飛彈射程有限以及潛艇噪音較大靜音性能差等兩大缺陷,因此限制了其戰略威懾效能。092型的建造數量從公開的圖片看只有406號(長征6號)一艘,但美國發布的“中國軍力報告”和其他資料則認為總共有四艘同型艇,舷號均為406,內部以甲、乙、丙、丁區分,除有一艘因為核泄露事故報廢外,還有2艘部署在北海艦隊,1艘部署在南海艦隊,而英國“簡氏海軍年鑑”認為有兩艘同型艇。一般則認為該型潛艇數量可能為1到3艘,舷號均為406。
1995年後,092型戰略核潛艇進行了多次現代化更新改裝,包括外型、塗裝和艇載武器系統等。

技術特點

艇型結構

艇型
092型戰略核潛艇在總體設計上與091型攻擊核潛艇一樣,採用雙殼體結構,水滴型艇型,從外表看近似於拉長的091型。突出艇艏段上甲板的是水聲系統整流罩,其餘部位沿用了091型上套用成熟的圍殼舵、錐尾、單軸單槳和尾十字舵設計。為容納12枚體積巨大的潛射彈道飛彈,092型核潛艇不僅將艇體拉長,還從指揮台圍殼開始向後隆起一段高出艇身的飛彈艙,形成一個“龜背”造型,這也是該型潛艇的典型識別特徵,龜背前緣從指揮台圍殼處開始,至接近艇尾處開始逐漸降低、最終與艇體融合,飛彈艙發射口髙出圓柱形主艇體約3米。
406艇406艇
092型戰略核潛艇兩舷側的流水孔採用“格子柵欄”形狀,開口朝向艇艉,同時將艇內裝備安裝於底座上並在發動機上覆蓋吸聲材料,減少外殼開口數量,通過內部管道循環處理噪聲以及減少螺旋槳氣穴現象等,其目的就是減小航行阻力和噪聲。092型核潛艇的動力系統採用一組與091型核潛艇相同的壓水反應堆、蒸汽輪機和電力推進裝置等配套設備驅動潛艇。
艙室
092型戰略核潛艇耐壓艇體內設有魚雷艙、指揮艙、飛彈艙、反應堆艙、輔機艙、主機艙及艉艙等。092型戰略核潛艇與091型攻擊核潛艇的主要差別是多了一個飛彈艙,使艇的尺寸和排水量相應增大不少,同時對螺旋槳和推進軸系進行相應的改進,以匹配較大排水量的艇身。飛彈艙中設有十幾個飛彈發射筒及配套的發射動力系統、水下開蓋和舷外均壓系統、空調保溫系統、流注水系統以及飛彈的檢測、瞄準、發射控制系統等設備。新研製和需要進一步改進的設備約占設備總數的15%左右。
092型戰略核潛艇側視圖092型戰略核潛艇側視圖

武器系統

武器配置
092型戰略核潛艇設有12具飛彈發射筒,可在水下30-50米的深度發射飛彈,可攜帶12枚巨浪-1彈道飛彈(北約代號CSS-N-2/3),該飛彈長10.7米,直徑1.34米,重14.7噸,射程1700千米,兩級固體燃料,慣性制導,可攜帶一枚威力為20萬至10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圓機率偏差300米。此外,092型核潛艇艏部還裝有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可攜帶12枚魚-3大型反潛魚雷,該型魚雷是為091型攻擊核潛艇配套研製的主戰裝備,長6.6米,重1.34噸,最大航速40節,射程15千米,彈頭重205千克,採用聲自導方式導引,具有較強的作戰能力。
吊裝潛射飛彈吊裝潛射飛彈
水下發射
092型戰略核潛艇採用了水下冷發射技術,即先用高壓空氣將飛彈彈出水面,然後飛彈再點火發射。相較於陸地發射飛彈始終在大氣環境中飛行,潛射飛彈要經歷水中出筒彈道、水中航行彈道,以及出水彈道三個重要階段,才能進入大氣環境中飛行。而水的密度是空氣的800倍,飛彈在水中航行時,面臨的環境十分複雜,譬如附加質量力和浮力的影響,以及高速航行時引起流態和壓力場的變化等。在飛彈穿越水面的一剎那,將受到高海情下波浪的衝擊;當飛彈沖入空中時,由於飛行介質的突變,將引起整個動力環境的急劇變化,都會對飛彈運動產生很大影響,甚至引起劇烈的衝擊和振動,從而導致飛彈彈體結構的破壞和控制系統的失靈。而飛彈在水中遇到水流運動的影響,也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在飛彈發射的瞬間,潛艇的速度、海浪海流的干擾,都會對飛彈出水的姿態造成複雜而重大的影響。
巨浪-1潛射彈道飛彈巨浪-1潛射彈道飛彈
因此,飛彈水下發射技術都沒有形成很成熟的理論,許多問題都需要通過開展相應的試驗來解決,譬如,比較重要的幾項試驗,包括小比例模型彈水池靜態發射試驗,全尺寸模型彈水下動態發射試驗,全尺寸飛彈水下靜態發射試驗等。單是建成這一套試驗體系,就是一項非常龐大的系統工程,其耗資巨大,因此能獨立發展並掌握潛艇水下發射飛彈技術的國家只有少數幾個。這也正是中國從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潛射飛彈的出入水研究和試驗,經過了近20多年的努力才完全掌握這一技術的主要原因。世界上其他國家研製潛射飛彈一般要經過地面、水面、水下等七個階段試驗,而中國科研人員創造性地採用了三部試驗方案,第一步先在陸地上的發射台發射;成功發射之後,再把飛彈裝進發射筒,模擬水下發射的環境;台、筒試驗成功後,最後一步直接進行潛艇發射,這三步被稱為“台筒艇”,這在世界上絕無先例,大大節省了試驗費用和周期。
092型戰略核潛艇打開的12具飛彈發射筒092型戰略核潛艇打開的12具飛彈發射筒

水聲系統

092型戰略核潛艇裝備1部艇殼604型中頻主/被動攻擊及搜尋聲吶,後期升級為H/SQ2-262B型聲吶。

艇電系統

092型戰略核潛艇裝備有1部水面搜尋雷達,921A型雷達告警系統,電子支援系統;水下長波/藍光,衛星中繼通信系統。

改進升級

092型戰略核潛艇自1995年後,進行了多次現代化更新改裝,外形上將流水孔減少,提高了水下靜音能力;去掉舷號,顏色由舊海軍藍噴塗為潛艇部隊統一的黑色;搭載的飛彈換裝為12枚射程約2500千米的“巨浪-1A”潛射彈道飛彈或巨浪-2彈道飛彈。改裝後的092型與原型的主要區別是飛彈艙兩側流水孔,原型兩側各有4排,相互平行;而其改進型飛彈艙兩側的流水孔只有兩排,在兩端收縮為帶坡度的一排。與091型攻擊核潛艇一樣,092型的改進是通過拆除並重建原型艇上層建築而成,並非新建艇。據西方媒體推測,092型戰略核潛艇現裝備的是12枚“巨浪-2A”潛射彈道飛彈,射程約1.2萬千米,戰略巡航時可覆蓋北美洲全境。
092型戰略核潛艇改裝後側視圖092型戰略核潛艇改裝後側視圖

性能數據

基本參數
艇長
120米
艇寬
10米/10.5米
吃水
8米
水上排水量
約6400噸/6500噸(標準)
水下排水量
約7000噸/8000噸(滿載)
艇員編制
84人/100人/140人
參考性能
水上航速
12節/16節/20節
水下航速
22節
潛深
約300米
自持力
90天
噪聲值
160分貝
動力裝置
反應堆
1台壓水核反應堆,每7年更換一次反應堆芯燃料
主機
2台蒸汽輪機,功率90兆瓦
傳動
核動力-汽輪機推進單軸單7葉螺旋槳
武器系統
魚雷
魚-3型魚雷
飛彈
巨浪-1彈道飛彈

服役動態

建造期
1970年9月25日,092型戰略核潛艇首艇在遼寧葫蘆島造船廠開工建造。1972年初,該艇完成了施工設計,原計畫該艇應於1973年下水,但由於技術和建造進度因素而嚴重滯後。
092型戰略核潛艇後視092型戰略核潛艇後視
1981年4月30日,092型戰略核潛艇首艇下水。
1981年7月,092型戰略核潛艇首艇開始系泊試驗,主要測試艇上的反應堆、電氣設備及電子系統。1983年1月,開始進行航海試驗。
1983年8月25日,092型戰略核潛艇首艇正式交付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服役,10月19日舉行了命名和授旗儀式。命名為長征6號,舷號406,部署於中國海軍北海艦隊,母港位於山東青島,406號艇服役後由於潛射飛彈原因很少進行戰略巡航。
試驗期
1984年4月6日至28日,406號艇在渤海海域首次進行了4枚水下模型彈射試驗(代號“915”任務),其中3枚成功,驗證了潛艇飛彈發射系統設計方案正確,操縱性較好。
飛彈試驗飛彈試驗
1985年9月28日,406號艇首次進行了巨浪-1飛彈水下發射試驗(代號“9185”任務),但是3次試驗均未獲得成功。但試驗數據顯示,核潛艇總體核發射動力系統工作正常。之後對巨浪-1潛射彈道飛彈和發射系統進行了改進和修正設計缺陷。
1986年4月至7月,406號艇在渤海海域進行了瞄準精度試驗,獲取了大量數據,為鑑定飛彈核潛艇武器系統精度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1987年,406號艇第二次進行了水下模型彈彈射試驗(代號“916”任務),參試單位24個,參加人員2000餘人,共發射了6枚模型彈,獲取了全部遙測數據,並圓滿完成了模型彈的打撈回收。
1988年9月15日和9月27日,406號艇再次進行潛射彈道飛彈水下發射實驗(代號“9188”任務),共發射兩枚巨浪-1潛射彈道飛彈均獲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水下核打擊力量的國家。
戰備期
1988年,中國與越南的“赤瓜礁”衝突中,中國海軍南海艦隊派出092型戰略核潛艇對其進行威懾。
092型戰略核潛艇航行092型戰略核潛艇航行
1991年開始,406號艇開始擔負戰備值班任務,進行水下長航訓練。
1995到2001年之間,406號艇進行了現代化改裝,艇身的流水孔減少,提高了水下靜音能力;更換了反應堆控制和保護測量系統,改善了整體安全性和靜音性;更換裝備了新一代慣性導航設備,聲吶和潛望鏡等探測設備也有改進;還套用了消聲瓦等降噪技術,而其“龜背”的改進更加明顯;顏色由舊海軍藍更換為潛艇部隊統一的黑色,潛射彈道飛彈替換為“巨浪-1A”型。
2009年4月23日,在青島附近黃海海域舉行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60周年海上檢閱式上,該型潛艇“長征6號”在服役超過20年後正式對外公開亮相,在檢閱梯隊中以首發的位置再一次表明了自己的重要地位,接受了時任中國胡錦濤總書記檢閱,這也是中國海軍彈道飛彈核潛艇首次對外公開展示。

總體評價

092型戰略核潛艇交付後,又相繼解決了潛地飛彈武器系統及其裝艇等關鍵技術問題。1984年、1985年和1988年先後在該艇進行了飛彈水下發射試驗,最終獲得了圓滿成功。證明潛艇總體方案設計正確,艇、彈與發射系統工作協調,慣性導航系統也為飛彈武器系統提供了精確的數據和信息,勝任水下發射潛地飛彈的重任。中國海軍終於有了水下戰略核力量。
092型戰略核潛艇靠港092型戰略核潛艇靠港
092型戰略核潛艇作為武器平台,它的軍事意義要低於中國實施該研製項目的具體過程,中國通過整個研製過程建立和發展了戰略核潛艇建造的物質基礎和技術儲備,而有關資料顯示的中國後來建造的093型攻擊核潛艇和092型戰略核潛艇的改進型恰恰證明了這一點。此外092型戰略核潛艇的象徵意義也遠大於作戰使用價值,由於潛射彈道飛彈和噪音的問題,嚴重限制了其戰略威懾效能的發揮。
從總體來說,092型戰略核潛艇的建成服役對中國具有重大意義,它使中國首度擁有隱蔽性好,生存力強的第二次核打擊力量,繼美、英、蘇(俄羅斯)、法後成為世界上第5個具備水下核打擊力量的國家,提升了中國戰略核威懾能力,同時也為中國下一代彈道飛彈核潛艇的研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未來發展方向,在中國核潛艇發展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對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中國而言,其意義不言自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