龕山凱歌五首

龕山凱歌五首

《龕山凱歌五首》是明代文學家、藝術家徐渭組詩作品。這組詩敘寫了明軍與倭寇交戰的場面及獲勝的經過,反映了戰鬥的殘酷與激烈,謳歌了明軍將士所向披靡的威武雄姿和保家衛國的英勇精神,抒發了作者的愛國主義情感。全詩描寫生動傳神,格調激昂雄壯。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龕山凱歌五首》
  • 作品別名:《龕山凱歌》《龕山凱歌為吳縣史鼎庵》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出處:《徐文長全集》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徐渭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龕山凱歌五首
【其一】
縣尉卑官祿米微,教聽黃綬著戎衣⑵。
賊中何事先寒膽?海上連年未解圍。
【其二】
短劍隨槍暮合圍⑶,寒風吹血著人飛。
朝來道上看歸騎,一片紅冰冷鐵衣⑷。
【其三】
紅油畫戟碧山坳,金鏃無光入土消⑸。
冷雨淒風秋幾度,定誰拾得話今朝。
【其四】
無首有身只自猜,左啼魂魄右啼骸。
憑將志譯傳番語⑹:看爾來生敢再來!
【其五】
旗裹金瘡碎朔風,軍中吮卒有吳公⑺。
更教廝養眠營灶,自向霜糟餵鐵驄。

作品注釋

⑴龕山: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蕭山東北約五十里處,錢塘江南岸,因其形如龕得名。
⑵黃綬:系印的黃色絲帶。
⑶短劍隨槍:指戰士配有長短兵器。
⑷紅冰:一作“冰紅”,血凝結成的冰塊。鐵衣:鎧甲。
⑸鏃(zú):箭頭。
⑹志譯:通譯,譯員。
⑺吳公:用戰國時期軍事家吳起的典故。《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卒母聞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遂死於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作品譯文

【其一】
縣尉官卑職小,祿米微少,一朝受命掛印,著上軍衣。
何故賊中聞知,先就膽寒?連年海上征戰,都未解圍。
【其二】
短衣隨身帶槍,暮夜合圍,冷風夾著雪片,撲向人面。
來朝喜看騎兵,一路凱旋,寒光照著鎧甲,一片紅艷。
【其三】
敵人彩繪的兵器,丟棄山坳,箭鏃在山中消融,失去金光。
經過幾個秋冬的風吹雨打,有人拾到它們,定會回憶今朝。
【其四】
敵人身首異處,認不清哪個是自己,一邊鬼魂一邊屍骸,哭哭啼啼。
讓通譯用倭語給你們傳句話:“看你來生還敢不敢踏上中國的土地!”
【其五】
北風吹,金瘡裂,扯下軍旗包紮,在軍中,唯吳公,肯為士卒吮毒。
讓小兵,睡伙房,得到安眠休息,冒嚴寒,到槽頭,親自餵養馬匹。

創作背景

公元1555年(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冬,明軍在龕山沉重打擊了騷擾東南沿海的倭寇。此役由浙江總督胡宗憲指揮,會稽典史吳成器(字鼎庵)統兵進擊,遇敵死戰,以一當十,大獲全勝。獲勝之時,徐渭正在浙閩總督胡宗憲幕府,據所見所感,寫下了《龕山凱歌五首》以及文《龕山之捷》記其事。龕山在浙江省杭州市蕭山東北五十里錢塘江邊,當時有龕山寨,明軍戍守於此。這組詩另一版本作《龕山凱歌為吳縣史鼎庵》。

作品鑑賞

第一首開頭就寫出明軍官兵的豪邁氣概,雖然官職卑微但抗敵之心無比堅決,這決心也震懾了敵人,使之聞風喪膽。首句的縣尉當指此戰明軍統兵官吳縣縣令吳成器。末句表現了敵人侵擾的嚴重和戰爭形勢的嚴峻:“海上連年未解圍。”為後面戰爭的殘酷與激烈作了必要的鋪墊。
第二首前兩句寫明軍將士或持短劍,或握長槍,在傍晚時分將俊寇四面包圍,奮不顧身,浴血拚殺,勇殲敵人。“短劍隨槍”,展示武器裝備,反映軍隊訓練有素,輕裝上陣。“暮”字點明時間。在夜幕的掩護下,正好向敵人進行突然襲擊。“合圍”,是這次戰鬥的特點。表明有周密部署,要全殲敵寇。“寒風吹血著人飛”,這是一個特寫鏡頭,凸顯驚心動魄的激戰場面。風助軍威,直殺得樓寇血肉橫飛,鮮血飛濺到戰士身上。“寒風”二字點明時令。靡戰之時,正值隆冬,寒氣凜冽,寒風刺骨,氣候惡劣。“血著人飛”,以點帶面,寫出戰鬥之激烈,傷亡之眾多,把敵我雙方生死搏鬥的場面描寫得生動傳神。此句表現出戰士不畏嚴寒,不怕犧牲,英勇拼殺的昂揚氣概和勇武精神。
第三首和第四首寫明軍大獲全勝,所向披靡;敵人丟盔棄甲,鬼哭狼嚎。這兩首詩場面描寫依然形象生動,敵軍的慘狀歷歷在目,有力地反襯出明軍的英勇氣概。“冷雨淒風秋幾度,定誰拾得話今朝。”這兩句表現出詩人為明軍官兵感到無比自豪,表明他們的功績必將名垂青史。“看爾來生敢再來”,強烈地表達了對侵略者的無比憤怒和蔑視之情。
最後一首以吳起吮疽的典故來寫吳成器的愛護士卒。《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吳起做將軍時,和最下層的士卒同衣同食。行軍時,親自背乾糧走路;士卒有病的,親自為病者調藥;有長瘡的,親自用嘴吸其膿血。可謂愛兵如子。吳成器是此次龕山大捷的重要指揮員,士卒的英勇反映了將軍的治軍有方。這也說明了此次大捷是官兵團結一心的結果,讚揚了明軍官兵同心協力、一致對外的愛國主義精神。

作者簡介

徐渭(1521~1593),明代文學家、書畫家。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字文清,後改字文長,別號青藤、天池、田水月等。多才多藝,在書畫、詩文、戲曲等領域均有很深造詣,且能獨樹一幟,給當世與後代都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其畫能吸取前人精華而脫胎換骨,一改因襲模擬之舊習,喜用潑墨勾染,水墨淋漓,重寫意慕生,不求形似求神似,以其特有之風格,開創了一代畫風。被公認為青藤畫派之鼻祖,列為中國古代十大名畫家之一。所著有《徐文長全集》、《徐文長佚草》、雜劇《四聲猿》、戲曲理論《南詞敘錄》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