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口東村

龍口東村

龍口東村隸屬萊城區方下鎮,位於萊城西15公里,方下鎮政府駐地西南3公里處。西鄰龍口西村,東接魯西村,南與李家店子村相接,北為泰萊公路。原與龍口西村同屬於東五龍口。耕地南積1300畝,425戶,1400口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口東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萊城區方下鎮
  • 地理位置萊城西15公里
  • 人口:1400口人
  • 耕地:1300畝
村莊名片,行政區劃,發展歷史,人文自然,

村莊名片

村碑記載,明洪武三年(1373年)高姓由河北棗強縣遷此建村,因址在西五龍口東,以村名村,故名東五龍口。高、吳為村中兩大姓,另有亓、趙、張、李、馬、王等姓,族姓間從不分眾寡、貧富、強弱,都以團結友善、和睦相處、互幫互助、幫教讀書為樂,世代相傳。
龍口東村村莊優美,人傑地靈,村中有一小溪,寬約10米,境內蜿蜒600多米,由北向南注入汶河,如一條臥龍守護著村莊。村民在小溪兩岸遍栽楊樹、槐樹等。夏日雨水大作時,河水湍流、奔騰滾滾、頗有氣勢。春天滿目蔥籠,為村中一景。村內一條瀝青路貫通南北,還有一條橫貫東西,構成交通主體框架。兩條路與泰萊路連為一體,上萊蕪,去泰安,十分方便。

行政區劃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辛莊保·東五龍口”。建國前屬魯西區;建國後屬魯西鄉;1958年公社化後屬方下人民公社,之後一直隸屬方下鎮。1952年新中國成立之初,龍口東村即成立了互助組,三五家一起協作生產。1954年龍口東村、龍口西村、李家店子、西五龍口四村合為一個初級社。1957年,四村又組建為高級社。在高級社階段,領導班子得到加強,集體統一耕種土地。初級社、高級社的主要負責人是李家店子人李希增。1958年10月鄉改為人民公社,龍口東村屬魯西人民公社,翌年併入方下人民公社。

發展歷史

村莊東南方曾有唐朝一侯王的墳墓,其面積約100多平方,周圍是一小山,後人稱之為“侯子山”。相傳此墓有一大石門,1972-1973年有人挖掘了此墓,挖出兵馬俑、白色石人、石馬等,大部分已缺頭、少腿,似乎早年就被挖過。之後此墓被夷為平地,至今村民仍能找到原址,據說下面還有石像。
龍口東村具有優良革命傳統。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有的為國捐軀,如趙西順、高現法、王繼同等。趙西順1938年入伍,1946年在龍山戰鬥中壯烈犧牲。王繼同16歲參軍,在吉山戰鬥中犧牲。他們是龍口東村的榮耀,也是家庭的光榮,激勵著後人披荊斬棘奮鬥不息。
龍口東村歷經滄桑,直到1949年解放,新中國成立後村民才安居樂業。龍口東村地處丘陵,為改變水澆條件,村民一直重視水利設施建設。20世紀50年代,打了第一眼大機井,80年代又打三眼。1996年所打一眼機井,上水量60方/小時,可澆灌500多畝地。至今有大機井6眼,大型提水站1座,中型3座,為農業豐產豐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變了傳統的種植模式,大搞科學種田,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徹底解決了村民的溫飽問題。現,村里生產面貌、經濟狀況不斷改善。村民生活由溫飽向小康大步邁進。
龍口東村人憑著自己勤勞雙手,開始踏上了富裕之路,可他們並沒有滿足。今天他們傍泰萊公路又發展了餐飲業、商業等服務業,生意興隆。
龍口東村的土地多分布在村東、村北,1988年至1992年該村盛產大麻,是主要經濟來源。今天,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種植的生薑,大蒜面積約300多畝,產量高,口感好。為了送貨方便,村民買了40多輛機車。
1985年前村內有小土窯1座,生產磚瓦、工藝瓦。有二三十名工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一部分有遠見的人率先從事個體經濟。高懷祥一開始打火燒,從乾飯店起家,現泰萊公路邊上建起了“如意飯店”酒樓l座。吳金源從乾經銷起家,現有“金源糖茶酒類批發部”。高秀苹從乾建築起家,現為建築工頭,固定資產上百萬,在萊蕪雇著100多工人建築高樓大廈。近幾年,村里人經濟意識越來越強,耕作之餘多從事室內裝修、個體運輸、房屋建築等。龍口東村大搞水利建設,調整產業結構,村辦企業和個體私營業不斷發展,村民經濟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像芝麻開花節節高,草房變為磚瓦房,繼而又翻建為前後出廈的華麗住宅。1987年龍口東村新建文化大院l座,院內寬敞明亮,乾淨整潔,既是村委辦公的地點,也是村民休閒的好去處。1993年新班子上任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抓水利設施配套。跑門路,籌資金,爭分奪秒,晝夜奮戰,很快把5眼機井的配套設施全部配齊,並埋設管道300多米。然後蓋上房屋,派人專門看管。緊接著,又在村南、村東高家林各打機井l眼,埋設地下管道500米。同時,拓寬了生產路,硬化了生活路,大大方便了村民。龍口東村,南面足老村,北面是新村。新村與老村之間有一大溝,每到汛期,溝里就漲滿了水,過往村人望“水”興嘆,而到老村上學的孩子不得不停學,村兩委下大決心架橋!經過一個多月的施工,村里投資5萬元,建起了一座大橋。龍口東村正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一千多村民正用勤勞的雙手描繪著龍口東村的錦繡藍圖,龍口東村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人文自然

演唱萊蕪梆子是龍口東村的老傳統。早在19世紀中期,村裡的文藝愛好者,逢年過節就組織起來演唱歷史戲。龍口東村萊蕪梆子文藝團體成立於“文革”時期,從60年代到80年代都十分活躍,演出劇目豐富多彩,有現代戲《奇襲白虎團》、《沙家浜》、《紅燈記》、《盤石灣》、《平原作戰》、《智取威虎山》等,也有古裝戲《牆頭記》、《姊妹易嫁》、《十五貫》、《趙連岱借閨女》、《逼婚記》等。2001年村里重整鑼鼓,從大年初三至初八、正月十五至十七連續上演。所編劇目主要宣傳黨的政策,內容健康向上。到萊蕪去參加匯演,獲三等獎。
重視文化教育,提高村民文化素質是龍口東村的傳統,50年代至80年代有龍口聯中,一至八年級學生都有。1985年左右撤銷。現還有四村中心幼稚園。
60年代該村高洪德考取清華大學,後任團中央青年書記,70年代,高厚考取北京大學,曾任中央統戰部幹事,後到省統戰部工作。自1977年恢復高考至2001年,龍口東村考人大中專院校學生60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